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地处素有“欧洲火药桶”之称的巴尔干半岛。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南斯拉夫王国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南斯拉夫各族人民取得了反对德、意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其后,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建立,南斯拉夫人民走上自治社会主义道路。在20世纪90年代初苏东剧变的国际大环境下,南斯拉夫联邦解体。
本书叙述了南斯拉夫国家从兴起、壮大至瓦解这一历经沧桑的演变过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南斯拉夫通史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作者 | 马细谱 |
出版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南斯拉夫地处素有“欧洲火药桶”之称的巴尔干半岛。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南斯拉夫王国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南斯拉夫各族人民取得了反对德、意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其后,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建立,南斯拉夫人民走上自治社会主义道路。在20世纪90年代初苏东剧变的国际大环境下,南斯拉夫联邦解体。 本书叙述了南斯拉夫国家从兴起、壮大至瓦解这一历经沧桑的演变过程。 作者简介 马细谱,男,生于1938年2月,湖南岳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苏联东欧史研究室主任,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和欧洲室主任、首都师范大学文明区划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北京外国语大学中东欧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多年来一直从事巴尔干国家的历史和现状问题研究,东欧史学科带头人。多次承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研究,已发表和出版300多万字的论文和著作,合译著作7部。代表作有:《巴尔干各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史》(1992年)、《巴尔干纷争》(1999年,获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奖)、《从国王到总理——保加利亚末代国王沉浮》(合著,2003年)、《保加利亚概览》(合著,2004年)、《列国志·阿尔巴尼亚》(合著,2004年)、《南斯拉夫兴亡》(2009年,获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保加利亚史》(2011年,获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离退休人员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以及译著《戈尔巴乔夫现象》(2001年,获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优秀译著奖)和《我眼中的改革》(2012年,获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奖)。 