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京城百艺(精)/生活美学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朱小平 |
出版社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京城百艺》收入数十篇谈文说艺的散文。作者讲述了许多熟悉人的陌生事:小说家张恨水的艺校、师僧苏曼殊的画作、教授张中行的话语、梅兰芳孟小冬戏外的柔情、陈少梅笔下的民风、北京郊外的二闸胜景、中山公园里的幼儿往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诗书音画,于斯为盛。 作者简介 朱小平,北京人,《海内与海外》杂志社主任。家学深厚,与京都文化名流大家交往频繁,见识良多。本书取材广涉瓷器、书法、绘画、诗文、戏剧、摄影、音乐、民俗之美,涉及政界、军界、知识界、文坛、艺苑诸多名师良友。 目录 唐英与“唐窑” 千秋共仰于公祠 张恨水与北华美专 燕市才人金寄水 张伯驹二三事 陶菊隐与《北洋军阀史话》 “音徽往矣百身何赎”一陈少梅轶事 陈叔通与百梅图卷 萧龙友玉华台寿诞辰 犹记当年唱和时 几生修得到梅花 人生自是有情痴 怀旧的张中行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岂独伤心是小青” 氍毹尘梦孟小冬 李万春与猴戏 “大师”与“大家”一梅派传承及其他 “温如衣钵人如润”一记冯志孝 说魏喜奎的画 陈音与《霸王卸甲》 说怀素草书 观摩崖石刻记 清代书法四名家 陈师曾与《北京风俗图》 千秋绝笔曼殊画 黄侃与《梦谒母坟图》 牌匾·榜书 “折铁男儿自有心”——沈醉的诗文书法 吴志实书法欣赏 指画父女 “诗到随州更老成”一纪清远其人其画 徐进漫话 君子意如何 泽畔行吟记 西湖情韵 门前春意浓 二闸·水狮子·修禊图 范曾、冯骥才巧对佳话 《三峡书简》读札 施亮与《吃的风度》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一《五色土》与我 锦瑟声声知不知 诗话全聚德 从钓鳏鱼说到渔父辞 “满船空载月明归”一“船子和尚”德诚 太老师张效彬 先外祖汤子祺先生 多少楼台烟雨中 写给值得追忆的人 切·格瓦拉的双手 他爱中国一马克·吕布 年节送礼 老北京鸟虫方言 童戏忆趣 中山公园里的幼儿园 香冢与鹦鹉冢 称谓与制度 话说北京“老炮儿” 从纪晓岚、刘墉说到乾隆 “别有天地非人间”——张学良十年垂钓的背后 棉花胡同、蔡锷与小凤仙 跋 后记 序言 初识朱小平,为其神情所动:沉静,谦和,多思,专 注,莞尔一笑,一切了然于心。继在微信读其古体诗作, 举凡山川草木,世事人情,日月忽焉,春秋代序,皆所吟 咏。严于格律,又断无古板冬烘的酸腐;言在当下,又断 无献媚取宠的庸俗;情真意切,不存无病呻吟的做作;清 新自然,颇得唐韵真率的气息。 钦佩不已,几番动念拜师,终因为自知愚钝且学养过 浅而作罢。 而读朱小平散文,更是受益匪浅。 我经营小说有年,乏善可陈。似乎是走投无路,涉足 所谓“采风”“笔会”而有了应景的写作,美其名日“散 文”。 朱小平曾经痛斥流行散文的“趋于应酬,在抒发虚 假、敷衍、做作甚至根本不存在的情感”,“几成套路和 低档八股,真是令人嗟乎哀哉!”。(朱小平《虚假庸俗的 散文可以休矣》)i塞种对散文乱象的针砭,令我汗颜。在 他看来,“散文应是不可轻易写的”,必须具有“极强的 文学功底,极博的学识,极高的文字驾驭能力,极缜密的 谋篇布局艺术,极具思想的构思,极具人文的情怀”, “绝非胡乱堆砌词藻、吹嘘煽情可以强求。今目之所见 者,或故作高深,或无病呻吟,或装腔作势,或里短家 长,凡此种种,皆非散文之旨”。因此,他“很少写散 文”。 朱小平写得“很少”的散文清楚地展示出这种严肃的 散文写作追求。 自幼家学深厚,书香浸润,又随长辈广泛游历,见多 识广:在“余音袅袅,箫笛悠扬”中,“看到神仙般人物 ……谷音社俞振飞、俞平伯等人在拍曲”,“听过朱家浯 老人生前唱过的全本昆曲《单刀会》。那才是声遏行云, 此曲天上”。(《“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及 长,又多与京都文化名流大家交往。发挥自身优势,朱小 平散文取了学者散文一途。