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中国现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被尊为20世纪中国哲学界泰斗。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兼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客座教授。1952年后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等职。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及印度德里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其著作《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和“贞元六书”等已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经典之作,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其创立的新理学思想体系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 书评(媒体评论) 芝生先生(冯友兰)走 过了95年的漫长的人生道 路,95岁几乎等于一个世 纪。自从公元建立后,至 今还不到二十个世纪。芝 生先生活了公元的二十分 之一,时间够长的了。他 一生经历了清代、民国、 洪宪、军阀混战、国民党 统治、抗日战争,一直迎 来了解放。道路并不总是 平坦的,有阳关大道,也 有独木小桥,曲曲折折, 坎坎坷坷。然而芝生先生 以他那奇特的乐观精神和 适应能力,不断追求真理 ,追求光明,忠诚于自己 的学术事业,热爱祖国, 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终 于走完了人生长途。仰不 愧于天,俯不怍于地。我 们可以说他是晚节善终, 大节不亏。他走了一条中 国老知识分子应该走的道 路。在他身上,我们是可 以学习到很多东西的。 ——季羡林 中国人了解、学习、 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 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 。 如果中国人因为有严 复而知有西方学术,外国 人因为有冯友兰而知有中 国哲学,这大概不会是夸 张。 ——李慎之 中国哲学里,我推荐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 简史》,部头很小,讲中 国哲学发展的基本过程和 问题。它本来是写给美国 人的,非常通俗易懂,对 于所学专业不是哲学的学 生是最基本的。在世界上 还没有见过第二本这样的 书。 ——陈来 后记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 哲学简史》英文版由美国 麦克米伦公司于1948年 出版,迄今已经半个多世 纪了。在这半个多世纪里 ,世界和中国都经历了巨 大的变化,冯先生也已经 仙逝多年。但是,细心的 读者读冯先生的这部著作 ,会觉得如同是新著一样 。为什么会是这样?我想 ,原因之一是因为,冯先 生治中国哲学史六十余年 ,他不仅是迄今无出其右 的中国哲学史家,而且是 “贞元六书”的作者,自己 就是一位哲学家。《简史 》问世之时,是在冯先生 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出 版十几年,又在“贞元六 书”完成之后;资料是古 代的,眼光却是现代的; 运用史料时是史家,探讨 问题时却是哲学家。就篇 幅说,此书远少于《中国 哲学史新编》;就内容说 ,却正好最鲜明地表现了 冯先生自己的特色。原因 之二是,冯先生轻松驾驭 着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 史这两部历史,来写作这 部《简史》,思想资料是 中国的,考虑哲学问题的 眼光却是世界的,这是迄 今在国际学术界还未见有 第二位能做到的。这本书 引人入胜,就由于它的这 些特色。 翻译本书,如同探险 ,个中乐趣,其味无穷。 念自严几道先生悬“信、 达、雅”为译事三难之后 ,三字已成翻译通则。朱 光潜先生认为,三字中, “信”字最为重要,这不难 理解,但要做到,并非易 事。翻译外文书刊,大概 诗歌、哲学两类著作最费 斟酌。这两类著作如果依 循原著,逐字逐词按字义 翻译,应不是十分困难; 难的是在翻译这两类著作 时,不能只满足于“形似” ,还要求其“传神”。这本 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对艺术 的要求;仔细想一下便能 发现,无论是诗人、艺术 家、哲学家,都往往是社 会里受过一定教育、有一 定生活经历而十分敏感的 人,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 生活的磨难中对历史、时 代、社会、人生进行反思 。社会变动越急剧,这种 反思也越像大海波涛一样 无法自已。人的生活感受 往往超过自己用语言文字 表达的能力,为此而“言 不尽意”。在中国,还有 时是由于两千年专制统治 形成的社会环境限制,而 不能畅所欲言,于是只好 运用比喻和暗示而“意在 言外”。诗人、艺术家、 哲学家除了在自己作品已 说的之外,常“言有尽而 意无穷”。视听艺术诉诸 人的形象思维,语言艺术 则离不开语言,因此,中 国的诗人和哲学家都同样 强调“言外之意”。艺术家 的手法和哲学家表达自己 思想的方式,在这一点上 十分相似,这成为中国艺 术的特色,也成为中国哲 学的特色。为此,诗歌和 哲学著作的翻译,往往需 要迈过“形似”,而要求“ 传神”。如果低于这样的 要求,译者便难免会感到 内疚。这是我在翻译本书 时,常常深夜扪心、惴惴 不安的地方。举例来说, 魏晋以后十章,在书中篇 幅虽较先秦、两汉部分为 少,而涵盖历史事件和时 间则远超过前半,牵涉的 问题也远超过前半。 1.第十九、二十两章 。第十九章英文标 题:“Neo—Taoism:The Ratliontlists”,布德教授的 英文标题在逻辑上似略有 毛病,“ism”是学说,后 面“ist”则通常是指人,前 后不够一致。但英文原文 在中间使用的冒号“:”也 可以使它有另一种理解, 作者是说:“新道家是一 种理性主义者。”中文旧 译:“新道家:主理派”, 是可以这样理解的。但接 下去,第二十章标题是“ 新道家:主情派”。