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是的我们去了巴基斯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杨晓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杨晓,《北京青年周刊》主笔。2000年毕业,进入《北京青年报》工作,从事国际和财经报道,曾获中国新闻奖。2010-2011年,获得美国国务院全额奖学金(汉弗莱奖学金),赴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学习深造,并在《华盛顿邮报》等媒体实习。2012-2013年,获得英国政府全额奖学金(志奋领奖学金),获伦敦大学城市学院硕士学位。2014年进入《北京青年周末》《北京青年周刊》工作,2018年获北京市委宣传部“宣传文化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资助,开启“一带一路”探访巴基斯坦报道计划。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跨国采访经验,包括巴以冲突等。工作之余,作为一名资深“驴友”,曾自驾从北京到莫斯科,环游美国和欧洲,完成以色列自由行等,游记文章入选《从北京到莫斯科》等书籍。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很重要。巴中友
谊是全天候的、“铁哥们儿”
般的,如今两国合作更加紧
密。中巴经济走廊已经在巴
基斯坦社会给经济中产生了
巨大影响。通过这本书,中
国人,尤其是年轻人有机会
了解到巴基斯坦文化,了解
当今两国开展的合作,进而
对参与合作产生兴趣,为两
国人民谋幸福。
——纳格赫曼娜·哈什米
巴基斯坦驻华大使
后记
文化冲突与文化交融
书写到这里,总有一些
小感慨。“巴基斯坦人如何
看待‘一带一路’?”“如何探
究巴基斯坦文化?”“‘巴铁’
有多铁?”我们带着问题开
始了“一带一路”探访巴基斯
坦之旅。经过一个半月的时
间,我们从北到南遍访巴基
斯坦,采访了学者、记者、
政治家、企业主、农场主、
工人、农民、仆人等,试图
通过一个个访谈和沿途的观
感找到答案。很幸运,我们
不仅找到了答案,还将这段
经历凝结成一本书。这本书
让人感觉像是游记,也像是
访谈录,或者兼而有之。但
我希望这本书会是一面镜子
,让我们了解对方,了解自
己,了解彼此。
“巴铁”有多铁
一说到中巴关系,官方
的说法是“全天候战略合作
伙伴”关系,这既是历史遗
产,也有利益考量。在民间
,我们亲切地称巴基斯坦是
“巴铁”。网上还有很多“巴
铁”“铁”到什么程度的文章
。这次有机会,我们有幸感
受“巴铁”。的确,在伊斯兰
堡的费萨尔清真寺和国家纪
念碑,我们感受到当地群众
的热情——一天握手几百次
,合影无数,真有当明星的
感受。
在拉合尔古城,我周围
总有一些三两成群的青少年
。当我对他们微笑时,几个
大学生鼓起勇气上前问我,
是否愿意和他们合影,接着
是第二拨、第三拨。我这才
发现,原来周围的男生都想
与我合影。看着我总被请求
合影,阿弗雷迪跟我说,巴
基斯坦人并不只是喜欢和中
国人合影,而是想和任何与
他们长相不同的外国人合影
。这些青少年是多么渴望了
解外部世界啊!但外界对巴
基斯坦有个思维定式,即恐
怖主义威胁人身安全。这个
外部形象亟待改变。
对中国,巴基斯坦人有
着天然的好感。我的同学、
真纳大学助理教授萨蒂亚告
诉我,他们从小就学唱《中
巴友谊万岁》。在街头,素
不相识的人一听我们来自中
