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读懂王阳明(知行合一大智慧)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梁启超
出版社 沈阳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1890年起师从康有为。1895年在北京与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参加强学会,旋为上海《时务报》主笔。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1898年参加“百日维新”,同年变法失败,逃亡日本,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1913年归国,加入共和党,不久又组织进步党,并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
一生著述宏富,涵盖政治、经济、哲学、法学、历史、新闻、语言、宗教等领域。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书评(媒体评论)
面对亘古未有之大变局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智慧
是解放当下人们思想的一
剂良药,这也是我创作《
知行合一之教》的主要原
因。
——梁启超
梁启超先生的这部书,
开启了中国近代启蒙运动
的先声!
—— 杜维明(哈佛教授

胡越的《王阳明》(即
《读懂王阳明》第一编)
优美而感人!
——蔡元培
王勉三先生的《王阳明
生活》(即《读懂王阳明
》第二编)是阳明传记的
里程碑式经典!
——余秋雨
目录
第一编 生平(胡越著)
读胡君越所著《王阳明》,因题二绝句
编述大意
一、阳明出世
二、金山赋诗
三、塞外出游
四、江西招亲
五、回姚读书
六、会试下第
七、学习兵法
八、进士及第
九、九华求道
十、筑室阳明洞
十一、始授徒讲学
十二、忤旨下狱
十三、佯狂避祸
十四、谪居龙场
十五、初讲“知行合一”
十六、升治庐陵
十七、论朱陆异同
十八、与徐爱论学
十九、遨游山水
二十、警诫学者
二十一、留居京师
二十二、巡抚南赣
二十三、江西平寇
二十四、征服三浰
二十五、布告教育宗旨
二十六、平定宸濠
二十七、昭雪冀元亨
二十八、诏封新建伯
二十九、作业教育的证明
三十、家居讲学
三十一、恩田平苗
三十二、阳明逝世
第二编 生活(王勉三著)
例言
一、导言
二、幼年生活与其家庭
三、不凡的童子
四、少年时代之阳明
五、应试生活
六、初入仕途的政治生活
七、改过自新的生活
八、贬谪中的虎口余生
九、龙场生活
十、谪限满期后的升迁
十一、剿平诸寇
十二讨逆戡乱
十三、晚年的生活
第三编 知行合一之教(梁启超著)
一、引论
二、知行合一说之内容
三、知行合一说在哲学上的根据
四、知行合一与致良知
附录 点校版《传习录》
(隆庆六年版)
旧序
卷上
徐爱录
徐爱跋
陆澄录
薛侃录
卷中
钱德洪序
答顾东桥书
启问道通书
答陆原静书
钱德洪跋
答欧阳崇一
答罗整庵少宰书
答聂文蔚
答聂文蔚二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约
卷下
陈九川录
黄直录
黄修易录
黄省曾录
钱德洪录
钱德洪序
黄以方录
钱德洪跋
精彩页
一、阳明出世
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
大明成化八年,正是西元1472年、民国纪元前440年,在古历九月三十日,中国浙江省余姚县里,出了一位大儒!虽然当不起救世之主、儒家之宗,但是他的哲学和他的教育主张,在今日世界,确卓然不可磨灭。倘若大家能实行他的学说,不但可以提高人群道德,还是无量数儿童的救星哪!
这位大儒,姓王,名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子,本是晋朝山东琅琊孝子王览的后代。王览的曾孙,就是书学大家王羲之,甚爱慕浙江山水佳丽,便迁居山阴。传到二十三代,有个王寿,从达溪再迁到余姚,自此便为余姚人。王寿的五世孙王纲,文武出众,在明太祖时,征苗捐躯,朝廷特命立祠,春秋祭祀,这是阳明的五世祖。王纲传彦达,号秘湖渔隐;彦达传与准,自号遁石翁,精通礼、易,隐居不仕;与准传世杰,人呼槐里子;世杰传天叙,号竹轩,为人胸次洒落,吟歌自得,时人都比他做陶靖节、林和靖,这是阳明的祖父。他父亲单名一个华字,表字德辉,别号实庵,晚年自称海日翁,曾经读书龙泉山中,时人都称他龙山公,成化十七年(1481)状元及第,做到南京吏部尚书。他常常思念先世羲之公的故居,再从余姚迁到越城的光相坊。后来阳明也在越城东南二十里地,有个阳明洞,筑室读书,所以学者都称他阳明先生。
阳明生小就很聪明,况且养育在这诗书旧家,环境又好,到了五岁,家里还没有教过他识字,他忽然把祖父常读的书读起来了。王天叙一听,好不奇怪!过去问他,他回说:“我常听得祖父这样读,早暗暗记熟了。”
二、金山赋诗
成化十八年(1482),阳明十一岁
王华在京供职,派人迎接他父亲王天叙到京里去住。那时阳明才十一岁,他祖父带着同行,路过镇江,王天叙天性潇洒,自然要流连一番,便和众宾客在金山寺饮酒取乐,领略那大江风物,大家兴致甚豪,正要即席赋诗,还没有成句,阳明忽然在他祖父身旁,高声吟道: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众宾听罢,个个惊异!便命他再做一首,以寺中“蔽月山房”为题,
阳明又毫不思索,随口吟道: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于天,还觉山小月更阔。
看他第一首诗,气概不凡,第二首,思想高远,就知道他胸怀豪迈,推理精深。所以后来治学问、办政事,能跳出当时人的旧范围,独树一帜,不像常人那样徒读古书了。阳明随着祖父到京,住过一年,命他就塾读书。父亲王华,见他举动,豪迈不羁,心中常常担忧,独他祖父王天叙,料他将来有了学问,必能自己检束,决不会因此遭祸殃身的。
阳明自从就塾读书以后,每每喜欢对着书本,静坐不动凝神着想。有一天,忽然问塾师道:“怎样算第一等事?”塾师说:“只有读书,中进士。”阳明疑道:“中进士恐怕未必算,第一等事或者读书学做圣贤罢?”他祖父闻知,笑着说道:“好孩子,你要学做圣贤么?”
