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读人群 :3-6岁
假如把汉语的整体思维形态比喻为一座无与伦比的古典建筑,那么,汉字的个体魅力就是这座古典建筑上一件件精妙绝伦的建筑构件。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热销】给孩子的汉字思维 |
分类 | |
作者 | 殷旵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3-6岁 假如把汉语的整体思维形态比喻为一座无与伦比的古典建筑,那么,汉字的个体魅力就是这座古典建筑上一件件精妙绝伦的建筑构件。 内容简介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纵观教育发展现状,更多的疑问在我们脑海中徘徊:如今教育发展了,为什么各领域涌现出来的大师却越来越少?为什么很难培养出摆脱标准答案、能够独立思考的学生?为什么有学者认为我国综合国力增强了,但软实力尚不够强大?正是这些疑问,促使作者走上了“汉语思维”的研究与开发之路。 本书是作者十几年潜心研究的结晶。它将被撕成碎片的汉语,还原成为一个整体。它展现的不是某个具体汉字的个体魅力,而是汉语原创时的整体思维形态、生动形象的中华民族文明史和中国社会发展史,让孩子在画面、故事和历史中,将学到的知识进行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有机整合,从而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此外,本书还将抽象的字和词放置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在抽象和具象的转换间,不仅引导孩子认字识字,还能认物和识事,帮助孩子开发智能、启迪智慧。 本书打破传统教育的藩篱,重在提升孩子的思维能力,培养系统的汉字思维,让孩子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的营养。细细品读此书,恭喜你可以找到解码“钱学森之问”的密钥了。 作者简介 殷旵,国际易学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自然辨证法研究会科学与易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先后受聘担任《中国民族》(英文版)汉文化专栏主持、《人民日报海外版》“汉语教室”专栏作者。主要作品有《易经的智慧》(经部、传部)、《在北大讲易经》《老子为道》、《西游取易经》等。殷旵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研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道路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尹红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易学联合会理事、副秘书长,北京华夏明德传统文化研究院院长。十几年来一直追随岳父殷旵,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先秦经典中。主讲《汉语思维探秘》《易经入门》等视频课程。 目录 序:对“钱学森之问”的再思索 第一章 变幻神奇的“人” 第1节 从“人”到“仁” 第2节 不同组合的“人” 第3节 顶天立地的“人” 第4节 什么叫寻常? 第二章 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 第5节 农忙三季 第6节 五谷丰登 第7节 成绩与胜利 第三章 从农村到城市 第8节 无“兼”不商 第9节 井井有“条” 第10节 从“尹”到“君” 第11节 “城郭”与“边陲” 第四章 文和字 第12节 文和字有什么区别? 第13节 造字的游戏体验 第14节 “心”字软件 第15节 用心,用的是什么心? 第五章 感性、理性和悟性 第16节 如何进行判断? 第17节 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士”? 第18节 生命与性命 第19节 性能与生态 第六章 社会稳定的压舱石 第20节 什么叫纲常? 第21节 什么叫仁义? 第22节 民主与自由的中国特色 第七章 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23节 什么叫根本? 第24节 “作秀”是怎么回事? 第25节 为什么叫三阳开泰? 第26节 “小康”、“大同”是怎么回事? 第27节 顺其自然是什么自然形态? 第28节 和合与合适 第八章 繁体与简体,如何规范和统一? 第29节 “发”与“發” 第30节 “龙”与“凤” 第31节 讲和与争讼 第32节 “关联”与“运动会” 第33节 “义”与“義” 第34节 繁简之争何时了? 