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说不尽的经典(精)/大家读大家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陈众议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作者简介 陈众议,1957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市,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西班牙皇家学院通讯院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西班牙语文学、文艺学,著有《西班牙文学——黄金世纪研究》(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作品)、《塞万提斯学术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成果一等奖)、《拉美当代小说流派》、《加西亚?6?1马尔克斯评传》、《博尔赫斯》、《堂吉诃德的长矛》、《游心集》、《想象的边际》等十余部作品和百余篇论文,主持或参与了多项社科基金项目。 后记 经典的逻辑 人不能事事躬亲、处 处躬亲,但文学经典的多 姿多彩赋予我们无数“亲 历”的可能。我们在《红 楼梦》中与贾宝玉、林黛 玉同呼吸;我们自然也可 以在《堂吉诃德》中同人 物同悲欢、共命运。都说 每一部经典是一束精神之 光,而每一部文学经典不 仅是精神之光,并且还是 细致入微的情愫和活法: 让人感同身受的鲜灵生命 。因此,我不需要长生不 死。文学已经让我活了上 万年。 文学经典所提供的正 是荀子所说的“以近知远 ,以一知万”的见微知著 ,同时也是孔子所说的“ 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 “可以怨”,或者后人所谓 的“陶、熔、诱、掖”“熏、 浸、刺、提”,等等。然 而,关于经典的一系列问 题由于时代的变迁而被不 断重提。比如,何为经典 ,经典是必然的还是偶然 的,经典是历史的还是现 时的,是世界的还是民族 的,经典在认知方式、价 值判断、审美取向方面有 何共性,经典与时代社会 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 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何 如,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还 是常说常新,甚至悬而未 决的。 说到经典重读或重估 ,自然会让人想到自然科 学中的显学——过程学。 是的,在自然科学的众多 现代学科中有一门过程学 。在各种过程研究中,有 一种新兴技术叫生物过程 技术,它的任务是用自然 科学的最新成就,对生物 有机体进行不同层次的定 向研究,以求人工控制和 操作生命过程,兼而塑造 新的物种、新的生命。文 学研究、经典赏析很大程 度上也是一种过程学。从 作家的创作过程到读者的 接受过程,而作品则是其 最为重要的介质或对象。 问题是生物有机体虽活犹 死,盖因细胞的每一次裂 变即意味着一次死亡;而 文学作品却往往虽死犹活 ,因为莎士比亚是“说不 尽”的,“一千个读者就有 一千个哈姆雷特”。 换言之,文学经典的 产生往往建立在对以往经 典的传承、翻新,乃至反 动(或几者兼有之)的基 础之上。传承和翻新不必 说;但奇怪的是,即使反 动,也每每无损以往作品 的生命力,反而能使它们 获得某种新生。这就使得 文学不仅迥异于科学或者 自然造物和社会存在的原 因。它更像它的近亲—— 历史书写。套用阿瑞提的 话说,如果没有哥伦布, 迟早会有人发现美洲;如 果伽利略没有发现太阳黑 子,也总会有人发现。然 而,历史可以重写,也不 断被重写,用克罗齐的话 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 史”。同样,如果没有莎 士比亚,也许会有人来创 作《哈姆雷特》。有了《 哈姆雷特》,也会有人来 重写它。但它们肯定不是 莎士比亚的这一个哈姆雷 特。所谓文史不分家,其 奥妙也许就在于斯。无论 历史还是文学经典,即使 有人重写,他们缘何不仅 无损于原著的光辉,反而 每每使它获得重生,甚至 更加辉煌灿烂呢?这自然 是由文史创作的特殊性所 决定的;尤其是文学,盖 因文学是加法,是并存, 是无数“这一个”之和。马 克思关于古希腊神话的“ 童年说”和“武库说”众所周 知。同时,文学是各民族 的认知、价值、情感、审 美和语言等诸多因素的综 合体现。