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经济发展是一个非线性的多重均衡过程,在不同发展阶段,各类增长与发展的影响因素交替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在发展早期阶段,如何利用剩余劳动力是主要课题;在发展中期阶段,随着剩余劳动力红利逐渐消失,全要素生产率逐渐成为主导性因素。 本书用发展核算方法,比较了国内31个省级行政区、32个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其余300个地级行政区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值及其排名,其中省级行政区的比较基准为北京市,地级行政区(包括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的比较基准为成都市。从我的阅读经历来看,这是发展核算方法在国内的首次应用。本书可作为教研人员参考书,也可作为政府部门、企业管理者了解我国不同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资料来源。 作者简介 蔡晓陈,男,1975年4月生,安徽宿松人,2007年获得武汉大学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任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发展经济学研究所所长,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自科基金以及省部级基金项目10余项,在《管理世界》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二、研究意义:全要素生产率与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 本书研究范围 第二章 全要素生产率的含义与核算方法 第一节 全要素生产率的含义 一、生产率与全要素生产率 二、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 第二节 发展核算 第三章 省级全要素生产率比较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核算结果概述 第二节 发展核算结果比较 一、东部 二、中部 三、西部 四、东北 第四章 省会与副省级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比较 第一节 数据概述 一、省会城市与副省级城市 二、数据处理方法 第二节 发展核算结果比较 一、东部 二、中部 三、西部 四、东北 第五章 其他地级行政区全要素生产率比较 第一节 地区说明 第二节 发展核算结果比较 一、东部 二、中部 三、西部 四、东北 第六章 比较结论及其启示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