国,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请做我们的贵宾”,然后请
你喝一杯奶茶,每到这个时
候我们都觉得感动不已。我
在不同的地方遇到的巴基斯
坦知识分子,很多人都喜欢
引用先知穆罕默德的话:“
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
之。”这句话是说人们对真
才实学的追求,重点突出“
远”,但巴基斯坦朋友相信
这句话,他们认为重点在那
里有“学问”。
中巴传统友谊牢不可破
,而随着中巴经济走廊的建
设,中巴之间的人员交流、
货物贸易将更为方便快捷,
中巴友谊进入历史新篇章。
不过我也发现,网络上
的某些传言并非是真,比如
,把“中巴友谊”写进了巴基
斯坦宪法;又比如,听说是
中国人,巴基斯坦的博物馆
可以不用买票。我认为虚假
传言不是赞美,而是在侮辱
巴基斯坦,借此满足自己可
怜的虚荣心和优越感。对于
后一种传言,我有亲身体会
。作为外国人,我支付的票
价是当地人的10倍。当然我
不是抱怨买了高价票,而是
想说,中巴之间友谊长青,
双方的关系不能超越正常的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两国交
往要建立在平等和互相尊重
的基础上。目前呈现的格局
是,中巴高层交往多,民间
交往少;经济交流多,文化
交流少。中国人对巴基斯坦
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不了解
,巴基斯坦人对中国也了解
有限,缺乏深层次的民间往
来。经贸合作与民间交往能
够支持双边关系向健康发展
,以免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
化,就容易因缺乏深层次的
支撑而坍塌。民间对对方不
真实的描述而引发的不必要
的期待,可能初衷是好的,
但对两国关系发展会产生反
作用。一个成熟的国家与国
民,不应该去追求超越正常
的双边关系,国家之间的友
谊应建立在共同的长期或短
期利益上。不切实际的过分
亲密,不论对于个人还是国
家都不恰当,而我深知,真
实报道、亲身体会两国的友
好关系是我们作为记者的使
命。
……
这是巴基斯坦人的口头
禅,他们常常把“Inshallah”
挂在嘴边。开始的时候,我
把这句话当作“Yes”(是的
),结果屡受挫折;我有些
抱怨,觉得对方在搪塞我,
因为我认为用“Inshallah”回
应,等于什么也没答应,感
觉就像中国人常说的“看缘
分”,甚至还觉得“Inshallah
”有些类似“听天由命”,过
分消极。
同学穆凯什向我解释,
巴基斯坦人就是这样的想法
,希望自己的主观愿望能实
现,但凭安拉安排。
后来,我慢慢适应了巴
基斯坦人的这种说话方式了
,毕竟中国也有古语“谋事
在人,成事在天”,只不过
大多中国人对主观能动性的
期望值比较高罢了。
文明互鉴
李希光等人在《中巴经
济走廊》一书中写道,中巴
关系是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
,但问题也不容忽视。双方
民间需要深入交流,要了解
彼此的语言和文化,了解彼
此的文化思维模式,以拉近
感情。“民心相通”在“一带
一路”中分量最重。
中巴两国有很多文化差
异,在巴基斯坦的一个半月
行程中,我只是略知一二。
而与此同时,两国文化也有
很多相通之处。同学萨蒂亚
提到,巴中双方都重视家庭
,都看重亲情;白沙瓦的房
东伊姆兰.汗回忆自己高中
毕业即将赴美留学的情景,
尽管过去
目录
推荐序 走进巴基斯坦
缘起 探究“巴铁”有多铁
第1站 伊斯兰堡 文明延续2000年的新城
第2站 阿伯塔巴德 我们被怀疑是间谍
