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间文化大典》刊行,是四川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成果。全书按内容分为十编,是兼有词典和百科性质的综合性典籍。本书可为全省各级党政部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促进城镇化建设,提供决策参考,也可为广大读者和文化工作者提供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比较翔实和准确的实证资料。
2008年初,四川省文联民间文化学者提出编纂《四川民间文化大典》的构想。他们的构想得到四川辞书出版社的支持,并报告了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省委宣传部非常重视这项工作,于当年4月29日批复:“四川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抢救、保护、继承和合理开发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是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是实现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重要内容。编纂出版《四川民间文化大典》是保护、继承四川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一项具体实践,也是一项开创性、系统性的文化工程,意义重大。希望你社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开展好这项工作,将该书出版成一部兼具权威性、科学性、知识性和史料性的精品图书,为四川文化强省建设做出贡献。”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四川民间文化大典》编纂工作被暂时搁置。但是,参与《四川民间文化大典》策划的一些民间文化学者,继续进行着资料搜集整理工作(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并向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申请编纂经费。2015年10月,省文联党组批准,由四川省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承办,正式开展《四川民间文化大典》的编纂工作。《四川民间文化大典》编辑委员会由四川省文联、四川省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和一些大学及报刊单位的学者、教授组成。现在,《四川民间文化大典》正式出版发行,这是四川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里的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利在当代,并将惠及千秋。
自全国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保护和发展民间文化有了较好的基础条件。从1984年起,在省委和省政府主导下,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的普查、搜集、整理工作。至1999年底,由省文联牵头,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省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承办,编纂出版了《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四川卷》(三部五册);由省文化厅牵头,省音乐舞蹈研究所承办,编纂出版了《中国民族民间文艺志书·四川卷》(七册)。与此同时,全省广大文化工作者编纂出版了大量的有关民间文化方面的书籍,报刊上也刊载了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大量文章。近年来,网络上刊载了许多有关四川民间文化的资料和文章。据省文化部门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省有世界文化遗产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 165处、市州县文物保护单位6 619处,馆藏文物130余万件,其中珍贵文物20余万件;全省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9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22种。这些民间文化遗产,还不包括那些分散于各个民族、各个地域的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或没有被列入保护名录的遗迹、遗物、技艺等。四川虽然具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资源,但对于一般读者包括社会科学工作者而言,要一览四川民间文化资源的概貌,或搜寻其中一些单位和个人所需要的资料,却是非常困难的。编纂《四川民间文化大典》,不仅为一般读者提供了民间文化方面的知识,也为四川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四川民间文化大典》是一部综合性的典籍,编纂和使用时间较长,要求内容稳定。因此,凡是正在发展或经常变动的词条,暂不收入;对时间性较强或未能肯定的材料,避免在释文中引用。对学术问题,有定论的,按定论介绍;尚无定论或有争议者,则做客观介绍、概括叙述,或仅介绍现有的不同看法,尽量避免给读者以片面的或者错误的知识。因为四川民间文化资源丰富多彩,本书只能择其要者选收词条。全书选收词条3972条,分为民间习俗、民间文学、民间演艺、民间美术、民间工艺、民间餐饮、民间建筑、民间科教、民间游艺、民间文化遗存等十编。所收词条,以解决一般读者在学习、工作中的需要为主,并兼顾各个学科的固有体系,尽量突出四川地域文化特色。词条释文主要介绍基本知识,力求简明扼要,并注意材料和观点的统一。全书附各类图片约950幅。多数图片放于相关词条中;没有合适词条可放置的图片,放入书中所附插页中。全书的出版,是所有参加编纂工作的单位和同志日夜辛劳、艰苦努力所取得的成果。我们谨向支持和帮助我们的单位和参加编纂、审订、排版、校对、印刷、装订的同志表示诚挚的谢意。同时还要特别感谢那些给我们提供了丰富资料的广大作者们。本书的编写得到各市、州文联的协助,在此一并致谢。前言前言
全书涉及的学科和内容非常广泛,虽经反复修订,遗漏、不足或错误之处仍属难免。我们热切希望读者批评指正,以便今后修订时补充完善。
201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