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洪熙、宣德三朝,祖孙三代,因其稳健且大胆的制度变革成为明代历史,甚至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
永乐帝朱棣大刀阔斧地改变了朱元璋的若干政策;而其子仁宗朱高炽、其孙宣宗朱瞻基又审时度势,改变了朱棣种种好大喜功、耗费国力的做法,并且力挽狂澜在政治制度、施政理念上进行了彻底的扭转,力图使大明帝国在常态中平稳发展。
全书史料详实,图片丰富,然删繁就简,笔调轻松,让读者能够感受明初复杂的政治风云。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明朝的拐点(永乐皇帝和他的子孙上下)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赵中男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永乐、洪熙、宣德三朝,祖孙三代,因其稳健且大胆的制度变革成为明代历史,甚至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 永乐帝朱棣大刀阔斧地改变了朱元璋的若干政策;而其子仁宗朱高炽、其孙宣宗朱瞻基又审时度势,改变了朱棣种种好大喜功、耗费国力的做法,并且力挽狂澜在政治制度、施政理念上进行了彻底的扭转,力图使大明帝国在常态中平稳发展。 全书史料详实,图片丰富,然删繁就简,笔调轻松,让读者能够感受明初复杂的政治风云。 作者简介 赵中男,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故宫博物院《故宫学刊》执行主编,兼任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员,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在故宫博物院发起并主持明代宫廷史研究项目,个人研究侧重明清宫廷政治史、财政史及文化生活史。应邀参加大英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等机构的学术交流活动,在“百家讲坛”等栏目讲述宫廷史专题。撰写《宣德皇帝大传》、《明朝的拐点》等多部专著,策划并主编“明代帝王系列传记”、“明代宫廷史研究丛书”及“清代宫廷史丛书”等大型学术丛书。 目录 一、立储之争 二、监国风波 三、再入漩涡 四、解缙之死 五、太孙崛起 六、汉王被贬 七、太子浮沉 八、此消彼长 九、浩大工程 十、君臣分歧 十一、迁都之争 十二、改变疑团 十三、一意孤行 十四、协力应变 十五、遗诏之谜 十六、破例登极 十七、转折新政 十八、停下西洋 十九、新旧之争 二十、巩固权势 二十一、叔侄较量 二十二、宣宗亲征 二十三、釜底抽薪 二十四、折中求稳 二十五、国事整顿 二十六、稳定局势 二十七、司法转折 二十八宣宗办案 二十九、危机暗伏 三十、脱颖而出 三十一、谁主沉浮 三十二、决策转型 三十三、宦官分权 三十四、特殊巡游 三十五、改立皇后 三十六、促织天子 三十七、不废正业 三十八、完成转折 后记 导语 “百家讲坛”主讲人,“上新了·故宫”特约嘉宾,故宫明史专家赵中男滔滔开讲,重回600年故宫原点。 强势帝王朱棣,非凡太子朱高炽,文武双全朱瞻基,祖孙三代之间的相爱相杀。 森严皇权下的君臣父子,兄弟叔侄,上演明初宫廷政治变局。 守成与开拓,扶持与挟制,隐忍与爆发,揭秘永乐、仁宣年间,那些藏于暗部的微小历史。 此书从宫廷政治史、财政史、文化生活史等不同的领域对仁宣时期进行全景式研究,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等馆藏文物的珍贵图片,文图呼应,精致阅读。 