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冷月孤灯(静远楼读史)(精)/唐浩明作品典藏系列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唐浩明 |
出版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冷月孤灯(静远楼读史)(精)/唐浩明作品典藏系列》是著名历史小说作家唐浩明三十年来绝无仅有的历史随笔集、十五年来的最新作品。全书共分三辑,分别为“解读曾国藩”“时势造豪杰”“小楼碎片”。第一辑是对曾国藩的专题解读,这些专题大都是对曾氏爱好者的演讲题目。第二辑是对传统文化和古人的阅读。第三辑收录了唐浩明揭秘自己多年创作经历和书斋秘闻的文章。 作者简介 唐浩明,1946年生,湖南衡阳市人,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就学于河海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入岳麓书社工作,任编辑室主任、总编辑等职。著有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杨度》、《张之洞》、《唐浩明点评曾国藩家书》、《唐浩明点评曾国藩奏折》、《唐浩明点评曾国藩语录》、《唐浩明点评曾国藩日记》等,整理出版《曾国藩全集》。 《曾国藩》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中直图书第3名;《杨度》获国家图书奖;《张之洞》获中宣部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 目录 辑一 解读曾国藩 为什么不做皇帝 忠而不愚与用而有疑 强者性格与求阙心态 一生三变 治军方略 不是汉奸卖国贼 家教家风 拙诚 怯弱:内心世界的另一面 含雄奇于淡远之中 本色是文人 两部诗文选本 三梦刘墉 游子的故园情结 识人用人 保皇派与掘墓人 曾国藩与左宗棠 曾国藩与李鸿章 梁启超向曾国藩学什么 一个负载沉重的生命 辑二 时势造豪杰 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 从治乱史看和谐社会的要素 厚重与和谐 湖湘文化与湖南人 忠诚:湘人品格的最亮点 回雁孤峰唤船山 千金不换的回头浪子 古今难寻彭玉麟 九帅曾国荃:时势造就的豪杰 乱局清醒客 从清流名士到国家重臣 时代酿造的悲剧角色 从诗歌创作看张之洞的真性情 一个率真的热血男儿 辑三 小楼碎片 帝王之学:封建末世的背时学问 晚清大吏的文人情结 历史人物的文学形象塑造 敬畏历史.感悟智慧 我看历史小说 从编辑《曾集》到写曾国藩 富厚堂的藏书楼 父亲的两次流泪 铁画银钩忆秦孝仪 《曾国藩》的三个抄稿人 政敌与亲家 事业与胸襟 符号与本体 跋:孤冷是一种意境 序言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开始动笔创作历史小说。从那 以后,写作便成为我生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几乎占据业 余时间的全部。不知不觉间,三十年就这么过去了,真有点杜 甫所说的“丹青不知老将至”的味道。偶尔回头一望,过去的 岁月,如同逝水飘烟,一片迷离,幸而有这些文字,仿佛能告 诉自己这一路是如何走过来的。 三十年来,我的写作主要在两个领域:一是长篇历史小 说,一是“评点曾国藩”系列。 三部历史长篇《曾国藩》《杨度》《张之洞》花费了整整 十五年的时间。为什么要写历史小说?若要找源头,可以追溯 到酷爱读书的少年时代,先是在书摊边租看《三国演义》连环 画,后来是去图书馆借阅原著。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我认为 那是天底下最好的书。