读者 在这里不免要问:冯先生 的意思是说,新道家既是 “主理”的又是“主情”的, 抑或新道家中既有一个“ 主理派”,又另有一个“主 情派”呢?中文旧译本对 十九、二十两章的标题分 为“主理派”和“主情派”, 很容易使读者体会成他们 是两派,这究竟是否冯先 生的原意?如果冯先生认 为,新道家中有两派,则 第二十章的内容和第十九 章的内容应该针锋相对, 表明是两派;而现在冯著 第二十章的内容在于该章 末尾结束语所说:“晋代 新道家风格的特点和当时 所谓‘风流’的实质”,“重 理”和“任情”在第二十章 里,都从属于解释“风流” 。这样,第二十章的主人 公和第十九章的主人公就 不是两批人,而是同一批 人了。既是同一批人,处 于同一个时代,为什么在 本书里又分写为两章呢? 我的体会是为了着重说明 “晋代新道家风格的特点 和当时所谓‘风流’的实质” 。这个问题为什么值得中 国哲学史家特别关注呢? 我体会,这与冯先生对哲 学的认识:“哲学是对于 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有 内在的关系。中国历史上 ,先秦、魏晋、晚唐、南 宋等,都是社会剧烈动荡 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 ,旧的社会秩序被打乱, 社会结构被破坏,思想界 、知识界为自己、也为社 会寻找出路时,首先遇到 的是与王权的关系。如战 国时期屈原和楚怀王的关 系;西汉初,刘邦踌躇满 志当上皇帝后,张良与刘 邦的关系;东汉末诸葛亮 《诫子书》中说“淡泊以 明志,宁静以致远”的人 生哲学。但在“士”来说, 仅仅超脱了眼前政治的激 流漩涡,却还未曾超脱历 史。个人既无法左右历史 ,只有在精神上努力超脱 ,这正是魏晋文士面临的 人生处境。“风流”便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第三章 诸子的由来 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师 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 第六章 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第八章 名家 第九章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第十章 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第十一章 后期的墨家 第十二章 阴阳家和中国早期的宇宙发生论 第十三章 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 第十四章 韩非子与法家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而上学 第十六章 治国平天下的哲学主张 第十七章 汉帝国的理论家:董仲舒 第十八章 儒家兴盛和道家再起 第十九章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 第二十章 新道家:豁达率性的风格 第二十一章 中国佛学的基础 第二十二章 禅宗:潜默的哲学 第二十三章 更新的儒家:宇宙论者 第二十四章 更新的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 第二十五章 更新的儒学:主张柏拉图式理念的理学 第二十六章 更新的儒学中的另一派:宇宙心学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学的传入 第二十八章 厕身现代世界的中国哲学 英文版编者引言 译后记 精彩页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历来被看为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在中国,哲学是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关切的领域。从前在中国,一个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受哲学方面的启蒙教育。儿童入学,首先要读的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书”也是宋以后道学(在西方被称为“新儒学”)认为最重要的文献。孩子刚学认字,通常所用的课本《三字经》,每三个字为一组,每六个字成一句,偶句押韵,朗读时容易上口,也便于记忆。事实上,这本书乃是中国儿童的识字课本。《三字经》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学的基本思想。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的生活渗透了儒家思想,儒家俨然成为一种宗教。而事实上,儒家思想并不比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思想更像宗教。“四书”在中国人心目中诚然具有《圣经》在西方人心目中的那种地位,但“四书”中没有上帝创世,也没有天堂地狱。 当然,哲学和宗教的含义并不十分明确,不同的人对哲学和宗教的理解可能全然不同。人们谈到哲学或宗教时,心目中所想的可能很不同。就我来说,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人只要还没有死,他就还是在人生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人生进行反思,至于作系统反思的人就更少。一个哲学家总要进行哲学思考,这就是说,他必须对人生进行反思,并把自己的思想系统地表述出来。 这种思考,我们称之为反思,因为它把人生作为思考的对象。有关人生的学说、有关宇宙的学说以及有关知识的学说,都是由这样的思考中产生的。宇宙是人类生存的背景,是人生戏剧演出的舞台,宇宙论就是这样兴起的。思考本身就是知识,知识论就是由此而兴起的。按照某些西方哲学家的看法,人要思想,首先要弄清楚人能够思考什么,这就是说,在对人生进行思考之前,我们先要对思想进行思考。 这些学说都是反思的产物,甚至“人生”和“生命”的概念、“宇宙”的概念、“知识”的概念也都是反思的产物。人无论是自己思索或与别人谈论,都是在人生之中。我们对宇宙进行思索或与人谈论它,都是在其中进行反思。但哲学家所说的“宇宙”和物理学家心目中的“宇宙”,内涵有所不同。哲学家说到“宇宙”时,所指的是一切存在的整体,相当于中国古代哲学家惠施所说的“大一”,可以给它一个定义,乃是:“至大无外。”因此,任何人,任何事物,都在宇宙之中。当一个人对宇宙进行思索时,他就是在反思。 