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作者探究《红楼梦》中主要理家人物贾母、王夫人、王熙凤、探春等处理家族事务的经验教训,对其中的管理思路、处理手段、显示出的智慧和效率进行合理化总结。并且结合中国改革开放40年以来宗法文化背景下以血缘为纽带的民营家族企业,尤其是改革前沿地的广东中小企业的成功管理案例,即把焦点放在血缘关系的家族内部去分析,兼叙其他社会关系。 全书共十二篇,分别为贾母篇、王夫人篇、王熙凤篇、平儿篇、探春篇、贾政篇、宝钗篇、袭人篇、晴雯篇、贾雨村篇、刘姥姥篇、周瑞夫妇篇,具有独特的视角,带来新的思路,将会给读者以新的阅读感受和认识。 目录 第一篇 贾母篇:长寿的决策者 第一章 贾母出场 第二章 贾母的顶层设计 第三章 贾母的管理之道——赏罚分明#公开进行 第一节 对有贡献的人要奖励——给凤姐单独过生日 第二节 对影响坏的人要处罚——处理赌博事宜 第四章 贾母的细节关注 第一节 大关节处,注意小关节——特殊的礼节 第二节 忙乱之中,善于息事宁人——平儿被打的劝慰 第三节 安排之事跟到底——安排人去园子知会众婆子 第四节 日常生计的基础要打牢——基本技能要掌握 第五节 假消息也要有激励——混乱中有度 第五章 贾母的培养之道——以袭人、鸳鸯、晴雯、紫鹃为例 第六章 贾母的善良闵老慈幼——关爱老幼 第七章 贾母的家底明晰——从料子说起 第八章 贾母的细致入微——懂得操作层面的委屈 第九章 贾母的胸怀——误批王夫人后的致歉 第十章 贾母的批评艺术——保全邢夫人的面子 第十一章 贾母的默许——用非常之法应对非常之事 第十二章 贾母的洞见——平常之处看不同 第十三章 贾母的大义——做最坏的打算留生机 第十四章 贾母的乐观——逆境中的正向思维 第二篇 王夫人篇:授权型领导 第一章 贾府与王府的联姻 第二章 王夫人授权管理——选组建团体 第三章 王夫人底线之争——怒查大观园 第四章 王夫人的奖惩导向——调整月例银子 第三篇 王熙凤篇:总揽全局的执行者 第一章 初识王熙凤 第二章 王熙凤初试锋芒——协理宁国府 第三章 王熙凤的事情安排——执行层面沟通很重要 第四章 王熙凤的务实 第一节 工作务实——给黛玉安排起居 第二节 行动果断——给宝玉收拾灯油烫伤 第三节 处理不了要避让——转移开李嬷嬷、王善保家的 第四节 敏感实例——金钏死后,送礼为月例银子 第五节 重要事情要检查——确认袭人回家探母衣着 第六节 精明来自天性——探春请她做御史 第七节 善于发现人才——有目的性地培养小红 第八节 有预见性——邢夫人劝说鸳鸯 第九节 特别重要的事情亲自落实——外出照顾好宝玉 第十节 为下属承担责任——替袭人遮掩 第十一节 不看僧面看佛面——处理周瑞儿子 第十二节 善于变通施调包计——黛玉变宝钗 第五章 王熙凤的弄权——手段厉害 第一节 计除不轨——折腾贾瑞至死 第二节 收敛钱财——铁槛寺弄权 第三节 剪除对手——设计尤二姐之死 第六章 王熙凤经营能力——月钱生利钱 第七章 王熙凤的应变——解释绣春囊 第八章 王熙凤查大观园——内部斗争的小波澜 第九章 王熙凤支持探春——管理者的胸怀 第十章 王熙凤应对无厘头敲诈——意外之财的支出 第十一章 王熙凤的委屈——家婆给的难堪 第十二章 王熙凤力诎的实质——形势比人强 第十三章 王熙凤理家得与失——不以成败论英雄 第四篇 平儿篇:优秀的副手 第一章 平儿从何处来 第二章 平儿协助管理的案例 第一节 情掩虾须镯——维护宝玉的名声 第二节 得饶人处且饶人——威严下的宽仁 第三节 蔷薇粉,茯苓霜——内部争斗的小波澜 第四节 张弛有度——处事恰到好处 第三章 平儿的善良与关注弱势 第一节 给邢岫烟送外套——关爱贫弱 第二节 给尤二姐弄饭菜——不落井下石 第四章 副手的价值体现——做好一把手的有益补充 第五篇 探春篇:体制内的改革者 第一章 探春是谁 第二章 探春理家的改革措施 第一节 按例出银——把现成的制度执行好 第二节 节 流措施——蠲除宝玉、贾环、贾兰的重复开支 第三节 开源措施——承包大观园的杂事 第四节 能明而断——不轻易被利用 第五节 怒斥老奴——要回迎春抵押物品 第六节 能护犊子——查抄大观园为丫头出头 第七节 关键时刻能化解——为王夫人辩解 第八节 勇于担当——汇报赌博之事 第三章 探春理家的思考 第一节 承包制的试运行——理家被停止 第二节 理家的内部小改革——现代企业的改革思考 第六篇 贾政篇:迂腐的当家人 