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脸书故事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英)丹尼尔·米勒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董晨宇,男,1986年生,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201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主要译作有《舆论的结晶》《宣传》《剑桥美国简史》等。
后记
译后记 不如暂且放下
理论,我们讲个故事 董晨

一、为何要讲故事?
质化研究者总对故事有
天生的痴迷。然而,在撰
写论文的时候,却又会感
觉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中,
难以讲出一个让自己和读
者都为之动情的故事。因
此,当我将民族志方法放
置于研究论文中时,时不
时总会感到一种奇怪的不
适感——如果故事是一处
景色,民族志论文的写作
者便仿佛是匆忙赶路的游
客。简单白描几处片段,
便等不及要开始撰写结论
。在和人类学专业的朋友
聊天时,我们甚至会禁不
住怀疑,现代学术论文的
篇幅和习惯,真的可以与
民族志方法完美相容吗?
作为一名质化研究者,
我一直想在论文写作之余
,讲几个过分“冗长”的故事
给读者听。故事的魅力在
于,它总能时不时提供细
节,打翻我们对这个世界
武断的预设。就像是——
在流行话语中,“女主播”总
被和色情的擦边球联系在
一起,观众则更多作为借
钱打赏、负债累累的形象
出现在新闻之中。但当我
们的研究小组真正开始接
触这一职业群体,开始作
为运营进入这一行业,甚
至开始在女主播的直播间
作为管理员记录她们与观
众的互动时,我们能够了
解的,一端是辛苦的谋生
,一端是真诚的陪伴,一
端是资本的诱捕。主播与
观众的关系被绑架在资本
平台三角关系之中,呈现
出一种更加复杂的、难以
用只言片语做出定论的亲
密关系。故事还能泄露学
术思考的局限。就像是—
—我曾和一位在B站上翻译
左派学者电视访谈节目的
年轻人聊了一下午,她毕
业之后,和男友在云南过
了几年闲散日子,那时候
大理还没有迎来洪水般的
游客,房价便宜得感人。
几年之后,钱花得差不多
了,他们决定回到四川,
开了一个卖服装的淘宝店
,没到一年时间,又狠狠
赚了一笔。有钱之后,他
俩关了店铺,开始在B站上
翻译左派学者的访谈视频
,这个很酷吧?更酷的是
,他们的过去似乎冥冥中
解释着他们的如今。他们
做过很反资本的事情,也
做过很资本的事情。如今
,他们又选择在一个资本
平台反对资本。我们聊了
一个下午,这些动人的“细
节”,也许远比“免费劳动”
(free labor)这个概念要
丰满得多。他们是为B站打
工的免费劳工吗?的确可以
这样描述,但你要如此给
他们定位,恐十白会错过
更重要的事情。
每当我在质化研究中接
触到某个群体,我总会反
过来,去寻找和阅读学者
对于这个群体的描述和解
释。有时候,我能找到令
我满意的答案,更多时候
,我能从缝隙中看到光。
作为一名研究者,这是我
需要的研究“gap”;作为一
个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的
人,我尤其喜爱这些故事
。这种喜爱类似于小说家
曾感慨的——我去讲个故
事,仿佛是去过一种我没
有机会经历的人生。从这
个角度来讲,丹尼尔·米勒
(Daniel Miller)教授通过
《脸书故事》这本书,完
成了一项有趣的尝试。
……
交媒体之间的“摇摆”来
完成的。通过复媒体环境
中的平台摇摆,用户将不
同类型的社会关系分配到
