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实甫,名德信,实甫是他的字,大都(今北京)人。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
解读人:张燕瑾,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西厢记》研究会副会长。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文系主任、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西厢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剧”之一,作者为元代王实甫。其创作本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叙写了书生张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层层阻挠和礼教束缚,终成眷属的故事。全剧体制宏伟,结构精整,文采斐然,情节引人入胜,形象鲜明生动,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和思想文化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西厢记》由著名学者张燕瑾先生解读,内容包括导读、全剧文本及注解、篇章点评和旁批四部分。通过解读,导引读者深入了解并研究《西厢记》故事,欣赏《西厢记》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
《西厢记》故事本于唐代元稹《莺莺传》,脱胎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是元代王实甫创作的杂剧,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全剧叙写了书生张生(张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全剧体制宏伟,用了五本二十折连演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形象鲜明生动,文采斐然,极具诗情画意。《西厢记》现传明、清刻本不下百种,为古典剧作之冠。清代以后昆曲、京剧等各种地方戏都在演出,而且对汤显祖的《牡丹亭》和曹雪芹的《红楼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