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张之路,作家、剧作家,中国作协儿委会副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儿童电影委员会会长。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获得者。国际林格伦奖提名。中国安徒生奖获得者。 文学作品有长篇小说《霹雳贝贝》《第三军团》《非法智慧》《蝉为谁鸣》《极限幻觉》《有老鼠牌铅笔吗》《弯弯》《弯弯的辛夷花》《汉字奇兵(千雯之舞)》《替身》《会飞的狗》《因为有你》《永远的合唱团》《霹雳贝贝2(乖马时间)》《吉祥时光》《金雨滴》《我们好像见过面》等,作品曾获中国图书奖、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奖、宋庆龄文学奖、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等。小说《羚羊木雕》、童话《在牛肚子里旅行》分别被选入中小学课本。多部作品在台湾地区出版,并多次被评为“好书大家读”作品。 电影剧本有《霹雳贝贝》《魔表》《足球大侠》《疯狂的兔子》《妈妈没有走远》《乌龟也上网》等十部。电视连续剧《第三军团》《妈妈》等。曾获中国电影华表奖、童牛奖、夏衍电影文学奖、电视剧飞天奖、开罗国际儿童电影节金奖等。 著有电影理论专著《中国少年儿童电影史论》。 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日文、韩文、阿拉伯文等出版。 后记 2018年春天,浙少社编 辑玉虎来信向我约稿,问 我是不是愿意为青少年读 者书写一部表现香山慈幼 院的小说,让他们知道在 中国近代史上还有这样一 个救济和教育水平都可以 与世界比肩的慈幼组织。 除此之外,玉虎编辑还 知道我曾经在北京立新学 校(香山慈幼院后来的名称) 当过老师,他认为我是书 写香慈历史的不二人选。 我心中一动,但没有立 刻答应:第一,我没有把 握;第二,这件事情责任 重大。 我曾经在立新学校当过 十年的老师,教物理课, 也当班主任。我对老师这 个群体是有着特殊感情的 ,除了我曾经在青少年时 期享受过老师的阳光雨露 ,还因为我毕业于北京师 范学院,曾当过多年老师 。我愿意书写老师们的喜 怒哀乐,他们至今是我敬 爱的人。我对立新学校也 是有感情的,那里的许多 老师都是我真挚的朋友, 那里的学生更是让我永生 难忘,比如我担任班主任 的77级毕业的高二(6)班, 至今我和学生们还经常问 候、聚会,要知道他们已 经毕业-四十多年了…… 我来到立新学校的时候 ,还在“十年动乱”当中,说 起老香慈.只知道“她”是从 香山迁来,只是影影绰绰 地知道“她”的大概历史,至 于详细情况就知道得很少 了。幸亏有些老人还在, 比如石峨院长,比如某某 老师的母亲,还比如在小 学部退休的老职工。他们 平凡,他们富有爱心,他 们有情怀……他们为香慈, 为那些孤儿的幸福成长献 出了毕生心血……可惜那时 候没有人书写他们。 尽管校舍变迁,但我还 是能够感受到香慈的气息 。我见到过香慈的老物件 ,比如在老师单身宿舍里 的双层弹簧床,就是当年 孤儿们睡过的、倚靠过的 。我也在后来的时光里在 那样的床上睡过——这可 能就是一种机缘和动力吧 。 我开始了解香慈的历史 ,查阅有关香慈的资料。 但是我不敢答应出版社, 因为我没有写过这类文体 的小说,我知道历史不可 能提供给我现成的戏剧性 的故事。于是我只是和出 版社说,让我想一想。 我来到立新学校,找到 熟悉的老师朋友,得到了 他们的鼓励和支持,他们 还送给我校友会编印的书 籍。在这期间,出版社也 从网上购买了许多有关香 慈历史的资料。看到那些 民国时期的出版物,真要 感谢出版社的决心和热情 。 