![]()
作者简介 于海涌,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立法学和民商法学),中山大学“中国立法研究大平台”执行主任。1991年获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学士学位,1997年获北京大学民商法硕士学位。2003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民商法博士学位(师从梁慧星教授),2004年在中国政法大学从事民商法博士后研究工作(师从江平教授)。曾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到瑞士比较法研究所、纽约大学、美国天普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进行学术访问。 在民商法学和立法学研究领域具有突出的专业素养,主持研究国家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研究》和《商事信托财产制度研究》,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不动产登记立法研究》,主持司法部项目《论新闻侵权的抗辩与救济》,主持教育部社科规划基金项目《论城市土地开发中的空间权问题入 熟练掌握英语和法语,是国內比较少有的掌握两门外语的学者,出版法文译著《瑞士民法典》。在重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法国不动产担保物权研究一一兼论法国的物权变动模式》《绝对物权行为理论与物权法律制度研究》《论不动产登记》《英美信托财产双重所有权在中国的本土化》《新闻媒体侵权问题研究》,其中专著《法国不动产担保物权研究》获中国法学会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和司法部优秀科研成果奖,《网络文化建设中的表达自由与限制》获得中央党校第39期全国科研骨干研修班优秀论文一等奖,《论不动产登记》获广东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和钱端升优秀科研成果奖。 目前的主要研究兴趣为中国民法典的编纂,担任中山大学立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民法典编纂立法研究”项目主持人。 目录 导论 第一编 空间权的理论分析 第一章 我国空间权立法的主要争议 第一节 我国空间权制度现状简析 第二节 空间权制度的理论争议 第三节 空间权的核心问题 第二章 土地所有权的范围 第一节 罗马法上的范围 第二节 注释法学派的影响 第三节 英美法系国家上的范围 第四节 大陆法系国家上的范围 第五节 土地所有权的范围重塑 第三章 空间:独立的不动产形态 第一节 空间与地表分离的现实需要 第二节 空间成为独立物权客体的学理基础 第三节 空间权利体系的逻辑推演 第四章 空间利用的私法制度 第一节 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的空间权制度 第二节 美国的空间权制度 第三节 我国空间私法制度的确立 第五章 空间分层利用的法律规制 第一节 土地立体利用中的空间权益冲突与产权界定的意义 第二节 可继续利用空间的产权与权利行使 第三节 规划限制空间的产权与权利行使 第四节 无害利用空间的划分标准与权利行使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空间权的登记 第一节 空间权登记的意义 第二节 空间权登记的特殊性 第三节 空间权登记的方法选择 第四节 空间权登记在不动产登记体系中的地位 第五节 空间权登记的基本制度设计 第六节 小结 第二编 空间权的实证分析 第七章 城市户外广告的空间利用问题 第一节 城市户外广告与空间所有权 第二节 我国城市户外广告空间归属 第三节 我国城市户外广告空间利用 第四节 我国城市户外广告空间归属及利用的立法建议 第五节 城市户外广告空间利用的具体制度设计 第六节 小结 第八章 航行空间的利用问题 第一节 飞行役权存在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飞行役权的空间范围 第三节 飞行役权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 飞行役权的取得方式 第五节 飞行役权的救济方式 第六节 小结 第九章 地下铁路的空间利用问题 第一节 我国地下空间的立法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二节 地铁利用地下空间的制度选择:区分地上权 第四节 区分地上权的取得 第五节 区分地上权设立中的权利冲突与平衡 第六节 区分地上权的登记 第七节 小结 第十章 地下车库的空间利用问题 第一节 区分所有建筑物中车位的现状与问题 第二节 车位归属与使用形态的理论分析 第三节 区分所有建筑物中车位的所有权 第四节 区分所有建筑物中车位的使用权 第五节 区分所有建筑物中车位的收益权 第六节 区分所有建筑物中车位登记制度 第七节 立法建议稿 第三编 空间权的比较分析 第十一章 日本空间权制度 第一节 空间所有权 第二节 区分地上权 第三节 “空中权”交易 第四节 大深度地下空间的利用 第五节 日本空间权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第六节 小结 第十二章 德国空间权制度 第一节 德国地上权制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德国地上权制度 第三节 德国地上权的特殊形态 第四节 德国地上权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第五节 小结 第十三章 美国空间权制度 第一节 空间的发展沿革 第二节 美国空间权制度典型实证案例分析 第三节 美国空间权制度的成文法分析 第四节 美国空间权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编 空间权的立法设计 第十四章 城市规划中公权和私权的冲突与平衡 第一节 从权利本位的角度审视公共干预 第二节 公共干预土地空间利用的传统模式 第三节 灵活的公共干预模式——从美国的土地开发权转移 制度切入 第四节 对我国土地空间利用公共干预的反思 第五节 我国现行空间权私法制度的立法完善 第六节 小结 第十五章 空间物权的立法设计 后记:写在中国民法典通过以后 导语 目前我国空间权制度中的明显不足就是理论基础不清,制度设计简单粗糙,缺乏可操作性,对空间权进行系统的研究已经成为迫切而现实的需要。本书将对空间的所有权归属和利用问题进行详细的理论检讨,并制定一部缜密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立法草案建议稿,为我国立法机关进行空间权立法提供参考。 内容推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的开发利用逐渐由原来横向的“平面开发”演变为纵向的“立体开发”,尤其是在寸土寸金的大城市,土地的开发不断向地下和地上扩展,建筑物越建越高,同时地下车库、地下铁路、地下街道、地下商场、地下隧道、空中立交桥、空中走廊、户外广告、空中高架桥梁、空中电缆等空间利用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空间权利用问题进行了宏观性的框架设计,但尚有不少立法空白需要进一步填补。本书以空间权为核心,从空间物权理论、立法模式选择、国外立法比较研究和空间利用的实证分析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