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爱的马拉松(父母你慢慢来)
分类
作者 清瑕
出版社 广东旅游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生命之初,每一对父母都会对其充满欣喜和期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本无可厚非,也是父母爱和责任的体现。但是,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赛,赢在起跑点并不代表就会赢在终点。
在人生这条跑道上,有直线,有弯道,有山路,有高速公路,还有无数个岔口,每一个岔口或许就是一条新的起跑线。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作为孩子最初的引路人,将影响孩子的一生,也将是孩子最大的支持。
本书不仅是关于家庭教育的书,更是作者的教育时评及随笔的合集。本书以新颖的视角,通过中外教育对比和大量真实的家庭教育案例,直面被忽视的不得法的家庭教育,引发我们思考。透过书中的教育事件,我们可以看到更多元的选择,而非单一或绝对,从多种施教方法中,找到更适合自家孩子的方法,让孩子在健康快乐的氛围中成长。本书不仅有独特的教育理念,更有宝贵的教育智慧,值得每位家长阅读、借鉴。让我们在阅读学习中陪着孩子一起成长,并将收获传递给孩子,让他们更加健康,更加向上,更富善心,更具力量!
作者简介
清瑕,中美跨文化教育媒体人,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专家讲师团成员。美国GlobaI A&C Education CEO,美国天目教育基金会董事。“清瑕Time”教育传媒创始人,中央电视台《非常6+1》教育点评嘉宾,曾任中国少年报社培训中心校长,是悦长大、乐爸生活家等多家知名教育公众号特邀嘉宾,国内外几十家媒体特约作家。
作者从教师到校长,再到教育媒体人,三十余年职业生涯从未离开过教育。如今游历中美,致力于做一名教育行者,融会中西教育理念的研究者、传播者,将实用且适用的教育方法、科学且先进的教育理念,传递给每一个家庭。在中外进行近千场专题教育演讲,出版有《向阳的智慧》《迎着阳光走》《你就是孩子的起跑线》等多本教育著作。
目录
前言 慢慢来,陪孩子跑一场爱的马拉松
第一章 教育需要智慧,父母要沉住气
合理期望,让父母和孩子同频共振
超越佛系、鸡汤父母,辩证地看待教育
超越苦乐,让孩子拥有成长性思维
消除焦虑,与孩子共同面对成长中的难题
智慧选择,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贵在得法,每对父母都要沉住气
告诉孩子,这个世界并不只有鲜花和掌声
学会放手,不要把孩子培养成“高分低能儿”
面对新媒体,父母孩子都要学会辨别信息
新旧交替,教育的“守”与“变”
第二章 一起跨越“烦恼”,父母不能太任性
正确面对孩子的“隐私生长”
超越过度的控制欲
耐心应对“儿童的叛逆期”
学会和孩子深度交流
避免家教中的“软暴力”
警惕家教里的“情绪杀手”
帮助孩子克服考试的紧张情绪
第三章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起点
谢谢母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与爱对话,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摆正位置,妈妈不是好朋友
亲情守护,让孩子享受成长的幸福
感恩孩子,生日写给儿子的信
第四章 培养内驱力,让孩子学会白己奔跑
人生是场马拉松,让孩子学会自己奔跑
人生是道选择题,让孩子知道自我成长
培养思考习惯,为孩子装上永不停歇的发动机
