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孤独者走进梦幻共和国(精)/大家读大家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高兴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高兴,1963年生于江苏吴江。诗人,翻译家。《世界文学》主编。曾以作家、学者、翻译家和外交官身份在欧美数十个国家访问、生活和工作。出版译著《安娜·布兰迪亚娜诗选》《梦幻宫殿》《托马斯·温茨洛瓦诗选》《罗马尼亚当代抒情诗选》《水的空白》《十亿个流浪汉,或者虚无:托马斯·萨拉蒙诗选》等,专著《米兰·昆德拉传》等,诗文选集《布拉格,那蓝雨中的石子路》《忧伤的恋歌》等。主编“伊凡·克里玛作品”“蓝色东欧”等系列丛书。 后记 阅读·成长·岁月 一 说来惭愧,在童年和 少年,几乎没读什么书, 连小人书也没怎么读过。 这样的空白,自然同社会 环境有关。那时,只知道 白相(吴语,游戏、玩耍 的意思),整天都白相。 童年和少年就是一个大游 乐场:游水,打水仗,抓 螃蟹,拍烟盒,前门压过 凤凰,中华压过前门,抽 “贱骨头”,滚铁圈,抽丝 瓜藤烟,跟随大人到太湖 去钓鱼,打野鸭……虽然 没读什么书,却能时常感 受田野、林子和湖泊。因 此,我曾在多种场合郑重 声明:我从不说我的童年 很贫乏。我的童年有着另 一种丰富。一种书本无法 提供的丰富。 真正的阅读,从大学 开始。主要利用寒假和暑 假,读一些课本以外的书 。少年时代接近尾声,青 春年华刚刚开始。步入青 春,也就懂得了忧郁。因 此,也可以说,对我而言 ,真正的阅读,从忧郁开 始。 上世纪80年代初,有 几本书在社会上流传,半 公开,半地下,带着几许 神秘色彩。其中就有《第 二次握手》和《人啊,人 》,是姐姐借来的。姐姐 读完,才轮到我读。那是 一种启蒙阅读。爱情,第 一次,以文字的形式,展 现在我的面前,美丽,但 又忧伤。还有诗意。还有 想象之美,词语之美,思 辨之美。至今,还记得《 第二次握手》中的丁洁琼 和苏冠兰。琼姐,兰弟, 他们互相称呼。让人羡慕 。有段时间,我总梦想着 自己就是兰弟,就是一段 曲折爱情的男主人公,念 念不忘心中的琼姐。我的 琼姐在哪里?忧郁中,我 一次次发出这样的呼唤。 琼姐是天上的,永远也呼 唤不到。而《人啊,人》 带给我的是诗与思。不同 的人在讲述。好像都是些 有品味、有思想的人,有 大学老师,有小说家,有 诗人。不时地,总会运用 诗句,总会闪出思想的光 辉。我几乎一边读,一边 记,把那些打动我的诗句 和警句都记在本子上。记 诗歌,记格言、名句和精 彩段落,是我青春年代的 一大热情。竟然记了好多 本。至今还保存着呢。在 江南的细雨声中,读这些 文字,记这些文字,忧郁 、诗意和梦都在增强,蔓 延,最后同雨融合在了一 起。 二 大学学习,紧张,而 又充实。我们那批学生, 好像都异常用功,好像都 有着隐秘的动力。确实有 动力。外语学院,班级一 般都不大,一个班也就十 几个学生,差不多一半女 生,一半男生。女生和男 生,总会自动组成学习小 组,一道做功课,一道上 图书馆,一道练习外语会 话。如此,许多男生和女 生练着练着口语,最后终 于说出了那句用外语比用 母语更容易说出口的话“I love you!”光我们那个班 ,就成就了三个幸福的家 庭。如今,他们的孩子都 长大了。我祝福他们。 