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洪深评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韩斌生
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韩斌生,博士,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曾任珠海艺术职业学院副院长,江苏省高职高专艺术类教材编写委员会副主任,现任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副院长兼高教研究室主任。
社会职务有中国成人教育协会艺术专业教育委员会理事;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成员,曾任全同现代戏汇演、江苏省戏剧节评委。在艺术美学及瞿秋白、洪深、吴祖光等名人研究领域有较大影响。出版著述约500万字(含专著、教材10部以上),代表作有《吴祖光新风霞传》《大哉洪深》《文人瞿秋白》《电视编导基础》等。曾主持文化部艺术科研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精品教材项目,多次荣获省部级以上奖项。
目录
绪论 洪深——中国话剧和电影事业的开拓者
话剧和电影艺术理论体系的初创者
中国影剧编剧及表导演艺术理论的奠基者
中国影剧批评理论建设与实践的开路人
第一章 少年时代——清华剧星(1894-1916)
学子启蒙
清华剧星
第二章 到国外专攻戏剧的第一人(1916-1922)
赴美留学
弃工从艺:到国外专攻戏剧的第一人
归途立志:我愿做易卜生
第三章 话剧演出体制的初创(1922-1930)
初尝创作甘苦:《赵阎王》
话剧排演制度的创立
中国电影事业的先驱:洪深与明星公司
剧坛严师逢诤友
初创影剧新体系
第四章 在左翼戏剧的激流中(1930-1937)
投身左翼戏剧
农村社会分析剧的新开拓:《五奎桥》
在有声电影成长期的新贡献
投身国防戏剧的热潮
第五章 新戏剧运动的主要奠基者(1937-1945)
请缨亲赴抗日救亡演出第一线
抗战剧《飞将军》的轰动效应
抗日救亡一线的戏剧官
剧坛名师桃李赞
半百华诞评洪深:中国新戏剧运动主要奠基者
第六章 黎明前的戏剧硕果(1945-1948年年底)
新创戏剧《鸡鸣早看天》
无畏的民主战士
专著《青红帮丛考》
导演术的新突破:执导《丽人行》
为影剧批评奠基
第七章 对新中国的奉献(1949-1955)
意外殊荣
文化使者与最后的奉献
永别时的心声
结语 洪深——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之一
洪深——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之一
20世纪前半期中国话剧的重要剧作家
在话剧排演中建立导演制和正规演剧体制的第一人
影剧艺术理论和批评建设
中国电影事业(包括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的开路人
中国进步戏剧、电影运动和民族民主运动的重要活动家和领导者
桃李满天下的戏剧、电影教育家,著名的大学教授
新中国第一代文化使者
附录 洪深年谱(1894-1955)
参考书目
精彩页
第一章 少年时代——清华剧星(1894—1916)
学子启蒙
1894年(农历甲午年),洪深出生于江苏武进。
洪深的家乡武进原为吴国季札封地,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2700多年的古城建设史和25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武进先后诞生了19位帝王、9名状元和1546名进士。历史上著名的“阳湖文派”“恽南田画派”和“常州词派”就在这里形成,可谓人杰地灵、人文荟萃。
武进城里中河桥东南兴隆里关帝庙弄(即今常州市西狮子巷)的洪家大院一派书香门第气魄。两扇朱漆大门之上悬挂着一副横匾,上书“更生斋”三个斗方鎏金大字,是洪家先祖清代名人洪亮吉所书。
洪亮吉(1746—1809),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又号更生居士,清江苏武进阳湖(今常州市)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及第,清代中叶著名学者、诗人与骈文家。洪深是洪亮吉嫡传第六世孙。
洪深,号伯骏,字浅哉、潜斋,曾用名庄正平、肖振魁。笔名有乐水、Shen Hung等。父亲洪述祖为这位长子取名“深”,学名“洪达”,可见其期望之殷,取字浅哉、潜斋,除了故表谦逊,还有勉力追求学问功名之意。
洪深的生母是张玉英,洪深有一妹(名不详)为同母所生。此外,洪深大弟洪济、小弟洪演、妹洪汾,皆为同父异母所出。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即农历庚子年),洪深7岁,开始发蒙,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以及《教儿经》《童蒙须知》等。他每天除了读书背诵外,还有习字课,读完“四书”后,即读“五经”,接着开始学习作文。
