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施鹏鹏,男,1980年6月出生,福建晋江人,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教授(2008年),博士生导师(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访修学者(2017年),《证据科学》杂志编辑,中、法法学双料博士,可应用英、法、德、意、西、荷、葡、俄等多门外语从事学术研究,学术专长为司法制度、刑事诉讼法、证据法和比较法。自2004年起在海内外出版专著、译著6部,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发表论(译)文百余篇,主持及主研近十个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自2014年起,受中央政法委及中国法学会的委托,担任司法改革及第三方评估的专家。 目录 自序我知道我在做“无用”的事 1988年刑事诉讼改革的再审视 ——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移植的成败与启示 引论: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异域风情下的虚幻魅力 一、意大利1988年刑事诉讼改革的基本背景 二、1988年法典所确立刑事诉讼的核心框架 三、初步的适用效果及后续改革 四、意大利当事人诉讼模式移植的成败与启示 “奥兰多”改革及其评价 一、改革背景 二、诉讼当事人制度改革 三、审前程序的改革 四、上诉程序的改革 五、特别程序的改革 六、委托立法 七、其他修改 八、改革的评价:迈向刑事诉讼的宪法化 “混台式”诉讼之批判 ——以阿曼达·诺克斯案为例 一、导论 二、当事人主义视角下的阿曼达·诺克斯审判 三、意大利“混合式”诉讼之批判 诉讼主体理论研究 一、诉讼主体的界定 二、法官 三、检察官 四、司法警察 五、被告人 六、辩护人 七、犯罪的被害人及民事当事人 八、刑事诉讼的其他主体 诉讼行为理论研究 一、导论:诉讼行为,一个亟待厘清的比较法概念 二、刑事诉讼中的诉讼行为概念及其类型化, 三、诉讼行为无效的界定及其类型 四、程序无效 五、不可用 六、诉讼行为理论的简要评价 “双重卷宗”制度及其检讨 导论 一、“双重卷宗”在意大利的历史形成 二、“双重卷宗”的制度原理及运行 三、“双重卷宗”制度的初步检讨 四、中国卷宗制度改革的反思——与意大利“双重卷宗”制度 失败教训的参照 刑事诉讼中的被告人缺席制度研究 一、意大利原有的缺席审判制度 二、欧洲人权法院对缺席审判制度的总体看法及对 意大利的批评 三、修法后新的被告人缺席制度及其评价, 刑事证据制度的一般原理 I总论 一、“混合式”的刑事证据制度 二、证据的界定及类型化 三、证明程序与证明权 四、证据的评价 五、证明责任 六、证明标准 七、言词原则、直接原则和辩论原则 八、先决问题与证明限制 九、裁判的逻辑:法官、历史学家与科学家 十、科学理念的发展与因果关系查明 II证据形式 一、典型证据与非典型证据 二、证人证言 三、询问当事人 四、对质、辨认及司法实验 五、鉴定人与当事人的技术顾问 六、书证 III 取证方式 一、检查 二、搜查 三、证据扣押 四、谈话或通讯监听 五、视频监控 六、新技术手段:电话记录 附录意大利证据法的重要参考文献 内容推荐 意大利1988年的刑事诉讼改革在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极大的关注,这是欧陆传统职权主义国家全盘引入当事人主义的一次激进尝试,为世界上许多职权主义传统的国家尤其是转型国家的刑事诉讼改革提供了全新的论域和素材。本书系统地研究了意大利1988年刑事诉讼改革及后续形成的特色理论和制度,包括诉讼主体理论、诉讼行为理论、“双重卷宗”制度、被告人缺席制度以及刑事证据制度的一般原理。“要批评指点四周风景,首先要爬上屋顶”。意大利刑事诉讼的改革及后续制度建构为中国比较刑事诉讼的研究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尤其是可避免中国的刑事诉讼改革重蹈覆辙,误入“当事人主义”的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