读他的散文,我时时感叹他的 渊博,心骛八极,神游万仞,旁征博引,考据缜密,追根 溯源,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点及面,由个 别及整体。写景德镇,由督陶官唐英,写到满族八旗制 度,写到清代特殊身份的群体——满洲贵族最早俘掠编入 “正旗”作为“包衣”(满语:家奴)的汉人,写到同是正 白旗“包衣”的《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及祖父曹寅及其姻 亲的苏州织造李煦,写到“这其中必有一段沉痛屈辱的血 泪史,但是正史、野史都几乎没有痕迹,后人只能见到这 些高级奴隶的风光煊赫,只能读到曹寅《楝亭集》里诗词 吟咏的风雅、李煦《李煦行乐图》中的飘逸,简直令人难 以想象‘奴才’两个字是怎么写出的”,写到“包衣的下 场也很悲惨,皇帝主子的喜怒好恶让你享受荣华富贵,也 会导致家破人亡,如曹、李二家”,让人不胜唏嘘。 许多被人写滥的题材,到了朱小平的笔下,总能独出 机杼。切·格瓦拉一度是媒体、舞台、影视乃至网络上的 热门人物,人们从各个角度、各种立场用各种方式对他做 了各种解读和表现,朱小平则意外地写了作为摄影家的格 瓦拉。他曾通读过美国人、俄罗斯人以及中国人写的有关 格瓦拉的多种传记,这些传记中几乎极少提到格瓦拉作为 摄影家的一面。而“格瓦拉的双手还曾无数次按下快门, 留下了众多的他所热爱的这个世界的各种影像”,“这些 作品均刻画出作者的眼力和敏锐画面感,以充分的表现 力,让我们看到他的性格和经历”。这样的角度,让我这 种对血与火总是抱有莫名恐惧的读者,对一种冷硬形象有 了一丝温情的理解。 朱小平深知,散文“不仅应该认真、严谨,更应具有 思想和情怀,绝不是粉饰太平、矫揉造作的顾影自怜,更 非居高临下、装腔作势的高头讲章”。“首先应该具有高 尚的悲悯情怀,真诚的同情心”,写出“韵外之旨”“味 外之旨”,“即便写山水游记,也多有情怀和言外之旨, 而绝非旅游景点说明书”(《虚假庸俗的散文可以休 矣》)。我曾有机会与他同游广东惠州,他对“聪慧、善 良、痴情的朝云”的同情与赞美,他在朝云墓前关于“苏 东坡寂寞吗?朝云寂寞吗?”的叩问,让人触摸到他内心的 悲悯。正是这种深刻的“悲悯情怀”,使他的诗和散文总 是笼罩着一种淡淡的感伤。 “一个真正的散文作者……还必须有干净、无可有可 无文字的写作能力。”(《虚假庸俗的散文可以休矣》)基 于这样的自我要求,朱小平的散文极讲究遣词造句,写景 状物,表情达意,准确洗练,一如他对格律诗的锤炼: 瓷器是生命的精灵,每一件精美的瓷器,皆为窑工生 命的膏血结晶、精神孕育。(《唐英与“唐窑”》) 细雨中,沿苏公堤踽踽而行,雨乍停乍起,手中的伞 时开时收,脑海里涌出的苏公的诗句也时断时续。(《西 湖情韵》) 日复一日的垂钓,只是为了等待能够衣钵相传的人 ……(《满船空载月明归》) 静心默读这样的文字,是一种莫大的精神享受。 “散文不可随意写,评论亦不可轻易臧否。”(同前) 好在这则小文不是“评论”,自然谈不上“臧否”,读后 的一点浅陋感想而已,不知诸君读后感想如何? 2019年2月22日于岭南 导语 朱小平先生家学深厚,书香浸润,随长辈游历,多与京都文化名流交往,运笔成篇,其体裁取诗人散文一途,其行文富典雅隽永之味,其取材广涉瓷器、书法、绘画、诗文、戏剧、音乐、民俗、摄影之美.其士之风骨拓展我们的生活视野,引发超然的审美情趣。 后记 后记 朱小平 承蒙湖南文艺出版社不弃,编辑刘茁松先生认真遴选 出我的谈艺说文类散文结集,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这些 文字皆在报刊上登载过,然时间跨度已近三十年,能辑小 册,私心窃悦之;拙文似与庙堂之高江湖之远皆无关,不 免自惭。 感谢陈世旭先生为拙集赐序。他不仅是小说家,亦是 散文家,是我相交知己每生敬意的兄长。作家施亮先生是 我的挚友,我几乎每出一本书,他都要著文评论,这次他 写了长跋,温语娓娓,令我感到古人君子之交的风谊。 特请有师友之谊的范曾先生题赐诗句,以期生辉。范 先生也是散文家,出版过散文集,行文有桐城派的风骨, 当年以《干一杯,再干一杯》获全国散文奖,文采风流是 齿有余香的。 还要感谢靳扬先生费力将我的文章钩沉搜集,谨并致 忱。 朱小平 2019年9月17日于营口旅次 精彩页 唐英与“唐窑” 景德镇和我在读史料时的印象不一样,明清时人写的笔记里说:如果在夜间看景德镇,遍地星罗棋布的窑火,与天上的星星相映成辉,动魂摄魄。