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医与西医(一位美国医生在华三十年)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美)爱德华·胡美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爱德华·胡美(Edward H.Hume,1876—1957).美国人,出生于在印度传教的基督徒家庭,是位度诚的基督徒。1897年在耶鲁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01年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1903—1905年在印度从事鼠疫预防工作。1905年夏,接到雅礼会邀请,携妻带子前往长沙。1906年,创办了湖南省第一所西医医院——雅礼医院。1914年,他与颜福庆共同努力,促成雅礼会与湖南育群学会合作,创办了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此后,他担任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校长,直至1927年返回美国。在华期间,他积极传播基督教,提倡现代科学的教学和研究,致力于提高中国教育和医学工作水平。基于二十多年的实际经验,他出版了有关中国医学的著作,主要有Doctors East,Doctors West (Jarrold&Sons LTD,1946),The Chinese Way in Medicine (The Press of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1940),Doctor's Courageous (Hatper & Bros.,1950)等。 书评(媒体评论) 透过胡美医生的文字 ,仿佛漫步于上个世纪的 长沙,亲自体味那时的人 生百态。从街头巷尾、深 宅大院到寺庙道观,从强 盗土匪、平民百姓到士绅 都督,从“他不懂医”、“他 赶走了瘟疫”到“城市的救 星”……将这一切串联起来 的,正是中医与西医的碰 撞,是传统经验与科学实 践的交锋,是“道一而风 同”的雅礼精神。我想, 这段历史、这种精神应当 被每一位公共医学者铭记 于心,也值得被更多的人 们所知晓,这是我翻译此 书的初衷。星星之火,可 以燎原,谨以此书献给为 公共医学奋斗过的每一位 先驱。 ——本书译者 后记 道一风同 战争来临后,日本军 队蹂躏着湖南,长沙这座 “不可征服的城市”陷入了 敌人的手中。心爱的医院 被占领了。到处都是破碎 的砖瓦灰泥,但是我们的 工作继续着,不受破坏。 自中央旅社时期,我 们就亲身经历了骚乱、革 命和内战。那些斗争是中 国孕育新的生活之路之前 的阵痛。在接下来的日子 里,残暴的敌人因嫉妒中 国的团结和不断增长的力 量,侵入这片土地,威胁 到每项建设计划。 当敌人向长沙进军的 时候,湘雅教职员和二百 一十六名学生,开始西迁 ,其中有八十八名女生。 桥梁被炸毁,河堤被冲垮 ,他们就乘船过江。当河 流太浅,船只不能前行, 他们就携带着抢救出来的 成捆的图书及设备涉水而 行。他们偶尔停下来休息 时,教职员就给他们上课 。 最后,他们抵达了贵 阳,被安置在旧庙或简陋 的泥屋里,茅草的屋顶还 是他们自己铺上的。现在 ,他们理解了描述贵州省 的几句古话:天无三日晴 ,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 银。 避难的学生就在这些 土房子里吃饭、住宿。开 始的时候,有些课程露天 进行,将泥砖垒起来作为 课桌。晚上,学生们使用 蜡烛学习,后来换成了煤 油灯。他们笑着讨论使用 旧时学者车胤的古老办法 。当他还是孩子的时候, 没有油灯,夏天晚上,抓 住几百只萤火虫,在它们 的光芒下研读经典。 湘雅医学院获得了一 项殊荣,即是中国第一家 被要求组织医院到前线的 。医疗队被派往缅甸路靠 近怒江的地方,那里,人 们借着用石油浸过的麦秆 做成的火把的光线,正在 开凿穿过满是岩石的山腰 的道路。 我们为湘雅毕业生在 中国各地战时的成绩而自 豪。张孝骞医生,医学院 的校长,如此勇敢地率领 学生长途跋涉到达贵阳; 六年后,又迁往重庆。