目录 前言 我说南斯拉夫(代序) 第一篇 南部斯拉夫人的梦想与现实 第一章 南部斯拉夫国家的建立和发展(9—19世纪) 一、中世纪南部斯拉夫国家 斯拉夫人定居巴尔干半岛 中世纪塞尔维亚的辉煌 克罗地亚中世纪国家 斯洛文尼亚中世纪国家 中世纪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波黑) 中世纪黑山 二、反对奥斯曼帝国和奥地利帝国统治的斗争 奥斯曼帝国崛起 从“哈伊杜克”运动到民族解放运动 塞尔维亚两次大起义 黑山的独立之路 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的民族复兴运动 东正教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并存和影响 南部斯拉夫问题与《柏林条约》 奥匈帝国兼并波黑 建立南部斯拉夫国家的理想与现实 统一路上的“拦路虎” 三、塞尔维亚和黑山与巴尔干战争(1912—1913年) 黎明的枪声——黑山打响第一枪 战争进入倒计时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伦敦和约》艰难产生 内讧引发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签订《布加勒斯特和约》 马其顿被邻国瓜分 作者点评 第二章 南斯拉夫王国的兴亡(1918一1941年) 一、塞尔维亚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1918年) 萨拉热窝点燃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线 塞尔维亚起死回生 南斯拉夫的“出生证” 二、王国的政党和政治制度 中央集权制与联邦制之争 党派斗争难解难分 备受争议的首部宪法 亚历山大一世专制独裁 “看管好南斯拉夫” 三、王国的经济和民族问题 落后的经济 尖锐的民族矛盾 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和解梦难圆 四、王国的外交政策 王国没有统一的外交政策 王国与小协约国 王国改善与希腊和保加利亚关系 王国和《巴尔干公约》 王国与德国的关系错综复杂 五、王国的文化与教育 多样化文化 教育与学校 文学创作 艺术 作者点评 第二篇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南斯拉夫(1941—1945年) 第三章 南斯拉夫王国崩溃和开始武装起义 一、王国加入德意日三国公约 巴尔干国家难守“中立” 王国政府面临生死抉择 希特勒迫使南斯拉夫就范 “3·27”军事政变 二、南斯拉夫被侵占和瓜分 希特勒下令消灭南斯拉夫 南斯拉夫沦陷和被瓜分 傀儡政权纷纷出笼 三、南斯拉夫是欧洲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旗手 南共是武装起义的组织者 武装起义和“乌日策共和国” 欧洲反法西斯斗争的旗手 作者点评 第四章 南斯拉夫反法西斯人民解放战争 一、生死攸关的1942年 成立第一无产者旅 从游击队到人民解放军 二、决战1943年 奈雷特瓦和苏捷斯卡两次战役创造奇迹 意大利投降 粉碎敌人的第六次攻势 三、人民政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人民政权初露雏形 “阿夫诺伊”第一次会议 “阿夫诺伊”第二次会议及其决议 四、关键的1944年 德军空降德尔瓦尔失败 附录一 敌伪的七次攻势 附录二 游击队与各种伪军的力量对比 解放贝尔格莱德 铁托—舒巴希奇协议 丘吉尔向铁托施压 丘吉尔和斯大林划分势力范围 五、胜利的1945年 《贝尔格莱德协议》和联合政府成立 流亡政府自动消亡 全国获得解放 奈迪奇政权倒台 克罗地亚独立国灭亡 米哈伊洛维奇的可耻下场 南斯拉夫对战胜法西斯的贡献 南斯拉夫人民解放战争的基本特点 作者点评 第三篇 南斯拉夫联邦时期(1945—1991年) 第五章 人民民主时期的南斯拉夫(1945—1953年) 一、人民民主的政治和经济 建立人民共和国 战后重建措施 土地改革和土地国有化 计划经济艰难起步 南共第五次代表大会 勇于创新的工人自治制度 二、南斯拉夫处于东西方夹缝之中 “一边倒”与苏联结盟 成立人民民主国家联邦方案流产 苏联与南斯拉夫之间爆发震惊世界的冲突 西方国家干涉南斯拉夫的企图失败 参加巴尔干联盟公约 接受美国等西方国家援助 同苏联和其他东欧国家关系正常化 作者点评 第六章 南斯拉夫联邦的政治经济体制 一、社会政治生活 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特征 社会政治组织发挥积极作用 二、南共联盟的执政地位 南共的光辉道路 南共第六次代表大会 南共联盟的所谓引导作用 铁托痛失左膀右臂 三、制定和完善宪法制度 制定人民民主宪法 1963年新宪法 1974年宪法 四、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取得重大成就 从工人自治到社会自治 6 序言 我说南斯拉夫(代序) 何谓“南斯拉夫”? 