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侯洪,男,汉族,成都市人。现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及中法比较诗学、新闻传播及影视艺术与传播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过多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和国家广电总局社科基金以及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主要社会学术兼职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鉴定专家、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库专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评审及项目成果鉴定专家、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中央电视台特邀节目评奖专家、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大学生纪录片大赛评委。出版著作有《感受经典:中外纪录片文本赏析》《国家公关时代:视听媒介与国家形象塑造》《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组织与发展传播研究》《纪录片历史与文本研究》《法国诗学概论》(译著)等;参写的著作有《世界文学发展比较史》《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和《比较文学论》。此外在《中国比较文学》《外国文学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现代传播》《当代传播》《中国电视》《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当代电影》《电影文学》《当代文坛》《社会科学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约80篇,有的被《新华文摘》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地理》《外国文学研究》转载。 目录 绪论 走向一种文化诗学的比较之旅 一、谱系性思考与“学”有所归 二、论域的时空及逻辑起点 三、诗学之思与相关概念性的指称说明 四、从两篇经典文本的研究与传播说起 第一章 发生学比较:中法近现代诗学生成的历史结构及其意义 第一节 欧洲的法国与亚洲的中国 一、欧洲的法国:法国诗学的精神共同体 二、亚洲的中国:东亚世界与儒家文明圈 第二节 中法两国的历史想象与叙事 一、法国的历史想象与叙事 二、中国的历史想象与叙事 第三节 地缘文化与诗学的生成 一、意大利之于法国的中介作用 二、日本对中国的中介作用 第二章 文本分析:中法近现代诗学文本生成的起点之道 第一节 两国近现代诗学首篇宣言的文本细读 一、法国:《保卫》的文本形态、品质与向度 二、中国:《刍议》的文本形态、品质与向度 第二节 两国近现代诗学生成的文本互文性 一、法国近代诗学生成的文本互文性 二、中国现代诗学生成的文本互文性 第三节 两国近现代诗学生成的生态场效应 一、法国近代诗学生成的生态场效应 二、中国现代诗学生成的场域论 第三章 发展比较:中法现代诗学的演进与追求 第一节 法国:启蒙现代性与现代诗学的开创 一、新的跃进:诗学与启蒙精神及其现代品质的生成 二、开放与超越:现代诗学的品质、格局与律动 第二节 中国:诗学与民族新文化及其中国特色的探寻 一、民族形式与文艺新时代 二、新中国与中国特色文论的探索 第三节 诗与思的相似与发现:一种异质性同构的映射 一、启蒙精神与革命叙事 二、知识分子角色的话语:中法亲缘性 三、现实主义诗学的多维空间 第四节 宗教与科学:现代诗学品质与向度的中法差异 一、宗教与科学:法国诗学生成的在场与挑战 二、科学观念与无神论:现代中国诗学生成的主导性力量 第四章 潜对话:中法近现代诗学生成的价值域思考 第一节 诗学生成与社会转型及中介的作用 一、迈向现代进程的同构与差异 二、中法地缘文化的相似性结构 第二节 诗学生成与民族国家认同的确立 一、民族国家认同是现代性的一个结果 二、知识分子及教育与社团是民族国家诗学建构的主体 三、国家、区域及超国家观念与诗学之构建 第三节 诗学生成与民族语言和修辞的奠基 一、语言革命的双重使命与意义 二、诗学语言与修辞的本体论建构 三、跨文化视野与诗学的语言世界 第四节 诗学生成与启蒙叙事的复调性 一、启蒙叙事与现代性 二、民族文化复兴的叙事 三、现代化与国家建设和民族主义研究的视野 第五节 空间意识的表达与诗学审美的殊途同归 一、文学地理空间的中法叙事 二、从文体空间到媒介空间:中法诗学的汇通 三、诗歌文本空间:诗与思的交融与对话 结语 一、比较诗学史的整体观与中法诗学生成的主体性构建 二、诗学演进的形态与现代性品质的生成与追求 三、中法诗学的对望与互鉴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推荐 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对中法近现代诗学做整体性比较研究的学术性专著,它采用多视域的文化诗学研究范式,史论结合,点面兼顾,对中法近现代诗学生成与发展从文本内到文本外,予以立体式观照和探寻。本书强调文学及诗学生成离不开民族国家这一现代性追求的大背景,展示和论述了中法近现代诗学演进与追求的特质以及存在着一种异质性同构的关联和位相差异,并且还聚焦于主体性与中法诗学生成的多维空间,深描和发现了长期被忽视的两国诗学现代性生成及其文学与艺术之跨界与融合以及审美经验的内在相似性与个性特征,体现出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话性特质,突破了传统研究的单一模式,给中法比较诗学研究带来了新气象,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