我始终没有寻到心中 的琼姐。也好。一门心思 读书吧。在紧张学业的空 隙,阅读,成为调剂和滋 润。也有提高修养的意图 。徐志摩,戴望舒,冯至 ,卞之琳,李金发,郭小 川,艾青,朱光潜,歌德 ,普希金,司汤达,雪莱 ,勃朗宁夫人,泰戈尔, 波德莱尔,莎士比亚,等 等等等,都是在校园环境 中读到的。都是些名家名 著。并不是每个都读得那 么投入。有些读得有点稀 里糊涂,似懂非懂。普希 金、密茨凯维奇、泰戈尔 、爱明内斯库们更能吸引 我。总体上,诗歌作品读 得多些。常常,一首诗, 甚至几行诗,就能确定我 对一位诗人的喜爱。徐志 摩的《再别康桥》、戴望 舒的《雨巷》、卞之琳的 《断章》、郭小川的《团 泊洼的秋天》、普希金的 《致凯恩》、密茨凯维奇 的《犹豫》、泰戈尔所有 的散文诗,尤其是他的《 游思集》,都让我爱不释 手。他的节奏,很长一段 时间,左右着我的写作。 一写东西,就是那种节奏 ,想摆脱都难。而对歌德 ,读小说《少年维特的烦 恼》还好些;读诗歌,却 怎么读,都没有感觉,怎 么读,都读不出他的好。 肯定是我的问题,是我的 境界还不够高,无法领会 歌德的伟大,我当时就那 么想。 …… 六 在北外,一共度过了 八年。那是成长的关键时 刻。毕业后,没去外交部 ,也没去经贸部,而是来 到《世界文学》编辑部工 作。是我自觉的选择。当 然是出于文学热情、理想 主义情怀和读书爱好。而 我的文学热情、理想主义 情怀和读书爱好,基本上 ,就是在北外校园中培育 起来的。一晃,毕业离开 母校,已二十多年了。可 每每再次走进母校,一种 难以形容的亲切和美好, 会在心里油然而生。就在 今年3月的某一天,路过 母校,禁不住到校园里走 了走。风吹着,已有初春 的暖意。忽然,一些诗句 ,涌上了心头,那么自然 ,温暖,而美好: 风吹着,吹着,就吹 开了一片岁月 三月,树下,面对八 年 是怎样的结 让它们分开,又聚拢 八年,八年,这不大 的校园 回声和脚步重叠,竟 长成了竹林 我看着你,你也看着 我,好吗 太早了,世界还未醒 来 我们一道往回走,走 到 那些睡懒觉的时光, 做春梦的 时光,在操场边读书 的时光 头一回坐火车的时光 ,一口气 吃三大碗米饭的时 目录 大家来读书 陈众议 Ⅰ 幽默的传统——捷克文学大花园 罗网般的世界——读米兰·昆德拉的《玩笑》 帅克,一个真正的英雄——读哈谢克的《好兵帅克》 温暖的纪念——读赫拉巴尔的《河畔小城》 时间停止了的小城——再读赫拉巴尔的《河畔小城》 一曲梦幻和激情交织而成的人性之歌——读卢斯蒂格的《白桦林》 女人、紫罗兰和扇子——读塞弗尔特或杨乐云的《世界美如斯》 Ⅱ 你往何处去——波兰文学阅读之旅 巍峨而又浩瀚的世界——读显克维奇的《你往何处去》 孤独者走进梦幻共和国——读布鲁诺·舒尔茨 这些用命写出的诗歌——读波兰女诗人安娜·斯沃尔 近乎神圣的游戏性——读贡布罗维奇的《巴卡卡伊大街》 在阅读中,回忆并致敬——波兰文学阅读随记 Ⅲ 小国的文学强音——罗马尼亚作家举隅 黑色,阴影,模糊的界限——读赫尔塔·米勒 细菌的志向——读马林·索雷斯库 他一生都在聆听村庄的心跳——读布拉加 他“美丽得犹如思想的影子”——读斯特内斯库 Ⅳ 山鹰民族的文化代表——阿尔巴尼亚作家卡达莱 在战争那无边的阴影中——读卡达莱的《亡军的将领》 幽灵般的气息——读卡达莱的《梦幻宫殿》 Ⅴ 平等中的丰富——西方文学版图一瞥 历史真实的艺术升华——读伐佐夫的《轭下》 他是他自己的上帝——读托马斯·萨拉蒙 