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不但为中外政治家、军事家所学刁和运用,而且被众多哲学家、文学家和企业家借鉴,乃至成为人们日常牛活的创新指导。特别是《孙子兵法》更是成为美国两点军校和哈佛商学院的必读教材,是影响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孙正义等知名企业家一牛的经典。
用兵如孙子,策谋学孙
膑。《孙子兵法》与《孙膑
兵法》代表着我国古代军事
理论的最高水平。它们所体
现出的丰富的智慧与内涵,
使其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军事
学领域,不但为中外政治家
、军事家学习和运用,而且
被众多哲学家、文学家和企
业家所借鉴,乃至成为人们
日常生活的精神指导和成功
指南。
《孙子兵法》的作者孙
武,是中国军事学的奠基人
,被古人尊崇为“兵圣”。孙
武生于春秋晚期的齐国,大
约和孔子同时期。经吴国名
将伍子胥推荐,他来到吴国
,和伍子胥一同辅佐吴王治
国练兵。孙武率领吴军西破
强大的楚国,北方与齐国、
晋国等强国抗衡,对吴国的
崛起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
》被喻为“兵经”、“百世谈
兵之祖”,历代兵学家、政
治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曹
操、唐太宗、宋仁宗、王阳
明、张居正等都曾力主学习
此书。在国外,也有不少国
家的军校对《孙子兵法》推
崇备至。甚至在商业领域,
《孙子兵法》也是大放异彩
,不少知名商学院与大企业
家都将其奉为圭臬,渗透于
商业经营思想之中。
《孙膑兵法》的作者孙
膑,为战国时期齐国人,应
是孙武的后代。其生卒年月
已无从查考,只知在孙武之
后一百多年。他活动的时代
大约是在吴起之后,与商鞅
和孟子同时。
据说孙膑和庞涓都是鬼
谷子门下,庞涓出仕魏国,
害怕孙膑能力超过自己得到
魏王的欢心,便陷害孙膑,
使他受到伤害肢体的膑刑,
这也是孙膑之名的由来。后
来孙膑得人救助来到齐国,
他以残废之身,协助齐国打
了许多胜仗,帮助齐国强大
起来。但他并不贪图名利地
位,他谢绝了齐威王的封赏
,辞官隐居,带领一批弟子
,专心研究兵法,并总结自
己的作战经验,写成了名著
《孙膑兵法》。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
,《孙膑兵法》共有89篇,
还有图四卷。非常可惜的是
,这部旷世巨著后来失传了
。令人稍感欣慰的是,
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
雀山西汉古墓中,意外地发
现了《孙膑兵法》残简,使
得这部兵书重见天日。
《孙膑兵法》又名《齐
孙子》,以区别于孙武的《
孙子兵法》。仅从现存的30
篇就足以看出,《孙膑兵法
》继承和发展了孙武和吴起
等著名兵法家的兵法思想。
在这部兵法中,孙膑结合自
己所处时代的特点,融入自
己的丰富经验和精心研究的
成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军
事理论体系。他的论著可谓
博大精深,从战争的地位和
作用等战争观,到用兵的战
略战术思想,进而到兵阵战
法、攻防战术、将领的选用
及对其修养和素质要求,直
至战略战术的思想基础及理
论基础,都有深刻精辟的论
述,确实是留给后人的宝贵
的财富。
时至今日,《孙子兵法
》与《孙膑兵法》已在世界
范围内广泛流传。本书将这
两本经典著作合二为一,在
原著基础上增设了导读、注
释、译文、案例照见、现实
推演等栏目,在重现古典兵
书原貌的同时,以现代视角
对古典计谋进行全新解读。
无法辨认的字用□表示。
有些文字可以断定它隶属于
某篇,但无法判断它在文中
的具体位置,本书把这些文
字分别附于各篇末尾,加三
个*号与其他文字隔开。结
合上下文文义补出的缺字,
或简文中写漏的字,字外加
[]号表示,当连续缺字5
个以上或者无法断定所缺字
数时,则用……表示。
科学简明的体例,充满
智慧的文字,注重传统文化
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的设计理
念,全面提升本书欣赏价值
。通过阅读本书,可以帮助
读者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
社会里纵横捭阖、游刃有余
,真正实现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千里之外。
《孙子兵法》被喻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历代兵学家、政治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曹操、唐太宗、宋仁宗、王阳明、张居正等都曾力主学习此书。在国外,也有不少国家的军校对《孙子兵法》推崇备至。
