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作者在掌握靠前外“体”“貌”研究前沿理论和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地对桂东南粤语和壮语的“体”“貌”进行描述和比较研究,语料丰富翔实,并有一些新的认识。如第二、三、四章分别对桂东南粤语和壮语“完整体”“非完整体”“貌”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桂东南粤语和壮语的“体”标记有很多是从实义动词虚化而来的,但语法化程度不高,很多标记还保留原来的词汇意义。桂东南粤语和壮语的“貌”都以结构形态来表达,即采用一定的构式来表达。桂东南粤语和壮语有些“体”“貌”标记是各自语言独立发展的结果,但不少“体”“貌”标记是语言接触导致的区域现象,平行的多功能模式是语法复制的产物,体现的是一种典型的语法化区域。又如第五章,提出桂东南粤语和壮语的“体”“貌”范畴都比较突显,但“貌”范畴比“体”范畴还要基本、要突显、要发达。同时还认为,壮语的“貌”特征比桂东南粤语的“貌”特征要突出。 作者简介 黄美新,女,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新县人,壮族,1968年10月生。1991年毕业于广西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2004年至2007年就读于广西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07至2010年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梧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语言学理论教学及科研工作,研究专长为壮侗语族语言,任教以来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出版专著1部,即《大新壮语形容词研究》,该著作获广西第十三次社会科学很好成果奖三等奖。主持并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左江流域壮语语言文化典藏”及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桂东南粤语与壮语体貌范畴的比较研究”等七项课题。 目录 绪论 节 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 桂东南粤语方面 二 壮语方面 第二节 本研究的意义、创新点、研究的范围及理论方法 一 本研究的意义及创新点 二 本研究的范围及理论方法 第三节 语料来源、选点缘由及各代表点音系 一 语料来源 二 选点缘由 三 各代表点音系 章 桂东南粤语与壮语动词及体貌分类 节 桂东南粤语与壮语动词分类 一 国外关于动词的分类 二 国内关于动词的分类 三 本研究关于动词的分类 第二节 桂东南粤语与壮语体貌分类 第二章 桂东南粤语与壮语完整体的比较 节 现实完整体 一 现实完整体标记 二 现实完整体标记的类型比较 三 现实完整体标记的来源探索 第二节 经历完整体 一 经历完整体标记 二 经历完整体标记的类型比较 三 经历完整体标记的来源探索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桂东南粤语与壮语非完整体的比较 节 进行持续体 一 进行持续体标记 二 进行持续体标记的类型比较 三 进行持续体标记的来源探索 第二节 起始体 一 起始体标记 二 起始体标记的来源探索 第三节 接续体 一 接续体标记 二 接续体标记的来源探索 第四节 先行体 一 先行体标记 二 先行体标记的来源探索 第五节 惯常体 一 惯常体标记 二 惯常体标记的类型比较 三 惯常体标记的来源探索 第六节 反复体 一反复体标记 二 反复体标记的类型比较 三 反复体标记的来源探索 第七节 设然体 一 设然体标记 二 设然体标记的类型比较 三 设然体标记的来源探索 第八节 短时体 一 短时体标记 二 短时体标记的类型比较 三 短时体标记的来源探索 第九节 尝试体 一 尝试体标记 二 尝试体标记的来源探索 第十节 小结 第四章 桂东南粤语与壮语貌的比较 节 短时貌 一 短时貌标记 二 短时貌标记的类型比较 三 短时貌标记的来源探索 第二节 尝试貌 一 尝试貌标记 二 尝试貌标记的类型比较 三 尝试貌标记的来源探索 第三节 反复貌 一 反复貌标记 二 反复貌标记的类型比较 三 反复貌标记的来源探索 第四节 同行貌 一 同行貌标记 二 同行貌标记的类型比较 三 同行貌标记的来源探索 第五节 描摹貌 一 描摹貌标记 二 描摹貌标记的类型比较 三 描摹貌标记的来源探索 第六节 小结 第五章 桂东南粤语与壮语体貌的类型学特征 节 桂东南粤语和壮语体貌标记的语法化程度 第二节 桂东南粤语和壮语貌结构的丰富性 第三节 桂东南粤语和壮语描摹貌蕴含进行体和持续体意义 第四节 桂东南粤语和壮语的体意义可用语气词来表达 第五节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