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贾康,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导,中国财政学会顾问。北京、上海、福建、安徽、甘肃、广西、西藏等地方政府特聘专家、顾问或咨询委员,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家行政学院、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多所高校特聘教授。1995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高层次学术带头人。多次受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之邀座谈经济工作。担任2010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财税体制改革”专题讲解人之一。孙冶方经济学奖、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和中国软科学大奖获得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曾长期担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 1988年曾入选亨氏基金项目,到美国匹兹堡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2013年主编《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创新》,发起成立“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和“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任首任院长、首任秘书长)。2015年出版专着《新供给经济学》,2016年出版《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简明读本》、《供给侧改革十讲》(获评国家教育培训精品教材)、《中国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获2016年度“中国好书”),2017年后出版《大国税改》、《中国住房制度与房地产税改革》、《供给侧改革主线上的未来财税》、《构建现代治理基础:中国财税改革40年》、《彼岸情怀此岸言:创新发展演讲访谈录》等多部专着和文集。 目录 壹 从事学术研究的成长历程 一 社会教育和我的大学 二 步入科研的殿堂和得到开阔国际视野的机会 三 扎根于经济与财政研究,寻求建设性成果和人生意义 贰 主要基础理论贡献 一 新供给经济学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二 广义、狭义价值规律 三 财政学基础理论 叁 重大现实问题的创新型理论研究成果 一 中国财政“分税制”改革研究 二 公共财政及其相关认识 三 中国配套改革思路、要领与“顶层规划”及破解“非常之局”的系统论 四 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与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五 宏观调控与财政、货币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 六 政策性金融体系建设与金融改革、PPP创新 七 优化收入分配 八 中国的税制改革 九 中国地方财经重大问题分析与相关机制创新 十 在改革中充分运用经济手段促进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肆 中国现代化思路与战略选择 一 财政、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历史经验与镜鉴 二 中国的现代化经济社会的“现代国家治理”:走向共和 三 中国的现代化“赶超战略” 伍 基于科研生涯,体悟科研规律 一 关于科研创新的可总结规律 二 关于“科研生态”合理构建基本要领的探讨 附录 核心研究成果清单 精彩页 1954年,我出生在江城武汉。一岁时随父母到北京,在首都度过童年时光,接受了五年小学教育,但在将进入小学六年级时,遇到“文化大革命”。 其后,我的中学教育主要依靠自学。1968年开始,一年多在北京一一二中学“复课闹革命”,另外一年多,先是随父母去湖北沙洋“五七”干校,本已人了干校“青年班”,但又在我母亲的坚持下退出,转而去了汉江边的一所乡村小学“戴帽’,初中班读书。