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苏科图?梅塔,定居纽约的记者、作家。印度人,在美国爱荷华大学、纽约大学完成学业。其双重身份帮助作者既能从本土又能从外围来观看孟买这座城市。其作品曾获得怀丁奖、欧?亨利奖及纽约艺术基金会奖金。梅塔的其他作品发表在《纽约时报杂志》《格兰塔》《哈泼斯》《时代周刊》《康德纳斯旅者》《村声》等知名刊物上。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的“通盘考虑”节目曾专访过梅塔。他还参与编写了多部宝莱坞电影剧本,其中包括《克什米尔任务》。《孟买》一书是他通过两年半的采访、思考而创作的作品,该书入围2005年普利策奖决赛。
译者简介:金天,旅英十载,现居美国。于翻译一事始于爱、终于信。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但求在译者之隐身与译者之介入间(翻译过程中尤难调和、令人着迷之处)发现“真”、还原“善”、创造“美”。 后记 9月的卓晨,我在布鲁克林醒来,发觉窗外笼罩着浓厚的 灰云凤把来自世贸中心的蔽天烟尘一路从东河吹到了我们公寓 楼外的上空。“911”恐袭发生的那个早晨,我重回不久的纽 约在我方才离开的孟实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就此改变了印 度次大陆上帮派战争的性质。 2001年12月,德里国会遭克什米尔分裂分子袭击,印巴 战争一触即发,边境戒严。巴基斯坦总统佩尔韦兹·穆沙拉夫 对达乌德·易卜拉欣在巴方境内一事矢口否认。此前已爆出巴 基斯坦情报部门长期扶植塔利班势力的丑闻,美国记者丹尼 尔·珀尔在巴遇害一案又闹得沸沸扬扬,倘若再和窝藏黑帮大 佬扯上关系,巴基斯坦的国际形象将益发受损。2003年10月, 美国财政部正式将达乌德·易卜拉欣列入“全球恐怖分子”的 名单进行通缉,称达乌德“已和基地组织达成一致,与其共享 走私路线,并资助伊斯兰极端分子一再发动企图推翻印度政权 的恐怖袭击”。美国官方进而公布了达乌德藏身卡拉奇的最新 消息及他的巴基斯坦护照号码。 达乌德帮的首脑们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他们担惊受怕、 彼此提防,唯恐窝里斗,唯恐被小拉詹的手下暗杀,也唯恐宿 主巴基斯坦将他们秘密处决,或拱手移交给印度政府(作为巴 方释放善意的外交手段)。他们曾如此擅长利用恐慌,他们靠 制造恐慌谋生,以此要挟但求活命的勒索目标支付百万卢比的 赎金。如今,这种恐慌终于反噬了他们,对他们日夜追赶,不 死不休。然而孟买的恐怖活动并未就此终止,2003年8月,在 印度门及闹市区的钻石集市发生了两起汽车爆炸,共造成五十 二人死亡、一百五十人受伤。此次袭击是穆斯林的又一轮报复 一—2002年上半年,与孟买相邻的古吉拉特邦曾发生印度教暴 民火焚百余穆斯林的惨剧。孟买有难,艾杰·拉尔再度临危受 命,从铁路警察局调任“〇三”爆炸案侦查组,负责全力破 案。 2000年9月,沙基尔的手下冲进曼谷的一座豪宅,举枪瞄 准正参加晚宴的小拉詹,子弹穿透了后者的身体。暴徒破门而 入、大开杀戒之时不忘保持手机畅通,坐镇卡拉奇的沙基尔得 以聆听叛徒小拉詹发出的哀嚎,仿佛那是世上最美妙的音乐。 但就像印度黑帮电影描绘的那样,命不该绝的小拉詹自阳台一 跃而下,不顾双腿骨折带来的剧痛连夜逃亡。据说他最近一次 露面是在卢森堡,依然电话遥控着他在孟买的残部。而曾下令 暗杀拉克什·罗斯汉,又威胁桑杰·杜特不准离境的阿布·萨 勒姆在2003年时于里斯本①被捕,现正等待引渡。