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仇保兴,作为城市科学的实践者,仇保兴先后担任过浙江省乐清市、金华市和杭州市党政主要负责人,在此期间还兼任过金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金华理工学院院长、杭州大学城总指挥等职。现任国家建设部副部长,分管城乡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筑节能与科技、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水污染防治与村镇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曾获高级规划师、浙江省优秀党务工作者、(IWA)国际水协会主席杰出贡献奖等职称与奖项。 作为研究者,仇保兴毕业于杭州大学物理系(现浙江大学)后留校任教;并先后就读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就读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并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作为访问学者专题研究城乡可持续发展。现兼任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国际水协(IWA)中国委员会主席,并在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南京经贸大学等院校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至今为止已出版著作10多部,发表几百篇学术文章。 目录 自序一 自序二 第一章 发展与转型——生态文明时代的绿色城镇化之路 一、我国城镇化与文明转型机遇 二、我国城镇化面临的十项难题 三、确保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五类底线 四、警惕城镇化步入“三大陷阱” 第二章 生态与智慧——生态文明时代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 一、背景:生态文明下的智慧生态城市发展 二、生态城市综述 三、智慧城市展望 四、智慧生态城市 第三章 共生与永续——智慧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 一、城市与自然共生:人类五千年的梦想 二、“共生城市”的三个主要协同集 三、培育“共生城市”的自演化成长机制 四、共生理念在城市系统中的应用 第四章 传承与超越——中西方传统生态文明观的比较与启示 一、中西方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之差异 二、中西古建筑的美学之差异 三、中西城镇选址模式之差异 四、中西古代城市空间结构之差异 五、中西园林文化之差异 第五章 复杂与细节——智慧生态城市的研究方法 一、超越传统的偏见:城市作为复杂自适应系统的特征 二、从抽象到真实:他组织与自组织的共存 三、从宏大尺度到微观细节 第六章 幸福与增长——智慧生态城市发展的目标与思路 一、城市发展三角与三个里程碑 二、国际新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三、生态城市的目标:幸福与增长 四、幸福与增长两者均衡的范例——弗赖堡 五、生态城市的类型、特点与发展思路 第七章 紧凑与多样——智慧生态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新理念 一、紧凑与多样:智慧生态城市发展理念 二、智慧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 三、绿色生态村庄的规划原则 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策略 第八章 低碳与生态——生态型城市建设的形势与任务 一、我国发展低碳生态城(镇)的必然性 二、低碳生态城的关键——广义太阳能及其利用 三、我国低碳生态城市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四、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战略和实施策略 第九章 产业与环境——生态安全运行模式初探 一、社会经济与产业发展方向分析 二、环境本底认知 三、生态安全模式 四、生态承载力分析 第十章 策略与规划——城市绿色规划要点 一、发展策略构想 二、编制生态规划纲要 三、绿色交通-土地利用框架 四、紧凑式的城市中心 五、规划融合自然 第十一章 场所与建筑—绿色城市设计的核心环节 一、场所营造 二、绿色建筑的五个里程碑 三、绿色建筑“演化”的丰富性 四、驱动绿色建筑发展因素的复杂性 五、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的若干误区 六、如何提升我国绿色建筑 第十二章 信息与智慧—智慧型城市建设的推进思路、 一、智慧城市的建设背景 二、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与内涵 三、智慧与生态的有机组合 四、智慧城市的推进策略 五、5G时代智慧城市设计六个新原则 第十三章 集成与创新—智慧生态城市改造分级关键技术 一、建筑节能技术 二、绿色交通技术 三、水生态系统技术 四、垃圾处理技术 五、城市绿化 六、城市规划与设计 第十四章 改造与循环—既有城市的生态化改造与微循环重建 一、微循环变革趋势:城市发展思路的转型 二、城市微循环重建技术体系 三、城市微循环重建策略 四、筑波生态科技城对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启示 第十五章 融资与监控——生态城市实践过程的财政与评估 一、投资评估 二、低碳生态开发的融资方法 三、建设流程 四、监控与评估 第十六章 韧性与安全——基于韧性城市的安全城市策略初探 一、“新不确定性”威胁城市安全 二、城市综合防灾 三、“韧性城市”是应对黑天鹅式风险的必然选择 四、基于复杂适应理论的韧性城市规划思路 第十七章 深度与质量——我国城镇化中后期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 一、城镇化中后期的若干“新常态” 二、城镇化中后期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三、城镇化中后期的基本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内容推荐 中国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涵盖生态文明时代的绿色城镇化之路、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智慧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智慧生态城市发展的目标与思路、智慧生态城市和乡村发展新理念、智慧生态城市改造分级关键技术、既有城市的生态化改造与微循环重建等。 本书可供广大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者、城乡规划师、建筑师、风景园林师等学习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