若干年后,当我无意间走进晚清,走进 那个三千年一大变局中,内心里有许多冲动,有许多话要说。 当思考采用何种方式来表达时,便自然而然地想到《三国演 义》,三部历史小说就这样产生了。要说宿命,这就是宿命。 历史有许多种表述方式,用文学方式来述说历史,依旧为今天 的中国人所喜爱。这三部历史长篇多年来不断重印,说明的正 是这个事实。 时光到了二十一世纪。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文化界 有一个很突出的亮点,那就是勃兴于民间的国学热。曾国藩被 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位代表,他在新世纪被重视,应 该是国学热中的必然现象。小说《曾国藩》得到持续的关注, 曾氏这个人物,也引起全社会的浓厚兴趣。国内书店书摊上充 斥着各色各样的关于曾氏的书籍。这些书鱼龙混杂良募不齐。 书越多,历史上的那个曾国藩反而变得越模糊。作为当代重提 曾氏的“始作俑者”,我有一种正本清源的义务感。我决定放 下历史小说的创作,一心研究曾国藩。值得庆幸的是,曾氏给 后人留下一千多万文字,为今人深入研究他提供了丰富的第一 手资料。我熟悉这些资料,想借助对这些资料的研究,让世人 了解一个真实的曾国藩,也希望借助对这个传统文化标本的解 剖,来帮助寻常百姓形象地感知我们的国学,于是就有了“评 点曾国藩”系列。这件事情做下来,便又耗去十五年光阴。 从去年下半年起,我开始修订我的历史小说。现在交给广 东人民出版社的《曾国藩》,便是这个修订本。这是该书问世 二十多年来的第一次修订。这次修订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在 评点的过程中,我对这个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基于这 种认识,我对小说某些章节做了相应修改。二是增加了一些能 生动体现曾氏性格的真实故事。三是文字上的提炼、加工与修 缮等。受时间的限制,另外两部长篇这次来不及修订,仍以原 貌再版。 在写历史小说与评点的空隙中,我也写过一些散文随笔, 一部分是应报刊之约而写,一部分则是关于我的小说主人公的 专题演讲稿。这次结集为《冷月孤灯·静远楼读史》,也是这 些文章第一次结集出版。 感谢广东人民出版社,感谢老朋友向继东兄,没有他们的 盛情,就不会有这套作品集,也不会有散篇文章的汇编成书。 是为序。 导语 在写历史小说与评点系列的间隙,唐浩明常以写作散文随笔来抒怀,这些或长或短的文字,是唐浩明30年与晚清人物神交的精华,是唐浩明30年来回眸文化、写作、阅读、研究的心路历程。 《冷月孤灯(静远楼读史)(精)/唐浩明作品典藏系列》文章均初次结集,抢先阅读的不二之选。 唐浩明三十年来绝无仅有的历史随笔集、十五年来全新力作,私家揭秘晚清豪杰和自己的书斋秘闻!目前市面仅此一版,独家发售! 后记 跋:孤冷是一种意境 静谧的夜晚,窗外一弯冷月,室内一盏孤灯,有一个人在 伏案写作。三十多年来,我仿佛定格在这样的时空中。 世人都喜欢热闹,不喜欢孤冷。其实,孤冷也未必不好。 孤,让人心思专注;冷,使人精神凝聚。这种氛围,特别适宜 于思考与创作。我读太史公报任安书: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韩非囚秦《说 难》《孤愤》……中华民族那些不朽的典籍,岂不都产生在孤 冷之中?至于冷月孤灯,则更是一种美好的意境。望着冷月, 我常常会想起阿拉伯世界对月亮的特殊感情,那里面有着穆斯 林的圣洁追求。凝视孤灯,我又会想起佛像前的燃供,那跳跃 的灯火,是在传递善男信女心中的觉悟与智慧。我自己则更多 的是在冷月孤灯中感悟到淡泊宁静与幽远深沉。 冷月孤灯便这样长年伴随我审视、聆听离我们并不太遥远 的那一段历史。我经常隐隐约约地有已经深入那个时代的感 觉,有时甚至恍恍惚惚地觉得已经摸到了那一根根跳动的脉 搏。