明代文人王世懋在他的《二酉委谭摘录》更将景德镇称为“四时雷电镇”,因为昼夜烧瓷火光烛天,可见那时去景德镇的人对映彻天际的这一人间奇观有极深刻的印象。 景德镇的艳阳娇媚而灿烂,景德镇的夜色静谧而安详;她不再是天上群星辉映的街市,她不再是遍地窑火燃烧的奇观。自中国制瓷史上最后一位制瓷大师郭葆昌在此烧制“洪宪瓷”之后,景德镇的窑火最终烟消火散。其实,宣统三年(1911)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时,自元代始延续633年的景德镇御窑,就已经成为历史的一个绝响。 在中国瓷器制造史的坐标上,景德镇是一个传承有续、产生奇迹的殿堂。康、雍、乾三朝应该是鼎盛时期,如雷贯耳的 “官窑”璀璨眩目、绚丽多姿,之后几乎不能逾越,仰之弥高而望之弥深,徒然兴叹。而这中国古代瓷器巅峰时期的创造者,则是清代内务府景德镇督理御窑的督陶官唐英,他正式的官衔是内务府员外郎、九江关监督兼理景德镇窑务。这是一个在中国制瓷史上彪炳史册的人物,这是一个出身卑微而又绝顶聪明的奇人,这是一个对瓷器呕心沥血、集之大成的艺术大师。 我在景德镇的窑区凝视过唐英纪念馆的小小院落,几番徘徊,几度回首,它历经风雨而被移到此处,一个在窑火中锤炼过的灵魂仿佛仍在这里徘徊,一句名言在我的脑海里久久回荡——“卑贱者最聪明”! 唐英似乎是为瓷器而生的天造地设的鬼手、鬼才和灵怪。一个身份卑微的人竟然入传国修史书——《清史稿》里有《唐英传》,可见他的盛名。 在《清史稿·艺术四·唐英传》里,可以查到他的简历:字俊公,汉军旗人,官内务府员外郎。雍正六年开始监督景德镇窑务,并兼任粤海关、淮安关、九江关监督。他起初是景德镇监督年希尧的副手,后来接任主官之职,时间颇长。查其他史料可知(《简明陶瓷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唐英生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逝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享年七十五岁。他真正的身份是关东沈阳的汉人入旗籍的整(简写为正)白旗人。就是说唐英不是满族人,而是汉人。按照那个时代的称谓,唐英是“在旗的”“旗下人”“旗人”;满族在入关前创立八旗制度,合军政、民政、家政为一体,皇室、贵族、军卒、民匠、奴隶一律编入。 最初的满洲八旗不仅是满族人,也有蒙、汉、朝鲜、俄罗斯等各族人。后来又增编蒙古和汉军各八旗。均以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区分。满洲八旗分“上三旗”与“下五旗”。“上三旗”是镶黄、正黄、正白,由皇帝亲领, “下五旗”由王公分领。那么由此产生了清代历史上的特殊身份的群体——“上三旗包衣人”,也称“内务府包衣旗人”。 内务府是清代替皇帝家庭管理财务、饮食、器用、玩乐、礼仪、生活琐事等等的机构。内务府人员无“下五旗”人,更无蒙古和汉军旗人。而唐英则是上三旗正白旗里的“汉姓人”。非满族血统而又隶籍满洲八旗里的“正旗”,是“归旗极早”的“旧人”,是满洲贵族最早俘掠编入“正旗”作为“包衣”的汉人。 “包衣”是满语,即家奴,在满族的眼里极为“下贱”。虽然这些“汉姓人”的生活习俗已经和满族人难以分辨,但身份却永远不能改变。雍正皇帝常告诫“包衣下贱”,《红楼梦》里贾母的一句极为沉痛的话: “你知道‘奴才’两个字是怎么写的?”道出了“包衣”至微极贱的身份。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及祖父曹寅也是正白旗的“包衣”,与唐英同属一旗,身份相同。唐英出身似无记载,但他的经历应该与和曹寅为姻亲的苏州织造李煦类似。李煦也是正白旗包衣,其父本姓姜,名士桢,山东昌邑人。明崇祯十五年二月,清兵攻山东兖州,破昌邑,俘守城之姜士桢,掳回沈阳,成为正白旗包衣佐领李西泉养子,改姓李,并归入旗籍。猜测唐英的先人大约也是被俘掳的汉人编入旗籍成为包衣的。 这其中必有一段沉痛屈辱的血泪史,但是正史、野史都几乎没有痕迹,后人只能见到这些高级奴隶的风光煊赫,只能读到曹寅《楝亭集》里诗词吟咏的风雅、李煦《李煦行乐图》中的飘逸,简直令人难以想象“奴才”两个字是怎么写出的。其中的酸辛绝不会被这种表面风光所掩饰。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