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着百余人的使团从长安出发,沿着河西走廊,穿越千里黄沙,走向西域深处,他没有想到当他再一次望见长安时,已经是十三年后的事了。细君公主的眼泪尚未消散,解忧公主又踏上了去往西域的征途,而归时却要半个世纪后才会到来,公元前51年的长安城繁华依旧,然而当年青丝早已如雪……
本书上起西汉,下讫清代,讲述了八十余位西域历史人物的事迹。在西域的历史舞台上活跃的人物大多有着非同常人的经历,他们左右甚至改变了西域的历史格局与最终走向,为我们留下了一部逾越两千年且波澜壮阔的西域历史画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远略雄心(西域两千年)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张安福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着百余人的使团从长安出发,沿着河西走廊,穿越千里黄沙,走向西域深处,他没有想到当他再一次望见长安时,已经是十三年后的事了。细君公主的眼泪尚未消散,解忧公主又踏上了去往西域的征途,而归时却要半个世纪后才会到来,公元前51年的长安城繁华依旧,然而当年青丝早已如雪…… 本书上起西汉,下讫清代,讲述了八十余位西域历史人物的事迹。在西域的历史舞台上活跃的人物大多有着非同常人的经历,他们左右甚至改变了西域的历史格局与最终走向,为我们留下了一部逾越两千年且波澜壮阔的西域历史画卷。 作者简介 张安福,男,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环塔里木历史文化资源调查与研究》首席专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一般项目、教育部社科项目、新疆自治区社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多项,出版《唐代农民家庭研究》、《清代以来新疆屯垦与国家安全研究》、《西域屯垦人物论稿》、《汉唐屯垦与吐鲁番社会变迁研究》等著作,发表相关论文40余篇,目前主要从事西域史研究、汉唐史研究。 目录 自序 前言 一、移民群体构筑西域的族群 二、族群融合彰显西域的重要性 三、西域杰出人物的行为体现了中原王朝的远略雄心 一 “凿空”西域的张骞 (一)两次出使屡建奇功 (二)开辟丝路连通东西 (三)千里博望曾为侯,凿空东西史千秋 二 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 (一)伐大宛的长途跋涉 (二)第二次伐大宛 (三)李广利伐大宛的影响 三 西域屯戍思想的发轫者晁错 (一)募民徙塞屯田思想 (二)重视管理和军事训练 四 远嫁异域、心怀家国的细君和解忧公主 (一)细君公主 (二)解忧公主 五 龟兹王绛宾 (一)龟兹转附西汉,西域化干戈为玉帛 (二) “驴非驴,马非马”式的中原文化向往 六 扜弥人赖丹 (一)屯田轮台 (二)以身殉职 七 汉代第一任西域都护郑吉 (一)争夺车师 (二)首任西域都护 八 赵充国与其西域“屯田策” (一)边疆征战 (二)上屯田策 (三)屯田河湟:百闻不如一见 九 陈汤: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一)明犯强汉的郅支单于 (二)选择时机,擅自攻伐 (三)奖惩之争 十 拱卫疏勒的耿恭 (一)任职戊己校尉 (二)守卫疏勒城 (三)受命东归 十一 “以夷制夷”的班超 (一)出击北匈奴,经营西域诸国 (二)“ 以夷制夷”初探索 (三)一统西域 十二 西行最远的汉使甘英 (一)出使大秦 (二)甘英出使大秦的价值 十三 智勇双全的班勇 (一)力陈经营西域 (二)柳中屯田 十四 前凉西域长史李柏及其文书 (一)李柏经营西域 (二)李柏文书 十五 酷爱龟兹葡萄酒的吕光 (一)西征龟兹 (二)建立后凉 十六 佛教宗师鸠摩罗什 (一)龟兹高僧初显名 (二)滞留凉州十七年 (三)长安传法泽后世 (四)武威遗存显法名 十七 北凉流亡统治者沮渠安周 (一)高昌屯田 (二)中原文化影响高昌 十八 东晋求法高僧法显 (一)法显求法的背景 (二)法显西行 (三)法显海陆东归 十九 高车国的创建者阿伏至罗 (一)摆脱柔然,建立高车国 (二)联合北魏,抗击柔然 二〇 未遁空门的西行求法者宋云 (一)宋云西行前的北魏社会 (二)宋云西行 二一 张雄与麴氏高昌 二二 裴矩与《西域图记》 (一)治理伊吾 (二) 《 西域图 记》 二三 隋炀帝与首届“西域博览会” (一)隋炀帝西巡 (二)焉支山下的西域际会 (三)隋唐丝路盛世的前奏 二四 安远定边唐代名将郭孝恪 (一)出击西突厥 (二)平定龟兹 二五 玄奘西行求法与《大唐西域记》 (一)中原学法 (二)西行求法 (三) 《 大唐西域 记》 (四)西安大雁塔 二六 远嫁雪域的文成公主 (一)吐蕃赞普请婚唐朝 (二)文成公主入藏 (三)公主入藏,泽被后世 二七 凌烟阁功臣侯君集 (一)讨伐吐谷浑 (二)与吐蕃大战松州城 (三)破西域门户高昌 (四)卷入叛乱,将星陨落 二八 文武兼备的西域都护裴行俭 (一)初入西域 (二)临危受命 (三)平定西突厥 二九 胆气绝伦的大唐猛将苏定方 (一)征伐西突厥 (二)治理西域 三〇 重建碎叶城的王方翼 (一)任职河西 (二)碎叶建城 三一 河湟名将黑齿常之 三二 从军西域的先行文人骆宾王 (一)投笔从戎 (二)边塞写意 三三 西域音乐家苏祗婆和裴神符 (一)陪嫁而来的音乐家苏祗婆 (二)竖弹琵琶第一人裴神符 三四 收复安西四镇的王孝杰 (一)收复四镇 (二)镇守安西 三五 安西都护郭虔瓘 (一)西域风云 (二)经略西域 三六 唐朝著名画家尉迟乙僧 (一)于阗画师,光耀京城 (二)凹凸技法风靡长安 三七 高仙芝和他的三次战争 (一)小勃律战役 (二)怛罗斯之战 (三)潼关保卫战 三八 戎马一生的封常清 (一)毛遂自荐 (二)经略西域 三九 为盛唐西域吟壮歌的岑参 (一)鸿鹄之志 (二)初赴安西 (三)再赴塞外 四〇 安西良吏张孝嵩 (一)主动请缨赴边塞 (二)戎马生涯,征战西域 四一 唐朝和亲回纥的真公主 (一)首创真公主和亲先例 (二)三位真公主和亲回纥 四二 心系中原的于阗王李圣天 (一)热衷中原文化 (二)积极与河西、中原交好 四三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及《突厥语大词典》 (一) 《 突厥语大词典》的编纂缘起 (二) 《 突厥语大词典》的主要内容 四四 西辽帝国的创建者耶律大石 (一)柳暗花明 (二)逐鹿中亚 (三)推行中原文化 (四)宽容的宗教政策 四五 丘处机与《长春真人西游记》 (一)远赴西域觐见成吉思汗 (二) 《 长春真人西游记》 四六 驻守别失八里的綦公直 (一)初涉屯田 (二)驻守别失八里 四七 元代西域将领李进与刘恩 (一)屯兵西域的元代将领李进 (二)驻守南疆斡端的刘恩 四八 秃黑鲁·帖木儿汗与新疆伊斯兰教 序言 当今欧美学界有关亚洲研究中,有几个与我国所习用 的西域联系又相区别的地理或地缘政治概念,即“内陆欧 亚”(Inner Eurasia)、“中亚”(Central Asia)、“内 陆亚洲”(Innet Asia,简称内亚)和“高地亚洲”(La Haute Asie)等。这些概念皆已传入中国,为学界所用。 其中“内陆欧亚”的地理范围最广,大致东起我国大 兴安岭,西越乌拉尔山,北至北极圈,南达我国长城、昆 仑山脉及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诸国。自20世纪90年代 末苏联瓦解以来,美国哈佛大学设立了一个新研究方向, 专攻“中部欧亚”(Central Eurasia),其地理覆盖面要 小于“内陆欧亚”,几乎专指苏联瓦解后东欧部分以外的 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如高加索地区和独联体中亚。此外, 研究亚洲北部游牧民族学界也常使用“欧亚草原” (Eurasian steppes)的概念,指从蒙古高原开始向西分布 的我国天山以北、哈萨克斯坦、乌拉尔河、伏尔加河以及 顿河流域的草原。