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卢家银,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现任中山大学互联网与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山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兼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研究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媒介法规与伦理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介法、网络法与政治传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困境与共律体系构建研究》,已出版专著《第二国际的新闻自由理念(1889~1914)》、译著《去西方化媒介研究》,编辑出版《互联网与国家治理发展报告》(副主编)。 目录 第一章 基本权利 一、法权的内涵 二、法权的历史 三、法权的渊源 四、法权的规制 第二章 煽动诽谤 一、禁止的行为 二、煽动的标准 第三章 泄密问题 一、国家安全 二、保守秘密 三、信息公开 四、司法审查 第四章 淫秽规制 一、认定标准 二、儿童色情 三、规制哲学 第五章 亵渎宗教 一、基督教国家 二、佛教国家 三、法律基准 第六章 种族仇视 一、国际准则 二、法系差异 三、法理根源 第七章 名誉侵权 一、逝者名誉 二、政府机构 三、公众人物 四、公正评论 第八章 隐私保护 一、权利变迁 二、隐私期待 三、隐性采访 四、公共利益 第九章 知识产权 一、新闻作品 二、网络游戏 三、孤儿作品 第十章 媒介审判 一、法系差异 二、媒介判意 三、报道限制 第十一章 真实威胁 一、事实基准检测 二、主观意图检测 三、客观理解检测 四、司法最低限度主义 第十二章 数据迁移 一、法权意涵 二、社会起源 三、现实挑战 四、利益平衡 五、信息自决 第十三章 青少年在线保护 一、制法模式 二、本土路径 三、法律文化 跋 内容推荐 本书运用比较法学的理论视域和研究方法,尝试通过对普通法系、大陆法系、伊斯兰教法系主要代表国家新闻传播法律制度、法律适用和相关争议问题的比较研究,深化对新时期中国新闻传播法治进程的理解。这种比较法研究的视域和方法也正是法律界长期追求的目标之一。比较法是一种普遍的解释方法,它能够打破法律研究的“偏安一隅”和“空间藩蓠”,揭示出法律学说的某些过于复杂或并不精确的层面。正如法学家莱翁丹让·康斯坦丁内斯库所言:“比较法擦亮了法律学者们的眼睛,使其能够发现本国法律机制的一些缺陷与弱点。”本书所做的正是这样一项工作,作者试图通过这种传播法比较研究,释放隐藏在诸多准则和超级结构外壳中的法律现象的内核,阐释其文化与体制的异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