因此,文学既是 民族文化及民族向心力、 认同感的重要基础,也是 使之立于世界之林而不轻 易被同化的鲜活基因,是 一国一族集体无意识最坚 韧、最深层,同时也最鲜 活的存在。也就是说,大 到世界观,小到生活习俗 ,文学在各民族文化中起 到了染色体的功用。独特 的染色体保证了各民族在 共通或相似的物质文明进 程中保持着不断变化却又 不可湮没的个性。唯其如 此,世界文学和文化生态 才丰富多彩,也才需要东 西南北的相互交流和借鉴 。同时,古今中外,文学 终究是一时一地世道人心 的艺术呈现,建立在无数 个人活法、想法和写法基 础之上,并潜移默化、润 物无声地表达与传递、塑 造与擢升着各民族活的灵 魂。这正是文学不可或缺 、无可取代的永久价值、 恒久魅力之所在。 于是,文学犹如生活 本身,是一篇亘古而来、 今犹未竟的大文章。 此外,较之于创作, 文学研究则更具有意识形 态和上层建筑属性,因而 更取决于生产力和社会形 态、社会发展水平。这也 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之一。如是,我国现代意 义上的文学研究起步较晚 ,外国文学研究更是如此 ;因此,我们仍然只是筚 路蓝缕、木铎启程。 与此同时,“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在全球化背 景下,市场经济决定了世 道人心,文学正在模糊界 限,心灵鸡汤泛滥成灾, 而经典却成了聊作谈资的 无用之用。 当然,读书人的欢愉 不是一般二般的人可以体 察的。就像鞋子是否合适 只有脚才知道,读书的感 动也只有读书人自己明白 。因此,当丁帆兄和王尧 兄嘱我邀约十位同行参与 这个文丛时,我就欣然应 承了。 但是,甫一动手,就 遇到了难题。首先是周遭 同仁都忙于拿项目、挣工 分,逗人读书、与人争鸣 之类的物事已然罕有闲暇 顾及了;其次是丁王二位 仁兄强调深入浅出、言之 有味、言之有物,既不要 钻牛角尖式的博士论文, 也不 目录 大家来读书 陈众议 Ⅰ 真实与虚构的钟摆——读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文学赖以生存的翅膀 寻找幻想的边界 歪打正着的发现 “美梦成真”的骑士小说 Ⅱ 拉丁美洲的《圣经》——再读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魔幻诞生之地马孔多 时间像是在画圈圈 让一切毁灭 马尔克斯与中国 Ⅲ 童心与诗意间的交叉小径——读博尔赫斯的“童年” 童梦中的金色老虎 艺术再造的神秘镜子 童年构织的曲折迷宫 Ⅳ “否定的自由”——一读巴尔加斯·略萨 萨特的追随者 博尔赫斯的赞美者 拉美文学传统的延续者 略萨的中国行 Ⅴ “寻根”与魔幻现实主义——读莫言 一种美丽的神交 滋生于泥土、扎根于泥土 莫言的五根软肋 Ⅵ 带血带泪的乡土挽歌——读贾平凹《带灯》 一卷行将消失的图景 一盏黑暗中的明灯 一曲带血带泪带疼的挽歌 Ⅶ 先锋作家的矛盾叙事——读格非《人面桃花》 把自己带入过去 悲剧式狂欢 乌合之众的狂欢 审美与审丑 柯尔律治之梦 徘徊于虚实之间 陌生化与熟悉化 席勒还是莎士比亚 小说战胜了大学 Ⅷ 说不尽的经典——读四大名著和《聊斋志异》 《聊斋》的集体无意识 《西游》的永恒价值 《三国》的人文情怀 《水浒》的人物描写 不可续的《红楼》 Ⅸ 来自天使手中的玫瑰——阅读经典的人生 培养童年的味蕾 点燃青年的热情 付出壮年的反哺 陪伴老年的安慰 后记——经典的逻辑 精彩页 对于一切优秀文艺作品,真实与虚构犹如鸟之两翼、人之两腿,彼此不可或缺。在塞万提斯的几乎所有创作中,它们也是互为因果的两个方面。尤其是在《堂吉诃德》中,它们更是如影随形、相辅相成。 文学赖以生存的翅膀 虚构作为小说创作,乃至一切文学创作的不可或缺的要素,其形态和维度决定了它从联想或想象或夸张,乃至幻想的不同称谓。这当然早已是一种共识。然而,问题是虚构始终是针对真实而言的,就像是真实的影子;因此二者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可谓相生相克、相辅相成。也正是因为如此,关乎虚构的言说总是始于真实,而且每每终于真实,难以独立展开。于是,文学或美学意义上探讨也总是一而二,二而一,难以截然分开。 首先,真实和虚构是文学赖以生存的一对翅膀,二者缺一不可。 其次,文学像钟摆,始终摇摆于真实与虚构之间。换言之,人们对于二者常常有所侧重、有所偏废,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在西方,虚构即使是作为一种艺术方法,也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得到正视的。柏拉图因为艺术是模仿的模仿而根本无视它的存在。