拥有爱心和责任,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他是永远的第一,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个赛场
开卷有益,培养阅读习惯的五个原则
阅读三视界,读书、读脑、读世界
第五章 做用心父母,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长
父母永远是家庭教育的主角
父母才是孩子专属的教育专家
家庭教育首先是拼爹拼妈
从《真假老师》,看父母的陪伴和责任
优秀父母具有的共同特质
在爱中和孩子一起成长
第六章 成长离不开规则,教育不能完全放下“戒尺”
别让孩子成为“降落伞孩子”
顺其自然不是听之任之
追求个性不等于纵容任性
与青少年犯罪心理专家李玫瑾教授的一次访谈
老虎伤人后,5岁的孩子怎样了
踏青,别践踏文明
第七章 教育需要比较,但更需要借鉴和眼界
教育要比较,但绝不仅是比较
“第一”不重要,进步和成长才重要
不要迷信国外教育,残酷的竞争无处不在
天才是这样长大的,霍金小时候
放弃官职去留学,郎平的路走对了吗
从外卖小伙的逆袭,看教育的诗和远方
第八章 节日是生命的节点,我们用它标记成长
过年了,让孩子感受这样的春节
元宵节,玩中也能长学问
清明节,你得和孩子说说生命
母亲节,莫让对母亲的爱仅限于洗脚
父亲节,和爸爸们说一个沉重的话题
端午节,给孩子讲讲屈原的故事
教师节,礼轻情意重
中秋节,让节日回归亲情的本源
感恩节,谢谢孩子
圣诞节,尊重和接纳文化的融合
序言
慢慢来,陪孩子跑一场爱的马拉松
现代教育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家庭教育。我们的
许多父母,为孩子不计成本地投入,期望孩子获得最好的
教育资源,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学区房价高居不
下,好学校趋之若鹜,教育培训机构门庭若市。教育从来
没有这样成为社会的焦点,家庭教育也从来没有这样成为
大家的关注点。
但是,谁是家庭教育的主角?谁又在最大限度地影响
着孩子的成长?
其实答案永远是我们家长自己。当“望子成龙,望女
成凤”的心情日趋强烈,当我们对孩子教育的热情和投入
无限高涨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想想:是不是也应该提高
一下自己,投入一下自己呢?甚至,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一
下,我们做的是否正确呢?
前段时间参加中央电视台《非常6+1》的录制,在和
导演交流时,谈到一位家长的做法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个
家长为了督促孩子写好作业,竟然准备在家里装一个监控
摄像头。为监督孩子的学习情况,妈妈为了孩子的苦心可
以理解,但是这样做一定会走到教育的反面。现场我看
到,妈妈和女儿的争论十分激烈,两个人都很强势。作为
一个母亲我丝毫不怀疑她对孩子的爱,但是这样的爱有效
果吗?
更有甚者,最近一个十七岁的上海少年,因为和母亲
在车里争执了几旬,情绪失控,直接从上海卢浦大桥上跳
了下去。
这是孩子的错,还是家长的错?这是教育的过度,还
是教育的不到位?
所以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也是个技术活。不是随
随便便就可以当一个好家长,也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收获
一个优秀的孩子。面对孩子的成长,我们不仅要爱孩子,
更要会爱孩子。面对孩子的教育,我们不仅需要用心和负
责,更需要理念和智慧。
人生是场马拉松,孩子的成长是场马拉松,当好父母
也是场马拉松。
我们需要慢慢来!