学 生们全程步行六百里。汤 (非凡)医生在一座种满 了柳杉和银杏树的老庙里 为政府制作瘟疫疫苗。面 对日本人的进攻,肖(元 定)医生坚守着湘雅医院 管理人的岗位,在城市的 东、西、北三处开设了分 院,在战争期间也保持着 学校的有力影响。 整个战争期间,我们 不断问自己,湘雅事业能 逃过解散的命运吗?我们 有充分理由相信,只要中 国幸存,那么它也会幸存 。离胜利还很遥远的时候 ,当我们询问中国能否幸 存时,我们就知道她会继 续存在的。她的历史延续 了四千多年。 尽管受到来自陆地和 海上的攻击,尽管城市和 海岸线被封锁和轰炸,但 是中国不屈不挠地生存着 ,正如她每次面对敌人时 一样。她的根基坚固,因 为深扎于从不屈服的土壤 中。她的人民的内心很有 活力,足以对抗毁灭。 现在胜利属于中国, 她的医生们重新开始寻求 更多的知识。他们对过去 的宝贵遗产充满自信,对 国家健康和社会福利新模 式非常敏感,甚至,他们 现在正热心铸就东西方精 神的联系。 只有那些通过友好方 式到达中国本土的人,才 能有效地进入她的生活。 目录 译者前言 致谢 前言 01 伟大的旅程! 02 被封的石拱门 03 长沙城 04 西牌楼街 05 “五十文!不能再少了!” 06 “他不懂医!” 07 第一批住院病人 08 医疗竞争对手 09 广告支出 10 “先生,我来谢谢您!” 11 注射医疗 12 医院的邻居 13 形式多样的救护车 14 “一块翡翠!” 15 “虽然他是外国人” 16 伟大的太平门 17 “时机还未成熟” 18 文化传统 19 “他赶走了瘟疫!” 20 “看护和守卫的专家” 21 潮宗街 22 家庭控制着治疗 23 韦尔奇博士奠基 24 城墙之外 25 灵魂的世界 26 好伙伴 27 不平静的十年 28 卫生改革 29 城市的救星 30 “是的,但是……” 31 “你将在黎明时分被枪决!” 32 “百年之计” 结语:道一风同 精彩页 01 伟大的旅程! “尽快来中国。这里比印度更需要你!” 这份召唤来自毕海澜医生,此时,他在中国,为耶鲁大学使团做一些调查工作。这让以为自己命运与印度紧密相连的我感到震惊。 “你在孟买所能取得的成就绝对不能与你在长沙的机会等量齐观,”毕海澜医生写道,“我刚沿长江而上参观了湖南。该省迄今为止被认为是排外的,但新签订的条约允许西方人在此居住、工作。这里的人们聪明、有教养、积极主动。他们肯定欢迎一位受过训练的西方医生前来开设一所现代医院。不久,你将能开办一所医科大学。这正是你应该工作的地方。来吧,别犹豫!” “你将能开设一所医科大学”,多么具有吸引力的话语啊!这正是一直以来我给自己设定的目标,不过我是打算在印度实现梦想。 为什么离开印度呢?我的父亲和祖父在这里工作了很多年。我是在孟买执业的唯一的美国医师。我出生在阿莫德那格,在孟买长大。从我家后院可以看到前往加尔各答、马德拉斯、阿格拉和德里,以及恒河和印度河流域村庄的火车。黎明时,我站在家门口,向前往棉纺厂上班的工人出售小册子,获得自己的第一份收入,以换取糖果。这些可口但被污染的糖果使我感染了伤寒,在康复过程中我决定成为一名医生。印度是我家,我常常希望在那里工作。 从约翰斯·斯霍普金斯大学取得医学学位后不久,我被美国公共卫生部派往印度,定期报告当时正肆虐的黑死病。我的职责之一就是检查前往美国港口货船的清洁,保证防鼠措施的到位,根据规则对货船的每个角落进行消毒。此外,我接受了著名的俄国科学家哈夫金瘟疫实验室方法的培训,他发明的抗瘟疫的疫苗拯救了无数印度及其他各国人民的生命。为什么要离开有确定机会的印度,而前往处于危机中的中国去面对未知的境遇呢?为什么要带着我们尚在襁褓中的儿子泰德前往日俄正激战的中国海域呢? 在前往印度的前一年,我就听说了耶鲁大学使团关于中国的计划。我知道了在纽黑文的安森·斯托克斯家召开的著名会议,当时该计划已经在朋友间传颂。他们被告知耶鲁计划的原型是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在印度的使团。那时,我第一次收到前往中国的邀请。我被邀请与德士敦,他是1902年任命的人选,一同去往中国,成为最早派往那里的医师。我的印度经历使我当时拒绝了这份邀请。那为什么现在这个问题又被提及呢? 我再次想到毕海澜医生信中提到的“开设医科大学”。而在印度,我并没有这样的机会,因为政府已经在主要省会城市开设了医学院。