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从迷茫到清晰(认识你自己)/我们内心的焦虑系列
分类 经济金融-管理-公共关系
作者 林紫
出版社 广东旅游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林紫,心理学博士,专注心理咨询20余年,影响中国心理学50人之一,中国心理咨询行业先驱与推动者,创办中国早期的非药物心理咨询机构“林紫心理机构”,在上海、深圳、成都等地设有分部。国家卫健委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员会委员,靠前EAP(员工帮助计划)协会中国分会理事,上海心理卫生服务行业协会副会长,上海公安及司法系统特聘心理专家。荣获“全国很好心理工作者”称号、上海心理行业突出贡献奖、IBM优选代码行动大中华区个人很好贡献奖等。20余年来,带领团队为个人、家庭,中欧商学院及各大中小学、幼儿园,微软、苹果等世界500强企业,外交部、公安部等政府机关提供专业心理服务,服务覆盖数十万人,遍及大中华地区。著有《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心灵捕手”丛书等,发表文字逾千万。
书评(媒体评论)
认识林紫博士,是在2013年“国民幸福指数”
圆桌讨论会上。从那时起我就知道,她是一个对生
命有着十足的热忱、对幸福观有深刻造诣的实践者
。因此,我特别推荐林紫博士的“我们内心的焦虑
”系列书籍,希望你能从中收获从容与平和。
——肯赞·多吉 不丹前首相
希望你和我一样,既有健康的体魄,更有挑战
自我的强大内心。愿林紫博士的心灵智慧,帮你成
长为自己心中的冠军。
——本·华莱士 美国退役职业篮球运动员
认识林紫老师,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老师的
谦恭,不论是在问学还是待人上,她都一样真诚。
对于还在定义生命目标、高焦虑的我而言,是难得
的轻松。在这样一位导师面前,人性的平等和尊严
,是自然而不造作的。十年的时间,我的焦虑,总
能从林紫老师的几句关怀中得到缓解。
——李骥 音乐人、企业家
林紫老师和她的团队,20年来先后参与了许多
重大灾难的心理救援与重建。汶川地震后的第三天
,林紫心理机构的专业心理志愿者,就带着完整的
援助计划抵达灾区,持续三年开展公益心理援助。
我真诚地希望:在林紫老师专业与爱的力量影响下
,你也能更好地活着。
——倪鑫 IBM大中华区数字化负责人
目录
自序 你太过焦虑,是因为从未与自己在一起
第1章 探索我,你真的了解自己吗
〈 自我概念 〉
01 以画绘心,如何通过画画认识自己
自我表达
02 爱或不爱,身体从来不会说谎
生理自我
03 你是什么角色,圈子告诉你答案
社会自我
04 追随理想还是妥协现实,如何做好这道选择题
心理自我
05 人生就是练习,教你探索自己
彩蛋
第2章 揭开我,哪个面具下的我更受欢迎
〈 乔哈里窗 〉
06 如何借助自我暴露,拉近与他人的距离
公开我
07 如何借助他人看清自己,不当局者迷
盲目我
08 渴望又害怕与人连接,你在回避什么
隐藏我
09 如何了解潜意识,打开隐藏的潜能
未知我
10 过分在意他人看法?这招教你活出真实自我
彩蛋
第3章 识别我,为什么心里有三个小人在打架
〈 人格结构论 〉
11 为什么你总是谨小慎微,怕这怕那
本我
12 你是如何一步步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
自我
13 为什么你总是跟自己过不去
超我
14 职场妈妈,你需要的不是完美,而是整合
整合
15 遇上自私的人,如何相处不吃亏
彩蛋
第4章 找到我,如何读懂自己的内在需求
〈 荣格自性化 〉
16 为什么一定要他买房你才嫁
集体无意识
17 为什么你对初恋念念不忘
情结
18 你了解自己内心的阴暗面吗
阴影
19 雌雄同体,是一个人的顶级魅力
人格面具
20 如何从中年危机中找到发展自我的机遇
彩蛋
第5章 建构我,与万物互联是一种什么体验
〈 自我建构 〉
21 拥有一个亿是一种什么体验
自我实现
22 如何从心灵深处,挖掘疗愈自我的力量
灵性自我
23 揭秘暗物质:你是否体验过心灵感应
量子心理学