后记 这本书是由以前的部分 书稿扩充完善而成的,可 能是对多年前自己选定的 题目有点放不下,尤其是 先师李洵先生曾鼓励我做 下去,所以只要看到有关 仁宣时期的材料和文章, 我就想收集、整理一番加 入书稿中,结果陆续加入 的东西越来越多,竟然到 了四十多章。(限于篇幅, 其中部分章节置于网络平 台,读者可扫码阅读。) 多年来明史界对仁宣时代 的研究成果较多,但主要 都集中在一些重大问题上 ,比如对永乐政治的调整 、对宦官势力的纵容等, 对其中的某些具体问题则 缺乏探讨;而文物界、书 画界则对宣德时期的宫廷 文化研究较多,并且给予 高度评价,但似乎对正统 以后宫廷文化急剧衰落的 现象缺乏探讨,并且与明 史界的沟通与合作不多, 两边明显是各说各的话。 更不用说文学史界对这一 时期文学现象的分析和评 价,一定程度上仍是停留 在“初级阶段”。 在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中 ,我有机会大量接触到宫 廷文化内容,包括文物、 书画等,多次举办明代宫 廷史的学术会议,我又接 触了许多文物界、书画界 以及文学史界的专家学者 ,使我对仁宣时代的总体 研究状况有了进一步的了 解,于是逐渐形成了一个 想法:力求从不同的领域 对仁宣时代进行综合性研 究。虽然我的能力和水平 都很有限,但是我抱定“无 知者无畏”的干劲,不断地 翻阅材料并向人讨教,时 间一长居然有了一点收获 。这种收获的内容主要体 现在宣宗的部分,而仁宗 的部分虽然时间短、篇幅 少,但他在永乐二十多年 间几次监国的经历,以及 他与当时一些重大事件的 关系,背后仍有许多值得 探讨的东西。 大体说来仁宗部分的问 题是,明初有名的才子解 鸳并没有犯罪,为什么会 被迫害致死,仅仅是因为 汉王朱高煦的诬陷吗?永乐 十六年以后,朱棣派遣高 级特务胡淡暗访江浙一带 ,除了顺便监督太子外, 到底是不是为了寻找建文 帝?朱棣迁都后为什么会爆 发一场反迁都的风波,并 且低调反迁都的官员被杀 ,而高调反迁都的反而升 官?永乐二十年的那次未遂 政变,究竟是赵王朱高燧 企图夺位,还是太子集团 设法嫁祸于人?朱棣为什么 没有传位遗诏,仁宗即位 前为什么打破三次劝进的 惯例,第五次劝进才同意 即位?仁宗在位短短的九个 月,怎样以他高超的政治 才干采取措施,为“仁宣之 治”的落实创造条件? 宣宗部分问题较多,比 如宣宗为什么要在祖父朱 棣和父亲仁宗之间搞折中? 司法领域内宣宗为什么要 完全依照《大明律》断案 ,而废除了朱元璋的《大 诰》?“三杨”、蹇义、夏原 吉等人几乎始终是辅政群 体的核心成员,仅仅是因 为他们才干超群吗?朱元璋 废相后,为什么会出现一 个特殊的辅政群体,但又 不是过去的丞相?宦官仅凭 批红权就能专权干政吗?为 什么文臣要指桑骂槐痛骂 宦官乱政?为什么宣德时 期宫廷花鸟画的成就突出 ,而宫廷画师却要挂名锦 衣卫这种特务机构?为什么 台阁诗文这种歌功颂德的 文学现象,会在宣德朝大 为流行并泛滥,但又很快 走向平庸和衰落?宣德朝宫 廷文化结构有什么特点, 同永乐朝有什么关系?宣宗 死后英宗即位、为什么宫 廷文化及消费会被大规模 削减? 仁宣时期还有许多相关 的问题,我都在前人研究 的基础上多多少少前进一 步,有些问题初步搞清了 ,但是大部分问题还是不 明不白,毕竟学术无止境 。但愿将来还有学术高人 ,能够指点我继续探讨那 些问题,也算是满足我对 整个仁宣时代的兴趣。这 部书稿的部分内容曾在《 百家讲坛》播出,所以撰 写风格大体上是原文加上 分析,力求在通俗中体现 学术价值。几年前中华书 局曾出版了大部分书稿, 还在书中配置了一批图片 。只是许多师友和读者都 认为,关于仁宣时代的材 料还不够完整,尤其是图 片的数量和规模都很有限 ,无法体现这个时代尤其 是宫廷文化方面的辉煌, 因此,修订再版时应该加 以补充和完善。 