那些日子,我和许多朋 友聊天,问他们知不知道 在北京曾经有过一个香山 慈幼院,大部分人都是第 一次听说,这就更增强了 我写作的动力。因为我不 愿意香慈被历史湮没。我 也希望在聊天当中能活跃 我的思维,能够捕捉到构 成整个小说的故事——哪 怕是一丝一线。2019年, 有一天在杭州参加活动, 我的脑子里大致出现了故 事的脉络和人物,于是我 与出版社的几位编辑进行 了两天的交流,他们又提 出了很好的建议。我告诉 他们,我可以试试。 我开始了书写。我知道 我的任务不是写香慈的历 史,也不是写香慈的回忆 录,而是要写一本能让读 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亲近 甚至喜爱的小说。我知道 ,一部比较长的文学作品 ,读者要看的是故事、人 物、细节,人物要相对集 中,还要贯穿始终,这就 增加了这部小说的书写难 度。 在历史小说书写和影视 剧拍摄中,常说的一句话 叫作“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就是说,大事件一定要 准确,小说的时代背景、 历史人物的轨迹都要严格 对应,但在细节上则可以 不拘泥于小节,在真实的 环境下对虚构的人物进行 创作发挥。 由于香慈的历史比较长 ,一个孩子,即便从婴儿 长到十八岁,也不足以经 历香慈的全部大事件。但 是好的作品要把人物的个 体命运和历史事件有机地 结合起来,应该牢牢地和 大时代紧扣在一起。因此 我在具体的书写上就经常 处于两难之间。 熟悉香慈历史的读者, 在我的小说中可能会看到 你们熟悉的某个人、某件 事,但又不完全是你知道 的那个人、那件事,因为 这些人物是许多人物的嫁 接和撷取。 在此,还请读者多加批 评,请专家多加谅解。 谢谢香慈给我提供创作 的源泉和灵感,谢谢香慈 给我情感的支撑。 在初稿完成后,我把它 交给香慈校友会的老师们 审阅。他们不但在很短的 时间内审阅了稿件,还提 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和建 议。李灵老师还给全书做 了一次完整的审校,这些 意见使得小说的内容更准 确,也让书的品质得以提 高和完善。在这里我要对 常乃麟、张锡骏、郭君兮 、李灵、高富源、张敏、 焦润英、潘英等老师表示 我诚挚的谢意。 我希望香慈的精神永远 被后人铭记! 张之璐 2020年5月4日于北京 目录 第一章 蝉鸣季节 第二章 雨夜惊梦 第三章 京畿水灾 第四章 孤儿泪 黄栌纪事一 香慈的诞生 第五章 静宜红叶 第六章 满老师好 第七章 柏树钟声 第八章 父亲来信 黄栌纪事二 碧云寺悼别 第九章 二校时光 黄栌纪事三 正生与附生 第十章 香山饭店 第十一章 无情大火 黄栌纪事四 风云突变 第十二章 沧海一粟 黄栌纪事五 九一八事变 第十三章 国土沦丧 第十四章 满老师的故事 黄栌纪事六 纪念与奉献 第十五章 小家庭 第十六章 有娘就是好 第十七章 木珠挂坠 第十八章 生命兮教育 黄栌纪事七 幼稚师范 第十九章 熊希龄与毛彦文 第二十章 抗日烽火 黄栌纪事八 曹亚范烈士 第二十一章 七七事变 第二十二章 广西岁月 黄栌纪事九 熊希龄逝世,分校设立 第二十三章 屈辱的日子 第二十四章 欢聚与别离 第二十五章 黎明曙光 黄栌纪事十 劳动大学 黄栌纪事十一 立新和实验 第二十六章 沉睡的挂坠 附录 后记 精彩页 飞机还未落地,苏珊珊从舷窗朝外看去,蓝天白云,心里不免暗暗高兴。听从北京回来的人说,北京什么都好,就怕有雾霾。 往年,七月八月是北京最炎热的时节,也是学生放暑假的时候。今年倒是不太热,可是就怕有雾霾。因为雾霾这东西见不得人们过得好。暴雨的时候没有雾霾,大风的时候没有雾霾,太热的时候没有雾霾……不刮风不下雨、风和日丽的时候,雾霾偏要来凑热闹。 苏珊珊坐上出租车离开机场。林荫道上,她听到了蝉声。 “伏天儿——伏天儿——”声音从摇下的车窗外传来,苏珊珊感到非常奇怪,就问司机:“师傅,这是什么在叫?” “季鸟儿呀——就是知了——” “什么?”