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已在国内推广多年且认可度很高的心理治疗方法,该方法通过改变人们的认知与行为来解决心理问题,尤其对抑郁症、焦虑症有效。 本书作者实践与推广认知行为疗法多年,现将多年经验和理论集结成册。作为认知行为疗法的入门读物,本书首先介绍了与认知和行为相关的部分心理学基础知识以及认知行为疗法的基础理论,然后进入实践领域,按照心理咨询过程介绍了评估性会谈、咨询性会谈及结束会谈环节,并讲解了咨询中各环节的重点攻克内容——自动思维、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最后还从如何拥有健康人格的角度,将认知行为疗法中的部分技术进行了生活化的普及。 希望本书能够帮助各位心理咨询师、认知行为疗法的初学者和爱好者以及有心理自助需求的朋友掌握认知行为疗法技术,并在工作与生活中有效应用。 作者简介 郭召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心理测评博士,认知行为疗法专家,昭良心理创始人。师从心理学家黄希庭教授、郑日昌教授,受到广泛、系统、深度的心理学专业培训。国内少有的学院派实战专家,整合各家认知行为疗法、行为疗法、正念疗法、精神分析理论等学术观点和咨询治疗技术方法,对认知行为疗法(CBT)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从1988年开始心理咨询实践,2003年成为劳动部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首批培训专家,2004年成为卫生部心理治疗师考试命题组专家,2008年开始认知行为疗法(CBT)培训,2015年起在全国巡回开展认知行为疗法(CBT)中级班和高级班培训,在全国20个城市举办超过120期。 目录 导读 第1章 心理学基础 1.1 心理现象 1.1.1 心理过程 1.1.2 心理动力 1.1.3 心理特征 1.2 心理现象间的关系 1.2.1 心理过程的内部关系 1.2.2 情意过程与心理动力的关系 1.2.3 心理过程与心理特征的关系 1.3 情绪及情绪认知理论 1.3.1 情绪的概述 1.3.2 情绪的认知理论 第2章 认知行为疗法基础 2.1 基本理念 2.1.1 观念决定情绪 2.1.2 经验决定观念 2.1.3 经验需要比较才有意义 2.1.4 人对同样事情的看法有差异 2.2 认知行为疗法模型 2.2.1 流程图模型 2.2.2 环路模型 2.2.3 T字模型 2.3 实证效果说明 2.4 认知行为疗法的特点与优势 2.4.1 聚焦问题,目标导向 2.4.2 评估引导,效果客观 2.4.3 时间限制,短程高效 2.4.4 咨询笔记,家庭作业 第3章 咨询过程 3.1 咨询进程 3.1.1 评估性会谈 3.1.2 咨询性会谈 3.1.3 巩固性会谈 3.2 咨询阶段 3.2.1 自动思维阶段 3.2.2 中间信念阶段 3.2.3 核心信念阶段 3.3 干预流程 3.3.1 识别 3.3.2 评估 3.3.3 评价 3.3.4 应用 第4章 评估性会谈 4.1 会谈任务 4.2 会谈结构 4.2.1 开始环节 4.2.2 中间环节 4.2.3 结束环节 4.3 搜集资料,做出诊断 4.3.1 评估会谈项目清单 4.3.2 关注当下,而非过去 4.3.3 全面了解,系统搜集 4.3.4 以淑芬案例为例说明咨询会谈搜集资料过程 4.3.5 心理诊断 4.4 个案概念化 4.4.1 横向概念化 4.4.2 纵向概念化 第5章 自动思维 5.1 阿伦·贝克与认知疗法 5.1.1 大奖殊荣 5.1.2 成长经历 5.1.3 职业选择 5.1.4 抗拒精神分析 5.1.5 发现自动思维 5.1.6 研究抑郁症患者的梦 5.1.7 发展认知疗法 5.1.8 认知疗法威力初现 5.1.9 传播认知疗法 5.2 自动思维的基础知识 5.2.1 自动思维的涵义 5.2.2 自动思维的表现形式 5.2.3 自动思维的特点 5.2.4 应对自动思维的任务 5.2.5 自动思维的评价标准 5.2.6 自动思维歪曲的类别 5.3 自动思维模型 5.4 自动思维阶段工作流程 5.4.1 自动思维干预流程 5.4.2 自动思维单个议程的流程 5.5 识别自动思维和情绪 5.5.1 识别情绪 5.5.2 识别自动思维 5.6 评估自动思维和情绪 5.6.1 情绪的评估 5.6.2 自动思维的评估 5.7 评价自动思维技术 5.7.1 控辩方证据技术 5.7.2 发散思维技术 5.7.3 可能性区域技术 5.7.4 行为试验技术 5.7.5 代价-收益分析技术 5.7.6 以飞机恐惧为例说明认知技术的综合应用 5.8 学习识别和评价自动思维 5.8.1 自动思维监控表 5.8.2 思维记录表 5.9 应付卡与咨询笔记 5.9.1 应付卡 5.9.2 咨询笔记 5.10 家庭作业 5.10.1 家庭作业是认知行为疗法的特色 5.10.2 常见的家庭作业项目 5.10.3 家庭作业的布置与回顾 5.10.4 回顾家庭作业 5.10.5 坚持家庭作业的策略 5.10.6 家庭作业的自动思维概念化 第6章 咨询性会谈 6.1 首次咨询性会谈 6.1.1 会谈目标 6.1.2 会谈结构 6.1.3 确认问题和目标清单 6.1.4 自动思维心理教育 6.2 后续咨询性会谈 