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杜鹃,女,北京人,201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社会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疾病社会史、社会分层、人口健康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世纪中国性病控制的社会史研究”、北京市社科基金基地项目“社会网络视角下的北京市流动人口风险性行为与生殖健康”等。在《光明日报》《社会学评论》《自然辩证法通讯》《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华医史杂志》等报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目录 序 自序 导论 章20世纪上半叶的性病及其问题化 节花非花,柳非柳,奈何以性为名 第二节性病的问题化 第二章拿起针筒的国家 节新中国成立前及新中国成立初期性病流行的时空特征 第二节医学建制化与新中国成立后消灭性病运动的过程 第三节消灭性病运动中的“去性化”特征 第四节性病的治疗——路线之争 第五节疾病控制的议程设置 第三章消灭了性病的中国 节最后的胜利 第二节污名重现 第四章死灰复燃 节旧炉添新火 第二节应对 第三节“爱之病” 第五章新的治理 节法制规制 第二节流行病学治理模式 结语 附录一:新中国成立前的性病防治机构 附录二:青霉素治疗方案(1956年全国性病专家座谈会提出,经卫生部发到各地参考) 附录三:1949—1964年《中华皮肤科杂志》发表的介绍苏联性病疗法的文章 附录四:1949—1964年间中医疗法治疗性病文章汇总 附录五:性病相关政策法规(1960-1999年) 附录六:禁止卖淫嫖娼的相关法律法规汇总(1979-1999年)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推荐 本书旨在对中国1949—1964年消灭性病运动的社会史进行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分析。首先,利用系谱学的方法,通过对医学论文、报刊杂志等文献关于性病态度的文本进行收集和分析,探究“性病”这一医学概念的建构过程,及其背后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以此揭示这种在中国存在数百年的个体医疗实践,如何被建构成为需要治理的社会问题;进而这种由于性欲不节导致的疾病,又是如何在新中国的语境中被建构成为“旧社会”的疮疤,而成为被清除的对象。 本书将利用诸多从未公开过的内部调查数据和访谈资料,详细阐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消灭性病运动的背景(性病流行情况)、策略和结果;引入知识-权力关系的分析框架来解释,现代细菌学说、公共卫生学的发展如何促使知识将性病“问题化”,并创造了权力作用的空间,权力又是如何通过建制化的过程,获取对知识的解释权和使用权,并赋予知识以合法性。通过这样的分析,提供关于中国消灭性病运动的另一种叙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