第3站 白沙瓦 传统的普什图族人要发展
第4站 拉合尔 莫卧儿帝国的荣耀
第5站 苏库尔 24小时寻古
第6站 卡拉奇 传统与现代交融
第7站 瓜达尔港 中巴两国经济中的“网红”
番外 吃在巴基斯坦
大使专访 巴中关系无与伦比
后记 文化冲突与文化交融
精彩页
坐上巴基斯坦飞机
2月8日下午4点,我们告别家人,踏上征途。
然而刚到机场,我们就被通知,本来计划傍晚6点30分起飞的航班将晚点一个小时。出门在外,有些小变化也属正常,但我需要赶紧和拉瓦尔品第的房东打招呼,解释我们到达时间可能要到午夜了。房东很和善,说会一直等我们,并亲手将钥匙交给我们。
多等了一个小时后,我们终于坐上了飞机,值飞的是巴基斯坦国际航空公司波音777-200飞机。飞机比较老旧——我座位的把手竟然滑落到地上;每个座位前都有一个小屏幕,却不能打开看电视节目;用过餐,机舱灯光调暗,我想打开阅读灯继续写日记,却发现打不开,空姐说因为有客人不愿看到亮光,所以全都不能开了。
不过,飞机餐可圈可点。飞机餐是巴基斯坦风味,我要了咖喱鸡饭,米饭是特色的长粒米,味道还不错。我试探着问问有没有啤酒,空姐说他们不提供酒精饮料——巴基斯坦是以穆斯林为主的国家,看来我们从坐飞机这一刻就开始体验巴基斯坦文化了。
尽管飞机有些不尽如人意,但优点也很多。也许是因为还在春节期间,飞机4/5的座位都是空的,机舱门关闭后,很多人都到后舱找到一排空座椅,准备睡一觉。
晚上11点20分,我们到达伊斯兰堡机场。我装好了Zong卡,顺利接通4G网络。
时间已经很晚,我们属于为数不多的外国人。过海关时,我被拉到警察那里填入境表,而李英武则被海关拦下来检查行李。海关给他做手势,感觉是想要钱。我们知道在巴基斯坦,个别人希望使用手中的小权力。我过来向他们解释说,我们来巴基斯坦是为了新闻报道,他们听后立即放行了。
机场外很冷,感觉气温刚刚过0℃。我看到当地人都披着驼色的毯子,戴着毛线帽子,而我们只穿着夹衣。我事先看了天气预报,伊斯兰堡当天的温度是4℃~10℃,一周之内的最高温度是22℃。寒风吹过,我们顿时感觉衣服带少了。
我用优步叫了一辆车,然而人生地不熟,我们互相都找不到对方。就在焦急之时,有一位司机主动搭讪,问我们去哪里。
我说我们叫好了车,正在等。
他却说:“哦,你别等了,他不来了,坐我的车。”
我很吃惊地问:“你怎么知道?你认识他?”
“上车吧,上车再说。”
我们没敢上,直觉有诈。我继续给优步司机打电话确认我们都知道的标志性建筑物。终于,我们见了面。
这位司机名叫穆罕默德·哈龙,他开了30多公里来机场接上我们,然后再开30多公里把我们送到拉瓦尔品第的郊区DHA二区①,整个行程只收了我们1040卢比(52元人民币),我感觉便宜得出奇。我不清楚巴基斯坦这边的油价,不知道开这么远够不够油钱,但我看到街上跑的大部分是铃木奥拓,虽然开不快,但想来应该很省油。
关于巴基斯坦的物价,我们发现不仅打车便宜,房屋租金也不高,吃喝用度都很便宜。后来同学塔萨瓦·卡里姆告诉我,我们感觉巴基斯坦物价便宜的原因是巴基斯坦卢比持续贬值,美元购买力变得很强,实际上当地人还是觉得物价很高。
坐上车,我和司机聊了起来。哈龙今年刚37岁,但胡子都白了。他戴着一顶别致的毡帽,我夸了他的帽子,他竟然把帽子摘下来要送给我。好尴尬!我说戴一下照张相就好了,很感谢。当他得知我们是记者,就说希望成为我们的第一个采访对象。对话就此开始,但没想到会那么沉重。
哈龙曾是一家制衣厂老板,但因为各种原因,工厂关门了,妻子也离开了他,现在他一个人带着先天上肢残缺的女儿生活。女儿今年两岁。他努力赚钱,为的是给女儿更好的生活,偿还生意上的欠款,以及再找一个新妻子。
听完他的故事,我无言以对,但他却说:“Life is tough,keep smiling!”(生活艰难,保持微笑!)