洪家请来私塾先生,不但教洪家的子女,也教下人。当时洪家的6个仆人,在空闲时都跟着主人家读书写字。
富家子弟洪深作为家中长子,自然成了洪家上上下下、大大小小宠溺的对象,因而从小就养成了率性而为的习惯。在学习上,私塾先生有时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在家和私塾学习的日子对洪深来说确实是一段快乐的时光。
转眼到了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即农历丙午年),就是洪深13岁这一年,他随父亲自武进到上海,就读于法国人在上海开办的教会学堂——徐汇公学。
位于徐家汇的徐汇公学是上海开办最早的新式教会学校,由传教士南格禄于1850年创办,初名圣依纳爵公学。徐汇公学虽为教会学校,却并不强迫学生人教,但教内、教外学生混杂一处,再加上学校办学严谨、纪律严格,这对从小就养尊处优的富家子弟洪深来说确实难以忍受。
到了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即农历丁未年),14岁的洪深经人介绍又转人洋务派官商常州籍人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读书,当时学名洪达,不过他只读了一学期即告退学。
南洋公学中人才济济,后来的中国语言学泰斗赵元任就是其中之一,他与盛宣怀、洪深同乡。有趣的是,赵元任有一年在留美学生东部夏令会南洋同学聚会时做了一首诗,当面骂洪深“冒充”南洋学子,洪深辩解说自己确曾在南洋公学读过半年,那时“交通大学”名“南洋大学”,还说自己学名“洪达”,而号“伯骏”就是从这“洪达”(大约“洪”字与“南洋”相关——笔者注)两字来的。这大概是由于洪深在南洋公学读书只有短短一学期,赵元任对洪深的印象不大深刻的缘故吧。
当时的南洋公学是仿效西式学制的新派学校。中国新剧的创始人李叔同和新剧活动家朱双云当时曾先后到南洋公学任教。自1899年起,徐汇公学、南洋公学便风行学生演剧。1900年,南洋公学曾演出时事新剧《六君子》《脱难记》《张文祥刺马》《经国美谈》和《义和团》等。在新剧运动的影响下,这两所学校逢年过节都要演剧,有声有色的戏剧舞台紧紧吸引着少年时期的洪深。耳濡目染下,洪深从少年时代就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07年,南洋公学、徐汇公学学生为水灾募捐,借上海李公祠联合义演古装新戏《冬青引》三天。演出引起了轰动,上海各大媒体纷纷报道。洪深深深地迷上了这些戏剧,为此他常不惜违反校规,翻墙到校外看戏,导致考试多门功课不及格。也许,这就是洪深在南洋公学就读一学期就退学的主要原因。
1911年(清宣统三年,即农历辛亥年)是中国历史上翻天覆地的一年。这一年,清帝退位,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告一段落。家国情仇,洪深的父亲洪述祖也卷入了这一革命的滚滚洪流之中,在1913年的宋教仁被刺案中受到牵连,于1919年4月被处死,这给洪深个人及整个家庭的不幸埋下了伏笔,也在他的心里留下了一块挥之不去的阴影。
也是在1911年,18岁的洪深随父母迁居天津,进人天津铃铛阁府立中学读书。同班同学中有后来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赫赫有名的北京大学新文学家傅斯年。
在校期间,傅斯年聪明,学习刻苦努力,深得洪深敬佩。洪深年长傅斯年2岁,在生活中处处关心、爱护傅斯年,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同学情谊,从此成为一生的朋友。
P25-27
导语
洪深,戏剧家,字浅哉,江苏常州人。早年留学美国,专攻戏剧。回国后在上海从事戏剧活动,三十年代参加左翼戏剧活动,三十年代参加左翼戏剧活动,曾领导复旦剧社,戏剧协社。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推动了戏剧界的抗日救亡宣传工作。
《洪深评传》不仅记述了洪深生平,还对其成就及贡献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与比较。
序言
洪深——中国话剧和电影
事业的开拓者
话剧和电影艺术理论体
系的初创者
洪深是我国杰出的话剧
和电影艺术家,他经历了大
约一个甲子即60年的风雨沧
桑。据笔者初步统计,在近
半个世纪为中国戏剧电影艺
术拓荒的辛勤生涯中,他先
后创作(含译作)话剧、电影
剧本95部,其中包括第一个
有对白的话剧文学剧本和第
一个正规的电影文学剧本,
一生共导演话剧、电影74部
。先后撰写、出版了影剧理
论专著15部,发表影剧相关
论文和批评文章二百六七十
篇,在20世纪我国话剧和电
影事业的草创期中,可谓成
果丰硕,不愧是一座丰碑。
他一生结合国情,中西兼容
,为创建我国的话剧和电影
艺术理论体系做出了卓越的
贡献。
诚如夏衍在洪深诞辰90
周年纪念会上所说:“他身