苏珊珊还是有点蒙。 “知了叫啊——就是蝉啊!没有听过吗?北京人管这种知了叫伏天儿。”司机说。 “伏天儿……”苏珊珊重复着。在旧金山也有好多种蝉,不过所有蝉的叫声都像拉电锯的声音:“吱——吱——” 司机又说:“这种知了的个头比较小。” 苏珊珊点点头,这种知了的叫声不但好听,还富有旋律。她有种奇怪的感觉,这种叫声似乎在遥远的梦中听到过,有点耳熟。 苏珊珊是美国旧金山的一个高二女生,她是华人的女儿,非常喜欢中国的历史。趁放假期间,她带着爷爷的遗愿来到北京。爷爷生前有个心愿,这个心愿说小很小,说大也很大。运气好了,要完成这个心愿不过是举手之劳;运气不好,那可比登天还要难…… 苏珊珊是个特立独行的女孩。这次她独自一人来到北京,也是第一次来北京——没有熟人,只有爷爷给她留的几个地址。她自己在网上做了点儿功课,就想一个人闯闯,走到哪里算哪里。“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她非常喜欢那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出租车开到北京城西一个叫白堆子的地方。那里有所学校,叫作北京实验学校。这就是苏珊珊的目的地。听说学校挨着美丽的玉渊潭公园,附近还有神秘的钓鱼台国宾馆。 下了出租车,苏珊珊走到学校门口,发现大门紧闭,只有左边的小门留了条缝,心中不免有点着急。现在是下午四点多钟,正应该是学校门口最热闹的时候,莫非……她推开小门走进去,那里的门卫告诉她,学校已经放假了——闲人免进。 校长也不在学校,听说到什么地方参加培训了。 苏珊珊愣住了。按照原计划,她得先到校长室去见一下校长,说明自己的身份和意图;然后去找校友会,查找学校的资料;然后再按照校友会的资料拜访健在的老人……现在没有然后了。什么都想到了,怎么就没有想到人家的学校也要放假呀! 她开始恳求门卫说:“我爷爷是这个学校的校友,我大老远从美国来,是要帮助爷爷完成他的遗愿。让我进去看一下,万一有哪个老师在学校,没准能帮上忙,就是拍一张校园的照片也是好的。” 门卫看她一脸恳切,允许她到学校里面走走看看、找找人。苏珊珊双手合十,千恩万谢。 走进学校的大门,绿树掩映的水泥路空空荡荡,迎面是一尊有赭红色基座的古铜色半身塑像——是位留着三绺胡须的目光炯炯的长者。 爷爷告诉过苏珊珊,现在的北京实验学校前身是立新学校,立新学校的前身是香山慈幼院。苏珊珊的爷爷就是从香山慈幼院毕业的学生。 眼前的塑像正是香山慈幼院的创始人熊希龄。 苏珊珊放下背包和旅行箱,拿出手机给塑像拍照,又跑到塑像前与熊希龄爷爷合影。她准备把这张合影当作今天到北京以后,给家人发的第一张照片。 她顺着教学楼的室外甬道往前走,不时隔着教室的窗户向里面张望——一间一间都是空无一人。走到大楼的拐角,忽然听见有说话的声音隐隐约约地传来,苏珊珊心中一阵欢喜,急忙循着声音走去。 迎面出现了一座灰砖绿窗的平房式建筑。虽说也有两层楼高,但与周围的大楼相比还是低矮多了,然而却显得庄重平和,安静中透出一种历史的悠长感。 绿色的门不大,半开着,旁边的灰砖墙上有个铭牌,上面写着:礼堂。 苏珊珊慢慢走进去。 P2-5 导语 从因赈灾北京周边大面积洪灾成立的慈善机构,到北京市最为著名的小学之一,香山慈幼院经历了百年风雨。作品围绕这座著名的学校风雨飘摇的百年历程为纵线,结合社会百态、教育改革、少年成长等话题,是张之路全新创作的有关教育题材的长篇儿童小说。 内容推荐 华裔女孩苏珊珊为了完成爷爷的遗愿,这一年暑假,她带着一颗烙有菊花图案的木珠来到北京实验学校,而这所学校的前身是二十世纪上半叶蜚声海内外的香山慈幼院。苏珊珊以一种特别的方式进入了一百年前香慈的历史烟云中,于是,那些闪着人道主义光芒的历史人物一个个向我们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