1985年4月,在我南斯 拉夫进修即将结束的前夕 ,我夫人获得了到南斯拉 夫探亲一个月的机会。在 那个年月,中国的改革开 放刚刚起步,允许家属到 国外探亲是破天荒的大事 和机会。那时,人们的经 济还拮据,无法负担昂贵 的机票。她从北京出发, 乘莫斯科一北京国际列车 七天六夜到达莫斯科,然 后转乘莫斯科至索非亚的 国际列车(没有莫斯科直 达贝尔格莱德的国际列车 ),又是两天两夜;我则 从南斯拉夫到保加利亚去 接车。她说自己在漫长的 旅途中非常疲劳,但也遇 到不少趣事。例如,有外 国人问她到哪里去,她还 没有学习英语,便用中学 里学到的俄语回答:“南 斯拉夫!”可“老外们”基本 上不大懂,好不容易才猜 到是南斯拉夫。 我们中国人往往把外 国的人名和地名按发音翻 译过来,就成了对外国人 名、地名的称呼。这在大 多数情况下是准确的、可 行的。然而,对南斯拉夫 国家的称呼却是例外。英 文的“南斯拉夫”一词 是“Jugoslaviya”,一个集 合名词“优哥斯拉维亚”, 意即“南部斯拉夫人的国 家”,这是意译加音译的 结果。所以,这个国名往 往难倒了不少中国人。 1982年10月至1985年 4月,我获得了在南斯拉 夫进修的机会,目睹和实 地考察了南斯拉夫。由于 我先前较好地掌握了保加 利亚语和俄语,进修期间 又学习了塞尔维亚语和马 其顿语,所以我阅读了大 量的历史书籍,结交了一 些历史学家,参观了一批 博物馆,走访了较出名的 历史名胜古迹。进修后期 ,我在南斯拉夫知名的《 二十世纪历史》杂志和马 其顿《历史》杂志上发表 了三篇文章,我还参加了 几次南斯拉夫全国性的学 术讨论会,并在马其顿斯 科普里大学和历史研究所 获得了南斯拉夫历史学博 士学位。特别是1984年 年底,在博士论文答辩前 夕,马其顿科学技术局提 供经费,让我在一个月内 遍访南斯拉夫各共和国和 自治省,拜访了各地著名 的历史学家,参观了一些 博物馆和纪念馆,这一切 更加鼓舞我去进一步研究 南斯拉夫历史。其间,我 购买和收集了大量的图书 资料,并做了一些笔记。 在这两年半时间里, 我为南斯拉夫人民在第二 次世界大战中反对法西斯 主义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为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 自治制度时对马克思主义 和社会主义独立思考的创 新态度以及敢于同外来势 力作斗争的勇敢精神而感 动。 这样,我有缘认识了 南斯拉夫,可以扼要说说 这个国家从1918年成立 至1992年解体的74年的 历史。 20世纪80年代初,南 斯拉夫是世人津津乐道的 一片乐土,在国人眼中则 是改革开放的榜样。于是 ,前去参观访问的团组络 绎不绝。一些从事汉语和 塞尔维亚语翻译的南斯拉 夫人和中国人爱用“1—8” 这些数字来表述,以简明 地介绍南斯拉夫,即: 1个国家(南斯拉夫联 邦)、1个政党(南共联盟) 、1个领袖(铁托); 2种文字:基里尔字母 和拉丁字母; 3种宗教:东正教、天 主教和伊斯兰教; 4种语言:塞尔维亚一 克罗地亚语或克罗地亚一 塞尔维亚语、斯洛文尼亚 语、马其顿语和阿尔巴尼 亚语; 5个主体民族:塞尔维 亚族、克罗地亚族、斯洛 文尼亚族、马其顿族和黑 山族; 6个共和国:塞尔维亚 、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 、马其顿、波黑和黑山; 7个邻国:罗马尼亚、 保加利亚、希腊、阿尔巴 尼亚、意大利、奥地利和 匈牙利; 8个联邦单位:即6个 共和国加上塞尔维亚境内 的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两 个自治省。 这一组数字真实地反 映了南斯拉夫境内复杂的 人种、宗教、文化情况, 便于人们记忆。然而,在 这一组数字的背后却隐含 着无穷无尽的灾难。据说 ,7个邻国国名的微妙排 列组合,就能组成“麻烦” 一词,而8个“联邦政治实 体”的巧妙组合,又可以 出现“找麻烦”一词组。这 是这个国家命中注定还是 一种巧合?真是令人感慨 。 提起南斯拉夫,国人 并不陌生。两部热映于20 世纪70年代的经典电影《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 《桥》虽然讲述的是南斯 拉夫游击队同德国和意大 利法西斯战斗的故事,却 使南斯拉夫在中国变得家 喻户晓,几乎老幼皆知。 我个人是从20世纪50 年代中期才开始知道南斯 拉夫这个国家的。1953 年秋至1959年夏,我在 湖南省岳阳县一中(今天 的岳阳市一中)初中和高 中学习。我们学校在抗日 战争时期是国立第十一中 学,享有盛誉,有一支特 别优秀的教师队伍,保持 着严格的校风,学生也都 是本县和外县来的成绩优 异的孩子,且农村子弟居 多。