第35节 繁简之争如何了? 第九章 如何做事立功? 第36节 什么叫“言而有信”? 第37节 什么叫“谨而信”? 第38节 点点认识世界 第39节 “做”与“作”有什么区别? 第40节 如何做事? 第41节 职责与责任 第42节 记事与计十 第43节 “时(時)”与“寺” 第十章 如何做人立德? 第44节 如何为人子、为人父? 第45节 如何为人母? 第46节 如何为人师? 第47节 什么是道? 第48节 得道与为道 第49节 什么叫传统? 后记 精彩书摘 第1节 从“人”到“仁” 从今天开始我们讲《汉语思维探秘》系列讲座,这个讲座我们从哪里开始讲起呢?就从我们人类自身讲起,就从一个“人”字开始讲起。 请问大家一个问题:有谁知道古代最早的“人”字是怎么写的? 我们中国的文字,是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开始的,据说黄帝派他的史官仓颉创造出了文字。所以,汉字的产生距今至少也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由于时代实在久远,导致没有任何资料能够留存下来,所以我们今天并不知道仓颉造字的时候,最初的“人”字是怎么写的。但是商朝的时候,人们刻在兽骨和龟甲上的文字,也就是我们今天称之为“甲骨文”的文字,现在已经发掘出来了,可以让我们一睹当时的“人”字的真容。 大家可以看一下,这就是甲骨文字形的“人”字——。看得出来,甲骨文的这个“人”字,就像一个侧着身子站立的人形。所以,“人”字是一个象形字,看起来就像一个人的形体。 实际上,中国古代的文字不仅刻在兽骨和龟甲上,同时人们还把它还刻画在一些其他材料上,譬如刻画在石头上,刻画在竹简上。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刻在不同材料上的“人”字。 ——这是一个中国古代刻在玺印上面的“人”字,这个“人”字是不是就像一只用四肢在地上行走的野兽?其实它并不是野兽,而是类人猿,是我们人类的祖先,这时的他正在慢慢地向人演变。 ——这是一个中国古代刻在石头上面的“人”字。你看,他的身体正在向上挺起,前肢稍稍离开了地面,后肢则慢慢地站起来,还有一点战战兢兢的感觉,是不是这样呀? ——这是一个刻在竹简上面的“人”字。你看,这个“人”的前肢这时候已经完全腾空,离开地面了,但是上身还是有一点前倾,后肢还没有完全站稳。 ——这已经是一个非常规范的甲骨文了。这个“人”的前肢已经变成了手,而后肢则变成了脚,他的身体这时候已经完全站直了,已经完全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了。 如果我们把上面这几个不同的“人”字放在一起,排成一行,这能让我们想起什么呢?对,这就是一个人,他从婴儿时期的爬行,到幼儿时期依靠桌椅的助行,再到成人之后的直行,这是不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个人成长史?同时,这也让我们想起了人类的进化史:从古猿开始,慢慢地演变成了类人猿,最后演变成了直立行走的人,从此也就有了我们人类。大家看,一个简简单单的“人”字,就把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史和人类的演化史,全部真实地再现出来了。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一下一个特殊的“人”字,这是一个模拟假想的“人”字——,和甲骨文的“人”字——相比,这个“人”字()在字形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它添加了两笔。是哪两笔呢?其中的一笔向前,表示向前迈开的脚;还有一笔向后,表示向后摆动的手——说明这是一个直立行走的人,他正在迈步向前走。那么,人的双脚为什么是向前迈?人的双手为什么要前后摆动呢?双脚向前迈,是为了向前走;双手前后摆动,是为了保持身体的平衡,只有这样人在走路的时候才不会摔倒。行走的时候,只有保持身体的平衡,我们才能走得快,行得稳。 大家想一想,楷书的“人”字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说只有它最能够代表人呢?因为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双手逐渐腾出来了,不用在地上行走了。双手腾出来以后,能干些什么呢?你看我们的这双手,它能拿,能捏,能把,能控,还能紧握拳头……是不是这样?我们的手能做很多事情。所以说,人的身体上面最能代表人的,就是我们的这双手。 为什么我们的手能做这么多事情?你看我们这双手的结构,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已经不再是用来走路的前肢了,并且手的五指的各项功能也已经开发出来了。我们把自己的手掌伸开,再把大拇指张开,拇指与食指中间这个凹的地方叫什么?叫虎口。这个虎口像不像一个“人”字形? 拇指的“拇”字是什么意思?