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张映勤,1962年7月生于天津,大学大中文系毕业。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编审,《天津文学》杂志执行主编。中国作协会员、天津作协主席团成员,并担任一些文学奖项评委。 出版有《寺院·宫观·神佛》、《中国社会问题透视》、《世纪忏悔》、《死亡调查》、《话剧讲稿》、《佛道文化通览》、《那年那事那物件——100个渐行渐远的城市记忆》、《故人·故居·故事》、《鲁迅新观察》等十余种。小说、散文、随笔、评论、报告文学、学术文章等数百篇500余万字散见于内地及香港百十家报刊。获过一些文学奖项,文章多次入选各种选本及集子,部分作品被转载。 编辑出版《新竹文丛》、《笔耕文丛》、《高等学校文科阅读教材文库》、《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文丛》、《今晚丛书》、《中学生作文大赛作品选》、《小学生作文大赛作品选》、《天津文学面面观》、《天津作家论》等各类文学图书百部以上。 目录 记忆中的姥姥 母亲的病 难忘大舅 我的二舅 小谷的风流韵事 作家老秦 编辑老吴 书商小汪 伯 母 师 兄 胖 子 周大夫 神秘马丽雅 校花唐婉莹 恶邻老崔 恶邻老崔 玩伴小凤 于家小杰 发小柱子 强 哥 二 宝 瘸 三 郭大头 江小勇 房客田老蔫 算盘王 眼镜张 大毛笔 陈老师 铁匠刘 剃头匠老肖 锔盆匠老林 姜 婶 柳 姑 傻 子 保姆小侯 精彩页 记忆中的姥姥 早就想动笔写一写姥姥,我生命中感情最深的亲人,思忖再三,却不知从何下笔。姥姥很平凡,她只是中国北方一个极普通的家庭妇女,为儿孙操劳了一生,没有起伏跌宕感人肺腑的故事,似乎乏善可陈。然而在我心里,姥姥却是异常伟大。年逾不惑,我越来越感到,一生之中对我无论是感情之深,还是影响之大,没有人能超过姥姥。她虽然已经过世多年,却还时常出现在我的梦中,似乎还在冥冥之中关注着我们。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十几年前一个严冬的下午,我正在上班,突然接到母亲的电话,说是姥姥有点不舒服。我知道,老人当时虽已九十三岁高龄,但身体一向很好,一般的感冒发烧,母亲是不会特意打电话通知我的。放下电话,我急忙赶往姥姥住的二舅家,见老人躺在床上,脸色涨红,微闭着眼,任凭人们怎么呼唤也不见反应。听二舅讲,医生来看过,老人刚吃过药睡下。到了晚上,老人仍未苏醒,我们将她送往医院,经诊断,老人得了脑出血。 那次发病的经过很简单,当天上午,老人梳着头,忽然感到有些头昏,对身边的舅母说:“扶我一下,我要躺一会儿。”这是老人清醒时说的最后一句话,从此便永远躺下了,再也没有爬起来。据医生讲,像这样高龄的老人得了这种病,多则能活十天半个月,少则也就是三天五日的活头,尽快准备后事吧。老人在医院整日昏迷,水米未进,完全靠输液和氧气维持着生命,她苦苦挣扎了五十二天,最终没有违过天命,到7天堂或净土. 五十二天里,我们全家轮流日夜守护在老人身边,精心侍奉,想尽了一切办法进行抢救。看着老人的身体逐渐衰弱,在慢慢地与生命告别,我感到了生命的无情,真正体会到了“风烛残年,气奄一息”的确切含义。对死神的一步步降临,我们无能为力,只能残忍地看着老人撒手人寰。 五十二天里,我夜夜守在姥姥的病床前。有一天在病房,我问老人:“姥姥,还认识我吗?”昏迷中的姥姥有气无力地说:“连你也认不出来,还能活成个人!”这是病中她对我说的最完整的一句话。昏迷中的她仍然坚信能闯过这一关,她以顽强的求生意志与死神搏斗着。弥留之际,她用微弱得几乎听不见的声音反复叨念着:“不想死,不想死!”让我们听了心碎,让我们听了掉泪,老人实在是不愿离我们而去,这世间让她留恋的太多,让她牵挂的太多。我们不孝,无法挽留老人的生命;我们无能,无法满足老人这最后的要求。 