上述这些概念的共同核心是“欧亚” (Eurasia),即亚、欧两大洲的连接处及其毗邻地带。中 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出版集刊就题日《欧亚研究》 (Eurasian studies)。 “中亚”的含义有广与狭两种,广义的“中亚”指伊 朗西部与阿富汗、独联体中亚五国、蒙古国与我国新疆、 西藏、青海、内蒙西部与河西走廊,基本相当于“高地亚 洲”和“内亚”;狭义的中亚主要指独联体中亚五国,不 包括我国新疆。 上述所有这些概念都源自欧美,虽然各有不同,但也 有共同点,即均指欧亚大陆中部远离海洋,自然降水较少 的地域。这一地域从北向南,苔原、森林、草原和荒漠、 绿洲为其基本地貌。 我国自古习用的西域(the western Regions)的称 谓,据目前文献起于西汉初。汉以前的中原人如何称呼西 域,尚不得而知。汉代将西域分为南北两部分,大体以天 山为界,南称“城郭诸国”,北称“行国”。 所谓“城郭诸国”指绿洲农耕区的政权,相当于今吐 鲁番(当时称车师)和南疆。西域,也包括整个中亚(或内 亚、高地亚洲以及内陆欧亚),因地处内陆,远离西太平 洋与北印度洋季风形成的暖湿气流影响区,其地滋养生命 的主要水源是高山雪水融化形成的长短各异内陆河,这些 河流因水量不足,且距海岸过于遥远,皆不入海,其下游 最终消失在荒漠中,形成沼泽区。这种沼泽被人类开垦后 成为绿洲。在古代我国西域绿洲的主要水源是塔里木河及 其各支流,如和田河,和其他内陆河如车尔臣河等。绿洲 居民以农业为生,世代定居,故称“城郭诸国”。 行国指天山中和天山以北草原的游牧部落的政权。天 山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巨大山脉,南北宽度也很大,分为几 个山系,山中有肥美的山区草场。天山以北隔准噶尔盆地 是阿尔泰山,山北为蒙古高原西端。阿尔泰山南北也分布 着不同的山区草原。清代以前,天山以北主要是游牧民 族,如匈奴、铁勒、突厥、回鹘活动的地域。游牧民族以 放牧牲畜为主业,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故而其政权称 为“行国”。 汉以后,西域这个术语继续使用,但其地理覆盖范围 在史籍中随时代而异,也有宽窄两种,广义的西域基本泛 指河西走廊以西的广大地域,略与欧美学界的“内陆欧 亚”、“内陆亚洲”与“高地亚洲”的西部相当,而狭义 的西域基本同今之新疆。 本书的西域叙事主要指新疆,间或包括其毗邻地区, 如西汉之张骞出使大月氏与乌孙,陈汤平定北匈奴,东汉 的甘英出使安息,求法僧法显、宋云、玄奘的旅行和文成 公主与吐蕃的和亲等,也就是说基本上讲的是狭义的西 域。我们下面所讲的西域也沿袭这一层意义。 西域进入中国版图始于西汉,此后在十六国、北朝、 隋唐和辽、元、清各代,中央王朝对这里进行着直接或间 接管治,而先后统治过西域全境或部分地区的匈奴、铁 勒、西突厥、哈刺汗朝(本书称喀喇汗朝)、高昌回鹘、西 辽、察合台汗国、东察合台汗国/别十八里、叶儿羌汗 国、准噶尔与回部等,也都是我国地方性民族政权。因 此,西域研究从来都是中国史研究的重要方向。1990年我 在中亚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草原丝绸之路”考 察时,在哈萨克斯坦遇到正在开始对当地汉代塞种、乌孙 遗址进行发掘的美国加州大学的考古团队。他们对我说, 在来到中亚以前对这里的古代历史一无所知,从未想到两 千余年前中国的边界竟然已经推进这么遥远的地方,来了 之后才发现记载塞种与乌孙的主要史料居然主要为汉文文 献。 中国的东面是西太平洋,北面是大漠,西南是青藏高 原。中华民族的先人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向西发展,与西 域居民建立密切联系,使古代中国得以走出东亚。回顾光 荣祖先所迈出的关键步伐而造就雄踞亚洲的世界大国的进 程,西域在中国历史上之地位,以及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 的重要性,可以说是怎么评介也不过分的。