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威村的雨季》是我和小鹏合作的第四本书。
从《背包十年》到《我们为什么旅行》到《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再到这本《孟威村的雨季》,无论从文笔,架构,还是讲故事的技巧,都大大*了前三本,是他写得*好的一部作品。我想,可能在他背包十七年的旅途中,这段孟威村的经历是毕生难忘的,且对他的职业旅行生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010年,第一次见小鹏,在狭小的会议室,他拿出一个笔记本电脑,说要给我看点东西。说着话,他还把灯关了,我有点紧张地问你要干吗,这时我就看到屏幕亮了,视频开始播放,关于他在全世界背包旅行的足迹,配乐一响我就坐不住了,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碍于人多,拼命死忍才克制住了。
那首歌,那个旋律,我到今天还记得:鲍伯·迪伦的《forever young》。
“愿你勇敢无畏,愿你永远年轻,永远年轻,永远年轻。”
《背包十年》上市后以火爆速度蹿红,意料之中又意料之外。那一年,中国还没有背包客的概念,旅行是个新鲜事,更别提把旅行当职业。小鹏是我南开校友,一个地道的天津男孩。匪夷所思的是,他没有天津人的恋家性格,毕业十年,我们选择规行矩步,按部就班,而他,却踏上一条吉凶未卜的行者路,恨不得与《国家地理》杂志私奔,走到天涯海角,随夕阳消失,□□回来。
整整十年,他没有做过固定的工作,只是不断上路,旅行,今天在撒哈拉沙漠艰难跋涉,明天又跑到北极欣赏美到*的欧若拉。我很好奇的是,这十年来他如何坚持,如何克服巨大的不安全感,明天的早餐,到底在哪里?
可以骄傲地说,《背包十年》的出版,带动了中国真正的旅行潮流。那之后,大批旅行书纷至沓来,全是背包客,全是环游世界,全是辞了职,休了学,弃了业,全是苦哈哈风餐露宿标榜性格,全是找不着自我了只能憋着上路,全是旅行回来就疗愈了踏实了收获了充实了。真的还是假的?
再之后,想都想得出来,旅行书经历了从蜂拥而至到打入冷宫的残酷过程,迅速变成明日黄花。
不管市场如何变化,只有小鹏依然还在,就像坚持旅行一样,一直坚持创作,踏遍世界每寸土地,看遍世间美景,找到旅行的意义,又开始选择回家的路。从《我们为什么旅行》到《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他不停笔地写了一本又一本,还抽空实现了他的又一个梦,造青旅——背包十年青年公园。
但我*念念不忘的,还是2010年*次见他时,他讲的那个故事——孟威村的雨季。
那是发生在他30岁那年的故事,人生陷入困惑,同龄人纷纷买车买房,过上富足且正常的生活,只有他,依然处于“混迹世间”的状态,这是他对自己的定义。一个人如果没了社会认可的标签,便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和自我怀疑。很多时候,我们活着就无法不在意别人的眼光,说不在意都是假的。
那年他决定*后赌一把,去一个没有信号没有电没有手机的世外桃源。原计划停留两天,却不知不觉待了一个月。出去走走,并非是一种逃避,而是看一下外面的人,那些我们不曾了解的世界以及别人的生活,会给我们以某种启示。
不过,原本以为的世外桃源,民风淳朴,实际住下来才发觉,根本不是想象中那样。人的贪与恶,在任何地方都存在,概莫能外。他被黑店老板追杀,险些死在孟威村那个狂风骤雨的黑夜。
原来世上并无桃源,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我们只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搭建自己心中的一片桃花源,应对人生的难。
只有走过*黑暗之处,才懂得一线光的可贵。就像《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在大雨倾盆之夜,爬过肮脏污浊的下水道,在恶臭的污水中爬了整整一夜,逃出生天,成功越狱,在阳光灿烂的海滩上,和他的老友紧紧拥抱,庆祝重获自由。
孟威村的那一夜,对小鹏有着同样的意义,之后的路,豁然开朗,原本打算中断的职业旅行生涯,有了新的起点。
雨季之后,一切终将不同。
大多数人,25岁已是中年,个个肩上扛一副枷锁,把工作视为苦役,日日消磨。青春比任何事物都短,渐渐成熟,谦卑,宽容,矜持,看化,壮志全部消磨,人更浮于事,公车更拥挤。直到老得不能上班,被公司勒令退休,细胞疲劳,崩溃下来,开始指手画脚地批判所有新鲜事物,永远不能畅快如意。
而小鹏在而立之年经历的这个故事,或许能给我们提提气,找到点振作的理由。孟威村发生的种种,有如神明的指引,而他在那里遇到的每个人,每件事,无不带着些冥冥中的昭示,带领他穿越茫茫黑暗,终于找到光明的方向。人生是有守恒定律的,你得到一些,失去一些,*终手里的筹码还是那些,只看你如何加以利用。
再乖再听话,人还是要老的。年轻时不如好好放纵一次,享受当下的快乐,即使不死,也如在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