6.2.1 开始环节 6.2.2 中间环节 6.2.3 结束环节 第7章 中间信念 7.1 中间信念的含义和结构 7.1.1 中间信念的含义 7.1.2 中间信念的结构 7.1.3 假设才是咨询的重点 7.2 补偿策略 7.2.1 补偿策略的类别 7.2.2 补偿策略与心理健康 7.2.3 补偿策略与诱因事件 7.2.4 补偿策略与中间信念 7.3 中间信念流程 7.3.1 识别与提出 7.3.2 评估 7.3.3 评价 7.3.4 应用 7.4 中间信念的技术 7.4.1 评估零点技术 7.4.2 认知连续体技术 7.4.3 饼图技术 7.4.4 多重环节技术 7.4.5 照见未来技术 第8章 核心信念 8.1 核心信念的意涵 8.1.1 核心信念层级 8.1.2 核心信念的类型与内容 8.1.3 核心信念与童年 8.2 心理问题成因 8.2.1 自动思维是情绪行为症状的直接原因 8.2.2 自动思维是受核心信念和情境双重决定的 8.2.3 核心信念是幼年时期形成的 8.2.4 补偿策略是为应对负性核心信念而发展起来的 8.2.5 补偿策略失效导致今天的心理问题 8.3 核心信念的形成 8.3.1 基因影响个体反应倾向 8.3.2 重要他人的期望或要求 8.3.3 社会比较 8.3.4 创伤事件 8.3.5 重要他人评价 8.3.6 儿童对早期经历 序言 自20世纪20年代起,在欧美国家的临床心理学领域, 先后出现了精分、行为、人本、认知等心理治疗理论和方 法。 20世纪70年代后,将认知疗法与行为疗法有机整合在 一起的认知行为疗法,因其科学实证、短程高效和结构清 晰而广被认可,逐渐成为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主流方法。 近三十年来,已有学者将认知行为疗法引进中国,但 大多是译作和简单应用,很少有人做系统而全面的研究。 我的学生郭召良博士,对认知行为疗法情有独钟。他 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和临床应用,收获颇丰。特别是在认知 行为疗法的推广与普及方面,他也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 这套“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师实践必读丛书”,就 是召良多年心血的结晶。 该系列系统全面地介绍了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理论、 技术方法、心理问题解决方案以及咨询技能培训可能遇到 的各种问题。 熔理论与实践于一炉,铸科学性与实用性为一体,具 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是该系列的重要特色。 作为召良读博士时的导师,我愿负责任地将这套书推 荐给广大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咨询爱好者。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我为弟子骄傲,我为召良点赞! 郑日昌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 北京高校心理咨询研究会理事长 认知行为疗法作为在国内比较普及的心理治疗方法, 其实用性已在多年的推广中被证实。郭召良老师一直是前 线推广中的一员,今年他将自己对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认 识与多年的实践结合,完成了这套“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 询师实践必读丛书”。这套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手把手,细 致拆分每个知识点,并配上个案实践过程,这种讲解方法 对认知行为疗法的学习者很有益处。 许燕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前任会长 北师大心理学部博士生导师 导语 从认知行为疗法的角度解释心理问题的成因;剖析心理问题的本源——核心信念的形成过程;细化补偿策略的类别;强调咨询不仅要改变具体的认知内容还要改变更为根本的认知方式;重视证据在认知改变中的作用;从维持心理健康的角度提出了十种思维方式。 精彩页 第1章 心理学基础 本章是为没有心理学基础的读者准备的,如果你学习过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可以直接跳过。尽管如此,我还是建议你阅读本章内容,相信它花不了你多少时间,这对你深刻理解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基础还是有帮助的。 1.1心理现象 我们学习心理学时需要了解心理现象。心理现象纷繁复杂,心理学家对它们进行了大致的分类,了解这些分类有助于你对心理现象的把握和理解。 1.1.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可以分为认识过程和情意过程。 