今天中国在亚 洲国际事务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与西域是中国的一部 分是分不开的。所以如果要对国民进行历史教育,向社会 大众普及历史知识,西域的民族、历史、文化是 导语 本书上起西汉,下讫清代,讲述了80余位西域历史人物的事迹,涉及军事、政治、文化、宗教、社会生活等不同的社会历史,无论是边将、罪臣,还是商人、僧侣,这些生动、鲜活的人物生命历程和西域业绩,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中交相辉映,见证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盛况,从侧面勾勒出一部逾越两千年且波澜壮阔的西域历史。在西域的历史舞台上活跃的人物大多有着非同常人的经历,而恰恰就是这些非同常人的西域人物,常常改变和发展着西域的历史格局与最终走向。 后记 小时候,常在村中的大院听老人们讲《岳飞传》《杨 家将》《呼杨合兵》《薛仁贵征西》,那时对古代人物有 了遥远而切身的崇拜,这影响了我考大学时候志愿的填 报,第一志愿是历史,第二志愿还是历史,只是学校不同 罢了。上了大学后,发现教材中的历史并非小时候听的评 书那样以人物为中心,纵横驰骋、南来北往任由想象。 然而,人物才应该是历史的灵魂。在西域与中原交往 的数千年历史上,行走在东西方的历史人物是物质交换、 文化交流、族群交往、宗教传播的关键载体。鲁迅曾经写 到,“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 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 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 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先生所谈及的几类人,在 西域历史上有着典型的代表,那些奔走在东西方交通道路 上传经布道的法显、玄奘,那些生活在异域为国家统一、 社会发展奔走的班超、渥巴锡,那些为文化传播、贸易交 往的裴矩、刘锦棠,他们正是中国的脊梁。战争、和平、 对抗、交流,这就是人类的历史,也是西域的历史。 西域历史于很多学者而言,甚至是历史学者,也常常 感到棘手。历代正史对西域的描述晦涩不清,尤其是西域 的物产、人物、地域名称更是如此;这些历史的记述常常 断断续续、语焉不详,尤其是东西方交流受阻的时候更是 如此。目前关于西域研究的成果文献,大多数需要汉文以 外的大量文献才能更好地还原历史,给予人物更鲜活的形 象。此外,陆续出土的文书、墓志、碑刻、汉简等,也让 西域历史人物研究可以有更多的资料可以使用,将正史中 的记述与出土的文物进行对比使用,如“李柏文书”的出 土,就将前凉在西域的活动对应起来,鲜活地体现了李柏 的个性和面对的复杂局势。 这本书最初是作为收集屯垦及人物资料而做的。我的 研究生们在其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彭修建、蒋静收集了 清代的人物资料,刘少虎收集了民国时期的人物资料,李 鹏收集了1949年后新疆兵团的人物资料,朱丽娜收集了唐 代、元代的人物资料,于沙沙收集了汉晋时期的人物资 料。此后陆续根据考古发现、墓志碑刻等信息,不断完善 这些信息。此外,在野外调查时候,我有意识地增加了宗 教传播、东西方交流使者的人物形象的考察,先后前往玄 奘故里、张骞故里、司马迁祠、焉支山、扁都口、河湟地 区、龟兹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这些历史人物生长、活 动的具体社会环境,对人物的形象有了更深一步的思考。