24 如何在自然中,找到你的内在安宁
生态自我
25 心痛却查不出病因,如何探寻各种表象背后的真实
彩蛋
精彩页
07
如何借助他人看清自己,不当局者迷
〈?盲目我?〉
有一次,一对夫妻来做咨询,原因是丈夫觉得妻子太强势、不尊重自己,自己过得太压抑,想要离婚,而妻子觉得自己已经够温柔够尊重他了,是他自己太“作”,想要通过咨询来让丈夫意识到错在他、不在自己。
我请两个人分别谈谈婚姻中的感受和看法。妻子优雅地跷着二郎腿坐在丈夫对面,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地长篇论述之后,目光逼视着丈夫说:“该你说了!你说呀?平时你说我不尊重你,现在尊重你让你说,怎么又不说了?”妻子一边说着,一边用穿着高跟鞋的脚尖指向丈夫、不耐烦地隔空踢了几下。
这几下,让我看见了丈夫无从言说而又无处不在的苦恼。妻子的脚尖暴露了她不曾意识到的自己—对丈夫的不屑感、对关系的操控欲,以及上对下的沟通模式。正是这些,让丈夫感觉到了强势和不被尊重,而妻子却浑然不知。
自己不知道而别人却知道的部分,在乔哈里窗的右上角,叫作“盲目我”,也叫作“背脊我”,属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状态。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盲目我”存在,比如一些细微的神态和情绪,如果别人不告诉我们,我们可能永远觉察不到。我自己就有这样的体会—当我陷入沉思或者特别认真地做一件事的时候,表情会变得很严肃,跟平时面带笑容的样子完全不同。如果不是小伙伴问我是不是生气了,我可能永远都不知道。再比如,有的人一直觉得自己很谦虚,但一旦面临批评或不同意见就急于辩解,这时别人看到的他的心理特征和他自己看到的也不一样。
盲点可以是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因为之前完全不知道,所以当别人告诉我们时,特别是听到与自己的初衷或想法不相符的情况时,我们感到惊讶很正常,但如果总是怀疑“我有你说的那么好吗”,或者总想辩解“我没有你说的那么糟”,就需要检查一下自己的自我意识了。
有一个天生颜值很高的女孩,前后整容三次,但仍然觉得自己的鼻子是歪的,出门都要戴着口罩。
她的家人、朋友和医生越是跟她说没问题,她越是觉得有问题;其他人越是夸她美丽,她越是觉得自己很丑陋。
这样的故事,在医院整形科每天都会上演,医生们面对莫名的否定和挫败也苦不堪言。其实,这是一个人的自我意识生病的表现,叫作“体相障碍”,也叫“躯体变形障碍”。
更多的人,没到生病的状态一样有不舒服的感觉。一个朋友留言说:“不管是朋友、家人还是陌生人,但凡有称赞或是表扬,我都会微笑着和对方说谢谢,看起来一副宠辱不惊的样子,但是心里一直不停地有一个声音说,这些都是假的,他们只是客气,或者他们只是安慰我。我从来都不相信他们的称赞是真的。”
也许你很难想象这一点:害怕赞美的人比害怕批评的人更多。怕赞美是因为习惯了自我贬低和自我攻击,而自我攻击比他人的攻击更能击毁一个人。
这里教给你一个小技巧,用来缓解被赞美时的不自在—把你心里的声音播放出来,告诉赞美你的人:“我可能没有你说的那么好,但真的很感谢你告诉我这一点。你看见我的好,是因为你的好。”
同样,如果你发现自己“接受不了批评,哪怕是善意的提醒也会让自己炸毛;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就算知道别人是善意的也会记仇;知道不应该,又控制不住自己”的话,你可以学着说:“谢谢你告诉我,让我知道原来你是这样看我的、这样理解这件事的。”
我常打一个比方:把自己看作一幅拼图,拼图的每一块分别被每一个认识我们的人收藏着,那些赞美或批评我们的人,就是无偿贡献出他们手中的拼图模块帮助我们看见更完整的自己的人。这样想的时候,我们不但可以减少不安,还会发自内心感恩这些帮助我们的人。
“盲目我”的大小与自我观察、自我反省的能力有关。通常,内省特质强、喜欢自我探索的人,盲点比较少,“盲目我”也比较小。
如果你愿意把别人当作了解自己的镜子和尺子,无论赞美还是批评,都用心聆听,将它们当作扩展自我认知的机会,不急于辩解、不固执己见的话,自我盲点也会越来越少,就能更清晰地认识自己。