我把这个故事发到朋友圈,触动了很多朋友,他们表示非常欣赏“生活艰难,保持微笑”这句话。的确,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却决定了眼前的世界会是什么色彩。
下车时,我在优步留言本上写道:Great soul, great personality!(伟大的灵魂,伟大的人格。)我们还合了影,加了微信。微信里,他有30多个朋友,绝大多数是中国人。
P2-5
导语
45天7座城市从北到南深入巴基斯坦的大街小萃。
从佛教艺术的发源地塔克西拉到古印度文明的发祥地摩亨佐·达罗。
从国饮奶茶到招牌菜抓饭。
讲述巴基斯坦人的故事以及这片土地的神奇魅力和别样风情。
巴基斯坦驻中国大使赞誉荐读“这本书很重要”。
序言
走进巴基斯坦
夏雷
《北京青年》周刊主编
2018年3月,杨晓成功申
请到北京市委宣传部宣传文
化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项目
,我着实替他高兴。出于对
我的信任,他第一时间找到
我商量做什么项目。我们很
快达成共识,做“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采访,并且选择
巴基斯坦这个“一带一路”上
最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国家进
行深度探访式报道。
选择巴基斯坦,不仅因
为该国的“一带一路”项目在
沿线国家中最为抢眼,而且
中巴两国是全天候战略合作
伙伴关系。在传统友谊和共
同利益的驱动下,双边关系
成为世界上国与国之间交往
的典范。而从我感兴趣的历
史角度去观察,中国与巴基
斯坦有着2000多年的联系
,巴基斯坦可以说是中国开
始对外交往的起点。
公元前139年,为了抗击
匈奴,西汉将军张骞奉汉武
帝之命“凿空”西域。他希望
能连横大月氏人——原先生
活在中国甘肃地区,却因为
匈奴的入侵而被迫迁徙到如
今巴基斯坦、阿富汗一带。
大月氏部落首领虽与匈奴有
世仇,但他们已经在他乡安
顿下来,因而拒绝了张骞的
提议。西去东归,历经13年
,张骞九死一生,虽合纵连
横不成,但也没有空手而归
——他不仅让汉武帝了解到
中国西边的世界,了解到西
方也有与中华文明相媲美的
印度文明和波斯文明,还让
汉武帝了解到遥远的西方居
然有一个强大的帝国“大秦”
(古罗马),张骞更从巴基
斯坦、西域等地带回了在中
原大地闻所未闻的蔬菜、水
果种子。可以说,“张骞通
西域”的历史意义不亚于哥
伦布发现新大陆。
从此,“丝绸之路”逐渐
形成,中国人与生活在包括
巴基斯坦、阿富汗、波斯的
人们往来其间,展开频繁的
商业活动,影响深远。时至
今日,我们汉语词汇中带“
西”的(如西瓜、西红柿等
)、带“胡”的(如胡萝卜、
胡椒等)蔬菜、水果和香料
,几乎都是沿着“丝绸之路”
传入中国的。
张骞之后200年,大月氏
人的贵霜部落逐渐强大,他
们定都白沙瓦,建立了横跨
中亚、南亚的贵霜帝国。他
们继承了希腊化的巴克特里
亚(大夏)和古印度文明,
发扬了佛教,其独特的犍陀
罗佛教艺术也顺着“丝绸之
路”与佛教一起来到中国。
我们现在在敦煌石窟、云冈
石窟和洛阳石窟都能够看到
受犍陀罗佛教艺术影响的佛
像和壁画,千年佛像和壁画
为我们讲述着一段感人至深
的故事。
除了商品货物和思想、
宗教,“丝绸之路”还促进了
人员的来往。公元628年,
唐玄奘赴西天取经。他来到
佛教圣地塔克西拉(Taxila
,靠近伊斯兰堡)的朱利安
学院,在那里学习、生活了