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的博士生田海峰、王玉平、张弘毅, 硕士生王进花、李亚萍、徐超、郑葱燕、尚倩、邓雯玥 等,在绘图、修改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感谢本书责任编辑周珍。我们交往的过程中,不仅有 书稿的交流,也有很多学术的探讨,更多了一份默契。这 部书稿最初是很粗糙的,我们又做了大量的修改。在修改 过程中,硕士生党琳做了大量的统稿工作,尤其在语言优 化、查找资料方面,党琳都是很优秀的助手。 当然,这部跨度达到两干多年、展现大国雄心的书 稿,能否经得住学界推敲,我还是没有底气的。请师长同 仁不吝赐教,以备修改完善。 张安福 2018年11月22日 于文茆楼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作者曾长期在新疆工作,又因承担国家重大 项目,多次考察当地文物古迹,对新疆历史地理、民 族文化、风俗民情都极为熟悉,出版发表过许多相关 论著成果。可以说,作者本人就是参与新疆建设的成 员之一,由他来撰写这样一部以人物故事为主,读来 轻松、引人入胜、图文并茂的新疆历史普及读物,我 认为是再合适不过了。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双一流”特聘教授、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王小甫 西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交汇的枢纽, 也是我们文明古国反复开拓经营的西陲边疆。自周穆 王以下,特别是张骞凿空西域之后的两干多年间,中 华各族儿女在西域这片广阔的舞台上,留下慷慨悲歌 的英雄业绩和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曾在新疆多年的 张安福先生,将不是乡情胜似乡情的炽热感情,全部 倾注在西域这片沃土上。对西域人物的收罗研究汇集 于此,读者可以通过西域人物的壮丽人生来了解西域 历史。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顾问、 丝绸之路专业委员会主任、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胡戟 自西汉凿通西域以来,中国历代中原王朝始终积 极致力于经营西域,无数先驱者共同推动了西域历史 的进程,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两千多年来,无论 是民族迁徙、商贸往来、文明交融,还是中央王朝治 理西域、屯垦戍边,投身于此的无数先驱者堙没在历 史长河中,用生命见证了丝绸之路东西方交融的璀璨 文明。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展现了中国边陲地区绵长的 历史发展图景和古老灿烂的丝路风貌。 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资深学科带头人、 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会长、中国郑和研究会副会 长 万明 精彩页 一 “凿空”西域的张骞 张骞(前175?--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汉武帝时期,张骞应募出使西域,东西文明的交往从此进入了新纪元。 西汉初,匈奴势力控制了河西走廊,不仅阻断了中原王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而且时常侵扰西北边境。西汉王朝迫于形势,只好采用和亲的政策缓和边境危机。经过文景之治近四十年的休养生息,西汉经济实力日渐殷实,“天下殷富,财力有余,士马强盛”,为反击匈奴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在汉武帝得知大月氏与匈奴的敌对关系后,便决定联合大月氏夹攻匈奴。