学校有一个午后20分 钟读报的好传统,实际上 是由班级的几个同学轮流 给大家宣读当天的《人民 日报》和《湖南日报》。 许多国内外重大新闻正是 通过这个渠道向学生传播 的。我很关心时事,经常 参加读报活动。那时,从 课堂上和报刊中我模模糊 糊地知道有个南斯拉夫国 家,好像它同当时的“苏 联老大哥”有摩擦和矛盾 ,距离中国亦非常遥远。 1959年8月,我被选拔 导语 南斯拉夫存在于1929-2006年,建立于南欧巴尔干半岛。最初以12个从南斯拉夫存在的塞尔维亚族所建立的塞尔维亚王国为基础,经两次巴尔干战争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击败土耳其、奥匈帝国及周边几个小国,吞并了原来从属于这两个帝国的各弱小民族聚居地,从而形成了国家。后来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逐步、多次的分裂,最终解体于2006年。 全书不仅梳理了南斯拉夫的历史,而且从巴尔干半岛和世界整体政治、经济形势分析了南斯拉夫的生死存亡之道。 后记 2009年《南斯拉夫兴 亡》出版后,产生了一定 的社会影响。有的读者反 映,觉得南斯拉夫这个国 家确实有许多与众不同的 地方。它对内实行社会主 义自治制度,对外倡导不 结盟运动。它为探索自己 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不 懈的努力,形成了“南斯 拉夫模式”或“南斯拉夫道 路”。还有的读者建议在 《南斯拉夫兴亡》的基础 上,编写一部《南斯拉夫 通史》,以提供关于南斯 拉夫的更多信息。 从2014年开始,上海 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历史编 辑室的同志就多次约我完 成一部《南斯拉夫通史》 ,作为该社“万国通史”之 一。当时正忙于完成全国 社会科学基金的一个项目 ,没有应允。2016年, 历史编辑室编辑与我面谈 ,希望启动这个项目,随 后还签订了出版合同。 因此,本书能够与读 者见面首先要衷心感谢上 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领导 的密切关注和大力支持。 其次,要热忱感谢编辑们 为编辑出版本书所付出的 辛勤劳动。再次,要感谢 首都师范大学文明区划研 究中心将本书列入“巴尔 干研究丛书”所给予的鼓 励和支持。 最后,应该说明一点 :本书是对《南斯拉夫兴 亡》一书的继续研究和补 充,决不是简单的改写或 重复(当然,不能排除少 部分内容或文字的重复) ,甚至可以说,这是一部 创新之作。 我期待,细心的读者 会对本书做出自己的客观 评价。 我更期待,年青的学 者关注南斯拉夫这个已经 消失的国家,写出新的佳 作,以满足社会和读者的 需要。 作者谨识 2018年春节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富有挑战性 的、令人感动的学术著作 。作者深入研究了南斯拉 夫的历史,这是中国和亚 洲独一无二的有关南斯拉 夫历史的著作,具有重要 的研究意义,定会受到相 关研究者和普通读者的欢 迎。 ——塞尔维亚贝尔格 莱德梅加特雷大学 布朗 科教授 马细谱先生的《南斯 拉夫通史》是国内第一本 系统研究南斯拉夫国家从 成立到解体的综合性专著 ,是一部严肃的国别通史 。作者充分利用近年来国 内外公布的档案文献和出 版的最新资料,全面梳理 了南斯拉夫的兴衰过程, 客观公正地评价了这一历 史进程中的特别事件和人 物,逻辑清楚,条分缕析 ,见解鲜明。 ——外交学院国际关 系研究所 谭继军教授 不了解南斯拉夫的过 去,就无法认识巴尔干地 区的现状,就难以理解巴 尔干各国未来的走向。这 一切正是出版本书的意义 和创新所在。 ——《参考消息》前 总编 余志和 精彩页 第一篇 南部斯拉夫人的彗想与坝实 第一章 南部斯拉夫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9—19世纪) 一、中世纪南部斯拉夫国家 巴尔干半岛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地缘地理位置,有利于发展出高水平的文明。欧洲自古至今的历史都与巴尔干地区的历史密不可分。古代史中有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史绕不开拜占庭帝国、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等国的巨大影响;欧洲近代史和现当代史以巴尔干原社会主义国家和希腊、土耳其为代表登上历史舞台,它们是欧洲历史和文明的一部分。 巴尔干山不仅是接连不断发生流血和战争的场所,也是爱国者进行革命活动的摇篮,孕育了无数的民族英雄。 