《说文解字》对“拇”字的解释是:“拇,将指也。”也就是说,我们手上的这个大拇指就像一个将军,而其他的四指呢?就像普通的士兵。你瞧,这个四指排列得非常整齐,而将军在发号司令。将指与这个普通四指之间,它们是既协力,又同心,中间是虎口,这样拇指与四指之间就可以形成合力。所以,我们这双手就能拿,能捏,能把,能握,能掌,能控……只要我们一出手,那就无所不能,是不是这样呀?譬如:时机,我们能把握;分寸,我们能拿捏;局势,我们能掌控……五指之间的团结协作,就形成了强大的合力,可谓是五指一心,众志成城。 手的功能开发出来了,古猿慢慢地演变成了类人猿,并最终演变成为我们现在能够直立行走的人。 人是一种群居性的动物,人与人之间免不了要相互交往。那么,当两个人走到一起的时候,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怎么做呢?我们会各自伸出自己的一只手,然后两个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也就是说,当两个人的手握在一起的时候,表明双方之间没有敌意,是友好的,是可以交往的朋友。那么,朋友的“友”字又是怎么写的呢?我们可以来看一下“友”字的篆体字形——,它实际上是由上、下两只手共同组合而成的——两只手紧紧紧在一起,这就是友。 我们常说:某个人是我的朋友。那么,什么叫朋友?朋友表达的是什么意思?现代社会里,朋友是指相互之间有交情的人。但是在中国古代,朋和友却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他们之间是有区别的。古人说:同门曰朋,同志曰友。什么叫同门?就在同一个老师门下学习的人,这样的人称为同门,也称为朋。今天呢?我们称之为“同学”;什么叫同志?具有相同志趣的人,这样的人称为同志,也称为友。所以,为同一个目标而奋斗,同属一个政党的人,相互之间就可以称为同志。这样看来,“同志”这个词并不是共产党人的专利,实际上目前在台湾的国民党人,他们相互之间也是互称同志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这个“手”字。今天我们写“手”字的时候只是一个字,但是在古代,左手和右手是不同的两个“手”字。关于这一点,我们从甲骨文字形就可以看得出来:一撇向右的字形表示右手,一捺向左的字形表示左手,这两个字形都表示手。你看,非常微妙!有了这双手,我们就能做事。譬如:石块,我们能敲;工具,我们能造。我们这双手能开展各项工作,进行各种劳动,靠的是什么呀?我们这双手上的虎口可是第一功劳! 而这个“人”字呢?字形造得就像虎口,大家看,是不是很像呀? 那么,这左、右两只手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吗?不一样。有什么不同之处呢?我们来看《说文解字》对“左”字的解释是:“左,手相左助也。”《说文解字》又说:“扶,左也。”“助,左也。”这些解释所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左手只是扶持一下,稍微帮助一下,起一个辅助作用,主要工作还是需要依靠右手来完成。看起来是两只手,实际上所代表的是不同的两个“人”,他们之间配合密切,有刚有柔。左手主要起辅佐作用,那就要心甘情愿当副手,不要喧宾夺主。 我们的这两只手有两个虎口,虎口就像“人”字形,所以手与手握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友”字;如果是“二”字和“人”字进行组合呢?这就构成了一个“仁”字。那么,这个“仁”是什么意思?“二”和“人”所代表的是两个人,它们象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看一下《说文解字》对“仁”字的解释:“仁,亲也。”这个“亲”是指亲人、亲属,表明这两个人之间有血脉相通。也就是说,“仁”字的意思首先是指一家人,然后再扩展到整个社会。 《说文解字》里面还有另外一种“卿”,它的篆体字形看起来就像是面对面的两个人,这两个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在一起合作共事,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既亲密,又亲热。同样是两个人,既可以为“仁”,体现为一家人之间的关系;又可以为“卿”,体现为在一起合作共事的同事关系。中国古代,朝廷里面设有六卿,就是六个合作共事的同僚。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简单一点说,是非“亲”即“卿”:彼此之间,要么存在血脉相通的家人关系,要么存在合作共事的同事关系,否则两个人之间怎么可能发生关系呢?所以,“亲”和“卿”就是同仁。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称为同仁,那么,眼与眼之间的关系呢?则称为瞳仁:当两个人相互对视的时候,那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对方的那颗黑眼珠里面。