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北京地铁站名掌故 |
分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交通运输 |
作者 | 户力平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户力平,北京人,1980年开始搜集整理北京地区民间文学百余篇,刊发于各种报刊。2004年主编出版《北京老故事》丛书。近十余年来从事北京文史研究,并在《北京晚报》《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等报刊发稿500余篇,百余万字,同时参与多部乡志、校志、村史等文史书籍的策划和编写。 后记 多来年,我业余研究北 京文史,尤其是与北京地名 有关的内容,如地名的渊源 、沿革及与其相关的景观、 风物、民俗、掌故等。查阅 史籍,实地寻访,拙成短文 ,刊于报端,与读者分享。 乘坐地铁时,时而听到 有乘客问:“公主坟埋的是 哪位公主?”“八宝山到底有 哪八宝?”“虎坊桥有过虎吗? ”“石榴庄何时种过石榴?”“ 前门楼子是不是九丈九?”由 此想到自己收集到的许多与 北京地名有关的史料,地铁 站名实为地名。当时《北京 娱乐信报》作为“地铁报”在 地铁车站免费派送,于是我 想何不借助这个平台向乘客 介绍一些地铁站名掌故,以 解乘客对站名由来之惑。 2008年4月8日我以“地铁 站名掌故”为题,将编写的 《公主坟葬的哪位公主》《 “礼士路”的由来》《源说“ 望京”》三篇介绍地铁站名 的稿子发给了《北京娱乐信 报》。没想到只隔了两天, 其中的《公主坟葬的哪位公 主》就刊发了,另外两篇也 相继刊发。随后编辑给我发 来邮件,说接到不少读者电 话,很喜欢“地铁站名掌故” 这个栏目,希望多写一些, 于是我继续编写,先后在《 北京娱乐信报》介绍了800 多个地铁站名(当时北京只 有900多个地铁站)。此后, 每有地铁新线路开通,我都 会在第一时间编写与之有关 的地铁站名掌故,刊发在《 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上 ,多年来已成“惯例”。 荣幸的是我所编写的北 京地铁站名掌故,受到不少 读者的关注与青睐,且有“ 好事者”将这些站名掌故按 地铁线路顺序汇编成《北京 地铁站名的由来》,发在网 络上,广为传播。 任何一个地方的命名都 不是无缘无故的,地铁站名 也一样,只是由于缺少全面 而细致的文献记载,一些站 名的渊源已难于追索。特别 是随着大规模的城市改造, 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地名因 地形、地貌的变化,逐渐“ 名存实无”。我在编写《北 京地铁站名掌故》时,着重 从站名的起源和沿革进行发 掘,在查阅大量文史资料的 基础上,进行实地走访,广 泛收集史料。同时注重老地 名的发掘、发现与溯源,通 过新站名与老地名的融合, 由表及里地增加地铁站名的 历史厚重感与时代特色。 对地名的研究,历来争 议很多。同一个地名的来历 ,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 去研究,会持有不同的观点 ,而地方志和史料中的记载 也不尽相同。我在编写时博 采各家观点,并进行综合分 析,力争把更多与北京地铁 站名有关的掌故、趣闻、逸 事呈现给读者。 《北京地铁站名掌故》 只是介绍北京地铁站名的一 个“通俗读本”,然而将一个 城市的地铁站名系统地收集 起来,寻根探源,汇编成册 ,公开出版,在国内还是没 有过的,这算是一个尝试。 由于最初给媒体写稿时 受版面限制,每个车站只有 2000余字,有的甚至百余 字,过于简单,所以我在编 写《北京地铁站名掌故》时 ,进行了大量的史料补充, 同时对体例进行了统一,对 一些文字做了删改,内容更 加系统丰富。初稿确定后, 得到《中国电视报》“京华 杂谈”版编辑的青睐,即设 专栏连载至今。 感谢《北京晚报》骆玉 兰、满岩、白杏珏,《北京 日报》彭俐、刘扬,《北京 娱乐信报》杨小丹、张金萍 、舒志娟,《中国电视报》 赵爱宁、王婧、陈英等媒体 编辑给我提供这些优质的平 台,使我编写的《北京地铁 站名掌故》首先与读者见面 ,并得到读者的认可。 感谢杜泽宁、刘秋生、 严宽、常华、梁欣立、勾超 、樊志斌及北京史地民俗学 会、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 司和北京轨道交通建设管理 有限公司多位朋友的鼎力支 持。 特别感谢陈卓先生为本 书出版付出的所有努力。 ((jE京地铁站名掌故》从 最初的资料收集、实地寻访 到编写成册,已有十余年。 尽管在写作上付出了许多努 力,但由于水平有限,且非 专业,所以无论在篇章结构 还是史料应用上,难免有不 少讹误,希望得到史地专家 与读者的批评指正。 户力平 2020年9月18日于香山 目录 前言 编写说明 1号线 2号线 4号线·大兴线 5号线 6号线 7号线 8号线 9号线 10号线 13号线 14号线 15号线 16号线 八通线 亦庄线 燕房线 房山线 昌平线 S1线 西郊线 首都机场线 大兴机场线 附录:北京地铁史话 参考资料 后记 精彩页 苹果园站位于石景山区中部、苹果园南路西端,此站可与6号线、s1线换乘,目前暂未开通换乘。 