三、塞外出游
成化二十二年(1486),阳明十五岁
阳明十三岁上,母亲郑太夫人去世,居丧尽礼,和成人一样。三年服满,他就出游长城居庸关一带。那时长城以外,都是东胡、蒙古诸民族的部落,从明成祖征服以后,屡叛屡服,到成化年间,虽然遣使入贡,却渐渐强大。阳明到得长城,登高远望,觉得脚下一线,便是胡华天界,不觉触动了个民族思想、筹边心念,便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遂驱马出关,考察各族的部落,留心备御的政策,时时和胡儿浑在一起赛马、校射,那些胡儿见他小小年纪,已经弓马娴熟,个个叹服!阳明游历了个把月,才回京城。忽闻京畿以内,石英、王勇盗起;又听得秦中石和尚、刘千斤作乱,几番要上书朝廷,去献那削平内乱的计划。父亲王华,连连斥骂他不准妄为,方才作罢。
四、江西招亲
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阳明十七岁
阳明的外舅诸公养和,做江西布政司参议,把女儿许配于他,十七岁上,奉了父亲之命,到江西洪都去亲迎。诸公留他在衙门居住,择吉招赘。结婚那天,自有一番热闹,不必细说。谁知礼堂上准备行礼,书房里却不见了新郎!诸公急急派人四下找寻,影踪全无。原来,阳明那天偶尔出衙闲步,不觉行到铁柱宫,见一道士,趺坐一榻,阳明看他有些来历,便上前叩问。那道士也见阳明年少不凡,两下讲礼对坐,渐渐谈起养生之说,那道士逐层指点,阳明也逐层究问,把招亲的事,完全掉在脑后,直和道士谈到次早,诸公家人找来,然后告辞回衙。
阳明在这新婚之中,闲着没事,见诸公衙内有好几竹笥箱的纸藏着,就取出来成天到晚的学习书法,从此字学大进。到回去时,那竹笥箱里的纸,被他写个尽空。后来阳明常常和学者说:“我起初学字,对着古帖临摹,只学得字的外观,入后提着笔,不轻易落纸,先凝思静虑,把精神会聚一起,字体默运在心,然后下笔,如此好久,才通得字法。又见北宋程明道先生说:‘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我们想来,既不要字好,又为什么要学
导语
蔡元培倾情赞誉,哈佛教授杜维明敬意推荐,梁启超曾迫不及待地送给子女人手一册!