第一章 贾政其人 第二章 贾政家务政务五则 第一节 怒打宝玉——听信谗言 第二节 李十儿作祟——无力扭转 第三节 错谴包勇——以忠勇为懒惰 第四节 再救薛蟠——手段迂腐 第五节 宝玉练习骑射——以腐化为能事 第三章 贾政昏聩的思考 第七篇 宝钗篇:全能型高参 第一章 后来居上的亲戚 第二章 宝钗知识的全面性 第一节 书画知识 第二节 社会生活知识 第三节 药材行业知识 第四节 诗歌知识 第五节 医学知识 第三章 宝钗分享礼物给众人——维持融洽的关系 第四章 助人解难——搭桥过河,借东风做东 第五章 思想工作的高手——沟通显示力量 第一节 众人之事——承包 序言 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由于人的群居性特点, 需要通过法律、社会伦理道德等来对社会的秩序 进行维护。狭义的管理,指的是在企事业单位对 人、财、物进行有效调配,使其得以优化。管理 众人,是相对高层而言的,是一个高层管理者在 生活或职场上,通过对各方资源的协调与调配, 达到一定的管理效果。 地区间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人口流动 ,而人员流动在企业中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 。在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人口输出大省,在大中型 城市也出现外来人口比例大于本地人口的“倒挂 ”现象。这样一来,流动人群基本上是在工作地 挣钱而回到户籍地花钱。企业管理的主体内容之 一,就是协调人的事情。而这些流动人群,是留 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中间体,他们上有老,下有 小。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东南沿海地区优先发展 起来。大量人口涌入东南沿海地区,使得工作岗 位逐渐饱和,造成找工作难。这样,需求端就出 现“挑人做事”的现象,企业中员工也有了“今 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危机感。随 着中国全方位的改革、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 政策的实施,以及90后、00后已经成为新劳动力 主体的趋势,人口红利在一定程度上在严重地弱 化,企业出现“招工难”“留不住人”等现象。 但是,在实践中,无论是“找工作难的时代 ”还是“招工难的时代”,在管理人的过程中, 一些企业还是展现了独特的魅力。这个魅力是在 “找工作难的时代”有优势,在“招工难的时代 ”仍然有优势。是什么促进一些企业从改革开放 初期开始做,并越做越大,越做越强?除了产业 结构本身的影响,管理制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 素。 中国的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当时制定政策的 试验性质,开放的东南沿海地区是劳动力涌往的 主要目的地。与农耕文明时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 相比,这是要到一个陌生的工业文明社会,建立 一种不那么稳定的社会关系。在“孔雀东南飞” 的人口流动中,出于相互照顾的需要,往往出现 血缘关系亲戚型的社会关系和地缘关系同乡型的 社会关系,这两种社会关系一并投入东南沿海地 区的经济混流中去。 从兴起、结构调整以及所经历的金融危机和 市场淘汰等,企业的兴衰成败可谓一幕幕活生生 的戏剧。因为改革开放前的城乡二元结构逐步被 改革开放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二元结构取 代,不在户籍地上的人开始流动。而在流动过程 中,企业员工产生了对“家”的更多思恋。企业 员工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在企业中追寻归 属感。这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有一定相似之 处。