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中
,通过“社交切断”的方式完
成‘‘社会联结”。这样一来,
用户便可以在不同社交媒
体平台中,面对不同的社
交关系,采取极具可塑性
的印象管理策略一这本质
上复兴了欧文·戈夫曼
(Erving Goffman)意义上的
“区隔受众”概念。
四、最后的话
以上一些话,权当作我
们在翻译这本书时的碎片
式感触,希望能带给读者
微小的启发。在译后记的
结尾处,我想表达一些感
谢。其一,这本书的坐标
在特立尼达,因此,其中
必然有不少极具地方特点
的表达方式,对于完全不
了解当地文化的我们,翻
译的难度可想而知。在这
个过程中,丹尼尔·米勒教
授通过邮件为我们耐心解
答了诸多疑惑。其二,本
书的编辑延城城老师在翻
译和校对的过程中为我们
提出了极其专业的意见,
并且一再宽容我们的拖沓
。当然,这本书在出版的
过程中,他面对的更多困
难,可能并不是译者所能
完全了解的。其三,在本
书翻译之后,丹尼尔·米勒
的博士生郑肯在北京和我
一起探讨了对于数码人类
学的理解和困惑。以上各
位,鞠躬致谢。
这本书是我和我的两位
硕士研究生段采薏、丁依
然一起翻译的。但我想自
作主张,偷偷将这本译作
,看作我们师生三年的纪
念。在这三年中,我们一
起发表了不少研究,也喝
了很多咖啡和奶茶。还记
得在南京大学开会时,参
会者大都去看演出了,我
却拉着她们两个人,坐在
酒店大厅整理数据。我一
直没好意思说,那次的奶
茶太难喝了(应该是段采薏
点的)。今年六月,她们两
个人已经毕业,开始了自
己新的生活,我则继续坚
守在学校中教书写作。说
句煽情的话:遇到你们是
我的幸运,希望作为你们
的导师,我也还不算差。
最后,翻译是良心活,
我们竭尽全力,希望没有
浪费一本好书。其中难免
有缺憾之处,文责在我,
敬请各位师长不吝赐教。
目录
第一部分 故事
故事一 走向尽头的婚姻
故事二 社群
故事三 丧钟为谁而停
故事四 真相之书
故事五 培育《开心农场》
故事六 虚拟化身
故事七 时间盗贼
故事八 向外发声
故事九 仅仅是性关系
故事十 这个人你认识
故事十一 选择黑莓
故事十二 见证历史的女人
附篇 豆夹馍的哲学
第二部分 理论
一 Fasbook 的诞生
二 关于何为脸书的十五个命题
脸书与个体
脸书与社群
脸书进一步的后果
三 脸书之名
译后记 不如暂且放下理论,我们讲个故事
精彩页
如果你读报,你就会知道这还不算最坏的。英国((每日邮报》(2010年2月19日版)报道了一起特立尼达谋杀案。凶手叫保罗.布里斯托,25岁,是一位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行政部工作的信息技术工程师。他长途颠簸到了伦敦,疯狂袭击了他的情人卡米尔·马图拉辛格,捅了她20刀。后者死在了厨房地板上。据说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在脸书上看到她和另一个男人在一起。特立尼达的媒体还报道了其他据说也是因脸书而起的谋杀和斗殴。妒火中烧之下的情杀久已有之,将之归咎于脸书,似乎失之草率,有过于简化问题之嫌。但是,马文所经历的事情的确说明,作为一种技术的脸书在这里确实扮演了某种角色,如果对这一点视之不见,则同样把问题看得过于浅显和简单了。毫无疑问,总有一天,某些律师会极尽逻辑混乱之能事,对此喋喋不休,并赚上一大笔钱。