出于偏见,柏拉图几乎称虚构为撒谎,并决意将诗人驱逐出他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虽然没有使用虚构之类的概念,却将想象与记忆混为一谈,谓“想象就是萎褪了的感觉”,“一切可以想象的东西本质上都是记忆的东西”。为虚构(尤其是想象)正名的西方理论家一直要到浪漫主义时期方始产生。在浪漫主义之前,少有诗人或理论家谈及虚构或想象。第一个为虚构、为想象、为自己辩护的是英国诗人菲利普·锡德尼,他针对柏拉图说:“诗人什么也不证实,因而,也就永远不会说谎。因为我认为说谎就是证实假的是真的,所以其他艺术家,尤其是历史学家,要以人类模糊的知识来证明很多事情,就难免说很多谎话。但是,诗人从不证实什么。诗人不会围绕着你的想象兜圈子施魔法,让你相信他写的就是真实的。他不会援引其他史书里的典故,但是甚至在一开始,他就恳求温柔的缪斯女神给他注人匠心独运的灵感;实际上,不是不厌其烦地告诉你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而是应该是什么或者不应该是什么。因此,尽管他叙述的事不真实,但因为他并没有当作真实的来讲述,他就没有说谎。”而塞万提斯则在创作上率先进行了否定之否定。也就是说,骑士小说是前人的有意识虚构的开端。盖因神话传说是先民无意识幻想的产物,而后来的神学又有意无意地视神为真实,从而遮蔽了神及神的世界作为虚构的本质属性。至于虚构的内涵外延及其与想象或幻想、理性或非理性等诸如此类的关系问题,则皆因立场和出发点的不同而见仁见智,迄今未有定论。鉴于本文侧重于讨论塞万提斯及其虚构与真实的关系,姑且将想象和幻想视为虚构的不同等级与方法。 史忠义先生在梳理中西关乎虚构问题时,从本体论出发,认为中西方在虚构问题上的初始认知并不一样。“原因之一是,《诗经》中的‘国风’‘雅’‘颂’都是当时真实社会风貌的反映,人们丝毫没有怀疑《诗经》(艺术)内容的真实性。原因之二,老庄信奉自然,以自然为道的基本内容,这种观念不怀疑大自然的真实性,因而也无缘于从本体论角度讨论世界之真假和艺术之‘真’等问题……西方则不同。由于荷马史诗和雅典悲剧或颂扬奥林匹斯山的诸神,或以传奇中的英雄人物为对象,与眼前的社会真实和文化真实相差甚远,人们对艺术内容的真实性甚为疑惑。事实上,柏拉图以前的古希腊先民就一直怀疑他们所居住的这个世界的真实性,民间就流传着‘模仿’一说。毕达哥拉斯认为,我们所看到的各种现象都是表面现象,世界的本源(本原)在于‘数’。柏拉图提出了后来颇为著名的‘理念,说”。这当然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问题的是:一、中国除了《诗经》和老庄,也有源远流长的神话传说,还有墨子的“天志”思想(这与柏拉图的“理念”说颇为接近),甚至还有《易》的“以无为本”思想,等等;二、古希腊也不尽是“理念,,本体论,早期有巴门尼德的存在本体论,后期有亚里士多德的综合本体论,有学者于是将古希腊本原思想归纳为范畴本体论和宇宙本体论;三、更为奇妙的是,双方关于文学虚构的讨论与肯定却差不多都是从16世纪开始的。西方有塞万提斯和锡德尼爵士;中国有谢肇涮的“凡为小说及杂剧戏文,须是虚实相半,方为游戏三昧之笔”之说,袁于令的“文不幻,不文;幻不极,不幻”云云。 事实上,由于人类近现代文明是以人本(“人事”)取代神本(“天道”)为前提,以现实的理性战胜幻想的神话为基础的,因此,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非原生形态便不可避免地被赋予了极功利的现实主义精神。“文以载道”“理性模拟”,几千年来中外文学流变几乎都是以现实(自然)为主要指向和出发点的。 P3-6 导语 大家、经典往往没有定评,且又分明自成逻辑。作者顺着他们或它们的逻辑,攫取生平阅读之一粟一瓢加以编纂、回味和推演,希望其中点滴的感动和欢愉可供分享、可资商榷。 本书是作者对关心的经典作家作品进行富有个性的释读,以期为同行和读者提供可资参考的视角和方法、立场和观点。 序言 大家来读书 世界文学之流浩荡, 而我们却只能取其一瓢一 勺。即便如此,攫取主流 还是支流?浪花还是深水 ?用瓢还是用勺?诸如此 类,又不是三言两语可以 说得清道得明的。 本丛书由丁帆和王尧 两位朋友发起,邀约了外 国文学文化研究的十位代 表性学者。这些学者对各 自关心的经典作家作品进 行富有个性的释读,以期 为同行和读者提供可资参 考的视角和方法、立场和 观点。本人有幸忝列其中 ,自然感慨良多,在此不 妨从实招来,择要交代一 二。 首先,语言文学原本 是人文的基础,犹如数理 之于工科理科;然而,近 二三十年来,文学的地位 一落千丈。这固然有历史 的原因,譬如资本的作用 、市场的因素、微信的普 及、人心的躁动,等等。 曾经作为触角替思想解放 、改革开放(在国外何尝 不是这样?)