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人海中,能遇见昊明恒老师,并向之学习,是一个奇妙的缘分。二十年前在人生道路上摸索,一路走来,在昊老师的带领之下,迈入易经与道德经的奥妙殿堂。犹记得十几年前初进人口译所修读硕士学位时,昊老师每周不辞劳苦,为我讲解易经中的六十四卦、象数理,在此时奠下易经基础,并启蒙我接下来的博士班研究,耶稣会索隐派教士的易经翻译,萌芽茁壮。
正值我人生又要面临另一个新阶段,到香港中文大学工作时,我的研究从耶稣会士易经翻译,衍伸到耶稣会士对于道与道德经的翻译史。此时也与昊老师的道德经教学与出版大业,接轨并行。昊老师数十年来在易经与道德经上的琢磨与深研,滋养我对于道德经研究更向下扎根。另外,每每回台省亲,也会固定以读书会的形式,向昊老师求教道德经的章节,与之探讨。这三年与老师各章节的琢磨与研究,成就了今日本书《道德经旧注精编》。
道德经在过去几千年未曾没有其他出版的注释,各家各有所长,本书独选清朝大学士宋龙渊所注之道德经注释,正反映了昊明恒老师儒、释、道三家融合妙理的独到之处。上课之中,经常听到的是昊老师妙语如珠,巧妙地再将易经融合在道德经注释当中。这些绝妙之处,也待读者一起静享。
本书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起点,是昊明恒老师未来继续将道德经宗旨传播给更广大读者群的开始,我也会继续将本书翻译成英文,让更多海内外读者领略其中要义。每一个当下点滴的用心和努力,能汇成海内外道德经研究风潮,期盼有缘有心人士的加入。
历代注解《老子道德经》的作品甚多,歧义纷呈,《老子道德经旧注精编》遵循清代宋龙渊《道德经讲义》的要旨,删除此讲义的繁琐内容,并从历代注解中精选出见解相近者,补充到删节后的《道德经讲义》的相应部分,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一种融贯一体的简明读本。
梅维恒之序
邰谧侠之序
自序
凡例
导读
观妙章第一
观徼章第二
安民章第三
不盈章第四
守中章第五
谷神章第六
无私章第七
若水章第八
持盈章第九
玄德章第十
虚中章第十一
为腹章第十二
宠辱章第十三
道纪章第十四
不盈章第十五
归根章第十六
知有章第十七
四有章第十八
朴素章第十九
食母章第二十
从道章第二十一
抱一章第二十二
同道章第二十三
不处章第二十四
混成章第二十五
轻重章第二十六
袭明章第二十七
常德章第二十八
自然章第二十九
不道章第三十
贵左章第三十一
知止章第三十二
尽己章第三十三
成大章第三十四
大象章第三十五
微明章第三十六
无为章第三十七
处厚章第三十八
得一章第三十九
反覆章第四十
闻道章第四十一
冲和章第四十二
至柔章第四十三
知止章第四十四
清静章第四十五
知足章第四十六
天道章第四十七
日损章第四十八
德善章第四十九
生死章第五十
养德章第五十一
守母章第五十二
大道章第五十三
善建章第五十四
含德章第五十五
道贵章第五十六
治国章第五十七
察政章第五十八
长生章第五十九
治大国章第六十
为下章第六十一
道奥章第六十二
无难章第六十三
辅物章第六十四
玄德章第六十五
江海章第六十六
三寅章第六十七
不争章第六十八
用兵章第六十九
怀玉章第七十
不病章第七十一
畏威章第七十二
天网章第七十三
司杀章第七十四
贵生章第七十五
柔弱章第七十六
天道章第七十七
水德章第七十八
左契章第七十九
不徙章第八十
不积章第八十一
引用书目
《老子道德经旧注精编》: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三者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夷而希,希而微,共为三者,其实不可致诘,致者,极尽之义;诘者,问也。致诘,即是不能穷其极,而问其旨妙之义,由其道体混融而不可分,故为一,谓三者理可分,道不可分,就其理而分之,虽有三者之名,按其道之实际,本无彼此,亦无分合,可知夷即是希,希即是微,微又即是夷,三者即一,一者即三,三一之妙,无始无终,混然一体,故曰:“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其上日月不足以增其明,故不皦,嗷,明也;其下幽暗不能昏其体,故不昧,不暾不昧者,似明非明也,似暗非暗也。仰观其上,其上不嗷;俯察其下,其下不昧。满虚空,遍法界,无分别,无间断,无所不是,无处不有,总皆是大道真一不二之妙理,一以贯之者也,故曰:“其上不嗷,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绳绳者,绵绵不绝之,接续不断之义也,道体虽绵绵不绝,其实不可名言,天地未形,万物未兆,空空洞洞,无往而非真一之实理,无往而非真一之大道,是以绳绳兮,而不绝,似乎有物,实无一物,散之无穷,歙之则一,无间无断,元神不已之妙处,指其名,无处可名;指其物,无物可见。言其有,则又无物可归;言其无,则又绳绳兮无间,是故莫知其所以为有,莫知其所以为无,不可言有,不可言无,有而不有,无而不无。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万物出入于无有,深藏于无有之中,虽生而不有,故复归于无物,广而无边,大而无外,本无前后,亦无首尾。杳冥之内,而至精存焉,故曰无状之状。无象之象言者,无端无绪,无朕无兆,元神无间,无状之状,即是非状,而状之妙状也;无象之象,又是非象,而象之妙象也。是故无极之元精,非状非不状;太极之实理,非象非不象,恍惚之中,而似有物而非有物,故曰无象之象,是谓惚恍,由其此体,不能以智而知之也,前观无始,故迎之不见其首;后观无终,故随之不见其后,其本然之妙,无所求前,无所求后,此等至真无妄之实理。故曰: “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
本书遵循清代宋龙渊《道德经讲义》的要旨, 删除此讲义的繁琐内容, 并从历代注解中精选出见解相近者, 补充到删节后的《道德经讲义》的相应部分, 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一种融贯一体的简明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