当然,马文把自己关系的破裂归咎于脸书的同时,也意识到它不只是一项纯粹的技术,只以机械的方式发挥作用。脸书受到具体状况的影响,而他自己的状况将脸书化友为敌。因为工作的缘故他必须保持脸书在线,这是事实。他自己坐在办公室中,没能抗拒诱惑,同其他女人没完没了地聊天,这也是事实。这种诱惑将他和切瑞牵到了一起,后者独自待在纽约的宾馆里,除了调情也没有别的更好的事可做。如果他一直使用即时通讯,事情可能也不会变得这么糟,因为正如你我所知,别人是看不到即时通讯的内容的。但是就在我们交谈的时候,马文发现自己刚刚通过了阿德莱德的好友申请,并因此懊恼不已。他根本不知道这个女人是谁。不同寻常的是,他们并没有共同好友,她看起来也不像是对种植园很感兴趣。这些都意味着,如果他的妻子问起这位新朋友是谁,他根本给不出任何解释——而那本身就是所有解释中最糟糕的一种。她总是为此发怒。然而,他也根本控制不住自己通过她的好友申请,原因有很多:好奇心、她是女性、他添加好友的条件并不苛刻。技术的强迫与欲望的失控熔接在一起。这是一个致命的组合。在从早上到下午的这段时间里,我只看到了这些片段,但也已经足够领略到技术的毁灭性力量。如果他的妻子不是这样,而是性格更为被动和顺从呢?但就像他自己说的,这样的女人对他而言毫无魅力可言。他喜欢她的强势和固执。但是问题又一次从个性绕回到了技术,因为他最后说道,凡事需要有个度,“你不能一生我的气就跑去互联网上宣泄”。脸书或许不是问题之源,但很显然,它既能够放大性格上的小缺陷,也能够提炼性格中好的一面。这会扰乱感情的平衡,使脸书的受害者从天平上滑落,并坠入毁灭。脸书是压倒这对伴侣的最后一根稻草。
P18-19
导语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1.主要内容是十几个小故事,生动有趣;
2.描写了特立尼达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开拓视野;
3.作者是互联网人类学的开拓者,对我们习焉不察的互联网生活做出了独到观察,发人深省。
序言
序言
在脸书诞生的第六年,
它取代谷歌,成为世界上
访问量最大的网站。根据
脸书公司公布的统计数据
,它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大
概5 亿活跃用户,其中一
半人每天都会登陆。用户
每月会上传300万张图片、
更新6000万条状态。每位
用户平均拥有130位好友,
每天在这里花费将近一小
时时间。虽然摆出这些数
据已经足够让我们惊讶不
已,不过,这本书想要探
求的却是光谱的另一端—
—使用脸书的具体个人,
以及他们的朋友、家庭。
我们将展开一次人类学的
历险,考察社交网络如何
影响这些普通用户。他们
的生活如何因为使用脸书
而改变?脸书如何影响了
他们所珍视的社交关系?
脸书真的近似于社群吗?
脸书如何改变了我们看待
自己的方式?为什么用户
面对自己隐私的终结,却
看起来如此无动于衷?
有些人倾向认为,一个
网站的起源将会影响它的
未来。这种观点是站不住
脚的。我们知道脸书来自
一群大学生的奇思妙想。
不过,这却并没有对本书
将要探讨的问题产生丝毫
影响。从2010年起,我们
渐渐发现,脸书对那些足
不出户、没有其他有效社
交手段的老年人产生的影
响,要更甚于学生群体。
在这本书中,我们要关注
的是脸书的未来而非开端
。因为脸书最早成立于美
国,大部分考察其影响力
的研究也同样聚焦于这里
。不过今天,它已经成为
一个全球性网站,超过
70% 的用户散居海外,研
究者需要重视这种越发明
显的多样性。 通过人类
学的视角来考察脸书有其
优势所在。毕竟,有人认
为人类学的与众不同之处
,是将人视为更广泛的关
系中的一部分,而非像其
他领域那样将人视作个体
。实际上,在互联网发明
之前,人类学便将个体放
置在社交网络的场所中进
行理解。因此,当社交网
站真的出现时,人类学家
便立刻对它产生了兴趣。
2010年4月21日,脸书创
始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F8会议上
宣布,这个网站迎来了它
的历史新阶段。他的原话