这期间除了认真学习《毛泽东选集》等并参加农村“清理阶级队伍”之类的运动之外,也约略学到了一些初中数学基本知识,包括“从正负数概念到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 此后的教育更多是来自“社会大学”。我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江西度过两年多的军旅生活(“九一三”事件发生时,我正在军中),其后又在北京矿务局机电修配厂当了近五年工人(多次于“高产日”下井做“掌子面”上的采煤和机械修理工作)。在那个“工农兵占领大学”的年代里,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并无法把无“后门”可走的我送进大学,数年间年年申请上大学,工人师傅们也年年推荐,无奈领导手上早有长长的名单等着把名额陆续给别人。我每一年都为此经历失望痛苦,又不甘心让青春时光就这样流水般逝去,于是就利用一切可用时间,特别是工作之余,包括上下班乘坐公共汽车时,如饥似渴地阅读马列、鲁迅著作和可借到的各种各样的旧书。这些精神食粮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的知识储备,并给我打下了知识分子取向的人格基础。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靠着自学积累的知识和通过对解析几何等课程的突击补习,在恢复高考的第一年(1977年夏邓小平果断决定当年就恢复高考),按第一志愿考人北京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系。当得知自己考上了时,我高兴得把手里抓着的外衣抛向天空,那种心情至今仍记忆犹新——有点像“范进中举”。 走入阔别经年的校园,我觉得自己带着的是多年以来的期望、梦想以及自学过程中难以解决的问题,终于可以有几年时间远离社会喧嚣专心学习,于是更加如饥似渴般地在图书馆、阅览室和教室内尽可能多地汲取知识养分。 最终,我以八个学期各门考试课程全优的成绩结束了充实的大学生活,但我不想就此止步,于是继续努力考入了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我国最早开办研究生部的部委研究机构,攻读硕士学位,以期在研究经济理论的基础上深人了解部门经济问题(当时我感到继续搞理论经济学研究似乎很容易走上“空对空”的路子,所以想向部门经济学“沉一沉”)。在学习与调研中,我不时回想过去在基层摸爬滚打的社会体验,牢记“理论紧密结合实际”的原则,试图在科研中有所作为。步入科研的殿堂和得到开阔国际视野的机会 1984年春至初夏,我曾以研究生身份,带着一沓单位介绍信,只身一人在江苏调研了很长一段时间,从南京到常州、无锡、南通、镇江等地。这期间,先后去了几十个工商企业、乡镇企业,走访了所到城市的财政部门和相关综合部门。当年的“拼搏”经历至今记忆深刻:旅途中几次因病发烧到近40℃,都是在附近找一家医院打退烧针,之后便马上继续调查。途中我曾在紫金山拾级而上,瞻仰了仰之弥高的中山陵;也曾于浩莽长江边,登上辛弃疾当年慷慨悲歌的北固山多景楼。多年的生活积累,加上自己不断地进行理论思索与探求,在这样的实际调查和江山游历中,最容易触发种种思想的火花与灵感。对于中国社会、中国经济、中国的历史和未来,我曾想了许多许多。路遇太湖边的放牛童子开怀笑语,进人工厂车间因重新闻到机油味道而思绪连篇,看到乡镇企业的蓬勃兴起欢欣鼓舞,面对镌刻在紫金山石壁上孙中山先生的《建国大纲》而热泪纵横……P2-5 导语 贾康是现任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导。多次受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之邀座谈经济工作。 本书为其自传。从这本厚重的学术自传中,可以看到作者一直坚持以追求中肯、深入全面的见解来形成科研成果,力戒浮躁和虚名,力求有建设性。 序言 盛世出华章。中国的改 革开放是一场波澜壮阔、前 无古人的伟大社会变革,也 将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瑰 丽篇章。中国经济学家在这 场伟大变革中,或贡献了智 力,或参与了实践,无论是 参政建言还是学术构建,均 厥功甚伟。 在我们先后迎来改革开 放40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70周年之际,为了记录 并彰显中国经济学家的历史 贡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进一步发挥智慧的力量 和作用,同时借以勉励后学 筑梦前行,我们组织并编辑 了这套《改革开放进程中的 经济学家学术自传》丛书。 这套丛书的出版设想, 最初由广东经济出版社提出 。在此之前,得力于中国社 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张卓元 教授等的大力支持,该社曾 于2009年编辑出版《影响 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lOO 位经济学家》丛书。