苹果园初称“苹果村”,始于明代。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从山西等地移民至京畿,由此形成许多村落。这些村庄由“四署”统辖,即蕃育署、嘉蔬署、良牧署、林衡署。京西的移民专门负责果树的栽种,谓之“果户”,由林衡署管辖。明代《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记载的果户村落便有鲁姑村、东安祖、上营、中营、下营、石井村、黄村、苹果村等。o永乐十四年(1416年),皇帝下诏:严禁无干人等私入御果园内。无论是皇亲国戚、勋官重臣,敢有以身试法者,每人一律罚交九匹马、九副马鞍、九连猎鹰、九只猎犬,还要罚缴一百两白银,—万贯宝钞。由于林衡署果园的劳作异常繁重,果户们不堪忍受深重的压迫,经常逃亡,大多返回山西老家。朝廷通过捉拿、严惩等手段,治罪于果户,但成效不大。无奈之下,朝廷不得不做出让步,《续文献通考》载:“隆庆五年(1571年)四月,诏免林衡署果户房号税。” 明朝灭亡后,苹果树被砍伐殆尽,果户被遣散,果园成了清八旗兵的演武场,康熙皇帝曾在此举行阅兵仪式。《康熙起居注》载: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康熙皇帝在石景山举行阅兵仪式,场面极其宏大。民国时形成村落,称“苹果园村”,当时只有几十户人家,此后村域逐渐扩大。 20世纪50年代首都钢铁公司在此兴建宿舍区,60年代后期修建地铁时,在此设置“苹果园站”。 古城站位于石景山区中南部,石景山路与古城小街交会处东侧。 民间曾有“古城无城”之说,但经史学家考证,此地确实建过城池,且历史极为悠久。清光绪年间《顺天府志》记载:古城曾经是五代时期(907—960年)玉河县城所在地。另有学者考证,古城与辽宋时期在此驻军防御外族入侵和防治无定河(今永定河)泛洪所建的安祖寨有关,是一座土城。上述两种考证表明,古城早在1100多年前就已经存在了。 明万历年间沈榜编著的《宛署杂记》中有“古城村”的记载,距今已有400多年。经学者推断,古城村落形成的时间应在明初永乐年间。这一带既是小平原,又靠近浑河(今永定河),而且早有先民遗留下来的生存环境,很快便形成了较大村落。此地既建过城,又具有数百年的历史,所以是名副其实的“古城村”。 相传,明朝末年李白成率领义军攻打北京城的一个夜晚,义军来到今天的古城村一带,见西边隐约有一座城池,怕城中有埋伏,便下令待天明再攻打。谁知天亮后再看那西边的城池,原来是个小小的村子。村子被两行枝叶茂盛的白皮松合围起来,朝东的方向是村口,合围的白皮松在此有个很大的缺口,远远望去,就像打开的城门。当得知这个村子叫“西山村”时,李白成觉得不好,于是将它改名“古城村”。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首都钢铁公司在古城村附近兴建宿舍区,使这一地区逐渐繁华起来,并以“古城”之名将新建的道路命名为“古城大街…‘古城路”等。随着西长安街向西延长及周边的开发,古城村逐渐消失,这里成为京西地区的繁华街区。初设地铁站时称“古城路站”,后改今称。 八角游乐园站位于石景山区南部,石景山路与西五环路交会处东侧。 八角游乐园因临近八角村得名,而八角村由来已久。据明代《宛署杂记》等史料记载,八角村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相传村民的祖先是明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逃荒的灾民,最初在鳌山(今老山)附近定居下来,以给朝廷充当果户、菜户或以饲养骡马牲畜为生。因最先迁徙而来的是索、果、王、梁、左、肖、冯、赵八户人家,故称“八家村”。由于山西洪洞口音称“八家”“八家”,故“八家村”被谐音为“八角村”。早年间村东口和村西口各有一座门洞,均由青砖砌成,顶部为半圆形,为出入村子的通道。 八角村原有几座庙宇,规模较大的是三义庙。庙中有三座大殿,供奉刘备、关羽、张飞塑像。村东有老山,《宛署杂记》记为“鳌山寺在八角村”,而八角村附近,除老山之外,并无他山,由此可知,老山原名“鳌山”,只因“鳌”“老”谐音而讹传至今。2D00年老山汉墓的发掘曾轰动一时,当时被称为近二十年来北京地区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八角村土地贫瘠,居民除种地外,有的拉骆驼跑运输,有的到门头沟挖煤,以维持生计。1949年后,这里逐渐成为有上百户人家的大村,蔬菜种植面积逐步扩大,成为京城的蔬菜产区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城市建设需要,该村土地被大量征用,农业人口转为城镇居民,附近建成八角北里居民区等,今属八角街道。 1971年11月,北京首条地铁线路延长至古城站时,在此设“八角村站”。1986年一座大型游乐场在此建成,因游乐场位于八角村附近,故称“八角游乐园”,后更名为“北京石景山游乐园”。