假如对“盲目我”被“揭露”感到不安或不能完全认同,可以告诉自己:让我不舒服的不是“尺子”,而是我自己的局限性。不断扩展局限,人生之中不舒服的感觉就会越来越少。
还有一种“盲目我”过大带来的困扰。
一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先后参加了很多大公司的面试,觉得自己每次都对答如流、侃侃而谈,加上自己一贯积极努力,所以收获两三个offer应该没有问题。他甚至还在心里模拟了一下被几个公司争抢的场景。可惜的是,最后竟然一个offer都没有收到。
事实上,如果他有机会听到面试官的反馈,一定会知道,问题恰恰出在“对答如流、侃侃而谈”之上。在他看来,那是自己自信满满的表现,而面试官的评价则是:倾听能力不足、过度以自我为中心。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面对别人的“盲目我”,我们在表达的时候需要友善、谨慎、有选择和自我保护。
?友善,是揭示
导语
父母为儿女焦虑,儿女为学业焦虑。
老板为企业焦虑,员工为业绩焦虑。
丈夫为家庭财富焦虑,妻子为婚姻关系焦虑。
……
林紫老师在20多年工作中,接触了太多人的焦虑,她的观点是“我们太过焦虑,是因为从未与自己在一起”,不去探索和看清自己,才会时常迷茫;不知道怎样让自己更好成长,才常常退缩不前;缺乏勇气超越自己,才自卑没信心;不懂得如何接纳自己的局限,才苛求完美,不放过自己……每个人只有试着与自己相处,才能走出焦虑,找到内心真正的安宁。
而探索和看清自己,是一切修行的原点。林紫老师贴心地为我们在本册书中梳理出方法和路径,通过探索我、揭开我、识别我、找到我、建构我这五个步骤,由浅入深地贴近自己、洞见自己:
比如,我们会学习如何从自身不足中探索自己。
你了解自己内心的阴暗面吗?渴望又害怕与人连接,你在回避什么?为什么你总是谨小慎微,怕这怕那?
会掌握如何借助外力和危机来揭开自己。
序言
〈?自?序?〉
你太过焦虑,是因为从未与自己在一起
你好,我是林紫。1998年,我创办了中国早期的非
药物心理咨询机构—林紫心理机构。20多年来,我做过
2万多小时的个案咨询、800多小时的团体辅导及上千场
心理讲座。我和团队一起,见证了中国心理咨询行业从
无到有的发展。
20多年的心理工作中,我接触了太多人的焦虑:父
母为儿女焦虑,儿女为学业焦虑;老板为企业焦虑,员
工为业绩焦虑;丈夫为家庭财富焦虑,妻子为婚姻关系
焦虑……
同时,所有人似乎都在忙着赶路,头脑里反复念着
“快点、快点”,心里却慌张而惶恐,不知道自己最后
究竟能够得到些什么。
所有焦虑的背后,都隐藏着三个古老的话题:我是
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不清楚我是谁,所以把自己的价值放到他人和他
物之上。
?不清楚我从哪里来,所以解不开自己身上重重叠
加的期待与捆绑。
?不清楚我要到哪里去,所以时时刻刻担心着未来
会怎样……
这三个话题听起来很形而上,好像一辈子也说不清
。也有人觉得这些是哲学题,就留给哲学家去思考吧。
其实,心理学领域有许多实实在在的观点和方法,
可以帮你厘清思路、摆脱焦虑。
心理学帮你防患于未然,避免不必要的焦虑
20多年来,我和我的团队服务过外交部、公安部的
机关干部,3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员工,也先后参与
过汶川地震、马来西亚航班失联等灾难背后的公益心理
援助。我发现,有太多的心灵伤痛、问题和遗憾,都可
以通过早一点了解心理学而加以避免。
几年前,我去南方给上千位家长讲课,听到一个令
人十分心痛的真实故事。
一对夫妻想要生两个孩子,但当时国家还没有开放
二孩政策,超生要罚许多款。夫妻俩东躲西藏,偷偷生
下第二个孩子之后,把孩子悄悄藏在家里。不许孩子大
声哭泣,不带孩子出门玩耍,四五年时间,孩子甚至连
太阳都没有晒过。
渐渐地,夫妻俩发现不对劲了,孩子5岁了还不会
讲话,不跟家人互动,每天只是一个人缩在角落里,稍
微有点声音就浑身发抖。夫妻俩害怕了,冒着被罚款的
风险带孩子四处求医,但所有的医生都对他们摇头,说
孩子废了,治不了了。
试想,如果这对夫妻早一点知道,剥夺一个孩子哭
泣的权利、剥夺孩子健康成长所需的自由和与外界的互
动,对孩子的心灵会造成不可逆的巨大伤害的话,他们
又怎么忍心亲手废了自己得之不易的孩子呢?
