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苏联著名作家。 生于乌克兰沃伦省的普通家庭,因家境贫寒,10岁时辍学到火车站一家餐馆打杂。 13岁参加革命活动。 15岁加入科托夫斯基第一骑兵军,参加国内战争。次年在战场上右眼受伤,几乎失明。 23岁开始文学创作。 24岁在给友人的信中他写道:“我又遭到一无情的打击。右眼完全失明?左眼只有零点零五的视力。” 25岁身体状况逐渐恶化,全身瘫痪。 26岁开始创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因看不见文稿,后转为口述,历时4年完成初稿。 31岁获苏联政府颁发的至高荣誉“列宁勋章”。32岁逝于莫斯科。 其经典代表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至今畅销不衰,激励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度过人生艰难的岁月。 目录 第一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二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名著知识 中考真题 参考答案 精彩页 第一章 十二岁的保尔·柯察金离开了学校。为了维持生计,保尔到车站食堂当杂工,每天做着又脏又累的活却只得到极少的报酬。他在这里看到了工人们受剥削、受压迫的凄惨生活,看到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瓦西里神父是个病态的胖子。他身穿长袍,脖子上挂着沉重的十字架,恶狠狠地逼视着全班的学生。 “节日前到我家里补考的人都给我站起来!” 四个男孩和两个女孩怯生生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惊恐地望着这个身穿长袍的神父。 神父一双恶毒的小眼睛死盯着这六个孩子。 “你们两个坐下。”神父朝两个女孩挥了一下手。 两个女孩松了一口气,赶紧坐下。 神父又盯着那四个男孩。 “滚这儿来,你们这些蠢货。” 瓦西里神父站起身,推开椅子,逼向缩成一堆的四个男孩。 “你们这些小流氓,谁抽烟?” 四个男孩小心翼翼地回答: “神父老爷,我们不抽烟。” 神父听了,气得脸通红。 “坏小子,你们不抽烟?那么是谁把烟末撒在我家的面团里的?不抽烟?谁信!那好,我们现在就查一查!把你们的口袋都给我翻开来!快!耳朵聋了?马上给我翻开来!” 三个男孩开始把自己口袋里的东西掏出来,放在桌上。 神父仔细地检查这三个男孩的每一条袋缝,嗅寻烟草的味道和痕迹,但一无所获。 神父转向第四个男孩。 “你!怎么还像个木头站着!” 这个黑眼睛的男孩,穿着灰色的衬衣和蓝色的打了补丁的裤子。他心怀憎恨,两只手搓弄着缝合的裤缝,闷声回答: “我没有口袋。” “没有口袋?你真以为我不知道是谁干出这种下贱的事?就是你把烟末放进了我家的面团!你以为这次还能侥幸赖在学校里?别做梦了,亲爱的蠢货,这次绝不可能!上次是你那可怜的母亲求我,才留你在学校。这次到头了!你给我滚出教室去!” 说完,神父狠命揪住男孩的耳朵,一把将男孩拎到走廊,关上了教室的门。 教室里一片死静,孩子们害怕地缩在一起。谁都不明白,为什么神父要将保尔-柯察金赶出学校。只有保尔的好朋友谢廖沙·布鲁兹扎克看到,六个成绩不及格的孩子在神父的厨房里等待补考时,保尔是如何将烟草末放进神父为复活节准备的面团里的。 被赶出教室后,保尔坐在台阶的最下一层,心想今天怎么回家,又如何向妈妈交代自己被学校开除的事。妈妈实在太辛苦、太操劳了,她在税务官家里当厨娘,从早忙到晚。 保尔伤心欲绝,泪流满面。 “现在如何是好?都是这该死的神父。真是见鬼了,我干吗向神父撒烟末。全怪谢廖沙,都是他说的,给这可恶的魔鬼撒点烟末吧!我们都撒了,结果他倒没事,而我肯定要被开除了。” 保尔和瓦西里神父早就有仇,上次保尔和米什卡·列夫丘科夫打架,神父罚他不准吃午饭,老师怕他一个人在教室里胡闹,就把保尔领到高年级的教室里,让他坐在后排。 高年级的老师瘦瘦的,身穿黑色上衣,他正在讲解地球和星星。他说,星星和地球一样都已存在几百万年了。保尔听了,十分惊讶,甚至想站起来纠正老师:“《圣经》里可不是这样说的。”可是因为害怕,保尔到底不敢站起来说。 保尔的圣经课成绩很好,瓦西里神父总给他五分。所有的《祭祷歌》《新约》《旧约》,保尔都倒背如流。保尔清楚地记得《圣经》上说的上帝何时创造世界万物,保尔因此决定向神父问个清楚。第一节圣经课,神父刚坐下,保尔就举手提问,获得允许,就站起来说:“神父,为什么高年级的老师说地球已存在几百万年了,不是《圣经》上说的五千年……” P3-5 导语 本书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是乌克兰某镇一个贫苦人家的小儿子,父亲早逝,母亲在富人家当厨娘,哥哥则是个铁路工人,他们受尽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和压迫,保尔在被迫退学后,为了生计,做过小伙夫、发电厂工人,底层的社会地位和穷苦的生活练就了保尔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十月革命爆发,保尔参加了红军,在战场上英勇杀敌。不幸的是,在一次激战中,他的头部受了重伤,最终双目失明,残酷的事实和沉重的打击一次又一次地向他扑来,但坚强的革命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力告诉他决不言败,面对苦难,他毫不退缩,与命运顽强抗争,最终走出了低谷。全书语言通顺,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可读性,在培养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内在坚强品格方面具有很好的阅读价值。 序言 不历风雨,怎见彩虹 陈庆烈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中学 语文专委会理事 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东 坡外国语学校中学部校长 一本好书,仅书名,便 会令你爱不释手。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一书,初看书名,便引人 深思。钢铁到底是怎样炼 成的呢?人生到底要经历 怎样的磨砺呢?一个人到 底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 呢?它会是李白笔下的“长 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 济沧海”吗?