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高花阁陈佩秋/与大师谈艺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郑重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记录了陈佩秋的艺术实践的体验和感受。
本书作者与画家交游数十年,或看他伏案作画,或是天马行空式的交谈,对其可谓是听其言而观其行了,从而渐渐悟到画家在纸上行笔、用墨、用水、用彩的不同,是来自他们内心的体验和感受的不同。
全书配画家所创作的作品以及老照片,内容丰富,感情真挚,读者能够全面了解画家的创作才情。本书颇具阅读品味价值。
目录
篇之壹 临摹就高求难创作追求卓越
篇之贰 画风三十年为期笔墨当随纸应变
篇之叁 用墨非游戏奥妙各不同
篇之肆 绿色天然,草木情深
随景施彩,再赋新腔
篇之伍 生活艺术两相融 造化心源一体通
篇之陆 堂名斋号寄我心 性情好尚入图中
篇之柒 溪岸真伪抒己见 董源三图觅疑踪
篇之捌 张大千仿石溪山水起风波 陈佩秋凭实据鉴画逼法官
篇之玖 《帝王图》《步辇图》,对比说真假 规范性科学性,推论见功力
篇之拾 老叶弥新,随其自然
性情高逸,水到渠成
篇之外 心有灵犀,两山夹日
丹青眷属,各显风流
后记
序言
陈佩秋的执着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
近高低各不同。”看山是
这样,看人更是这样。人
比山更丰富,更耐看。
看陈佩秋就有这样的
心情。
在绘画艺术的王国里
,陈佩秋可说是现代成岭
成峰的人物了。她那艺术
的岭和峰,虽是千回百转
,但并没有浮云障目、难
识真面之感,而是透彻明
亮的:既能看到她的率真
与倔强,又能看到她的含
蓄与委婉;既能看到她不
畏强大敢于抗争的勇气,
又能看到她同情弱势提携
后者的善良;既能看到她
画中禽鸟追求遁世的恬静
与清闲,又能看到她关注
社会的人世情怀;既能看
到她笃谊重友的可敬可亲
,又能看到她咄咄逼人的
傲然之气;既可看到她明
辨是非锋芒毕露的进攻之
势,又可看到她善解人意
的包容……这一切都贯穿
着她的执着。
陈佩秋是执着的。
在学理工还是学艺的
人生前途决定上,她执着
于个人的兴趣,违背家训
,走上艺术之路。
在近世文人画的一代
宗师黄宾虹授课时,她违
背师训,执着于被视之为
匠人画的《江行初雪图》
,这是凭借眼光给她带来
的执着。
在泼墨写意泛滥的时
代,她不畏人言,执着于
两宋的写真遗风,大有挽
狂澜于既倒的气概。
但她并不视泼墨写意
如水火,而是取其精华,
弃其荒率,通过杨柳、芭
蕉、雨竹、枫叶、熊猫…
…尽展高位神品之风神。
在这种执着中有着她那“
玩两下给你看看”的傲气

当时,她已是八十高
龄,又孜孜不倦地执着于
中国古代书画巨迹的重新
审鉴。她以不袭前贤、不
畏权威的勇气,穷数月之
功对早有历史定位的阎立
本《步辇图》重新鉴审,
在七十件国宝大展的欢乐
之声中唱出异腔别调,使
人耳目一新,学术报告会
上听众对她的热情掌声,
至今仍然回荡耳畔。
这以后,她又花去许
多时间对董源的《潇湘图
》《夏山图》及《夏景山
口待渡图》三卷进行研究
,写出论文,提出质疑。
此外,她质疑的还有石涛
的作品。她还准备对更多
的可疑之书画做重新鉴审

纵观书画鉴藏的历史
,一个鉴赏家常是集创作
、收藏、鉴赏于一身的。
米芾是这样,王晋卿是这
样,赵孟頫是这样,董其
昌也是这样。
陈佩秋对古代书画鉴
赏的执着,也是有着她的
底气的。以她的勤奋,对
唐、宋、元三代的书画,
有着三沐三浴的修炼。她
常言:“我的鉴定和职业
鉴定家不同,我是以画家
的经验和眼光看画的。”“
画家的眼光”就是谙悉绘
画本身发展变化的规律,
山的皴法、石的点法、水
的画法、衣纹的描法……
各种风格何时出现、何时
消失、何人首创、何人继
承、何人发展,都能了然
于胸。没有这种底气,陈
佩秋还会有执着的根基吗

书画市场红火,价值
数万元一尺的画不作,而
执着于书画鉴定。是想当
鉴定大家,还是真的犯了
傻劲儿?在我和她的多次
交谈中,她都说她不想抢
鉴定行当的饭碗,更不想
当不赚钱的“傻帽儿”,但
是鉴定界随意之风的蔓延