这里需要一份耐心的等待。现在,焦虑已经成为我们
许多父母的“时代病”。我们的许多父母,刚刚看到孩子
学会走路,就巴不得他们在赛跑中获得好的成绩。殊不
知,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任何一种成绩的获
得,任何一份进步,都是建构在孩子心智不断成熟的基础
上的。在这里,首先需要我们家长消除焦虑,在合理的期
望中,陪伴孩子健康的成长。无论你的孩子智商高低,每
位父母都要沉住气。须知,正确的育儿理念和心态,是我
们做好家庭教育的基本前提。
成长教育需要一份智慧的拿捏。这个世界是一个辩证
的世界,孩子的成长也是一个辩证的过程。无论你是“佛
系”父母,还是“妈妈”保姆,都需要正确面对孩子成长
中遇到的问题,都需要做一个智慧父母。而智慧的父母,
应是能够适应孩子成长的父母。他们在孩子的不同时期,
从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直至成年后,都会做出不同
的调整,他们不会将幼儿期无微不至的“关怀”贯穿始
终,也不会完全放任孩子的成长。他们很负责,也知道适
时适当的放手。他们一定是既严肃认真,又活泼可爱的父
母。
成长教育同时也需要一份适宜的管控。尊重规律绝不
意味着放弃父母的教育责任。许多父母一直在过度的控制
欲和决然的放手之间徘徊。在孩子小的时候希望管理孩子
的一切,等稍大一些,出了问题,就开始谋划着将孩子放
在寄宿制学校,甚至送出国,一放了之,一送了之,放弃
教育责任,以为肯花钱必然可以获得一个优秀的孩子。事
实上,这些父母往往事与愿违。无论孩子的条件如何,只
要他们还是个孩子,必要的规则教育、适宜的管理管控,
仍然是父母的责任,与金钱的投入没有任何关系。
这里需要一份亲情的守候。家庭是讲情重于明理的地
方,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第一关系。所以,当有一天儿
子郑重地告诉我:“妈妈,我们不是好朋友,是好母子”
的时候,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一种震撼。面对孩子的成长,
须永远记住自己的父母角色,始终将亲情作为处理家庭关
系,甚至矛盾的基础。面对与孩子间的纠纷,可能一份温
暖的交流,胜过一夜的教诲,一次简单的眼神,胜过万千
的语言。善于表达亲情,才能很好地彼此沟通。善于控制
情绪,才能防止恶性事件。事实上,很好地表达亲情一直
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它帮助孩子,也帮助我们,跨越
成长的烦恼。
这里需要一份生命的陪伴。我一直认为,教育是生命
照亮生命的过程,家庭教育更是。所以,所谓朝夕相处,
所谓点点滴滴,所谓耳濡目染,无不是生命的成长过程,
也无不浸润在教育的全过程。我喜欢古今中外的节日所带
给我们的对生命的认识,以及对教育的感受。因为,那是
生命成长的节点,更是生命互动的时刻,也是教育最本质
的体现。我希望:我们始终去守望这样一份家庭教育,那
是一份爱意的流淌、情感的互动、精神的传承,生命的延
续。这是教育的本质,更是家庭教育的本来。
当所有的思考开始回归时,教育是一份理念;当所有
的教育回到每个家庭的具体实践时,教育又是一门技术。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或者一个家庭教育的研究者,我从
来不敢肯定自己带给大家的理念
导语
读懂孩子,不急不吼,爱为始终。从来没有“熊孩子”,从来不缺“小学霸”!
人生是场马拉松,耐力比速度更重要。前路漫漫,让我们和孩子在懂与爱中一起慢慢长大!
这是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也是作者教育时评和随笔的合集。
书评(媒体评论)
唠叨了女儿几十年,我还会一直唠叨下去……
——妈妈吴娟芬的话
我写的书名就是我妈养我的过程。
——儿子方晗达立的话
精彩页
合理期望,让父母和孩子同频共振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谁来到这个世界都会被充满期冀,尤其是父母对孩子。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没有时间和时代的区别。
