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杨冬,山东淄博人。2014.09-2017.07于中央党校攻读中国哲学专业,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为《先秦儒家义利观研究》。2017.09.28就职于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研究、儒家人学研究和中国实学研究。 目录 序 前言 一 选题背景 二 先行研究——对先秦儒家义利观研究方式的探析 三 研究方式 四 研究框架 章 义与利概念之历史演变 节 “义”之字义流变 一 “义”的宗教性:殷商时期之宗教仪式 二 “义”的宗法性:西周时期之宗法制度 三 “义”的自觉性:先秦时期之内在自觉 第二节 “利”之字义流变 一 “中性”之“利”:事实判断 二 “义理”之“利”:价值判断 第二章 先秦儒家义利观之理论内容 节 孔子对“义利之辨”的开启 一 “德”与“义利之辨” 二 “仁”与“义利之辨” 三 孔子的义利观 第二节 孔孟之间:以曾子、子游、子思的义利观为例 一 曾子:“以利为利”和“以义为利” 二 子游:“天下为公”和“天下为家” 三 子思:“务内”与“主外” 第三节 游说诸侯:孟子的义利观 一 “人禽之辩”与孟子义利观 二 “王霸之辩”与孟子义利观 第四节 一统前奏:荀子的义利观 一 “性伪之分”与荀子义利观 二 “公义”论与荀子义利观 第三章 先秦儒家义利观之基本特质 节 先秦儒家义利观所体现的思维方式 一 重“和”的整体性思维 二 重“现实”的实用理性思维 三 重“天道”的实体性思维 四 重“反思”的内向性思维 第二节 先秦儒家义利观之异同 一 先秦儒家义利观之共性 二 先秦儒家义利观之差异 第三节 先秦儒家义利观与先秦道家、墨家、法家之比较 一 “道与器”:先秦儒家“义利观”思想与道家思想之比较 二 “德与力”:先秦儒家“义利观”思想与先秦法家之比较 三 “群与己”:先秦儒家“义利观”思想与先秦墨家之比较 第四章 先秦儒家义利观之价值影响 节 先秦儒家义利观对先秦思想的贡献 一 先秦儒家“义利观”对人伦秩序的构建 二 先秦儒家“义利观”对“中庸”思想的应用 三 先秦儒家“义利观”对“人”之价值选择自由的阐释 第二节 先秦儒家“义利观”对当代的影响 一 个人:权利与义务的统 二 社会:私德与公德的统一 三 国家:德治与法治的统一 第五章 结论 一 评价 二 启示 三 局限性 附录一 先秦儒家思想中“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 ——以“利”为视角 附录二 先秦儒家“义”观念的三重理论维度 附录三 先秦“义利观”的四种理论形态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推荐 主要探讨和分析先秦儒家义利观思想,侧重于在理论前提、理论内容、理论特质和理论价值四个方面对其进行论述和阐释。在本文的结论中,主要论述了对先秦儒家义利观思想的评价、启示和局限性的解读。指出,“人”是“义”与“利”的统一,不可偏废一端。要借鉴先秦儒家义利观中“义”与“利”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新时代背景下完成“道义”与“利益”的结合。既要将“道义”从“利益”的局限中发展出来,又要始终做到“以人为本”,尊重个体的合理之“利”,从而使“义”、“利”统一于“人之为人”的价值指向当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