,学术水平日下,激发起
她的历史责任感,欲挽将
倾之狂澜。她要将感观的
经验性鉴定方法与现代科
学技术相结合诠释画史上
的悬案,对历史和后人都
有个交代。这当然是她个
人的取向,一家之言,但
是有这样一家之言,比万
马齐喑要好得多。
一个美好的理想在支
撑着陈佩秋的执着。或者
说美好的理想是陈佩秋执
着的另一个根基。
艺术的底气和美好的
理想两大根基建构成的执
着,是无法动摇的。
我看陈佩秋,也常会
奇发妙想:像她这样拿得
起、放得下的奇女子,如
果从军,定会成为驰骋疆
场的将军;如果从政,定
会成为政坛上叱咤风云之
人物。这种执着或许会给
她带来挫折或麻烦,但丹
青无悔,这正成就了她在
艺术上成岭成峰的今天。
像陈佩秋这一代的画
家,在艺术生涯中往往会
留下许多概念的烙印,诸
如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
方、革新与保守、政治与
艺术等。生活在这样一个
相互对立的历史夹缝中的
画家,常常站在十字路口
,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容易失去平衡,失去自我
,而当他为坚守某一概念
而生活时,则又成为另一
概念的牺牲品。拿着手中
的笔,真不知该往哪里走

陈佩秋是如何跨越十
字路口,摆脱尴尬境地,
走上成功之路的呢?且听
她的自说自画吧。
导语
本书以对话体并夹以相当于“旁白”的著述者介绍,且有画家名画多幅,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好读物。
作者不仅记录了画家的体验,并有大量作者撰述的相关背景介绍和他对画家画艺、画风的评述,问与答俱佳,文与画皆美,记录了画家的艺术实践的体验和感受,侃侃而谈而真知灼见迭出,批评时弊平和而幽默感常现。
后记
岁月匆匆,《壮暮堂
谢稚柳》《大石斋唐云》
《三釜书屋程十发》《高
花阁陈佩秋》“与大师谈
艺”四种,出版距今已经
十五个春秋了,读者朋友
也许不复记忆,但文汇出
版社高情厚谊,要把余之
拙作四种,重新出版以飨
读者,我真的有些惶恐不
安。壮暮堂、药翁、发老
已驾鹤西去多年,每忆及
不禁黯然,更有旧梦难温
之苦。因余之粗疏,三翁
的“大师谈艺”出版后留下
许多遗憾,但都难再补记
之。二〇二〇年即为壮暮
堂、药翁一百一十周年诞
辰,谈艺录之再版,也是
一个纪念吧。唯高花阁佩
秋老师,神清气朗,是向
茶寿者,余亦不敢多做叨
扰,只能把她的高雅之谈
以“篇之外”载于书后,期
与读者朋友有共享之乐。
二〇一九年十月 时年
八十又五
精彩页
大约在19世纪初期,陈佩秋的诅父母从河南南阳流落到昆明,落地生根;故陈氏在书画上常署“南阳陈氏”。其父陈治阶,早年入云南讲武学堂,后在蔡锷将军的讨袁护国军任军需处长,并与朱德、朱培德、刘文辉往来密切,后转学中医,成为一位名医。其母尹定贤,四川人,父亲是一名知县。1923年2月14日,中国时历是岁为海葵亥,腊月二十九日,陈佩秋出生于昆明象眼衡68号,生肖属猪。
陈佩秋还见到过她的祖父,但祖父不和他们住在一起。在她的印象中,祖父常来向父亲讨钱,她见了祖父有些害怕。祖父死后就落葬在昆明,在山坡上选了风水宝地,此处就成陈氏族茔。墓地立碑纪念,陈佩秋这一代人的名字也都刻在礁上。
大姐永庆,幼承家数,是中医师;兄长陈永定,名字是和尚给起的.以为这样的孩子容易教养,后留学美国学冶金,同国后为钢铁工程师:二姐早逝:四妹永葵:五妹早逝:六妹永庄,是中学英语教师;陈佩秋排行为三,名字佩秋是老师给起的,取自屈原《离骚经》“纫秋是以为佩”。20世纪70年代,我曾两赴云南,过昆明时去象限街,拜望她的母亲和她的大姐。
幼时,陈佩秋受教育于昆明,先后在第五小学、二十四高级小学、昆华女中、天南高中等学校读书。卓琳也是昆华女中的学生,那时动员学生参加战地文工团,卓琳去了。陈佩秋幼时对绘画有浓厚兴趣,学校有美术课,跟着老师走出学校写生。抗日战争期间,许多画家都转移到四川重庆,张大干、徐悲鸿、黄君璧、傅抱石、谢稚柳都到昆明开展览会,陈佩秋即前往观摩学习。她把自己的画送给黄君璧看,请求指教,得到黄君璧的夸赞,并建议她考艺术学校。结果未能如愿,高中毕业后,她遵从父命考取了西南联大经济系。
郑重:你是怎样走上绘画道路的?