但是,中国的企业特色再次形成了以血缘( 亲戚关系)和地缘(同乡关系)为“非正式组织 ”的企业结构主体。在市场经济企业规范化程度 的竞争淘汰过程中,这种结构主体不是变得更弱 ,而是更强。 在市场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企业有一定的不 确定性,主要是市场要素如技术、人才、条件变 化等的综合影响。但单纯就企业本身而言,企业 成长与企业老板的社会结构有关。在现实中,中 小型民营企业尤其如此,企业员工同企业老板有 一定比例的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这样的稳定结 构才能支撑企业的发展。 从严格理论意义上讲,市场中经营主体(企 业)之间、企业和人之间分别都是契约关系,或 者说分别是法律意义上的客户供应商关系、雇佣 关系。但在企业形成过程中,人在企业中有特定 的伦理关系、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这使得企业 中经营主体和人的关系不能完全依靠契约精神来 解决。 从企业经营实践的角度来看,这种情况主要 有两个影响因素:一是企业家本身与员工之间的 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二是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 间的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 为何在企业中会形成这样的关系? 在中小企业中往往有这几种情况: 第一,企业老板在企业中是弄潮儿,是精英 人才。在创业之初和企业兴创时,由于资金、技 术、吸引力等原因,往往出现从血缘关系、地缘 关系的人脉中借贷的现象。这使得企业老板在成 功之后,出于报恩心理,会有偏向地处理这些事 务。 第二,企业老板在市场经济中是出来得比较 早的一批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有血缘关系和地 缘关系的人,在找工作的时候往往会先找熟人带 。这样就把有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的人留在同一 个行业内。 第三,企业老板在处理地方人情世故时,经 常无法拒绝他人邀约式的应酬,当别人说找一个 吃饭的地方时,你往往很难拒绝。 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中往往存在这样的“ 非正式组织”。在实践中,也往往出现一个家庭 、一个家族或者一个地方的人相对集中的现象。 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对原来村落群体生活习惯的 依恋,也是对家园观念的移植。说到底,这是在 市场经济企业中,在不确定的生活工作环境下, 对不安全和孤独的一种自我保护。人是群居动物 ,在企业中更是这样。 企业中人的流动性,既给企业带来活力,又 给企业带来压力。没有流动性,没有新鲜血液, 无论技术还是管理都会逐步落伍;而如 导语 大观园是《红楼梦》中的理想世界,而大观园之外是《红楼梦》中的现实世界。理想的日子,总为性情所左右,爱恨情仇,嬉笑怒骂,皆为真情;现实的日子,总为职场所左右,得失取舍,趋附喜好,皆为利益。所谓的成长,只能是把“理想世界”的梦想藏在心里,走在“现实世界”的路上,再去创造“理想世界”。 《红楼梦》在理家的过程中显示管理智慧,是以家庭依附关系即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出发点的,不完全等同于现代企业管理的关系。处理家务事务中的事例,与企业中的管理案例有相似之处,因此,《红楼梦》中理家的智慧,在企业管理中就有借鉴意义。本书通过《红楼梦》中的人物事例,来发现管理智慧。 后记 王扶林先生导演的1986年版《红楼梦》电 视剧,是我与红楼的初见。在20世纪80年代,看 电视不像今天这样看,不是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有 一台电视机。