荷兰,以文学的方式,展现在我的面前——读“荷兰文学专辑” 如果你能听懂蜜蜂的语言——读基德的《蜜蜂的秘密生活》 爱是记忆,也是信仰——读布拉谢尔的《我的名字叫回忆》 “鲁滨逊”陷入恐慌的时刻——从《鲁滨逊漂流记》到《冷皮》 Ⅵ 内在的呼唤——充满幸福感的阅读 阅读扰乱了我的阅读计划 你分明在走进一座小说共和国 杂乱而又贴心的阅读 叙事的魔力 后记——阅读·成长·岁月 精彩页 罗网般的世界——读米兰·昆德拉的《玩笑》 《玩笑》是米兰·昆德拉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据他自己介绍,发生在捷克小镇上的一件不起眼的事情激发了他的灵感:一个姑娘因为从公墓里偷花,把花作为礼物献给情人而被地方警察局逮捕。于是,一个人物形象在他眼前出现了。这个形象就是露茜娅。对她而言,性欲和爱情是截然不同,甚至互不相容的两码事。接着,她的故事又与另一个人物的故事融合在一起。这个人物就是卢德维克。他把自己一生中积聚起来的仇恨都集中在一次性行为中发泄。《玩笑》的基调就这样确定:一首关于灵与肉分裂的伤感的二重奏。 《玩笑》写得从从容容,前后花了三年左右的时间,直到1965年年底才脱稿。看得出,昆德拉分外重视这部小说。这是他作为小说家的第一次郑重的亮相。只是在疲惫的时候,他才写几个《可笑的爱》中的短篇。但写《可笑的爱》同写《玩笑》的心态有很大的反差:前者轻松,后者沉重。《玩笑》也是昆德拉所有长篇小说中最像小说的小说。 昆德拉在《玩笑》中给我们讲述了这样的故事: 卢德维克是位富有朝气的大学生,极有思想和个性,只是平时爱开玩笑。玛盖达却是个热情活泼但事事较真的女孩。这使她与时代精神天然地吻合。她年方十九,正在大学一年级学习,由于天生丽质,性格可爱,人人都喜欢她。 这是1948年二月革命后的第一年。共产党刚刚执政。一种崭新的生活在捷克斯洛伐克展开。夏季来临前,卢德维克开始接近玛盖达。他想通过开些玩笑来显示他的超然和练达。玛盖达去参加暑期党员训练班了。训练班打乱了卢德维克的计划。原本他打算和玛盖达一起在布拉格单独待两个星期,以便尽快确定两人的关系。玛盖达从训练班给卢德维克寄来了一封信,里面充满了对周围一切事物的激情。卢德维克觉得好笑,决定和她开个玩笑。他在寄给玛盖达的一张明信片上写道:“乐观主义是麻醉人民的鸦片!健康气氛散发出愚昧的恶臭!托洛茨基万岁!” 除了一封简短的便笺,玛盖达对卢德维克的其余信件一律不予答复。她的沉默让卢德维克觉得难以承受。他几乎每天都给她写信,信中充满了恳切、爱恋的话语。他告诉她,只要能和她在一起,他愿意去任何地方,做任何事。依然没有回音。卢德维克不明白发生了什么。回到布拉格,他找到了玛盖达,同她在伏尔塔瓦河边散了会儿步。但气氛有点异常。当他第二天再往她住处打电话时,一个陌生女人告诉他,玛盖达已经离开布拉格。 开学了。卢德维克回到学校,准备投入学习和工作。就在他返校的那一天,他接到了一个电话,让他到区党委办公室去一趟。三名党委成员在等着他。他们个个神情凝重。一场审讯开始了。你认不认识玛盖达,是否一直和她通信?你对乐观主义有何看法?你为何要嘲笑劳苦人民?你认为没有乐观主义能建设社会主义吗?马克思说过,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而你却认为乐观主义是鸦片。你的居心何在?就这样,一连串的问题抛给了卢德维克。卢德维克有口难辩,感到委屈和无辜。他找到党小组长泽马内克,希望他出面为他说说话。