此外,当时美国社团显然不准备利用基督教赞助在印度建立医学院。我在印度的工作前景开始黯淡。也许在中国会有更好的机会。犹豫几周后,我决定前往中国。 乘船穿越印度洋时,我不停想起父亲爱德华·萨科特·胡美。当年他带着年轻的新娘前往孟买,担任一所男女同校中学的校长,在那里度过了近三十年。他教我热爱拉丁语和希腊语,这些古典语言伴随了我一生。他的影响使我将东方的孩子们当作童年的朋友。 我还回想起自己的母亲,她出生在马都拉。六十年前,她的父亲约翰·艾迪·钱德勒穿越印度洋,在印度南部以传教士的身份度过了余生。 我想起祖母给我讲述的,有关她我的与祖父罗伯特·维尔森.胡美1839年一起赴印度的旅程中的生动故事。他们乘坐坚固的双桅船“维尔利号”离开塞伦前往孟买。我似乎可以看见“维尔利号”在印度洋与雨季作斗争的情形。祖母曾告诉我,尽管她很乐于与丈夫共享使团经历,但却很难接受他坚持在婚礼上交换《圣经》而不是戒指。祖父说,戒指对一位传教士夫人来讲太世俗了,就像他要求她留下的那枚珍贵的胸针一样,尽管胸针在当时是贵妇人着装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离开家和朋友的艰难如斯。 导语 透过胡美医生的文字,仿佛漫步于上个世纪的长沙,体味那时的人生百态。 从街头巷尾、深宅大院到寺庙道观,从强盗土匪、平民百姓到士绅都督,从“他不懂医”、“他赶走了瘟疫”到“城市的救星”……将这一切串联起来的,正是中医与西医的碰撞,是传统经验与科学实践的交锋,是“道一而风同”的雅礼精神。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谨以此书献给为公共医学奋斗过的每一位先驱。 序言 本书是美国医生胡美 (Edward H.Hume, 1876—1957)的回忆录, 英文版出版于1946年。胡 美医生是湘雅医学院和湘 雅医院的创始人之一,书 中记载了他于20世纪早期 在湖南从事医学工作的种 种经历和见闻,是一部视 角独特、叙述生动翔实的 中国亲历记。 胡美出生在印度,他 的父亲与祖父都在印度工 作多年。他对于建立公共 卫生的事业抱有极大的热 情。他之所以决定来中国 ,也主要是因为听说雅礼 协会有在华开办医学院的 计划。胡美于1905年来到 中国长沙,此时的湖南仍 笼罩在太平天国的影响之 下,以封闭与排外而著称 ,西医的发展举步维艰。 作为一个外国人,一位外 国医师,他小心翼翼地窥 视着这片土地上的风俗人 情,慢慢地站稳了脚跟, 得到了当地人的信任与支 持。后来,随着侯公孝、 颜福庆等人的加入,雅礼 医院的规模与日俱增,开 创了湘江流域公共医学的 先河,造福了万千人民。 透过胡美医生的文字 ,仿佛漫步于上个世纪的 长沙,体味那时的人生百 态。从街头巷尾、深宅大 院到寺庙道观,从强盗土 匪、平民百姓到士绅都督 ,从“他不懂医”、“他赶走 了瘟疫”到“城市的救星”… …将这一切串联起来的, 正是中医与西医的碰撞, 是传统经验与科学实践的 交锋,是“道一而风同”的 雅礼精神。我想,这段历 史、这种精神应当被每一 位公共医学者铭记于心, 也值得被更多的人们所知 晓,这是我翻译此书的初 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谨以此书献给为公共医 学奋斗过的每一位先驱。 本书在2011年曾作为“ 西方的中国形象”丛书(黄 兴涛、杨念群主编)中的 一种出版,书名《道一风 同:一位美国医生在华30 年》。此次新版,根据英 文书名Doctors East, Doctors West:An American Physician's Life in China,将书名改为较 显明易懂的《中医与西医 :一位美国医生在华三十 年》。旧版中存留的部分 漏译、误译之处,借此机 会对照英文版进行了增补 和修订,并对全书译文进 行了润饰。另外,还添加 了一些必要的注释。 由于水平有限,此次 修订难免存在疏误,恳切 希望得到读者的批评,以 俟今后再行订正。 杜丽红 2020年4月 内容推荐 本书是美国医生胡美的回忆录,英文版出版于1946年。胡美医生是湘雅医学院和湘雅医院的创始人之一,书中记载了他于20世纪早期在湖南从事医学工作的种种经历和见闻,是一部视角独特、叙述生动翔实的中国亲历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