甘肃老家的村里有三千多人,电视 机只有那么四五台,如果其中有一台是彩色电视 机,那么几乎就是利用来看电影的。有电视机的 人,一般会尽可能把电视机搬到露天去让大家一 起看电视,在那个年代,这不是一个村的现象, 而是中国农村的普遍现象。 说实话,电视里在播放什么,当时很多时候 是看不懂的,只是看看热闹。只不过,黄山那块 石头画画和里面的《红楼梦引子》歌声给我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时至今日,我仍然非常喜欢听, 蓦然回首,一晃已经三十多年。 初高中的课外阅读时间,我陶醉在武侠小说 的世界里,而当时《红楼梦》在我的阅读范围之 外,主要原因是读不懂。在二十多岁时阅读,我 只读到十几回就停下了。隔了两三年再读,也只 一次性读到六十回左右就停下来,因为感到太伤 脑筋了,且不说里面满是诗词歌赋,光是人物关 系、故事情节就够复杂的。又过了一两年,已到 而立之年的我一口气读完了一百二十回本的《红 楼梦》。从那时起,我才可以一遍又一遍地阅读 。已经记不清具体读了多少遍,直到2017年,我 因为特殊的事情,在短短半年里把《红楼梦》读 了三遍。读后,我感觉像是大病了一场,似乎能 体会到曹雪芹的痛和血,也从实践的角度再次体 味了《红楼梦》。 近些年来,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阅 读也出现了新的方式和载体。自从《大宅门》《 乔家大院》《大染坊》等电视剧的热播之后,传 统文化中的经营是带有中国人特有的人情世故的 “抱团”经营,包含明显的血缘因素和地缘因素 。人们可能没有耐心去看这些经典著作,于是看 电视剧成了阅读的另一种形式。 从《红楼梦》诞生起,人们对它就有不同的 解读,如索隐派、考据派、新考据派、秦学派等 。曹雪芹先生写的只有前八十回,且有残缺,后 来经过程伟元、高鹗续补才成一百二十回目。前 后写作风格有异,却仍然光彩夺目,神韵无穷, 令无数爱好者爱不释手,我也是其中一员。从 2002年毕业那天起,我就一直在珠江三角洲一带 工作,迄今已经有十八个年头,其间经历过和见 闻过的企业实践和故事有许多许多,《红楼梦》 的故事也一直萦绕在我心头。 我也阅读过不少解读《红楼梦》的书籍,“ 坐而论道”占绝大多数,很少在实际操作层面进 行思考,尤其还没有在基层实践中观察和理解, 而《红楼梦》中“理家”的智慧仍然只停留在故 事层面,比较少被单独拿出来分享。为此,2012 年开始,我在自己的阅读中,就对《红楼梦》中 涉及管理学、企业经营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阅读 记录,并经过实践和长期思考,最终把这些内容 分享给喜欢阅读的朋友。 随着阅读的深入,新的思考会不断地推翻过 去形成的思考,而写作过程要求不断地摒弃旧想 法。 大家都知道,《红楼梦》前八十回和后四十 回的风格相差比较大。在写作的时候,在人物的 故事选择上就难以全面。比如,贾芸这个人物, 前面写他是比较上进的,1987年版《红楼梦》拍 摄时也采用这样的研究结果:在山神庙探狱就是 感恩的过程。但在一百二十回中,他是陷害“巧 姐儿”的主谋之一,人物性格出现了差异,就选 择了不写这个人物。小红是凤姐培养出来的能手 ,在后面的故事中,她的形象也没有大变化,所 以适宜写到书中去。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本人限于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对《红楼梦》中个别故事的研究可能不够透彻。 对人物的故事进行取舍,是希望能够尽可能故事 化,把事情用通俗的语言叙述明白。 在阅读写作中,周思源先生的《从凤姐治家 到火并王伦》、周锡山先生的《红楼梦的人生智 慧》和《红楼梦的奴婢世界》,给我的参考意义 更加深刻,也显示出“红学”专家们的实践思考 和基层视角。 非常感谢我的家人对我写作的默默支持,没 有家人的支持,我是很难完成写作的。也特别感 谢南方日报出版社领导的鼓励和支持,特别感谢 编辑郭海珊女士的支持和信任,感谢亲友们的鼓 励和支持,感谢我的朋友张慧军兄、邱联峰兄在 我写作《读红楼,学管理》相关内容上的鼓励! 李谋宏 2019年9月8日于广东虎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