它会是黄檗禅 师笔下的“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吗?它 会是陆游笔下的“山重水复 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吗?它会是郑板桥笔下的“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 在破岩中”吗?它会是蒲松 龄笔下的“苦心人天不负,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 吴”吗?它会是陈毅笔下的“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吗?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 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 一生应该这样度过:他不 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 因苟且偷生而愧疚。那么 ,在生命结束的时候,他 就能够说:‘我已将我的整 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贡献 给了世界上最美好的事业 ——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这段话来自书中主人公 保尔·柯察金。他对人生作 了一个新的诠释,将生命 的境界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可以说,保尔就是一块“ 铁”,他艰苦非凡的一生, 就是“千锤百炼”的过程。他 之所以最终能把自己锻炼 成一块坚韧的“钢”,是源于 他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与 崇高的追求。我们通过保 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可 以发现,一个人面对艰难 困苦时,只有咬紧牙关, 不畏困难,勇于进取,并 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 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才能 战胜敌人,战胜自己,创 造奇迹,成长为钢铁战士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一书,提出了一个严肃的 问题:人的一生应该怎样 度过?奥斯特洛夫斯基用 其自身的经历和小说中主 人公保尔·柯察金的成长经 历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1904年9月29日出生在乌 克兰一个贫困的工人家庭 。由于家境贫困,他不满l 0岁便开始当童工,15岁上 战场,16岁在战斗中不幸 身受重伤,26岁在双目失 明、身体瘫痪的情况下, 开始创作《钢铁是怎样炼 成的》,1935年该书单行 本正式出版发行,1936年 12月22日作者去世,年仅 32岁。可以说,创作《钢 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不 朽的杰作时,作者克服了 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其 过程,也远非小说的结尾 所写——保尔在近乎绝望 的期待中,终于迎来了州 委的电报:“小说大受赞赏 。即将出版。祝贺成功。” ——那样幸运。在现实中 ,小说寄给出版社之后, 吃了个闭门羹——退稿。 后来经过朋友们的努力, 1932年4月,小说才在《 青年近卫军》杂志上开始 连载。 在小说中,作者将自己“ 化身”为主人公保尔·柯察金 ,用朴实平淡的语言,描 述了他非凡的一生。童年 的保尔,父亲早逝,和母 亲、哥哥相依为命,过着 被人鄙视的艰苦生活。在“ 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他走 上了革命道路。在革命征 途中,他历经无数次的危 难,最终都凭借顽强的毅 力死里逃生。后来,他双 目失明,却走上写作道路 ,激励大家继续为革命而 战斗……保尔·柯察金的一 生深深地感动了无数人。 当被病魔缠身、丧失战斗 力时,他仍然勇于抗争, 争分夺秒,顽强地学习写 作。他不知疲倦地工作、 工作、再工作,直到生命 结束,成为俄国革命者的 典范。其“锤炼的过程”是发 光、发热的,是壮观、震 撼的,他用行进中的“亮光” 照亮了自己的一生,也照 亮了他人的人生。 今天,当你走进莫斯科 郊外的圣女公墓,你会发 现这样一块石板雕塑:一 只手放在书稿上,饱受疾 病折磨的身体微微抬起, 眼睛凝视着远方。这正是 久经考验的革命战士奥斯 特洛夫斯基。墓碑下方还 雕刻着伴随了他大半生的 军帽和马刀。虽然这位伟 人已静静地长眠于此,但“ 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 这声在寒夜里发出的沉重 的疑问,却像一盏灯塔, 指引着全世界的亿万青年 的前进方向! 当然,我们当下的环境 已与保尔·柯察金当年所处 的环境大不一样了,我们 的成长经历也与奥斯特洛 夫斯基大不一样了,但有 一点是相同的:人生不会 一帆风顺,前进的道路上 总会充满挫折与困难。那 么,我们该如何去面对人 生的挫折与困难,该如何 做才能让自己的生命更有 意义呢?这部书或许会带 给你无穷的思考与启迪。 内容推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描写新人成长历程和揭示新人优秀品质的优秀小说。该书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光辉形象,歌颂了他在革命战争时期自强不息、意志刚强、历经磨难、勇斗病魔的精神。本书通过揭示保尔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敢于战胜任何艰难困苦的刚毅性格,形象地告诉青年一代,什么是共产主义理想,如何为共产主义理想去努力奋斗,革命战士应当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书中洋溢着的革命激情和理想主义精神,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并因此影响了几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