我们几乎都有这样的经历,孩子刚刚出生,或者还未出生,父母总要把取名字作为最重要的事情。引经据典,到处请教,特别是一些老人们还会专门去测算孩子的生辰八字。其实,这一切都蕴含着一个期望,一个家庭对一个新生命深深的期望。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人之常情。期望是父母和孩子最为重要的一份精神纽带。它承载着父母对孩子的希望,承载着一份浓浓的深情,甚至承载着父母的理想和自己所经历过的遗憾。这是每一个父母发自内心的生活情感及其自然流露,永远无可厚非。但是,在生活中,在我们具体的每一个家庭的教育实践中,我们有些父母往往将这份期望变成了一份过度的要求,甚至变成了给孩子划定的道路。
孩子不再是他们自己的期望的管理者和追求者。父母在一次次追求期望的过程中,无限制地放大他们期望的分值,在这种作茧自缚的做法中,断送了孩子的正常发展。
在一次夏令营中,一个孩子对我哭诉。她特别烦恼,因为妈妈给她定了要上名牌大学的目标,还总是用“小才女”这样的话去“激励”她,而她觉得那些目标自己根本就达不到。每次成绩考不好,她就用刀划自己的手臂,划的流血疼了,她才觉得舒服。
即便这样,她也不敢冒犯妈妈。她对我说,她不想做才女,不想上清华北大,她想和同学多交往,过正常的生活。压力下的她天天郁闷,通过带着负疚性的心情打游戏,排解自己。没有朋友,没有业余生活,她觉得自己快撑不住了。听着孩子的哭诉,我的心情很难受。父母的过高期望已经成为紧箍咒,到了危害孩子生命的边缘。过后,我同这位妈妈打电话,聊了三个多小时,让她放低期望值,归还孩子正常的人生。
其实,我们应该知道,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达到预设的目标,合理的期望才是正确的选择。
教育界有一个“跳一跳摘桃子”的说法。一棵桃子树下,大家都在摘桃子,有人顺手一摘轻易就拿到桃子,有人稍用力就能摘到稍大点的桃子,有人尽力去跳一跳,也能摘到自己喜欢的桃子。
有人先天个子高,比较容易摘到大桃子;有人个子矮,又缺少助力和方法,就很难摘到想吃的桃子。从这个比喻来看,有人在基本能力上用力跳一跳,摘到了桃子,就会有成就感、喜悦感。最忌讳的是:天天用力跳,总想着摘树顶上最大、最红的桃子,但是一直够不着,最后充满了挫败感。
事实上,不同的人,力气不同,弹跳力不同,摘桃子的方法也不同,加上还有不可预测的运气成分,所能摘到的桃子的高低,大小也会不同。如果总是期望很高,想摘最高的那一颗,跳久了就累了,太苦太累就一定会放弃。
教育专家林格曾说过:教育者在帮助孩子设立阶段目标时要注意尺度,“跳起来正好够得着”应是目标设立的基本原则,也叫“量力性原则”。但是,我们的许多父母将孩子跳起来摘取那个又红、又高、又大的桃子作为唯一目标,让孩子孜孜不倦地追求,在过高的期望里贻误了成长。
正确而合适的期望是一个父母和孩子共同参与,共同管理的过程。
前一段时期,一对父母因为孩子上高中的事情向我咨询。他们的孩子,毕业于当地人认为最好的初中,这个学校的高中也是当地第一的学校。但是,孩子在考取的过程中,成绩恰好处于上本校高中的边缘,没有被录取。当时,他们有两种选择,一是让孩子自费插班上这个最好的高中;二是让孩子上一个略差一些的高中。
焦虑的父母告诉我,他们期望孩子上最好的学校,无论花多少钱都愿意。当时的我陷入了思考。我反问父母:“你们不也是用这种方法,让孩子上最好的初中吗?孩子的结果如何呢?”他们说:“不是很理想。”
我这样告诉他们:“其实,这件事情从一开始你们就错了。明明知道小升初的时候,孩子录取的可能性就在这个学校的边缘,为何还要专门买学区房上这所学校呢?明明知道孩子达不到你们想象的目标,为何不选择身边更适合孩子的初中呢?也许在适合的人群和环境中,孩子会更自信,或许考上更好高中的概率会更大。”
如今,孩子又面临同样的选择,势必还有可能会出现同样的心理反应和学习成绩。我进一步问他们:“孩子的意见呢?”他们告诉我,孩子倾向于去这个稍次一些的,他的分数够得着的高中读书。孩子认为,这样自己会更有自信。
我果断地支持了孩子的要求。我告诉他们,孩子的期望才是父母的期望。如果仅仅是父母的期望,那只能是空中楼阁。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现在孩子的学习状态特别好,一家人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5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