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美墨战争、石油大战……不管是二战史上那些看似团结一致的会议,还是放在明面上的争端,幕后是否还有我们所不了解的故事? 邓稼先、陈嘉庚、余纯顺……那些不曾屈服于时代和环境的人们,在波澜壮阔的大时代,是否也有各自的独特之处? 翻看历史的长卷,回顾这一个个故事中的人与事,你会发现,博弈和抗争,可以算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不管是利益的博弈,还是人性的抗争。 每个历史人物或者事件,背后都曾有不为人熟知的故事,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把这些故事告诉你。在张玮抽丝剥茧般的描述中,历史被还原成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这之中,有热血,有残酷,有真实,当然,也有温度。 历史无法改变,但我们作为看客,可以多想一想。 作者简介 张玮(网名馒头大师),毕业于复旦大学文科基地班。复旦中文系文学学士,新闻系新闻学硕士。曾就职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有16年主流媒体从业经验,采访过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和百余项世界赛事,并先后担任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数字传播中心主任,解放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总经理、主任,解放日报社运营、技术中心总监。 微信公众号“馒头说”创办人,2017年8月起开始出版《历史的温度》系列,先后获得亚马逊中国 “2017年度新锐作家”、2020年度“当当影响力人文社科作家”等不同奖项,其作品获得2019广东省中小学生“最喜欢阅读的十大图书”等奖项。 馒头说团队包括张玮及其复旦大学导师和部分同学,目前分别为高校教授、博士生导师,或上海市重点学校的优秀骨干语文教师等。团队致力于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经典、人文社科知识,让孩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够更健康和全面地发展。 目录 序 第一部分 筹码的较量 1930年,美国发动的那场贸易战 开罗会议:“四大强国”的幕后博弈 再聚德黑兰:“三巨头” 的台前与幕后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背后的四个人 1973年,人类世界重新认识石油 三个东亚国家,三天,一场政变 长崎事件:大清对日外交的最后荣光 《排华法案》:一部应让美国人至今羞愧的法案 麦卡锡主义:一个从未远去的幽灵 1971年,“乒乓外交”背后的六个人 那一年,中国在联合国连投16轮反对票 第二部分 炮火的怒吼 帝国的覆灭:600万人为何会被168个侵略者摧垮? 日俄战争,一场中国土地上的权力游戏 美墨战争:一场“老大”对“老二” 发动的掠食战 弩炮悲歌:昔日盟友之间的残忍对杀 帝国斜阳:一场跨越半个地球的战争 争霸亚洲:400多年前那场中日之战 1598年,中朝日决战露梁海 决战料罗湾:中西文明的海上大搏杀 1949,炮轰“紫石英” 科威特战争:“敝国虽小,硬骨头还是有两根的” 第三部分 个人的抉择 县令之死 中国最后一个状元 朝鲜最后一个国王 “民国第一奇人”和他的“朋友圈” 山高水长,勿忘陈嘉庚 “国士”邓稼先 那个叫余纯顺的上海人 拉瓦锡之死 贝当:62岁的“民族英雄”,84岁的“卖国贼” 奥本海默:“原子弹之父”的成功与悲剧 奥黛丽·赫本:天使的侧面 第四部分 自然的抗争 1910年,那场在东北暴发的鼠疫 死神狂欢:1918年大流感 天花的灭绝之路 他不是药神,但他的发现改变了世界 附录 读者评论 序言 自序 一转眼,居然已经是 2020年的年末了。 过去这一年,感觉过得 太快了,但转念一想,似乎 又过得太慢了。 我想这背后的一大原因 ,是这一年我们经历了太多 的变化,那些变化深刻影响 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社会 ,乃至我们所身处的这个世 界。 所以,当出版社和我一 起商量这一册书的主题时, 我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一个 词:博弈。博弈和较量,其 实是贯穿在整个人类历史中 的。 在谈判桌上,是筹码的 较量;在谈判桌外,很可能 就是炮火的怒吼。国家与国 家之间有较量,人与人之间 、集团与集团之间,也有博 弈。即便是归结到某一个具 体的人,包括你、我、他, 也有“天人交战”:和自己的 私欲,和自己的信念,和自 己的理想。 而过去的这一年,我们 又一次清醒地认识到: 在这个星球上,所谓的“ 较量”和“博弈”,并不是只 存在于人类彼此之间。虽然 我们自封为“万物之灵长”, 但在这个星球营造的自然生 态中,还有大量我们已知和 未知的生物,可以随时向我 们发起挑战—有时候它们对 人类造成的伤害,可能会远 远超过人类历史上任何一场 残酷的战争。 而越是在这样的时刻, 我觉得,可能我们越需要读 一些历史。 我曾经在不少线下签售 的场合,和读者分享过微信 公众号后台的一条读者留言 。 那是一位读理工科的大 学生,很喜欢读历史,但寝 室里其他同学都对历史没什 么兴趣,甚至还揶揄他:“ 你看的这些东西,起因、经 过、结果都已经讲得明明白 白,读这些已经发生过的事 情,有什么用吗?” 他问我,我也想了很久 。本来想回答他很多,但后 来想了想,还是只回答了他 一句话: “如果能够多读懂一些过 去的故事,现在就可能会更 积极地面对生活,然后会有 一种更坦然的心态去面对未 来。” 不管回答得对不对,但 这确实是我自己读历史的真 实感受。 