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辑录了作者从事文化艺术研究30年来的学术论文,主要分“理论探赜”“评论视界”“春晚春晚”三编。本书既有具体的作品评论,又能从具体的作品评论出发并超越之,深入到对一般规律的探索,其所内含的从文艺评论到文艺理论再到文艺美学的不断深入的研究层次,正是对文艺研究科学路径的揭示。同时,本书也可作为文艺学、美学、艺术学专业研究生从事学术研究的学术方法范本。 作者简介 耿文婷,1970年1月生。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大连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曾先后在东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哲学、美学、广播电视艺术学、文艺美学专业。获哲学学士、文学硕士、艺术学博士学位以及文化研究出站博士后。迄今出版学术专著两部。发表论文一百五十余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若干项。多年致力于大众文化与军队文化的研究。专著《中国的狂欢节一一春节联欢晚会的审美文化透视》系国内第一部研究央视春晚的学术著作,专著《信息化条件下军队基层文化建设》系军内第一部研究文化工作生成战斗力的学术著作,并有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摘。 目录 理论探赜 视觉文化研究的现象学之维 视觉文化的现象学描述 主客反转与非切身性——关于影像文化的两点思考 电视艺术的学理探新 电视综艺晚会的审美价值探析 电视晚会的文化美学解读 转型期文艺广播的后审美结构 融合相通的“后审美” 电视舞蹈的传播美学思考 舞蹈“电视化”——《千手观音》的艺术魅力探析 论新时期流行歌曲的文化属性 流行歌曲的三种类型 理论与创作风貌:新时期流行歌曲的嬗变轨迹 审美基础知识 反思思维方式,创造新世纪生活 文学精神:文艺学的当代关注论域 民族文化传统片论 评论视界 中国电影:要不要加入奥斯卡角逐? 贺岁影视“热”的“冷”思考 圆梦诺奖令中国文坛找回自信 从“中国的舞剧”迈向“舞剧的中国”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有刻度也有温度的科学真人秀 以人的还原为旨归——谈纪录片创作意识的审美嬗替 品味中国教育台《青春万岁》的独特魅力 电视译制片的人文追求——1999年度《国际影院》优秀影片述评 蓄养深厚见真功——谈电视剧《独立寒秋》创作主体的文化底蕴 评杂技《荷韵》和《奥运动律》 杂技版《胡桃夹子》的文化随想 中国化学工业的文化巡礼——读纪实文学《大化厂大化人》 理性美的绝唱——京剧《风雨杏黄旗》的文化魅力 平民史诗创一代风流——“高满堂现象”探讨 探寻强势文化产业,再造大连城市辉煌 试论大连演出文化的发展战略 创意成功是文化产品成功的基石——大型历史舞剧《孔子》观后 探求传统诗学思想新价值 返本开新,其功渐著——读朱志荣教授的《中国审美理论》 春晚春晚 神圣时间的镜像体验——春节联欢晚会的本土文化定位 中国化的狂欢——春节联欢晚会的审美文化研究 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与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之比较 春节联欢晚会的理性省思 美感文艺与快感文艺——春节联欢晚会与游戏娱乐节目之比较 “请你给它多一点爱”——亟需理性关怀的春节联欢晚会 百姓的春节联欢晚会“情结” 文化的“相关性”与艺术的“相异性”——试析春节联欢晚会精品节目的一般规律 后审美语境的审美肯定 春节联欢晚会:在文化消费转型中分享艰难 央视春晚:如何才能重现辉煌? 新世纪春晚展望 央视:能否“将春晚进行到底”? 鸡年春晚是“鸡肋”? 春晚开创方向性之路 同台摘冠,分量悬殊 春晚走向成熟 喜庆需要欢笑 温暖的感受 春晚的文化功能 牛年春晚话新意 牛年春晚多了几分民间色彩 春晚30年:让我欢喜让我忧…… 展望春晚:路漫漫其修远兮 当春晚遇到冯小刚 猴年春晚:盼你七十二变 大美春晚,大美中国 百花齐放的新时代中国春晚 参考文献 后记 导语 该书辑录了耿文婷教授从事文化艺术研究30年来的学术论文,内容涵盖对多门艺术的评论——文艺评论篇,对多种文艺与文化现象的理性思考——理论探颐篇,以及对春节晚会艺术与文化现象的深入思考——春晚春晚篇。本书既有具体的作品评论,又能从具体的作品评论出发并超越之,深入到对一般规律的思考。其所内含的由文艺评论到文艺理论再到文化美学的不断深入的研究层次,正是对文艺研究科学路径的揭示,同时,也可作为文艺学、美学等专业研究生从事学术研究的一个学习范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