无可奈何,对于一个九十三岁的老人,一个为我们付出毕生心血的老人,我们束手无策,只能听天由命,正所谓“帝力之大,正如吾人之微”。 人生苦短,中国的老人活到一定的年纪,都有一段惊人的经历,这种经历如同中国的历史,遍体鳞伤,满目疮痍! 姥姥生于二十世纪初的山西农村,在家里行大,下面有两个弟弟。她的父亲是村里的穷秀才,靠教私塾维持生活,勉强糊口。姥姥十五岁那年,父亲病故,家里无以为生。转年,她许配给了我的姥爷,姥爷那时已经三十多岁,刚刚死了夫人,带着一个年幼的儿子和五十多岁的老娘生活。 姥姥婚后,她的母亲带着两个幼小的孩子生活无着,出于无奈,打算改嫁。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农村,妇女改嫁是一件非常丢人的事。姥姥虽然年纪不大,思想却极其封建,极其传统,她极力反对母亲走这一步。姥姥说:“只要有我一口吃的,就绝饿不着你们娘儿仨。”可是任凭如何劝阻,姥姥的母亲不愿意寄人篱下,执意要改嫁。姥姥最终没有拦住自己的母亲。这件事伤透了她的心,为了留下她们娘家的香火,她执意把五六岁的大弟弟带在自己身边,小弟弟则改名换姓随母亲嫁了人。临分手时,年仅十几岁的姥姥对她的母亲说:“你既然非走这一步,就别怪我无情,从此咱们母女俩互不相认。”母女分离,心如刀割,可是在姥姥心里,脸面、节操、尊严胜过一切,胜过亲情。以后的几十年里,她果然断绝了与母亲的来往,母女俩从未再见过面。后来,姥姥的母亲病重,十分想念她唯一的女儿,想在临终前最后见她一面。可是姥姥却咬住牙始终没有答应,母女俩真的一刀两断,成了路人。从感情上讲,姥姥的心里一定很苦,她不可能不惦记自己的亲生母亲,可是她表面上却心硬如铁,宁折不弯,眼泪都咽在了自己肚子里。姥姥性格的刚强、决绝由此可见一斑。 姥姥带着年幼的大弟弟和前房的儿子在农村的婆家生活,姥爷是独子,那时在北平、天津做生意,一个人长年在外,寄钱养家,日子过得还算富裕。婚后,姥姥生了两男三女五个孩子。她忙里忙外,终日操劳,含辛茹苦,忍辱负重。上有严厉而不宽厚的寡妇婆婆,下有相差十岁前房的大儿子,还要带着五个儿女和自己的娘家弟弟,一个年轻的农村妇女,独撑局面,养老抚小,那种处境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尤其是在那种年代,妇女没有经济收入,地位低下,养着个娘家弟弟,即使婆婆、丈夫不嫌弃,感觉上也不会心安理得。据母亲回忆,姥姥那时经常是干完家里的活,把一家老小安顿好,等夜深人静人们都睡下了,这才敢背着婆婆给自己的弟弟做点针线活。 … 导语 张映勤,笔名梦石。山西汾阳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1985年后在天津市作协工作,现任天津作协《天津文学》主编(执行)。200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编审、文学创作一级、天津市签约作家。著有《佛道文化通览》、《世纪忏悔》、《话剧讲稿》、《死亡调查》、《寺院·宫观·神佛》、《中国社会问题透视》、《那年 那事 那物件——100个都市旧物》等作品集,另有小说、散文、随笔、评论、报告文学数百篇散见于内地及香港几十家报刊。 本书是他的记人散文集。 内容推荐 《浮生似水》本书是一部记录城市小人物的散文集。书稿选取了作者记忆深刻又各具特色的城市小人物,文章对他们的行为、心理、语言及环境展开了细腻深入的描写,人物形象传神生动,创作风格新颖独特。 全书共收录三十余篇记人散文,笔法平实老道,抓住人物的特点娓娓道来,不虚饰、不美化,注重人物的独特与体验的独特。文章感情真挚,写别人的事,抒自己的情,具有一己的私人化叙事特点,文章公开发表后,多次被全国最佳散文选本收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