甚至在商业领域,《孙子兵法》也是大放异彩,不少知名商学院与大企业家都将其奉为圭臬,渗透于商业经营思想之中。
《孙膑兵法》又名《齐孙子》,以区别于孙武的《孙子兵法》。仅从现存的30篇就足以看出,《孙膑兵法》继承和发展了孙武和吴起等著名兵法家的兵法思想。在这部兵法中,孙膑结合自己所处时代的特点,融入自己的丰富经验和精心研究的成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军事理论体系。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经典典藏: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详解(超值典藏 白金版)》中增设了导读、注释、译文、案例照见、现实推演等栏目,在重现古典兵书原貌、了解传统军事思想的同时,以现代视角对古典计谋进行全新解读。
计篇
【导读】
本篇一开始就揭示了战争的性质、意义和重要作用:“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全面探讨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五事”“七计”,并阐述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道理。
【原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日道,二日天,三日地,四日将,五日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注释】
兵:原指兵器。这里指战争。
经之以五事:指从道、天、地、将、法这五个方面对制胜的条件和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经,度量、衡量。
校之以计而索其情:衡量敌对双方的各种条件,从中探求战争胜负的情形。校,通“较”,衡量、比较。计,指下文“主孰有道”等“七计”。 令民与上同意:使民众与国君的意志相一致。
阴阳:指昼夜、晴雨等天时气象的变化。寒暑:指寒冷、炎热等气温的波动。时制:指四季时令的更替。
远近、险易、广狭、死生:指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阻或平坦、作战场地的宽阔或狭窄、地形是否有利于攻守进退。
智、信、仁、勇、严:指将帅的才能智谋、赏罚有信、爱护部属、勇敢果断、纪律严明等条件。
曲制:指有关军队组织编制等方面的制度。官道:指有关各级将官的职责区分、统辖管理等方面的制度。主用:指有关各种军需物资后勤保障的制度。主,掌管。用,物资费用。
闻:知道、了解。
将听吾计:有两种解释,一说“将”是“听”的助动词,表示假设;一说“将”指将领。这里取第一种解释。
计利以听:指有利的计策已经被采纳。计,这里指战争决策。以,同“已”。听,听从、采纳。
佐:辅助。
因利而制权:根据利害得失而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生死存亡,是不可以不详加考察和研究的。
所以,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分析研究,从计谋上加以衡量,并从中探求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道,是使民众与君主的意志相一致,所以可以使民众与国君一同赴死,一同相养相生,而不会畏惧危险。天,是指阴阳、寒暑、四时的更替变化。地,是指征战路途的远近,地形的险阻与平坦,作战场地的广阔与狭窄以及哪里是死地、哪里是生地等。将,是指将帅是否足智多谋,是否赏罚有信,是否爱护部属,是否勇敢果断,是否军纪严明。法,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各级将官的职责区分、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等制度规定。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们没有不知道的。只有充分地了解,才能获胜;否则,就不能取胜。
所以,要从以下七个方面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从中探求战争胜负的情形,包括:哪一方的君主更正义?哪一方的将领更有才能?哪一方占据了更多的天时地利条件?哪一方的法令能够更加切实地贯彻执行?哪一方的兵力更为强大?哪一方的士卒更加训练有素?哪一方的赏罚更加公正严明?我们根据这些,就可以推知谁胜谁负了。
如果能听从我的计谋,用兵就一定能够胜利,我就留在这里;如果不能听从我的计谋,用兵就必定会失败,我就离开这里。
有利的计策已经被采纳,还要设法造势,以辅助作战的进行。所谓“势”,就是根据对敌我双方利害得失的把握而掌握主动权。
【原文】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