这个黑眼珠叫什么?就叫瞳仁,也可以称为瞳人。 实际上,植物的种子也称为“仁”。比如:杏仁、桃仁、核桃仁、瓜子仁、花生仁……通称为“果仁”。果核分为两瓣,这两瓣相互合抱成一颗,这也是既卿卿又我我——是卿,又是亲,共同呵护着中间的这个生命。这个生命叫什么?叫胚胎,它的遗传基因传了一代又一代。 现在我们回顾一下,这一节讲了“拇”、“朋”、“友”、“手”、“仁”和“卿”等字,以及“朋友”、“同志”、“同仁”、“瞳仁”和“果仁”等词语。 序言 序言:对“钱学森之问”的再思索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曾经提出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作为一名普通百姓,我们反复思考的问题是: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了,有些地方连高中都普及了,可是为什么培养不出摆脱标准答案、能够独立思考的学生呢?为什么说当今的世界汉语热,并不等于中国文化热?为什么有西方学者预言,中国的国力增强了,但是中国的软实力尚不够强大?正是这些问题,把我岳父殷旵老师推上了“汉语智能”的研究和开发之路。 研究“汉语智能”过程中,殷旵老师始终坚持一个自己为之奋斗了多年的理想和目标:要使数千年源远流长的国语和国学,转化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国策和国力。我们希望通过这个系列讲座和这本书,诚恳地邀请大家共同参与“汉语智能”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推广,使这一课题能够由学术研究进一步延伸到教育改革和文化创新,真正有益于国家的振兴和民族的复兴。 那么,“汉语智能”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当然是汉语,而不只是一个个单独的汉字。虽然每一个汉字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但是“汉语智能”所展示的,并不是某个具体汉字的个体魅力,而是汉语原创时的整体思维形态,展现给我们的是一部生动、形象的中华民族文明史和中国社会发展史。假如我们把汉语的整体思维形态,比喻为一座无与伦比的古典建筑的话,那么汉字的个体魅力,就是这座古典建筑上那一件件精妙绝伦的建筑构件。 “汉语智能”的研究成果,能够让孩子们从直观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甚至达到智慧的悟性认识,这就是人脑智能的开发。国家教育大纲规定,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应掌握3500个常用字,而“汉语智能”研究所追求的目标,是要让学生们在一年时间内,通过造字游戏和亲身体验的方式,基本完成这个教学任务。 另外,“汉语智能”与我们现在流行的人工智能完全不一样。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而是让机器代替人做一些工作,人工智能并不能取代人脑智能;而人脑智能,才是我们人类自身的智能。 那么,“汉语智能”为什么能实现这个教学目标?它具有哪些独特之处呢? 首先,“汉语智能”是一个整体思维形态。古人造字,并不是先造出某个字,然后再去造出另外的某个字……而是成系列、成体系地创造出来的。字与字、字与词、词与词,彼此之间存在某种相互关系。 反观我们现在的识字教学,基本上是一个字、一个词地教,孩子们亦是以认识多少个字为荣。所以,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苦涩,教学不能相长。而“汉语智能”所要实现的,就是把已经撕成了碎片的汉语,还原成一个整体,让教师教得自在,学生学得轻松,在轻松愉快的游戏娱乐中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如何进行游戏教学呢?譬如,“目”“木”“心”“音”这些字,看起来彼此之间似乎并没有什么关系,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我们先来看眼目的“目”,它表示我们的眼睛,是我们认识外部世界的感觉器官,就像照相机的镜头一样,负责观察;而树木的“木”呢?它是自然存在的客观事物,是我们所要认识的对象;通过眼睛这个“目”所观察到的“木”,投射到我们大脑里面后,就会形成一个“相”。这个“相”,就是我们对客观世界的反应,这就像用照相机拍摄到的相片一样。 对于这个投射到我们大脑里面的“相”,如果我们用自己的“心”去思考呢?这就是“想”;而我们心里所“想”的事物,通过口把它说出来呢?这就是“音”;如果没有说出口,而是留在我们心里的话呢?那就是“意”。我们内心所想像的事物呢?这就叫“心想”;我们心里想表达的意思呢?