探路的文学 ,其激荡的思想、碰撞的 火花在时代洪流中逐渐暗 淡,褪却了敏感和锐利, 以至于“返老还童”为“稗官 野史”“街谈巷议”,甚或哼 哼唧唧和面壁虚设。伟大 的文学似乎正在离我们远 去。当然,这不能怪世道 人心。文学本就是世道人 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表 现方式;而且“人心很古” ,这是鲁迅先生诸多重要 判断中的一个,我认为非 常精辟。再则,在任何时 代,伟大的文学都是凤毛 麟角。无论是文艺复兴运 动时期或19世纪的西方, 还是我国的唐宋元明清, 大多数文学作品都会被历 史的尘埃所湮没,唯有极 少数得以幸免。而幸免于 难的原因要归功于学院派 (哪怕是广义学院派)的 发现和守护,以便完成和 持续其经典化过程。然而 ,随着大众媒体的衍生, 尤其是多媒体时代的来临 ,学院派越来越无能为力 。我这里之所以要强调语 言文学,就是因为它正在 被资本,甚至图像化和快 餐化引向歧途。 其次,学术界的立场 似乎也已悄然裂变。不少 同仁开始有意无意地抛弃 文学这个偏正结构的“大 学之道”,既不明明德, 也不亲民,更不用说止于 至善。一定程度上,乃至 很大范围内,批评成了毫 无标准的自说白话、哗众 取宠、谩骂撒泼。于是, 伟大的传统——马克思主 义被轻易忽略。曾几何时 ,马克思用他的伟大发现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 本规律,但是他老人家并 不因为资本主义是其中的 必然环节而放弃对它的批 判。这就是立场。立场使 然,马克思早在资本完成 国家垄断和国际垄断之前 ,就已为大多数人而对它 口诛笔伐。这正是马克思 褒奖巴尔扎克和狄更斯等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重要 因由。同时,从方法论的 角度,恩格斯对欧洲工人 作家展开了善意的批评, 认为巴尔扎克式现实主义 的胜利多少蕴涵着对世俗 、时流的明确悖反。尽管 巴尔扎克的立场是保守的 ,但恩格斯却从方法论的 角度使他成了无产阶级的 “同谋”。这便是文学的奇 妙。方法有时也可以“改 变”立场。这时,方法也 便获得了一定的独立性。 在致哈克奈斯的信中,恩 格斯说:“我决不是责备 您没有写出一部直截了当 的社会主义的小说,一部 像我们德国人所说的‘倾向 小说’,来鼓吹作者的社会 观点和政治观点。我的意 思决不是这样。作者的见 解愈隐蔽,对艺术作品来 说就愈好。我所指的现实 主义甚至可以违背作者的 见解而表露出来。让我举 一个例子。巴尔扎克,我 认为他是比过去、现在和 未来的一切左拉都要伟大 得多的现实主义大师。” 由是,恩格斯借马克思的 “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 之说来提醒工人作家。 再次,目前盛行的学 术评价体系正欲使文学批 评家成为“文本”至上的“纯 粹”工匠。量化和所谓的 核刊以某种标准化生产机 制为导向,将批评引向千 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劳作 。于是,一本正经的钻牛 角尖和煞有介事的言不由 衷,或者模块写作、理论 套用,为做文章而做文章 的现象充斥学苑。批评和 创作分道扬镳,其中的作 用和反作用形成恶性循环 。尤其是在网络领域,批 评的缺位使创作主体益发 信马由缰、肆无忌惮。 说到这里,我想一个 更大的恶性循环正在或已 然出现,它便是读者的疏 虞。文学本身的问题使读 者渐行渐远。面对商家的 吆喝,读者早已无所适从 。于是,浅阅读盛行、微 阅读成瘾。经典的边际被 空前地模糊。我们这个发 明了书的民族,终于使阅 读成了一个问题。呜呼哀 哉!这对谁有利呢?也许 还是资本。 以上固然只是当今纷 繁文学的一个面向,而且 是本人的一孔之见,不能 涵盖文学的复杂性;但文 学作为资本附庸的狰狞面 相已经凸现,我们不能闭 目塞听,更不能自欺欺人 。伟大的作家孤寥寂寞。 快快向他们靠拢吧!从这 里出发,从现在开始…… 是为序。 陈众议 2018年7月25日于北京 内容推荐 人的一生经历有限,但文学经典的多姿多彩赋予人们无数“亲历”的可能——童年的神话、少年的史诗、青年的戏剧、中年的小说、老年的传记。沿此逻辑,陈众议先生精选了他阅读里程中的一个个站点,从中国古代经典四大名著、《聊斋志异》到现代的莫言、贾平凹、格非;从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到南美的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略萨。本书既是作者本人对文学经典阅读的回味与推演,亦是作者与读者分享关于阅读的感动和欢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