体力行,创作和导演了一批
与时代、与人民息息相关的
剧本;他引进新技术、新方
法,不断进行多方面的艺术
实践,并努力运用新的世界
观总结经验和建立艺术理论
体系,表现了一个人民艺术
家真正的气质与魄力。”①
先从对我国现代戏剧运
动史的总结和梳理方面说起
。早在1935年,洪深就主
持编选了上海良友图书公司
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
第九集——戏剧集,并为该
集写了导言《现代戏剧导论
》,后来又于1948年发表
了《抗战十年来中国的戏剧
运动与教育》一文。《现代
戏剧导论》的第4节至10节
以及《抗战十年来中国的戏
剧运动与教育》引用了大量
史料,大致勾画了自20世纪
初中国新戏剧草创时期到40
年代末期我国现代戏剧发展
的历史,为人们深入研究这
段历史提供了许多不可或缺
的线索。
洪深在文中认为,清末
,即辛亥革命的前夜,除了
中国传统的被改良过的旧戏
以外,又出现了写实的、模
仿人生的废除歌唱而全用对
话的新戏,即文明戏。辛亥
革命时期,春柳社从日本回
国,和上海的春阳社等戏剧
团体演出新戏,这一时期是
文明戏的全盛时代。他们的
艺术方法,是把所有演北剧
的动作、调子、道具全部舍
弃而把所有北剧的做法全部
改为模仿和写实。歌唱全部
废除,全剧只用对话,没有
上下场,而用幕布与布景。
洪深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廓
清了20世纪30年代人们对
文明戏的混乱认识。
其实,所谓文明戏实即
中国现代话剧的前身。
在《抗战十年来中国的
戏剧运动与教育》一文中,
洪深首先强调戏剧的社会功
用,规定戏剧应“内容第一
,主题第一”,痛斥那种不
计社会影响而只求讨好观众
的作品乃是真正的庸俗之作
。在其20世纪30年代初期
的《内容与技巧》一文中,
他曾把自己的创作思想核心
归结为“对社会说一句有益
的话”②。
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
话剧和电影的草创期,洪深
就在强调戏剧和电影的思想
性与社会功能,与此同时,
他还十分重视话剧和电影艺
术技巧的理论诠释与借鉴,
总结银幕与舞台的实践经验
,并开始着手创建中国话剧
的理论体系。
1925年,洪深在其商务
印书馆出版的《剧本汇刊(
第一集)》之《少奶奶的扇
子》序录中讨论了小说和剧
本创作方法的不同。他指出
,剧本乃是在台上演给人看
的,小说乃是印在纸上给人
读的,因此创作方法有异:
第一,选材不同。小说“
选材不妨繁博”(主要指长篇
小说——笔者注),而“剧本
选材,需严简,所谓在精不
在多也”。
第二,描摹不同。小说“
可委婉隐蓄者”,“剧本必须
郑重出之,反复出之”;小
说“宜轻敲侧击”,“剧本须
一刀见血,剧本之描摹须深
刻,尤须显著也”。
第三,作者态度不同。
读小说“如游名胜”,作者“
乃吾向导,其所言说,本吾
所乐闻,故可夹在书中发表
意见,批评优劣”,而“剧之
佳者,观众恰如看见旁人一
番阅历,故而增长了自己见
识,触动了自己良心,岂但
忘其为看做戏,且不觉得曾
受训诲也”。
第四,一个读者与一群
观众心理之不同。“读者重
理智,观众富感情”,“小说
不妨偏重于个人之气味嗜好
;剧本必须注意大众所同之
天性也”。
第五,小说可叙述者未
必可在台上演。同为一事,
小说“叙之无论若何详尽,
其情景仍须由读者想象而得
;若在台上扮做,一切情景
,乃观众目睹耳闻。向以为
平淡无奇者,今见其活形活
现;向以为缺少精彩者,今
觉其情事逼真”。
第六,小说容易着墨之
处,剧本至为费墨。大凡“
曲折之心理,剧本中虽有说
明之文,然此仅供演员及排
演者之研究参考耳,观众固
无从得而见之闻之。剧中解
释心理,必须借台上之言语
、动作、种种白描,纯系间
接的解释,决不能如说部(
指小说类——笔者注),直
接声明之省事也”。
因为洪深是美国哈佛大
学贝克教授的学生,他的戏
剧理论从一开始就注重借鉴
西方的现代戏剧理论,话剧
属于舶来品,没有比较,就
没有鉴别,没有借鉴,也就
谈不到创建。因此他在20世
纪20年代的话剧和电影理论
起点较高。
……
洪深是中国电影的开拓
者之一,研究中国电影的人
,不应忽视他所作出的贡献

洪深
内容推荐
本书由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教授韩斌生撰写,全书共分七章和附录,从身世、留学、戏剧表导演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其进步思想的形成与所采取的实际行动以及洪深其人和其作品对我国现代戏剧和电影发展的影响等角度,对我国大戏剧家洪深的一生及其作品进行全方位的回顾与评析,从而给读者展示了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洪深。本书作者查阅了大量资料,因而本书史料翔实,考据扎实,可以给研究洪深的专业人士提供一定的参考。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5:5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