那套丛 书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也获得了较高的学术评价。 弹指一挥间,又是一个十年 ,共和国迎来了70华诞,改 革开放也逾40周年。在这样 一个特殊的背景下,广东经 济出版社邀请张卓元教授和 高培勇教授牵头,由《经济 研究》编辑部具体负责,组 织、编辑一套集中反映改革 开放进程中的经济学家学术 探索和心路历程的丛书。 认识到这是一件颇具眼 光、很有意义的事情,于是 ,便有了读者眼前这套《改 革开放进程中的经济学家学 术自传》丛书编辑出版工作 的启动。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 伟大实践,为中国经济学家 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要从这些灿若繁星的经济学 家中推选出大家比较公认的 富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并 不容易。怎样推选?推选多 少?具体标准是什么?如何约 稿?丛书的体例又该如何把 握?这一系列相关问题接二 连三地提至我们面前。 为此,在初步拟订编辑 出版方案的基础上,由张卓 元教授和高培勇教授主持, 邀请部分专家召开了小范围 的论证会议,就组建丛书编 辑委员会以及丛书编辑出版 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听取意见 ,进一步完善方案。 紧跟着,2017年6月25日 ,丛书编辑委员会会议在北 京举行。出席会议的委员共 有19位(按姓氏音序排列): 白重恩、常修泽、陈东琪、 陈锡文、迟福林、高培勇、 郭克莎、黄群慧、金碚、李 晓西、刘伟、彭森、宋晓梧 、田国强、魏礼群、吴敬琏 、张军扩、张燕生、张卓元 。因故请假、提供书面意见 的委员有10位(按姓氏音序 排列):蔡哜、曹远征、贾 康、李实、李扬、厉以宁、 林毅夫、刘世锦、钱颖一、 张军。 这次编辑委员会会议就 如下一些重要问题形成了高 度共识: 第一,关于丛书的意义 。委员们高度认可丛书的编 辑出版工作,认为这是一项 富有重要历史和现实意义的 出版工程。 第二,关于丛书人选者 的标准和数量。委员们认为 应本着宁缺毋滥、质量为先 原则,以对改革开放事业的 某个特定领域做出实质性贡 献或产生实质性影响的经济 学家为重点,人选者宜掌握 在60位左右。 第三,关于丛书的体例 。基于凸显学术价值和史料 价值的考虑,委员们认为学 术自传宜涵盖作者的学术成 长历程、作者对改革开放事 业某个特定领域的研究成果 和学术贡献、作者对特定领 域改革前景的展望等方面内 容。 第四,关于丛书的读者 对象。委员们认为应主要面 向青年学者以及学生,谈人 生经验、述理想情怀,激励 广大青年学者和学生确立奋 斗的目标、发展的方向和成 功的路径。 第五,关于丛书的文风 。委员们主张学术自传应具 有较强的理论性、学术性, 同时文笔流畅、深入浅出, 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在经过充分讨论形成的 候选经济学家名单基础上, 与会委员按照获得半数以上 多数票人选的规则,以无记 名投票方式表决确定了65位 人选者。 会议还决定,请因故请 假的委员继续对候选经济学 家名单通讯投票,并根据此 项流程的统计结果,提请全 体编辑委员会委员再进行一 次通讯评审,最终确定丛书 人选者为68位。 由此产生的《改革开放 进程中的经济学家学术自传 》丛书入选作者为(按姓氏 音序排列):白重恩、蔡唠 、曹远征、常修泽、陈东琪 、陈清泰、陈锡文、迟福林 、樊纲、范恒山、房维中、 高培勇、高尚全、郭克莎、 郭树清、韩俊、洪银兴、华 生、黄达、黄群慧、贾康、 江小涓、金碚、李剑阁、李 京文、李实、李晓西、李扬 、厉以宁、林毅夫、林兆木 、刘国光、刘鹤、刘诗白、 刘世锦、刘树成、刘伟、隆 国强、楼继伟、马建堂、彭 森、钱颖一、宋晓梧、田国 强、王梦奎、王一呜、魏杰 、魏礼群、乌家培、吴敬琏 、吴晓灵、杨启先、杨瑞龙 、易纲、余永定、张军、张 军扩、张维迎、张晓山、张 燕生、张宇燕、张卓元、赵 人伟、郑新立、周其仁、周 叔莲、周小川、朱玲。 在确定人选者名单之后 ,《经济研究》编辑部立即 展开了组稿工作,共有46位 入选者接受约稿。在这一过 程中,人选的经济学家或其 家属、秘书、好友等,对我 们的工作给予了热情的支持 ,在百忙之中积极准备所需 要的文献,其认真精神令人 感动。应该说,没 内容推荐 本书是大型丛书“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经济学家学术自传”中的一个分册,由贾康撰写。本书采用自传体例,以第一人称叙述,围绕改革开放,结合其研究方向和重点领域,阐述研究过程、成果、影响以及学术贡献,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