当我们对知识进行思索或谈论时,这种思索和谈论的本身也是知识,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它是“关于思索的思索”,这就是“反思”。有的哲学家坚持认为,我们在思索之前,必须先对思索进行思索,仿佛人还有另一套器官,来对思索进行思索,这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其实,我们用来思考的器官只有一个,如果我们怀疑自己对人生和宇宙思考的能力,我们也同样有理由怀疑自己对思索进行思索的能力。 宗教也和人生相关联。任何一种大的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学。事实上,每一种大的宗教就是某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义、礼仪和体制。这是我对宗教的认识。 如果从这个意义——也就是人们通常的认识——来看待宗教,就可以看出,儒家不是一种宗教。许多人习惯地认为,儒、道、佛是中国的三种宗教。其实,儒家并不是一种宗教。道家和道教是不同的两回事,道家是一种哲学,道教才是宗教。它们的内涵不仅不同,甚至是互相矛盾的:道家哲学教导人顺乎自然,道教却教导人逆乎自然。举例来说,按老庄思想,万物有生必有死,人对于死,顺应自然,完全不必介意,而道教的宗旨却是教导长生术,这不是反乎自然吗?道教含有一种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如果有人对中国科学史有兴趣,《道藏》里许多道士的著作倒是可以提供不少资料。 至于佛教,佛学和佛教也是有区别的。对中国知识分子来说,佛学比佛教有趣得多。在中国传统的丧事仪式中,僧人和道士同时参加,并不令人感到奇怪。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也是充满哲学意味的。 今天,许多西方人看到:中国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例如,德克.布德教授在《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要思想》一文中写道:“他们(中国人)并不认为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有组织形式的宗教),而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这一切使中国和其他主要文明国家把教会和神职人员看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基本的不同。” 从某种意义来说,这话一点不错。但是人们会问:这是为什么?如果追求彼岸世界不是人类内心的最深要求之一,为什么对世界许多人来说,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成为生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呢?如果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是人类的基本要求之一,何以中国人成为例外呢?有人认为,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人不曾意识到,在道德伦理之上,还有更高的价值呢? 导语 冯先生轻松驾驭着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这两部历史,来写作这部《简史》,思想资料是中国的,考虑哲学问题的眼光却是世界的,这是迄今在国际学术界还未见有第二位能做到的。这本书引人入胜,就由于它的这些特色。 翻译本书,如同探险,个中乐趣,其味无穷。 序言 小史者,非徒巨著之 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 也。譬犹画图,小景之中 ,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 ,曷克臻此。唯其如是, 读其书者,乃觉择焉虽精 而语焉犹详也。 历稽载籍,良史必有 三长:才,学,识。学者 ,史料精熟也;识者,选 材精当也;才者,文笔精 妙也。著小史者,意在通 俗,不易展其学,而其识 其才,较之学术巨著尤为 需要。 余著此书,于史料选 材,亦既勉竭绵薄矣,复 得借重布德博士 (DerkBodde)之文才,何 幸如之。西方读者,倘觉 此书易晓,娓娓可读,博 士与有力焉;选材编排, 博士亦每有建议。 本书小史耳,研究中 国哲学,以为导引可也。 欲知其详,尚有拙著大《 中国哲学史》,亦承布德 博士英译;又有近作《新 原道》,已承牛津大学休 士先生(E.R.Hughes) 英译;可供参阅。本书所 引中国原籍,每亦借用二 君之译文,书此致谢。 1946至1947年,余于 宾夕法尼亚大学任访问教 授,因著此书。此行承洛 克菲勒基金会资助,乘此 书出版之际,致以谢意。 该校东方学系师生诸君之 合作、鼓励,亦所感谢; 该系中文副教授布德博士 ,尤所感谢。国会图书馆 亚洲部主任恒慕义先生(A .W.Hummel)为此书安 排出版,亦致谢意。 冯友兰 1947年6月于宾夕法尼 亚大学 内容推荐 本书是由1947年冯友兰先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讲稿整理而成,1948年由美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出版。是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入门书,在西方影响很大,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日文等多种译本。 本书以二十万字的字数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在有限的篇幅里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与思想熔铸的结晶,也是了解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的极佳的入门书,很值得一读。 本书译者赵复三(1926—2015)是著名学者,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等职。译著《中国哲学简史》全面精确,通俗流畅,是很好的译本,很值得参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