本书是一部融阳明生平、家世和学说于一体的经典力作!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企业家、管理者奉为圭臬的经典奇书,九十年来连续再版畅销不衰销量超过600万册的口碑经典。
序言
王守仁(1472—1529)
,字伯安,浙江余姚人,
青年时期曾筑室于会稽山
阳明洞,故自号阳明子,
世称阳明先生,也就是我
们今天熟知的王阳明。他
生活在500年前的明代,以
其超人的事功和学说,被
后世誉为达到“立德、立言
、立功”这“三不朽”境界的
人。王阳明的同乡后辈、
当代文化学者余秋雨说:“
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
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
极致的却廖若晨星。三国
时代曹操、诸葛亮都能打
仗,文才也好,但在文化
的综合创建上毕竟未能俯
视历史;身为文化大师而
又善于领兵打仗的有谁呢
?宋代的辛弃疾算得上一
个,但总还不能说他是杰
出的军事家。好像
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
出现,才能让奇迹真正产
生。”(《乡关何处》)这
个评价,是非常准确的。
王阳明的一生,频遭坎坷
,屡受磨难。皇帝的猜忌
、宦官的迫害、权臣的排
挤,廷杖、流放、“谋反”的
流言,在他的仕途上都曾
出现过。然而,当权者却
离不开他。嘉靖初年的首
辅大臣席书曾说,他自己
和其他朝臣不过是“中材”,
只有王阳明是“上材”,平乱
安边,非王阳明不可。于
是,每当朝廷遇到危难,
王阳明就被“拉出来”平乱。
然而,王阳明并不把这些
功绩看在眼里,每次胜利
之后,他总是在报捷书中
把这些功绩归于皇帝和朝
中大臣,自己则上书申请
离职,告老还乡。他的目
标,是希望自己能从事最
喜爱的事业——讲学。不错
,如果我们让王阳明自己
选择,他一定会对“政治家”
、“军事家”这样的头衔弃之
不顾,而选择一顶“哲学家”
的桂冠。他的学说集“心学”
之大成,成为中国儒家学
说的巅峰。五百年来,王
阳明的学说跨越了时空的
界限,帮助了无数有志有
为的志士仁人。近代以来
,致力于中国富强的康有
为、梁启超、孙中山、宋
教仁等志士,无不从阳明
心学中汲取养分。阳明心
学还走出国门,对日本、
韩国产生了重要影响。日
本明治维新时,已经浸染
阳明学200余年,明治维新
的参与者,无不服膺阳明
心学。如“维新三杰”之一的
西乡隆盛,曾
摘录王阳明语录100条,
指导自己的言行,自承一
生“修心炼胆,全从阳明学
而来”。朝鲜半岛早年曾排
斥阳明学,但亡国之后,
韩国的复国志士们痛定思
痛,希望发扬阳明学说,
以求救国。韩国政治家、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第二任
总统朴殷植曾写《儒学求
新论》,希望用阳明学说
改造传统儒学,因为阳明
学是“简单切要之法门”,具
有“省察法”和“果敢力”,富
于“气节与事业之特著的功
效”。
日本学者高濑武次郎博
士曾说:“王阳明传记对读
者尤其是青少年一代,具
有精神鼓动的特殊作用。”
(《王阳明详传》)这种
体认是很精辟的。为了帮
助读者认识王阳明,了解
王阳明的学说,我们编纂
了这本体现民国时期阳明
学最高成就的《读懂王阳
明》。本书收入了民国时
期三位作者的三部著作,
其中前两部从不同角度,
讲述“王阳明这个人”的问题
;后一部从不同的视角,
阐发阳明学说的主要内容
。下面,我们就对这三部
著作的背景,做一些简要
的介绍。
第一部是胡越先生的《
王阳明》。本书最早由中
华书局1925年3月出版,
1927年3月出版第二版。胡
越先生对阳明学说有很深
的体悟,他把阳明学出自
中国看作“大幸”,把中国人
不识阳明学看作国人的“大
不幸”;他提醒读者,不要
只看王阳明的事功,而更
应该重视王阳明的学说,
他说:“中国民族中,也有
少数人知得阳明,却因着
阳明的功业而震惊阳明,
不是因着阳明的学术而钦
敬阳明,是‘知’与‘不知’同。
”因此,本书侧重点与《王
阳明生活》有所不同,书
中不仅有对阳明生平的叙
说,且有作者对阳明学的
体悟评说,与《王阳明生
活》恰可成为互补。
第二部是王勉三先生的
《王阳明生活》。本书最
早由世界书局1930年6月出
版,1933年3月再版。此书
出版于国事日蹙的“九一八
事变”之前,再版于“事变”
之后,作者期望弘扬阳明
学说,以助救国大业的一
片爱国之心,跃然纸上。
他说:“我们中国有件极可
珍贵的宝物,可惜遗失在
日本去了,现在愿我们大
家,赶快去拿回来,自己
享用,不要长此让它留在
异国,替异国去发扬文化
,扩张国力。”这个“宝物”
,自然就是阳明学说了。
第三部是梁启超先生的
《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
。本书原是1926年12月梁
启超先生在北京学术演讲
会及清华学校的讲稿,
1926年12月20日至次年2月
12日连载在北京《晨报》
上,1936年4月中华书局出
版单行本。“知行合一”说是
王阳明“龙场悟道”的成果,
是阳明心学体系立论的重
要基础。梁启超先生推崇
服膺阳明学说,本书即是
他系统阐发“知行合一学说”
的重要著作,对读者了解
阳明学说能起到指导作用

五百年来,中国和世界
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
而王阳明的学说,却历久
弥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
人。在民国那个内忧外患
的时代,王勉三先生就呼
吁把阳明学这个“宝物”拿回
来。在今天的时代,阳明
学说逐渐被越
内容推荐
他是一位大英雄,平生指挥作战百余次,从未有过败绩;他是一位大政治家,对上勇于劝谏皇帝,对下善于安抚百姓。
他是一位大思想家,在“百死千难”的逆境中,阐发了“知行合一”之旨;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发明“致良知”之教。
他的学说,至今仍为我国哲学的擎天一柱,开启了日本明治维新之业,启迪了中国无数志士仁人,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蔡元培等,都从中受益匪浅。
他就是王阳明,中国历史上达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境界的人物之一。这部书融王阳明生平与学说于一体,为您认识王阳明、读懂阳明学说,打开了一扇智慧之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1:4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