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是指个体对外部世界和自身世界的了解和觉察的心理现象,包括感知觉,思维、想象和记忆等心理现象。 感知觉是指个体通过感觉器官对外界事物的直接认识。例如,眼前有一朵花,你睁开眼睛看到了它,并且意识到这就是一朵花的时候,这就是感知觉。又例如,通过身体上的感觉器官,觉察到自己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手心出汗的时候,你意识到自己处于焦虑紧张中,这同样也是感知觉。 思维是透过事物表面现象深人思考这些现象背后本质的心理过程。例如,看到太阳每天都是从东边升起来西边落下,你去思考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的时候就是思维。又例如,当你竭尽全力学习,考试分数却不高时,你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的时候也是思维。 想象是借助于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创造出一个新形象的过程。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中就包含非常多这一类的想象,当然有些想象后来成了现实。例如,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等神话故事就是想象。又例如,电影《阿凡达》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也是想象。再例如,有社交焦虑的来访者往往有“假想观众”的想象,他认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审视和评价,其实这并不是真实的,别人并没有兴趣关注你。 记忆是把我们认识到的世界、经历的事情、体验过的情感等内容,储存在大脑中保留下来,必要时候提取出来的过程。例如,你学过的各个学科的知识、背过的唐诗宋词是记忆;你能回忆起来的童年的快乐时光、和父母一起外出旅游的情形,这些也是记忆。 情意过程 情意过程包括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我们把它放在一起,是因为这两个过程都和人类的需要(或欲望)有关系。有些心理学家把这两个过程分开来表述,这样一来,心理过程就可以分为三个过程: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是个体对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体验。当外部发生的事情如你所愿时,你体会到的就是积极情绪,如快乐、兴奋、高兴、愉悦;当外部发生的事情与你的愿望背道而驰时,你体会到的就是伤心、悲哀、恐惧、愤怒、抑郁、焦虑等情绪;而当外部发生的事情与你的愿望并无关联时,你就没有情绪。 意志过程也与需要有关,当客观世界不符合你的需要时,你发现自己可以做一些事情,使得它更符合你的愿望,你采取某种行动去改变外部世界的过程就是意志。当我们照镜子发现自己身体发胖,腰上的肉太多时,这往往不是我们期望的状况,我们希望自己身材好些,更健康些,于是我们下定决心去锻炼,去减肥,这就是意志。当我们认识到吸烟有害健康的时候,我们努力去戒烟,这是意志。当我们意识到拖延并不是一个好习惯的时候,我们立即行动起来,挑战拖延症也是意志行为。 注意与意识 心理过程中还有一种叫作“注意”的心理现象,注意是对我们的心理能量或资源的一种分配或控制。我们注意什么,就是我们把自己的心理能量或资源指向什么。老师上课的时候要求学生注意听讲,就是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心理能量朝向老师所讲的内容,不要去关注无关的事情;过人行横道时,我们要注意往来的车辆,防止行驶不当的车辆伤害自己。 和注意相关的一个词叫“意识”,当我们注意到某个东西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说自己意识到某个东西。例如,我注意到自己心跳加快了,也可以说,我意识到自己心跳加快。有心理学家把意识区分为“意识”和“下意识”两个水平。所谓意识水平,就是你知道你当时正在做的事情,例如,你意识到自己正在读书,或正在听课,或正在看电视,或正在听人讲话等。 所谓下意识就是你当下在做的事情没有被你注意到。例如,你一边走路一边和人说话,你能意识到自己在说话,也能意识到自己在前行,可你并没有意识到你是怎么抬腿,怎么走路的,前者就是意识,后者就是下意识。其实“下意识”这个词并不是一个专业术语,有些心理学家喜欢用“前意识”或“无意识”来称呼它。 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所谓潜意识,就是那些埋藏在意识底层的东西,其不可能被人直接了解和认识,但却影响我们的情感和行为。例如,在人际交往中,你可能会发现自己莫名其妙地喜欢某些人而不喜欢另一些人;尽管你周围有很多人都很优秀,但你却发现自己只喜欢某些类型的人,这些都是潜意识起作用的结果。 我们之所以把认识、情绪情感和意志称为心理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