萨勒姆被捕 时恰由某宝莱坞女星陪同。 与此同时,孟买警方发起的偶遇规模越发惊人。1998年, 48名“帮派分子”(据警方称)遭偶遇。1999年,这一数值上 升到了83人。尽管在2000年时略有回落(74人),但很快地, 2001年全年,铁了心的孟买警方射杀的黑帮人数首次突破100 大关。孟买的帮派战争看似进入了休眠期,各大报纸的犯罪专 栏却充斥对所谓无组织罪案的报道:仇杀(心怀不忿的帮佣谋 害雇主)与情杀(求爱不成的男女怒而索命)时有发生。 2003年还发生了另一件大事。这一年,一个叫做阿卜杜 勒·卡里姆·泰尔吉的人引爆了印度自建国以来最大的腐败丑 闻。泰尔吉本是个卖花生的小贩,后涉嫌伪造价值三千两百亿 卢比的印花税票却未遭起诉,只因他买通了孟买各政府官员与 警方高层。这桩惊天丑闻一经曝出,上至孟买警察局长、下到 偶遇专家(譬如普拉迪普·萨万特)均遭拘捕。萨万特一次次 草营人命却得以逍遥法外,如今正面临牢狱之灾。据称,泰尔 吉在案发前还到一家名为蓝宝石的啤酒吧一掷千金,但他打赏 的人当中不包括艺名赫妮的舞女。曼努吉刚刚做了父亲,赫妮 必须从此退隐了。她给她那眉清目秀的儿子起名叫“洛夫”, 也就是爱的意思。 目录 卷一 权力 寻根志 说不的国家 两种货币 代权 印穆冲突(1992-1993) 大选(1998) 大佬 孟巴 仅次于苏格兰场 艾杰·拉尔:爆炸案与帮派战争 偶遇 黑领工人 穆赫辛:达乌德帮 萨蒂什:叛变者 沙基尔:流亡的教父 卷二 欢娱 吃瓦达餐包的人 燥热之城 蒙娜丽莎跳舞 红灯区 两种人生:赫妮/曼努吉 除夕夜 酿造欢愉 维德胡·维诺德·乔普拉:《克什米尔任务》 马赫什·巴哈特:《我心悲痛》 打拼者和难近母 被告:桑杰·杜特 星梦与黑帮 卷三 旅途 记忆的地雷 孔雀宫综合高中 满世界的孩子 金翅鸟 吉里什:都市异乡人 巴班吉:逃家的诗人 挤一挤 挥别尘世 独我与众我 后记 致谢 精彩页 权力 寻根志 光是孟买城的人,就快比整个澳洲的要多了。印度门外的铭牌上题着“孟买—印度之最”,依我看,不妨改成“孟买—世界之最”。至少就人口而言,孟买名副其实。城市的生命力首先体现在人口,拥有一千四百万城市人口的孟买当“世界之最”无愧。而孟买的今天便是全球都市化进程的明天。呜呼哀哉。 1977年,我离开孟买。二十一年后,我回到孟买。今非昔比。二十一年,足够一个人出生、求学、到法定饮酒年龄、适婚、能考驾照、有投票权、可以参军、上阵杀敌。走过二十一年的我却不曾丢掉我的孟买口音,不论是在坎普尔还是堪萨斯,我说话像孟买人,身份是孟买人。别人问我:“你是哪里人?”我回想我待过的那些地方:巴黎、伦敦、曼哈顿……我的思绪总是落回孟买。于是我说:“我是孟买人。”埋藏在惨淡现状之下的孟买,兵荒马乱的那座城,是我魂牵梦萦的故乡。这颗秀美的海上明珠,寄托着一个文明古国对崛起的渴望。寻寻觅觅的我,二十一年后回到孟买,回到心之所向,只为追求一个朴素的答案:我还能不能够重新回家? 我是典型的城市动物。出生在走向衰颓的加尔各答,随后搬到孟买,在那儿生活了九年。又搬到纽约,在皇后区的杰克逊高地住了八年。此后,我断断续续在巴黎住过一年,在曼哈顿东村住过五年,在伦敦总共住了差不多一年。唯一的例外是我在虽非乡野、胜似乡野的爱荷华度过的那三年,以及在布伦瑞克和新泽西的那两年大学城的生活远离了都市的喧嚣,却是我重回喧嚣都市的铺垫。我的两个儿子出生在繁华的纽约,我住在哪座城市可随心所愿?我对城市的情结若用一句话概括,便是“生于斯,长于斯,眠于斯”。乡村是周末度假的好去处,但乡村令我无所适从。 我们家世代经商,逐利而居。