针对大家的这些要求, 我根据书稿内容配置了大 量的图片,包括帝王及大 臣画像、宫殿、器物、绘 画、场景、兵器、遗址、 书影、服饰等,文图相呼 应,增加了书稿的通俗性 与可读性。另一方面,师 兄赵铁峰、老友高寿仙、 张兆裕等人,对书稿提出 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意见 和建议,我据此对内容作 了不少修改和补充,对许 多问题都有进一步的分析 和解释,使书稿总体上比 原来更有起色。相信经过 上述两方面的调整,这本 书会在读者中拥有一定的 市场。书中文物图片绝大 部分都是北京故宫博物院 收藏的,有些是台北“故宫” 和其他博物院收藏的,而 宫殿、兵器、遗址、书影 等图片,基本上都是许多 书籍、图录中长期使用过 的,有些已无法查明具体 来源和出处。 同事许苏葵女士得知书 稿的情况后,为我联系了 东方出版中心,并且主动 担当特邀编辑处理书稿, 在许多问题上都提出了一 些很好的建议;责任编辑 张芝佳、唐君宇热情周到 、认真负责,在图片及内 容取舍方面提出了一些非 常具体而专业的意见,使 我得以改正书中错误、重 复的内容;师弟许冰彬利 用业余 精彩页 朱棣夺位上台后,当时争夺皇位的战争虽然结束了,但争夺下一个皇位继承权的序幕却刚刚拉开。原来朱棣当上皇帝后,从1402年的六月到1404年的四月,在长达近两年的时间里没立太子。 (一)朱棣暂时不立太子 太子是皇帝的接班人,册立太子是一个王朝维持统治的首要条件,没有太子,谁来接班当皇帝呢?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首先册立大儿子朱标做太子,所以朱棣上台后不先立太子,本身就有些反常。况且朱棣的长子朱高炽,这时已经二十多岁了,又是当年太祖朱元璋册立的世子,就是燕王继承人,按照明朝“立嫡以长”的传统,朱高炽是太子的不二人选,完全应该顺理成章地当上太子。但朱棣登极后不但没有立即册立太子,反而多次拒绝了臣下的有关建议。 1.文武百官请求立朱高炽当太子,朱棣不同意 永乐元年(1403年)的上半年,文武百官加上朱棣的一帮兄弟等人,连续三次上表请立太子,朱棣虽然表扬这些人是为国家着想,但是对于他们的请求就是不答应,还找了一些堂而皇之的理由加心以糖塞,说什么长子“智识未广、德业未进”,能力水平都很有限短期内不可能一下子担当起太子的重任,还需要由一些高人来培养和教育才行等等,一句话,就是不同意先立老大为太子。这时候有个人看不下去了—一镇远侯顾成。这个人是个高级将领,最早参加政府军讨伐朱律,又最早被俘虏,被俘后他就投降了朱律,然后一直辅佐朱高炽坚守北平城。顾成是朱棣非常器重的一个将领,后来被封为镇远侯,奉命驻守贵州。 大概是顾成觉得自己很早就归附了朱棣,后来又辅佐朱高炽坚守北平有功,说话还算有点分量,再加上跟朱高炽交情比较深,于是就在永乐元年的九月,顾成给朱律写了封信,没敢先讲立太子的事,而是说了驻守贵州的几件事,最后拐弯抹角地提了一句“早立东宫以定国本”。不料朱棣在回信中只是对顾成隆重表扬一番,还赏给了他一大笔钱财,但是对立太子的事却一个字都没提,好像根本没看见,弄得顾成很没面子。同时,朱棣一直把朱高炽留在北平,而没有召他来首都南京,等于说立太子跟他没关系,把他晾在一边了。 这还不算,更有甚者,朱棣还向大臣征求意见:你们看立谁做太子最合适啊?很显然他不想立朱高炽为太子,不然就不必征求意见了。各位可以想象,朱棣的这种态度很可能使朱高炽感到郁闷和痛苦,甚至可能是绝望,因为他本来是最有资格当太子的,可是现在呢,几乎被父皇踢出局外了。那么在朱棣眼里,还有谁可以作为太子的人选呢?朱高炽作为长子,为什么不能顺利当上太子呢? P1-2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