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邵珍红,1980年生,河南人。北京景山学校数学教师,北京市东城区骨干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和美国范德堡大学联合培养博士,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主要从事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及比较教育研究。在《比较教育研究》《数学教育学报》《现代中小学教育》《数学通报》等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多次在北京市举办的基础教育科学研究的各类论文比赛中获得奖项,多次在北京市和东城区的市级和区级公开课比赛中获奖,多次在北京市各类教育教学研讨活动中做示范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问题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关键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研究综述 第一节 数学任务研究综述 第二节 课堂教学比较研究文献综述 第三节 文献综述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工具 第四节 研究流程 第四章 中美课堂中数学任务特征比较研究 第一节 任务中“实际生活”背景知识使用的比较 第二节 数学任务表现形式的比较 第三节 任务认知水平的比较 第五章 基于任务实施的中美课堂结构比较 第一节 编码设计 第二节 数据统计及特点分析 第六章 中美数学课堂数学任务的实施比较研究(一)——任务认知水平的变化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编码设计 第二节 中国数学课堂任务执行中认知水平的变化 第三节 美国数学课堂任务执行中认知水平的变化 第四节 中美数学课堂任务执行中认知水平变化的比较 第七章 中美数学课堂数学任务的实施比较研究(二)——课堂数学交流的责任 第一节 编码体系 第二节 中美课堂对学习共同体建立的贡献的比较 第三节 中美课堂对高效交流的贡献的比较 第八章 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思考与启示 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 第四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导语 本书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具体有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视频编码分析法、课堂录像观察法、统计分析法等,基于本书研究的研究问题及研究对象,运用视频编码分析法和课堂录像观察法比较多。研究过程主要基于数学任务在课堂中的实施过程这条主线,以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参与度即认知水平的变化为研究理念,从课堂中数学任务本身是否给学生提供了思维深度参与的机会,任务实施过程中任务认知水平的变化及其因素,以及师生对课堂数学交流的责任等几个方面比较研究,旨在从学生思维参与度的视角分析中美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异同、特点等。 内容推荐 本书研究旨在比较中美相对高质量的常规课堂教学中的数学任务的异同。中国的研究样本来自2011年和2012年录制的位于东西南北中的五个城市中某一学区的数学课堂,采用专家评议法和课堂评价指标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相对高质量的15位教师的共15节数学课堂录像;美国的研究样本来自2011年录制的四个城市学区的数学课堂,运用范德堡大学项目组的数学课堂评价指标编码结果,选取15位教师共15节相对高质量的数学课堂录像。主要从数学课堂中使用的数学任务的特征(“实际生活”背景知识使用、任务的表现形式、任务的认知水平)及差异,基于任务的数学课堂结构特征及差异,任务实施中认知水平的变化及其变化因素差异,任务实施中师生对课堂交流的责任等四个方面比较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