在一次公安部的危机干预培训课上,一位警官课后
找到我,说两年前他曾成功救下一名准备跳天桥自杀的
少女,少女活了,他却发现自己越来越低落了。少女当
时绝望的表情时不时就会闪现在他眼前,让他甚至也产
生了站上天桥跳下去的冲动。他说,假如两年前就知道
这是心理问题,了解经历危机事件后每个当事人都需要
心理干预的话,他会早点寻求帮助,就不必忍受长期失
眠的痛苦,更不会因为抑郁而与女朋友分手了。
在汶川地震的灾后心理重建工作中,我还陪伴过这
样一个家庭。
这是一个四口之家。地震发生前,父母带着11个月
的小女儿在外地打工,留下两岁的大女儿和外婆一起生
活。地震中大女儿和外婆不幸遇难,爸爸万分悲痛和自
责,开始抽烟、喝酒,喝醉了就骂妻子、打小女儿,对
小女儿产生了强烈的愤怒和排斥,不允许小女儿叫爸爸
……
妈妈哭着说,小女儿以前从未生过病,但地震之后
开始变得越来越虚弱,不停地生病,越是生病,丈夫就
越是暴躁,这个家看来要彻底散了……爸爸则愤怒地说
,都是你们娘儿俩老惹我生气,这样的家,早点散了的
好!
我邀请这位爸爸与我单独交流,帮助他一步步地看
到:问题真正的根源在于丧女之痛下没有来得及面对和
处理的各种复杂情绪,在于整个家庭都需要的创伤修复
。幸运的是,当我们所在的安置点最终撤除时,这位爸
爸已经能够重新拥抱小女儿,所有家庭成员又站在一起
了。这位妈妈说,幸好遇到了我们,不然她都想带着小
女儿自杀了。
幸好,有心理学。心理学本质上就是帮你防患于未
然,让你在焦虑来临之前能够平静面对。所以,我有一
个越来越强烈的愿望,那就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心理
学的普及和早期教育上,预防胜于治疗,让更多非心理
学专业的朋友,有机会系统地学点对自己有用的心理学

心理学帮你找到内在原因,避免过度焦虑
不焦虑的人生,并不是完全没有焦虑。适度的焦虑
和压力可以成为动力,过度而持久的焦虑,却会让生命
之河干枯。有时候,我们无法摆脱焦虑,是因为烦恼千
头万绪,找不到焦虑的根源所在。
举个例子。2018年世界杯,最令球迷关注和心疼的
,莫过于世界顶级球员之一的梅西。在之前的其他热身
赛上,梅西频繁出现恶心、干呕的情况。心理学家莫雷
哈指出,“恶心是焦虑症的典型症状”。
莫雷哈在分析中进一步补充:“焦虑的根源,极大
可能是个人问题,并不一定是球场上的压力所致。诉讼
官司、债务问题、家庭纠纷及孩子的出生等,都包括
内容推荐
我们常常越努力越焦虑,且陷入“努力—焦虑—无意义感—逼自己更努力—更焦虑”的旋涡式恶性循环中,因为我们习惯性地向外探索和追逐,而忘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学会与自己好好在一起,才能让内心获得真正安宁及不再焦虑。
林紫老师将自己20多年来积累的心理咨询案例、思想和方法,以及独特的人生智慧,凝聚成“我们内心的焦虑”系列书籍。共计四册:
1.《从迷茫到清晰:认识你自己》
2.《从退缩到成长:发展你自己》
3.《从自卑到自信:超越你自己》
4.《从完美到真实:放过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就像从各个角度清楚地看见泥土下埋着一颗怎样的种子。
发展你自己,则是给这颗叫作自我的种子松土、施肥、浇水,静待花开的过程。
超越你自己,是指在自我发展的道路上有荆棘、有打击,还有这样那样的人生挑战和问题等着你,你要敢于超越它们。
放过你自己,是指最终你还要修炼,学会放手。因为经历了前三站的旅程,你会发现,无论你多么努力,多么渴望成为理想的自己,人生还是会有这样那样的遗憾和不完满。
不焦虑的人生没有标准答案。希望通过这一系列书,你能成为自己问题的解决专家,更清晰地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过好自己仅此一家别无分号的人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4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