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杨继文,法学博士,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师资博士后,曾在四川省都江堰市人民检察院挂职检察长助理(2016—2017年)。在《法制与社会发展》《政治与法律》《中国刑事法杂志》《东方法学》《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独著学术专著一部;相关成果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中国法学会主办的“生态环境法治保障”主题征文二等奖;中国法学会主办的“第十届中国法学家论坛征文奖”三等奖、“第十二届中国法学家论坛征文奖”三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六项,主要从事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和环境司法的跨学科研究。 目录 导论 方法主义、法际关系、主体建构 上篇 方法改革论 第一章 原理方法:刑事司法改革方法论 第二章 地方探索:基层公共法律服务改革实证分析 第三章 信息技术:“互联网+”与司法信息协同平台构建 第四章 大数据应用:大数据与刑事拘留检察监督信息化改革 中篇 法际改革论 第五章 概念阐释:通过程序的法际关系 第六章 理念分析:通过道德的程序正义 第七章 原则解释:通过司法的罪刑法定 第八章 交错适用:刑事诉讼如何应对追诉时效缩短问题 下篇 主体改革论 第九章 公民视角:检务公开改革的权利表达 第十章 法官视角:法官助理的成长之路 第十一章 检察官视角:检察官的职业主义建构 第十二章 警察视角:公权力的审查制约机制 余论 “社科刑事诉讼法学”诞生与制度分析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作为科学理论范式的刑事诉讼 内容推荐 本书的主题非常明确,中国刑事司法改革向何处去?中国刑事诉讼的理论路径在何处?答案在于:“超越刑事诉讼”,形成“社科刑事诉讼法学”研究范式,要使得当前的刑事诉讼研究更加接近社会科学和科学,进而形成中国学者自己的独创性的学术贡献。将方法、技术及方法论引入到刑事司法改革和实践运行中,是超越刑事诉讼的第一步;在具体案件的司法审判和程序运行中,第二步需要明确的是基于刑事诉讼而又超越刑事诉讼的法际关系之理论反思及其交错适用;第三步,在刑事司法改革和具体证据事实的判断和证明过程中,注重的是公民、法官、检察官,以及警察等的主体建构和改革自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