为了帮衬兄弟的宝石生意,上世纪初的时候,我的爷爷就从古吉拉特邦@的郊区搬到了加尔各答,他那时还年轻。他的这个兄弟—我们的伯公在三十年代背井离乡、远渡重洋到了日本,此举在当时的印度可谓离经叛道。因此伯公回乡时,不得不手捧头巾@向长辈负荆请罪。但是他的侄子——我的爸爸和他的兄弟却一路从老家搬到孟买,再跨海到安特卫普和纽约,生财不断,迁徙不止。我的外公早年从古吉拉特邦移居肯尼亚,现住伦敦。我的妈妈出生在内罗毕,在孟买上的大学,现住纽约。在我们家,易地而居无需深思熟虑。生意做到哪里,我们就搬到哪里。 记得有一次,外公带我们回老宅做客。有着巨大木梁的老宅位于毛达哈——曾是古吉拉特邦的一个村,后来发展成一个镇。我们坐在老宅的庭院里,听外公为我们介绍现任房主萨拉夫一家。萨拉夫是从小地方来的钱庄老板,对他和他的家人而言,毛达哈就是大城市了。外公向萨拉夫介绍我的爸爸,说:“这是我女婿,住在尼日利亚。” “尼日利亚。”萨拉夫一边重复,一边点头。 “这是我外孙,纽约来的。” “纽约。”萨拉夫又重复道,继续点头。 “这是我外孙媳妇,伦敦来的。” “伦敦。” “现在他们俩住在巴黎。” “巴黎。”萨拉夫照例重复着。如果这时候外公说:“我住在月亮上。”萨拉夫大概也会面不改色地点头重复:“月亮。”这幅对牛弹琴的画面实在有些滑稽,但散居天南地北的我们一家能齐聚一堂,参观外公童年时的老宅,又何其有幸。亲情的纽带把分散各地的我们紧紧维系在一起,不管出走多远,归来仍同根同源。 我的爸爸离开加尔各答,是为那里的商业竞争所迫。他不喜欢当地珠宝的买卖方式,也包括过程中买卖双方必然的激烈交锋。在约定好的时间,一群宝石商人会和中间人一起赶到顾客那儿,开始讨价还价。顾客大声嚷嚷,唯独不说心理价位,而是用手攥住宝石商的兜提一角,在布料遮挡下举起相应的手指数,暗示他想要的价格。“你疯了?我还要不要做生意?”宝石商不甘示弱,自然也要表现得极度不满。气愤地冲出门去不说,一路还要呼天抢地。但他一定会“不小心”把伞落下,以至于十分钟后“不得不”返回来取。 P1-3 导语 本书中作者以孟买本地人的视角带我们进入这座新旧撞击的城市。他从一个个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这座城市,比如带我们跟着一位在贫困和虐待中长大的酒吧舞者进入宝莱坞内部圣殿。比如从两个不同教派之间的竞争进入当地的黑社会。又比如从无数为了寻求更好生活而露宿街头的村民进入孟买这座城市的众生之中。作者在国外生活工作了二十多年后又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到那座城市,对两种不同文化的理解和体认都使得这本书十分丰满,而孟买这座城市本就是印度文明与西方文明撞击的产物,这座城市正是这个古老而不断变化着的世界的启示。该书描述精妙,借由孟买,将印度与西方世界的融合冲突完美带出。读者仿佛徜徉于孟买街头,流连忘返。 内容推荐 作为土生土长的孟买人,梅塔对这座奇幻之城如数家珍。他以罕见的洞察力、惊人的细节和独特的切入点描绘与孟买的无限亲密。书中的故事次第展开,我们得以走入暗昧地带,见识穆斯林和印度教派面对孟买错综复杂的政商体系,为谁执牛耳不惜流血冲突。我们得以跟随酒吧舞女,看她从备受凌虐、食难果腹的孩童成长为不得不向现实妥协的青年。我们也得以推开宝菜坞的大门,一窥其中的五光十色和森严等级。我们更得以认识那一张张对美好生活怀揣着希望从乡村而来,却未能被孟买温柔以待的渴盼的面孔。坦诚、激昂、幽默与袁,无不交织书中。翻开它,便能走进那个古老而历久弥新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