是“我们正在建立一个默认
为社交的网络” 。一个世纪
以来,我们经常认为社群
参与度和社交关系都处于
萎缩态势,如今有人试图
扭转这一趋势,这听起来
既令人惊讶,同时也与人
类学的前提和未来息息相
关。
人类学以一种独特的方
式参与到全球现象之中。
随着脸书的扩张,它也变
得越来越多元化。因此,
从一个人类学家的视角来
看,也可以说,并不存在
一个叫作“脸书”的东西,只
有在不同民族和地区发展
出来的、特定的使用风格
。这本书扎根在特立尼达
,我之所以选择这里,是
为了驳斥这样一个假设—
—并非只有英国人和美国
人使用的脸书才是脸书。
特立尼达足够独特,促使
我们去比较脸书中逐渐浮
现的异质面向。大多数读
者可以跟随这本书的脚步
,离开自己习以为常的生
活世界,保持一种更远的
思考距离,来理解脸书对
他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
虽然我们把田野定在了特
立尼达,关注的却是那些
怀有与我们相似的困境和
忧虑的特定个体。借助他
们的经历,我们得以重新
评估脸书对一段婚姻的影
响、理解青少年每天都在
忙些什么、判断另一个人
在脸书上表现的是真实的
自己抑或仅仅只是其中一
个侧面而已。
……
尼达人并不谦虚,很多
人自己都会这么说)。最近
几十年,当特互尼达人移
民到英国,他们总是会从
事律师、医生和其他一些
专业性工作。他们期望自
己能够比当地人更加成功
,而且他们也经常能做到
这一点。不过,为了避免
误解,我必须要澄清一点
,在特立尼达存在两类人
。一部分特立尼达人在年
少时通过了竞争严酷的考
试,进入颇具声望的高中
学习。这些孩子普遍在考
试中表现很好,如果他们
想要拿到中意的美国大学
提供的全额奖学金,通常
也都没什么问题。大多数
享誉国际的特立尼达知识
分子,例如C.L.R.詹姆
斯(C.L.R.James)或V.S
.奈保尔(V.S.Naipaul),
都是来自这样的学校。当
然,正如这两个名字所暗
示的,他们分别是非洲和
印度后裔。不过,大部分
特立尼达人却没有机会进
入这些学校,也没有获得
同样的人生机遇,他们往
往大部分时间都在寮屋社
区中从事着低薪工作。不
过,即便如此,我仍认为
,比起我所知的其他任何
国家同一阶层的人来讲,
他们在综合知识和经营活
动方面的能力都要更加令
人印象深刻。
我希望研究特立尼达的
新型传播技术,同样也是
有原因的。我认为,特立
尼达人使用这些科技的方
式不仅是独特的,在很多
方面还是领先的。脸书作
为底层结构的创新,当然
来自脸书公司内部。不过
,用户使用脸书的创意,
却往往首先来自特立尼达
这样的地其中一个原因,
便是奴隶制和契约劳工带
来的断裂,创造出了一种
自由意识。这种自由意识
有别于其他一些地区,并
非一种在农民身份与阶层
的渐变中浮现出的保守主
义。除此之外,特立尼达
不仅是世界一流的石油生
产国之一,而且还将盈利
投入建造教育基础设施之
中。本书扎根于特立尼达
,描绘了许多在那里已经
非常明显的趋势。从田野
研究到书籍出
内容推荐
特立尼达位于中美洲加勒比海南部,紧邻委内瑞拉外海。本书以讲故事的方式,展现脸书如何改变了这里特定个体的生活,同时也在文化意义上提出了关于脸书的一般理论,并探讨了社交网络在未来可能产生的后果。
脸书是人们寻找和培养关系的手段,但有时也会成为破坏婚姻的工具;脸书可以帮助因疾病、年龄、性格而宅在家中的人们重获新生,但有时也会破坏隐私、制造丑闻;我们可以看到脸书所提供的虚拟空间有时会比面对面的交流更能揭示人们真实的一面,有时也可以看到脸书成为商业、宗教、性和纪念的工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3: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