陈佩秋:我19岁考入西南联大经济系。那是父亲的意见,在经济上只支持学工程之类的专业。但我的兴趣是绘画,在西南联大经济系只读了一年,我就退学在家。在家中画了一年,才考进搬人重庆的国立艺专,改学绘画。在国立艺专读书时,有人动员我去延安,因那时兴趣是学绘画,我没有去。
郑重:西南联大是当时的名校,你放弃了那里的学习,不感到可惜吗?
陈佩秋:没有,我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学习了。但父亲有些不情愿,他只供给我学理工的经费,这样就和家庭断绝了经济上的往来。
郑重:你能说说国立艺专搬到杭州的情况吗?
陈佩秋: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重庆国立艺专一分为二,恢复杭艺专,仍称国立艺专,重建北平艺专,学生可以自愿选择一校就读,我就选了杭州国立艺专。一时交通不便,我是乘了军用飞机先到南京,然后再去杭州。
郑重:当时校址还是在罗苑吗?
陈佩秋:罗苑本来借浙江大学的,这时已被浙江大学收走一部分,校舍的另一部分是在照胆台、白公祠,环境很荒凉,教具也没有了,还有一具明朝木乃伊,胡子还有。学生宿舍一个房间摆着六张床,很拥挤。
郑重:当时的教学情况怎样?
陈佩秋:我那时还是低年级学生,上的都是基础课,专业课就是临摹古画。当时,我临摹了黄君璧的画,高年级看了很称赞_说是黄君璧的副本,可以乱真了。继续临摹五代赵斡的《江行初雪图》。
临摹是学习中国画的传统方法,但近百年来对这一学习方法褒贬不一,多有批评,认为它陈陈相因,束缚了画家的创造力,使中国画走上了一条死路。陈佩秋的绘画,却走了一条较长时间的临摹古画的路,而且着力甚多。恰恰又是这位在传统绘画中用功最深的人,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对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较多的讨论。
郑重:中国画传统的教育都是从临摹古画开始的?
陈佩秋:中国画都是从写生开始。如何把客观存在的对象转化成艺术,古人是花过许多功夫的。如山水的多面、远近、高低、前后、曲折、平直等,前人经过搜索,已经创造了许多表现方法,已经进行了升华,和现实不相干了。临摹不是目的,是一个认识过程。通过临摹,可以认识各家各派的画,了解前人好在什么地方,在学习中才会找到一条正确路线,知道应该怎样学。临摹到某一个程度,技法才算过关,你在绘画成就上才能稳步上升。
郑重:你是如何临古而出新的?
陈佩秋:这里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还是要从我在大学学习开始谈起。我是1945年考进杭州国立艺专山水科的。当时教山水的老师先后有黄宾虹、郑午昌。潘天寿偶尔也教,但画得不多。那时学画以临摹为主,同学们都临黄宾虹的山水。黄宾虹的画在中国画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抽象,可以说是山水画中的新派,在中国绘画史上应占有一定的地位。他的画很容易临摹,而且一临就像。当时黄宾虹很欣赏我,他的许多画都由我保管。但我没有临他的画,而是临摹黄君璧的山水,当时他在国立艺专兼课。艺专高年级学生看不起黄君璧的画,看我临他的山水,大家都笑话我。但我仍没有临宾虹先生的画。
P2-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22:1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