两年。他口述的《大唐西域
记》成为记录当地风土人情
的珍贵史料。沿着“丝绸之
路”,云游17年的玄奘带回
150粒佛舍利、657部经论
,构筑起了中外交往史的重
要丰碑。另据史料记载,盛
唐定居在长安和洛阳的波斯
人、阿拉伯人和印度人不下
10万人,在那里,印度人传
教,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经商
,还有人进入政府部门担任
要职。无疑,“丝绸之路”让
乐于沟通与交往的人们分享
着繁荣与进步。
巴基斯坦位于中亚、南
亚的战略要冲,与生活在巴
基斯坦的人相比,中国人的
周边环境相对安全。历史上
,生活在巴基斯坦的人曾被
波斯、古希腊、突厥、阿拉
伯乃至英国统治过,侵略者
带来自己的强势文化,而当
地文化同时展现出强大的生
命力,没有任何一种侵略者
文化对本土文化产生毁灭性
冲击,各种文明、思想、宗
教和文化艺术在此融合发展
,塑造着新的更外向的文明

而中国在“丝绸之路”的
带动下,迎来了繁盛的汉唐
和两宋,但因为战乱和统治
者的眼界,更多的时候中国
选择了封闭。我们可以从史
书中了解一些中国历代统治
者对外国和对外交往的态度
——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
,认为对外交往是“泽被天
下”;认为中国物产丰富,
认为对外贸易是“朝贡”;认
为外国科技不过是“奇计淫
巧”;认为外国人是“非我族
类”;认为外国的生活方式
不过是“胡服、胡乐,胡舞”

保守而封闭的思想、自
大而虚妄的心态,导致中国
逐渐赶不上世界的步伐——
不仅赶不上欧洲人,也赶不
上统治巴基斯坦的莫卧儿帝
国。如果时间定格在16世纪
,莫卧儿皇帝沙·贾汗与爱
妃泰姬.玛哈尔在拉合尔城
堡千万颗宝石镶嵌的“镜子
宫”里共度良宵,后又为爱
妃修建了不朽的泰姬陵。人
们在领略莫卧儿皇帝奢侈生
活的同时,也了解到莫卧儿
帝国因与阿拉伯和欧洲进行
贸易而繁荣富庶。与此同时
,西班牙人以菲律宾为基地
,利用从美洲开采的廉价白
银从明王朝换取黄金,中国
因信息闭塞财富渐渐被掏空
。如果当时的明朝皇帝以开
放的心态去了解世界,如何
会不清楚白银在国际市场的
真实价格呢?一盛一衰之间
,我们看到了开放的力量。
从此说开去,中国因痛失对
外交往的机会,错过了文艺
复兴、地理大发现、工业革
命等重要的历史机遇。历史
证明,闭关锁国只会让自己
窒息,只有打开大门,走出
文化的封闭圈,正视外面的
世界和重新审视自己的
内容推荐
巴基斯坦,在很多人眼中都是一个充满了神秘的地方:一方面,因为与中国友谊深厚,它被称为“巴铁”;另一方面,我们仿佛又对这位铁哥们儿知之甚少。
巴基斯坦的人和土地是怎样的?
他们跟我们的生活方式有何不同?
他们跟我们的文化有何不同?
那里真的很危险吗?
45天,从北到南,走遍巴基斯坦7座城市经由杨晓与李英武的讲述,我们可以看到:
面对生活艰辛,依然能笑着说出“Life is tough,keep smiling”的优步司机;
惊喜连连的超高性价比别墅民居一晚上只需要30美元房东还给留下了自己的两位仆人;
一位参加过1990年北京亚运会仍珍藏着运动员证的大胡子警察;
大街上男人之间手拉手甚至十指相扣只是为了表达兄弟之情;
……
旅行的意义就是用现实约束想象,不是去想事情会是怎样的,而是去看它们实际上是怎样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0:5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