泽马内克是他的同学,十分了解他的为人。他们经常一起参加学生集会。但卢德维克绝对没有想到,在全体会议上,恰恰是泽马内克建议开除他的党籍和学籍。卢德维克在痛苦中回到家乡。 秋天来临,卢德维克被发配到俄斯特拉发一个边区兵营,每天都要从事繁重的劳动。来到兵营的都被看作党和人民的敌人。他悲哀地意识到,一切都中断了:学业,工作,友谊,爱情,理想,以及对理想和爱情的追求。一个小小的玩笑竞让他付出了如此惨重的代价。 在极度痛苦、孤寂的劳役生涯中,卢德维克邂逅了露茜娅。她身上那种单纯、普通的气息打动了他。露茜娅同样有着极为不幸的经历。卢德维克爱上了她。这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爱,更是一种安慰,仿佛灰色生活中唯一的亮点。露茜娅具有一种非凡的本领,能让他卸去任何思想包袱。 P3-5 导语 文学不是专属大国的精彩,捷克、波兰、阿尔巴尼亚等东欧小国的文学家们同样培育出绚烂多彩的文学大花园。 本书是作者对关心的东欧经典作家作品进行富有个性的释读,以期为同行和读者提供可资参考的视角和方法、立场和观点。 序言 大家来读书 世界文学之流浩荡, 而我们却只能取其一瓢一 勺。即便如此,攫取主流 还是支流?浪花还是深水 ?用瓢还是用勺?诸如此 类,又不是三言两语可以 说得清道得明的。 本丛书由丁帆和王尧 两位朋友发起,邀约了外 国文学文化研究的十位代 表性学者。这些学者对各 自关心的经典作家作品进 行富有个性的释读,以期 为同行和读者提供可资参 考的视角和方法、立场和 观点。本人有幸忝列其中 ,自然感慨良多,在此不 妨从实招来,择要交代一 二。 首先,语言文学原本 是人文的基础,犹如数理 之于工科理科;然而,近 二三十年来,文学的地位 一落千丈。这固然有历史 的原因,譬如资本的作用 、市场的因素、微信的普 及、人心的躁动,等等。 曾经作为触角替思想解放 、改革开放(在国外何尝 不是这样?)探路的文学 ,其激荡的思想、碰撞的 火花在时代洪流中逐渐暗 淡,褪却了敏感和锐利, 以至于“返老还童”为“稗官 野史”“街谈巷议”,甚或哼 哼唧唧和面壁虚设。伟大 的文学似乎正在离我们远 去。当然,这不能怪世道 人心。文学本就是世道人 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表 现方式;而且“人心很古” ,这是鲁迅先生诸多重要 判断中的一个,我认为非 常精辟。再则,在任何时 代,伟大的文学都是凤毛 麟角。无论是文艺复兴运 动时期或19世纪的西方, 还是我国的唐宋元明清, 大多数文学作品都会被历 史的尘埃所湮没,唯有极 少数得以幸免。而幸免于 难的原因要归功于学院派 (哪怕是广义学院派)的 发现和守护,以便完成和 持续其经典化过程。然而 ,随着大众媒体的衍生, 尤其是多媒体时代的来临 ,学院派越来越无能为力 。我这里之所以要强调语 言文学,就是因为它正在 被资本,甚至图像化和快 餐化引向歧途。 其次,学术界的立场 似乎也已悄然裂变。不少 同仁开始有意无意地抛弃 文学这个偏正结构的“大 学之道”,既不明明德, 也不亲民,更不用说止于 至善。一定程度上,乃至 很大范围内,批评成了毫 无标准的自说白话、哗众 取宠、谩骂撒泼。于是, 伟大的传统——马克思主 义被轻易忽略。曾几何时 ,马克思用他的伟大发现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 本规律,但是他老人家并 不因为资本主义是其中的 必然环节而放弃对它的批 判。