八角游乐园开放后,临近的地铁站更名为“八角游乐园站”。P6-8 导语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关于北京地铁站名掌故的著作。全书介绍了北京到目前为止已开发的地铁线路、数百座地铁站名,包括站点由来、历史沿革、景观风物、地域文化,趣闻轶事等。本书融知识性、实用性、通俗性、趣味性于一体,堪称一部熟知北京地铁站名掌故兼及了解北京人文历史的简明读本。 序言 1969年10月1日,北京首 条地下铁道竣工通车, 1971年1月15日投入运营, 从此,北京有了地铁,这也 是中国建成的第一条地下铁 道。如今,半个世纪过去, 北京的轨道交通线路可谓四 通八达。截至2019年底, 北京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已达 22条(含磁悬浮S1线和现 代有轨电车西郊线),总长 度近700公里,线路覆盖北 京市12个市辖区,日均客运 量达上千万人次,地铁已成 为人们出行最为快速、便捷 、环保和安全的交通工具。 北京是有着3000多年悠 久历史的文明古都,而作为 标志性称谓的地名,则伴随 着北京的发展而发展,变化 而变化。北京的地名不但由 来已久,且涵盖范围广泛, 独具地方特色。地铁车站的 命名可以说是北京地名文化 的延续,是地铁文化的重要 元素之一。每一座车站的命 名都是按照国务院颁布的《 地名管理条例》及《北京市 地名管理办法》、《北京市 地名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的相关规定,遵从“符合 历史,照顾习惯,体现规划 ,好找好记”的命名原则, 并注重突出北京的地域特色 。由此,命名车站很大限度 地采用了许多老地名,甚至 是几近消失的地名。有些地 名听起来不够文雅,甚至显 得俗气,如“公主坟”“褡裢 坡”“白堆子”“泥洼”“大井”“ 土桥”“九棵树”“稻田”“大瓦 窑”等,但却是最具北京特 色的地名。它们是历史,也 是文化,既通俗,又易记, 是老北京留下的为数不多的 历史符号。 可以说以老地名命名地 铁站名,是北京地铁站名的 一大特色,也是“记住乡愁” 的一种形式,而“乡愁”是铭 记历史的精神坐标。北京的 许多地名已传承了几百年, 甚至上千年,尽管许多景观 与风物几近消失,但人们对 它们依旧眷恋,那挥之不去 的乡愁镌刻在记忆之中。如 今,北京的许多地名以“地 铁站名”的方式被保留下来 ,既是留住了“根”,也是北 京文化的传承。 《北京地铁站名掌故》 不是地方志,而是一本以北 京人的眼光介绍北京地铁站 名的读物,只求简要,不求 周全。对每个站名的介绍只 是将其渊源“广而告之”,使 人们乘坐地铁时,对车站名 称有所了解,为乘行添几分 情趣。 《北京地铁站名掌故》 以车站坐标为点,简要介绍 每个站点的由来、历史沿革 、景观风物、地域文化、逸 事趣闻等。在记述时,不只 局限于某一种说法,尽量从 多角度、全方位记述,由此 丰富了地铁站名的文化内涵 ,使其更具知识性、实用性 、通俗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 《北京地铁站名掌故》 编写的难度在于史料的收集 。许多站名的历史沿革因缺 少翔实的史料记载,难以查 寻其真正的发展历史,即使 在各行政区所编纂的“地名 志”和地方志中,有些地名 的记述也是极少的,即使有 也多是极为简单的描述。而 近二十年来出现的新地名, 如“天通苑”“育新”“林萃桥”“ 科怡路”“万源街”“经海路”“ 园博园”“星城”等,均没有 记载,难以考据。 为探寻地铁站名的历史 渊源,自2008 年以来,编 者集中精力寻找和查阅了大 量史籍,收集了与地铁站名 有关的资料,并寻访了每一 座车站及周边景观,广泛采 集资料。在此基础上,对收 集、采录的文史资料进行全 面梳理、分析、整合,编写 成文。 目前国内已有30多个城 市开通了地铁线路,但尚无 一个城市能从文史角度系统 而全面地将地铁站名的历史 与掌故汇编成集,公开出版 。《北京地铁站名掌故》可 视为介绍北京地铁站名历史 与人文的一个“简明读本”, 虽然只有20余万字,但从一 个侧面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北 京地铁站名的历史渊源。 地铁站名作为地域名称 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仅是地 铁车站的称谓,也是北京的 地理文化符号,还是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应加以 保护与传承。只有了解地铁 站名,才能品味地铁站名, 从而唤起对历史的追溯和记 忆。 内容推荐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关于北京地铁站名掌故的著作。全书按线路顺序排列,从一号线开始到机场线结束,节奏明快,史料扎实,语言生动,便于阅读。同时,书中还配有老照片,帮助读者更直观的领略各个地铁站建设之前的历史原貌。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