巴尔干更是南部斯拉夫人栖息、繁衍、成长和壮大的摇篮。 斯拉夫人定居巴尔干半岛 斯拉夫人属欧罗巴人种东欧类型和巴尔干类型,分为三大支系:西斯拉夫人(包括波兰人、卢日支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东斯拉夫人(包括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南斯拉夫人(包括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马其顿人和黑山人等)。 关于斯拉夫人的起源,即他们的“祖籍”问题,至今也没有确凿的考据成果。比较多的学者认为,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公元1世纪末和2世纪初的古罗马文献。罗马作家大普林尼著的37卷《自然史》在介绍一些欧洲古代民族时,提到在维斯瓦河一带除居住着萨尔马特人、斯基泰人外,还有维内德人。塔西佗在《日耳曼尼亚志》一书中,也把生活在古代日耳曼人东边的居民称为维内德人。据考证,维内德人即古代斯拉夫人,公元1—2世纪曾分布在西起奥得河、东抵第聂伯河、南至喀尔巴阡山、北濒波罗的海的广大地区。今日波兰境内的维斯瓦河河谷,被认为是斯拉夫人的故乡。4—6世纪,斯拉夫人中开始出现部落联盟。由于民族大迁徙的挤压和冲击,逐渐分化为三大支系,并出现不同的名称:西支称维内德人,东支称安特人,南支称斯拉文人。后来,由于南部斯拉夫人同拜占庭人联系密切,多见于史料记载,所以“斯拉文人”或“斯拉夫人”就成为各斯拉夫民族的总称。 根据拜占庭相关史料,斯拉夫人中的一支称为“斯拉维人”,在5世纪末和6世纪初已出现在潘诺尼亚和多瑙河下游一带。史料还提到,在阿提拉匈奴人部落联盟中也有斯拉夫人。6世纪上半叶,安特人已到达多瑙河下游。这样,一些斯拉夫学者认为,5世纪末和6世纪初斯拉维人和安特人已成为东罗马帝国(拜占庭)的邻居,占据喀尔巴阡山脉到多瑙河流域的广阔地区。 直到6世纪,斯拉夫人仍处于原始公社制阶段,但已出现比较巩固的军事组织,部落会议在原始民主生活中起着重大作用。这时,农业已成为主要生产活动,同时从事畜牧业、渔业和养蜂业。各种手工业,如冶金、纺织、皮革、木工、制陶等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6世纪末和7世纪,斯拉夫人越过多瑙河来到巴尔干半岛。他们被称为南部斯拉夫人,以区别于西部斯拉夫人和东部斯拉夫人。他们是现今的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马其顿人、黑山人的祖先。 根据拜占庭史料记载,7世纪古保加尔人的到来,给巴尔干半岛的人种增加了新的血液,并于681年建立了第一个斯拉夫保加利亚国家。 尽管南部斯拉夫人向巴尔干半岛迁移时,他们的语言、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可能相近或非常相似,但他们到巴尔干半岛后既不统一也不团结。据拜占庭史学家的描述,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各自为政,有公社民主组织,但它们彼此之间并不团结,甚至相互敌视。拜占庭当局统称南部斯拉夫人为“斯拉维宁”。在同拜占庭帝国的斗争中,南部斯拉夫人开始结成军事和部落联盟。有的部落联盟后来变成了国家形态组织,如在今日保加利亚东北部米齐亚地区的“七部落联盟”就奠定了斯拉夫保加利亚国家的基础。 由于蛮族的不断侵袭,到7世纪初,拜占庭帝国对多瑙河下游地区的控制已严重削弱,这为斯拉夫人的入侵和定居多瑙河下游一带创造了条件。至于斯拉夫人进入巴尔干半岛的具体时间,尚未发现确凿的史料。一些斯拉夫学者认为,6世纪下半叶斯拉夫人开始侵入多瑙河以南的拜占庭领土。而6世纪80年代,斯拉夫人从匈牙利境内的潘诺尼亚一带越过多瑙河,最先进入巴尔干半岛的西北部和西南部地区。部分拜占庭史料提到,615—620年,斯拉夫部落或部落联盟包围了今日希腊的第二大城市萨洛尼卡,还提及斯拉夫人已经会使用船只,从海上进攻萨洛尼卡。7世纪20年代末,萨洛尼卡再次遭到斯拉夫人和阿瓦尔人的联合进攻,拜占庭帝国事实上已经失去了对巴尔干半岛大部分领地的控制。617—619年阿瓦尔人和斯拉夫人已经抵达君士坦丁堡附近,侵占了拜占庭帝国在色雷斯和黑海地区的部分领土。 斯拉夫人同日耳曼人一样,有着牢固的村社制度,但没有广泛使用奴隶,战俘可以享受自由人的待遇。他们的社会发展超越了奴隶制阶段,直接从原始社会进入封建社会。自6世纪起,斯拉夫人便开始侵袭拜占庭帝国的巴尔干属地,至7世纪,南部斯拉夫人已在巴尔干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