这就是立场。立场使 然,马克思早在资本完成 国家垄断和国际垄断之前 ,就已为大多数人而对它 口诛笔伐。这正是马克思 褒奖巴尔扎克和狄更斯等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重要 因由。同时,从方法论的 角度,恩格斯对欧洲工人 作家展开了善意的批评, 认为巴尔扎克式现实主义 的胜利多少蕴涵着对世俗 、时流的明确悖反。尽管 巴尔扎克的立场是保守的 ,但恩格斯却从方法论的 角度使他成了无产阶级的 “同谋”。这便是文学的奇 妙。方法有时也可以“改 变”立场。这时,方法也 便获得了一定的独立性。 在致哈克奈斯的信中,恩 格斯说:“我决不是责备 您没有写出一部直截了当 的社会主义的小说,一部 像我们德国人所说的‘倾向 小说’,来鼓吹作者的社会 观点和政治观点。我的意 思决不是这样。作者的见 解愈隐蔽,对艺术作品来 说就愈好。我所指的现实 主义甚至可以违背作者的 见解而表露出来。让我举 一个例子。巴尔扎克,我 认为他是比过去、现在和 未来的一切左拉都要伟大 得多的现实主义大师。” 由是,恩格斯借马克思的 “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 之说来提醒工人作家。 再次,目前盛行的学 术评价体系正欲使文学批 评家成为“文本”至上的“纯 粹”工匠。量化和所谓的 核刊以某种标准化生产机 制为导向,将批评引向千 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劳作 。于是,一本正经的钻牛 角尖和煞有介事的言不由 衷,或者模块写作、理论 套用,为做文章而做文章 的现象充斥学苑。批评和 创作分道扬镳,其中的作 用和反作用形成恶性循环 。尤其是在网络领域,批 评的缺位使创作主体益发 信马由缰、肆无忌惮。 说到这里,我想一个 更大的恶性循环正在或已 然出现,它便是读者的疏 虞。文学本身的问题使读 者渐行渐远。面对商家的 吆喝,读者早已无所适从 。于是,浅阅读盛行、微 阅读成瘾。经典的边际被 空前地模糊。我们这个发 明了书的民族,终于使阅 读成了一个问题。呜呼哀 哉!这对谁有利呢?也许 还是资本。 以上固然只是当今纷 繁文学的一个面向,而且 是本人的一孔之见,不能 涵盖文学的复杂性;但文 学作为资本附庸的狰狞面 相已经凸现,我们不能闭 目塞听,更不能自欺欺人 。伟大的作家孤寥寂寞。 快快向他们靠拢吧!从这 里出发,从现在开始…… 是为序。 陈众议 2018年7月25日于北京 内容推荐 东欧很多国家虽是小国,但在文学上却是名副其实的大国,20世纪以后诞生了众多影响世界的文学大师。东欧文学虽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作品并不为国内读者所熟悉。在高兴先生的笔下,东欧文学俨然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学共和国,其中既有捷克的幽默、阿尔巴尼亚的阴郁,又有罗马尼亚人的呼喊、波兰文学民族性的探索。高兴先生借着自己的阅读和研究经历,以一位阅读的“孤独者”的身份,为读者指明了一条走进这片梦幻的文学领域的路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