但每当真的要与它对话,为它把脉时,我又发现,一切都 似乎在缥缈中。 我把这种时刻中所得的那些零零碎碎的感悟写进小说,写 进评点,有时也会写点小文章,慢慢累积,居然有了一两百 篇,这次将其中的四十多篇汇集成册。这些文章大体上分为三 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曾国藩的专题解读,这些专题大都是对 曾氏爱好者的演讲题目。第二部分是对传统文化和古人的阅 读。第三部分是与历史有关联的散碎之文。 这些小文章,我过去一直没有想到要把它们结集出版,原 因是自已较为满意的不多。这次结集,得感谢老朋友向继东 兄。继东兄退休后受聘于广东人民出版社,他想在广东给我出 一套作品集,又很愿意亲自去搜集我过去发表过的文章与演讲 稿。我为他的盛情所感,不揣浅陋,也就有了这本《冷月孤 灯·静远楼读史》。 精彩页 为什么不做皇帝 自从小说《曾国藩》问世以来,十多年间,常有热心读者问我:曾国藩为什么不自己做皇帝,甘心充当清王朝的铁杆保皇派呢?也有读者为曾国藩惋惜,认为他放弃称帝,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甚至有人据此批评曾氏,说他太自私,因为自私而给中国带来巨大的损失。这的确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我也很有兴趣跟大家一起来探索。 一、曾氏有过四次被人劝做皇帝的经历 咸丰三年八月,曾氏由长沙迁往衡州府。这次南迁,名义上是“就近搜捕”湘南土匪,实际上是他在长沙城里待不下去了。曾氏奉旨在长沙办团练搜查土匪安定地方,本是地方文武的帮同者,即协助者,但曾氏一则出于高度的责任心,二则仗着多年侍郎的资历和眼下钦差大臣的身份,反客为主,变帮办为主办,又奉行法家宗旨,以重典治乱世,以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他所制定的“就地正法政策”,侵犯了地方政府的职权,强迫绿营与团练一道严格训练、参劾长沙协副将清德、严办与湘勇械斗的绿营兵,又因而与军方结怨。文武两方都讨厌曾氏。曾氏不得已,退出长沙,将衙门搬到衡州府。趁着战局紧急、朝廷命他救援湖北的机会,招兵买马,扩大湘勇,来衡州不满四个月,便将湘勇迅速扩大,组建陆师十营、水师十营共一万人,加上近八千辅助人员,号称二万,曾氏成了名副其实的三军统帅。这时有一个名叫王阁运的湘潭秀才,正在衡州东洲书院求学。此人虽习孔孟之道,心中向往的却是战国纵横家们的帝王之学。他那时刚二十出头,很有胆量,居然敢于一个人闯曾氏设在衡州城里的湘勇指挥部,面见曾氏。劝曾氏既不助朝廷,也不助太平军,拥兵自重,蓄势自立,要以韩信为前车之覆,莫使悲剧再次重演。王阎运实际上是在充当第二个崩通。当年崩通劝韩信背叛刘邦,自立为刘、项之外的第三方。所谓“三分天下,鼎足而立”。韩信未听,结果被吕后所杀。曾氏未采纳,但也未斥责他,留他在营中。大军北上时,王借口身为独子,不能长住军营,于是离曾氏而去。这应该是曾氏所遭遇的第一次劝进。 咸丰十年四月,曾氏被任命为两江总督,当即整军东进;六月,将两江总督衙门驻扎在安徽祁门。就在这时,王闯运又来到曾氏军营。这几年,王阁运积极推行他的纵横之术。他做的最大一件事是来到肃顺家做家庭教师,与肃顺关系密切。但不久,他又离开北京,在山东巡抚文煜衙门过完年后又转回北京,听说曾氏放了江督,遂南下特为拜访。王这次在祁门住了两个多月。此时,曾氏的军威与声望远远超过当年在衡州府初建湘军时。王再次兜售他的崩通之计。野史上说,曾氏听王滔滔不绝的议论,微笑不语,只用手指蘸茶水不停地在桌面上写字。待曾氏有事暂时离开时,王走近桌面,见上面写着一连串的“狂妄、狂妄”。王只得快快离开祁门,临行赋诗二十二首,感叹此次祁门之行是“独惭携短剑,真为看山来”。 关于王闺运两次劝曾氏自立的事,可从他的真传弟子杨度的诗中觅到蛛丝马迹。 P2-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