“为人强力,宽大信人”的张骞“以郎应募”愿出使西域,说服大月氏与汉结盟从而成为史书记载的出使西域第一人。 (一)两次出使屡建奇功 建元三年(前138年),张骞以匈奴人堂邑父为向导,率领100多名随行人员自长安出发前往大月氏。西行的道路极尽艰辛,“行旅负水担粮,履践沙石,行人唯以人畜骸骨及驮马粪为标验”。交通不便、危机四伏,张骞的首次出行并不顺利,在途经匈奴领地时被俘获。匈奴为了笼络汉朝使节,甚至让张骞娶妻生子。但张骞始终秉持汉节、不辱使命,心怀出使大月氏一事。终于,张骞伺机摆脱了匈奴人的控制,向西逃奔,日夜兼程十余日进入大宛境内。受匈奴役使的大宛国王得知张骞西使大月氏的意图后,立即为其安排了翻译和向导,将张骞一路护送到了大月氏。不料,定居妫水(今阿姆河)北岸的大月氏早已远离匈奴的侵扰,百姓安居乐业,无意再报复匈奴。张骞多次试图劝服月氏王联合汉朝夹击匈奴,但终“不得要领”。 无奈之下,张骞只得辗转返回,在大夏停留了一年始归。途中,张骞再次被匈奴所俘,一年后才逃回长安。张骞不仅带回了大量的西域物产,还向汉武帝报告了出使情况和沿途的所见所闻,以及西域诸国的地理位置、特产、人口、城市、兵力等信息,得到了汉武帝的高度重视。张骞熟悉西域人文地理,便跟随卫青出击匈奴,建战功。汉武帝取“广博瞻望”之意,封张骞为博望侯。“博望侯”的称号从此流传开来,甚至直接成为外交使臣、西域使者的代名词。汉代以降,张骞获得了不计其数的赞誉,作为西汉盛世王朝与西域诸国进行文明连通的见证者而彪炳史册。 元狩四年(前119年),张骞被拜为中郎将,第二次出使西域。此行的路途较为通畅,张骞不仅携带了大量的马、牛、羊以及大量的财物,也背负着“断匈奴右臂”的政治、军事使命出使乌孙。张骞使团到达乌孙时,恰逢乌孙内乱,乌孙王并未答应西汉结盟的诉求,但派遣了十余名使者跟随张骞回访汉廷。张骞在原定计划无果的情况下,派遣副使分别出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身毒等中亚、南亚以及西亚地区,传递了汉朝与西域国家通好的意愿,同时也使得汉朝国威远播,扩大了政治影响。 元鼎二年(前115年)张骞一行偕乌孙使者抵达长安,完成了第二次出使。西汉的富庶与广大,深为乌孙使者所羡,无形中为西汉结盟乌孙夹击匈奴战略的实现增添了筹码。同时,张骞所遣的副使也相继引西域诸围使者来访汉朝,促进了彼此的信息交流,为汉王朝经略西域奠定了基础。西域诸国甚至世界各国几乎都对汉朝的“博望侯”有所耳闻,张骞也因其卓著的西使功绩而被升迁为大行,位列九卿。 元鼎三年(前114年),张骞去世,葬于城固县汉江北岸。 (二)开辟丝路连通东西 张骞“凿空”西域,是历史上有文字可考的中国人第一次探索异域、开眼看世界的真实写照,是东西交流史上的一次壮举。张骞通西域后,中原与西域之间出现了“东西使者,络绎不绝。商贩胡客,相望于道”的盛况,这条连接东西双方的丝绸之路以其最原始的使命而变得异常繁华。最初是各国之间使者频繁往来,其后辗转在这条道路上的商贸劲旅又绽放出夺目光彩,沿途的沙漠戈壁、河流湖泊、山川高原都无法阻挡他们的脚步。张骞之后的千年间,在这条连通东西的道路上涌现出大批行者,其中不乏负箧曳屣的僧侣信徒,他们风尘仆仆跋涉在莽莽黄沙与崇山峻岭之间,在苦修之中寻求真知。漫长而古老的丝绸之路,见证了中原王朝的西行探索,也见证了西方诸国的东进与开拓,成为双方文明碰撞与交流的载体。 “不是张骞通西域,安得佳种自西来。”通过丝绸之路,西方的胡萝卜、核桃、石榴、黄瓜、大蒜、葡萄、胡豆、胡麻、西瓜、洋葱等物种传至中原,极大地丰富了中原人民的饮食文化。胡地的风俗文化也得到了中原人民的认同和喜爱,甚至到了东汉时,胡服、胡帐、胡床、箜篌、胡笛、胡舞等成为京城贵族竟相追捧的对象。 “风沙霜雪十三年,城郭山川万二干。”数百年后,继汉之后的又一盛世——唐朝,成为丝绸之路贸易往来的鼎盛时期。唐朝延续了前代丝绸之路横跨亚欧大陆的路线,将中原的丝绸、茶叶以及先进的技术传至西方。沿途出现了大量的贸易中心和新兴城市,西方的宗教、饮食、艺术等也迅速传至中原,东西双方的交流日益密切,对后世丝绸之路甚至中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