我们正身处一个风云变 幻的时代、一个信息爆炸的 环境,有时难免迷茫、彷徨 乃至焦虑,或者,在喧嚣之 中,感觉无法静心。而在这 样的时候,多读一些历史, 恐怕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第四年了,这是第五本 《历史的温度》,有幸依旧 有你们,有幸我们依旧为“ 历史”之缘而聚。 “为什么要读一些历史? ”我把当初说给那位男生的 话,归纳总结为十二个字: “读懂过去,活好当下, 坦面未来。” 感恩。 共勉。 一起前行。 2020年11月3日 于上海书房 导语 喜闻乐见的故事写法,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有意思的历史故事,落笔客观、有温度。 脱离常规历史的宏大叙事,走向细节,寻找时代的真实故事,讲述我们所不了解的人物和事件。饱含丰富的历史知识,读完可以多一些典故,涨一些知识,变成有趣、有见识的人。 复旦大学博导严锋教授、社科院研究院马勇教授、六神磊磊、二混子、张伟、徐达内等推荐。 精彩页 1930年,美国发动的那场贸易战 “地球村”已经是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说法了。然而,当问题和困难降临的时候,是不是每一个国家都会考虑别人。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1930年6月17日,美国两个议员的名字被载人了史册。 他们一个是来自犹他州的参议员里德.斯姆特,另一个是来自俄勒冈州的众议员威利斯·霍利。 就在这一天,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签署了这两个人共同发起的一项法案,史称《斯姆特一霍利关税法》。 这项法案的简单描述就是:将进口到美国的数千种商品的平均关税,一口气提高50%以上。 这项法案至今仍被认为是20世纪影响全世界的著名法案之一。 不过这两位议员先生,估计不会因这项法案引用自己的名字而感到自豪,因为这项法案有一个公认的评价:“一个愚蠢的经济行为”(aneconomicstupidity)。 2 先来说说签署这项法案的倒霉蛋——胡佛总统。 那一年,可怜的胡佛总统实在是被逼到了悬崖边。 作为斯坦福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和出色的商业家,胡佛是在众人的赞美声和期待中当选为美国第31任总统的。 《华尔街日报》在胡佛就职时发表的评论是:“政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商业打成一片。毫无疑问,胡佛是一个很有活力的商业总统,他将是美国第一个商业总统。” 胡佛当选的那年,是1929年。 那一年,美国正沉浸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本国带来空前繁荣的巅峰,连胡佛自己都表示:“我们正在取得对贫困战争决定性胜利的前夜,贫民窟将从美国消失。” 但胡佛自己都不会想到,他其实接的是从“柯立芝繁荣”传过来的一朵外表美丽的空心花,最关键的是,传到他手里的时候,鼓声停了。 1929年10月24日,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纽约证券交易所开盘就大跌,当天的换手达到了1289.5万股,指数如决堤一般不断下滑,史称“黑色星期四”。 10月28日,道琼斯指数又狂跌13%,于是又有了“黑色星期一”的说法。 但真正雪崩到来的那天,是10月29日。 那一天,纽约证券交易所刚开盘,铺天盖地的抛单就呼啸而来,抛售的价格全是不计成本的。到那天收市,美国股市创造了l641万股成交的历史最高纪录。那天,被称为“黑色星期二”——没错,一周开市也就五天,称号都快发完了。 但“黑色星期×”的称号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这一轮股市暴跌,触发了美国人至今回忆起来仍感到心有余悸的一个名词: “大萧条时代”。 《斯姆特一霍利关税法》,就是在美国“大萧条时代”刚刚开始的时候,被提出来的。 其实从20世纪的10年代到20年代,美国一直饱受一个困扰——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但消费能力却没能相应增加,这就导致了国内产能过剩。 这个现象在农业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各种农产品产量大幅提升,但产量提升伴随的却是价格下跌。收成越来越好,收入却保持不变,美国农民的怨气越来越大。他们认为这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就是过低的关税让外国货冲击了本国农产品,导致农民全都白忙活了。 那么怎么办?提高农产品关税呗1 1929年华尔街的大崩盘,更是让美国的经济雪上加霜。不仅仅是农产品,钢铁制造、纺织品等行业都出现了危机。虽然那时的人们并没有认识到这是困扰美国乃至全世界的“大萧条时代”的开始,但也感到了深深的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斯姆特和霍利这两位议员共同的提案,似乎正当其时。 其实,这项关税法案最初涉及的只是进口农产品关税,这也并不违反胡佛的初衷——在1928年竞选时,他就答应过他的广大农民选民,要提高农产品进口关税,以挽救不断下滑的本国农产品价格。 但是,在推行的过程中,事情渐渐变了味儿。 眼看着以农产品为主的州将在提高关税中获益,以制造业为主的州就坐不住了,它们提出总统也应该提高制造业产品的关税以保护本国产品。 于是,一场在议员中的“利益交换”开始了:你想要我对你们州盛产的钢铁产品提高关税投赞成票?没问题,大家日子都难过,那你也要保证我们州盛产的纺织产品也提高关税。P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