这就叫“心意”…… 这样一来,我们把“木”“目”“心”“音”“相”“想”“意”等字,以及“心想”“心意”等词语,就相互关联起来了。孩子们在学习的时候,就可以非常轻松愉快地同时掌握这些字和词。 如果从认识的角度来说,人类的认知对象无非是自然、社会和我们人类自身这三大类。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里所说的“木”,其实并不只是自然界中的树木,而是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一个代表。有句话叫“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人类智慧的产生,就是从“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的具象思维,上升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抽象思维,进而又上升到“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智慧思维,人类的认识就是这样不断提升而来的。 其次,中国古人在创造汉字和使用词语的时候,并不是凭空想像出来的,每一个汉字和词语其实都有具象的生活形态。一些我们现在看起来相当抽象的词语,在原创之初,实际上它都有具象的生活情境。 我们现在的汉语教学,无论教学对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往往局限于教学认生字和识字,而忽略了让学生认物和识事。古圣先贤,他们是在事和物上造字、造词;我们今天认字和识字,同样必须是字不离物,词不离事,而不能把字和词与事和物分隔开来。我们要在具象和抽象的不断转换过程中,开发人类的智能,启迪我们的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是农耕文化,农耕社会的基本形态是一家一户的男耕女织。我们从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字来看,“力”字的甲骨文字形 ,就像是一种被称为“耒”的耕田用的农具,表示耕地。人们在什么时候耕种田地?当然是在春天,所以称之为“春耕”;我们再从“利”字的甲骨文字形 来看,它是由“刀”和“禾”组合起来的,表示用刀去收割成熟的禾谷。收割成熟的禾谷,这叫什么?这就叫“收成”。一年的农业生产劳动,从春耕到秋收,通过“力”和“利”这两个字就基本反映出来了。 一个家庭里面,男人的职责是春耕和秋收。那么,女人的职责又是什么呢?就是在家里纺线、织布。织布的时候,需要不断地转动织布机上的“勝”。那么,这个勝什么是东西呢?织布机上,用于卷线和卷布的那根轴,就称为“勝”。勝的两端,看起来有点像轮船上的方向舵。布织好以后,就要把布从勝上取下来。女人每取下一匹布,就会在自己的发髻上戴上一枚像“勝”一样的首饰作为标志,古书上这叫“戴勝”。 女人的劳动成果用“勝”来表示,男人的劳动成果用“利”来表示,“勝”和“利”合起来就称为“勝利”。字形简化以后,我们现在写作成“胜利”。“力”“利”“胜(勝)”“收成”“胜(勝)利”……这些原本非常抽象的字与物、词与事,就在具象的生活形态中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如果让老师和家长们用这种思维方式来对孩子进行汉字和汉语的教育,大家还有难教的感觉吗?如果让孩子们以这种方式来学习汉字和汉语的话,还会感觉到难学吗?在这种原创思维的启迪下,我们人类自身智能开发的春天还远吗? 汉语智能开发的是我们人类自身的智慧,而人工智能开发的则是工具,是机器,它并不能改变我们人类自身,无法提升我们人类的思维境界和道德修养。而这,正是引起我们对人类未来担忧的原因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汉语智能的开发就是为我们人类的未来寻找一个安身之所,而不用费尽心机去移民到其他星球上去(逃避地球),这就是汉语智能对未来人类的一个贡献。 当然,“汉语智能”还有其他一些比较显著的特点,这些我们可以在本书中慢慢地去体会。“汉语思维探秘”系列讲座的相关内容,从2012年起到2015年,已经持续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学中文版的汉语教室专栏中进行了三年连载。受报纸版面、篇幅等因素的影响,汉语教室的文字内容相对比较精炼。而“汉语思维探秘“系列讲座则突破了报纸版面的篇幅限制,并且适当地加以增删、扩展和延伸,内容讲解得更为通俗和细致,以便于成人对“汉语智能”研究和开发、应用的理解,以便于孩子养成汉字思维。 在整理讲座内容的基础上,图书《给孩子的汉字思维》终于和大家见面了。书中部分章节附有“学国学网”录制的视频内容,欢迎大家收看并提出宝贵意见。由于本人能力有限,有些认知可能有错误,敬请大家批评指正!更欢迎大家为了孩子,共同来参与“汉语智能”的研究开发、推广普及和应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