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怪诞故事集》是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最新的小说集。小说集由十个故事组成:森林里的绿孩子、母亲过世后留下的形形色色的罐头、意外卷入一场命案的教授、“我”去探望做了变形手术的姐姐、修道院里的神秘木乃伊、每年都会在死亡后复活的莫诺迪克斯……每个故事都发生在不同的时空中,从现代的瑞士,到三百多年前的波兰;从中国的寺庙,到想象中的未来。每个故事都诡异且荒谬,你很难猜到下一页将会发生什么,但在怪诞之下又似乎潜藏着人类生活的细微真相。该小说集出版一年后,作者即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 《衣柜》是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小说集,收录三部作品。其中,《衣柜》讲述一对夫妇被一只能量坑般神秘的旧衣柜吸引,最终住进里面不愿出来的故事;《房号》的叙述人是身为客房服务员的“我”,故事中,“我”游走于首都饭店的不同房间,循着蛛丝马迹捕捉客人留下的气息;《神降》则有关一位宛如创世之神的编程天才,他不断用程序构筑新世界,却又对人类屡屡失望……在这些富有超现实色彩的故事里,托卡尔丘克以她独特的“第四人穆叙事”,探寻着日常经验之外的隐秘世界。 本书直接译自波兰语原著,并特别收录托卡尔丘克在她策划并组织举办的“引号国际文学节”上接受的文学访谈。 作者简介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2019年授予),当代欧洲重要作家、波兰国宝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授奖理由为:“她的叙事富于百科全书式的激情和想象力,呈现了一种跨越边界的生命形式。” 托卡尔丘克生于1962年,毕业于华沙大学心理学系,1989年凭借诗集《镜子里的城市》登上文坛。代表作有长篇小说《E.E.》(1995)《太古和其他的时间》(1996)、《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1998)、《最后的故事》(2004)、《世界坟墓中的安娜·尹》(2006)、《云游》(2007)、《犁过亡者的尸骨》(2009)、《雅各布之书》(2014);小说集《衣柜》(1997)、《鼓声齐鸣》(2001)、《怪诞故事集》(2018);文学评论《玩偶与珍珠》(2001)等。 她善于在作品中融合民间传说、神话、宗教故事等元素来观照波兰的历史与人类生活。除诺贝尔文学奖外,她曾凭借《云游》和《雅各布之书》两次荣获波兰权威文学大奖尼刻奖,六次获得尼刻奖提名;2010年荣获波兰文化杰出贡献银质奖章;2015年荣获德国一波兰国际友谊桥奖;2018年《云游》荣获布克国际奖;2019年《雅各布之书》荣获法国儒尔·巴泰庸奖,同年《犁过亡者的尸骨》入围布克国际奖短名单,该小说改编的电影《糜骨之壤》曾获2017年柏林国际电影节亚佛雷德鲍尔奖。 目录 《怪诞故事集》 旅客 绿孩子 罐头 接缝 拜访 真实的故事 心脏 变形中心 万圣山 人类的节日年历 《衣柜》 衣柜 房号 神降 附录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 温柔的讲述者 在瑞典学院的诺贝尔文学奖受奖演讲 “一切都说明,文学将变得越来越小众”奥尔加·托卡尔丘克访谈 序言 怪诞中的温情关怀,碎 片中的宏大想象 ——译者序 2019年10月10日,瑞典 学院宣布,将2018年诺贝 尔文学奖授予波兰女作家奥 尔加·托卡尔丘克(Olga Tokarczuk)。彼时,作家正 在前往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 伦州比勒费尔德的车上,计 划去那里出席《雅各布之书 》德语译本的发布和推广活 动。“当时我正在高速公路 上,有个电话打了过来,是 瑞典的号码!心一下子就提 到了嗓子眼儿,果然是!” 奥尔加对波兰媒体说,没想 到会获得诺奖,一直都觉得 自己还太年轻,“大概是最 年轻的获奖人之一”。但笔 者作为一名从事波兰文学翻 译研究,并长期关注托卡尔 丘克的中国学者,对这一即 刻引爆“朋友圈”的消息倍感 欣喜,反倒是并不意外。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饮誉 波兰文坛多年,在波兰文学 界的地位举足轻重,曾两度 荣获波兰最高文学奖——尼 刻文学奖(Nagroda Literacka Nike),四次获得 尼刻文学奖最受读者欢迎奖 。2018年,作家凭借长篇 小说《云游》(Bieguni)获得 当代英语小说界的最高奖项 ,也是世界文坛影响最大的 文学大奖之一的布克国际奖 ,又一次获得国际文坛的高 度关注。托卡尔丘克作品风 格多变,体裁多样,题材广 泛,已经被译为英语、法语 、德语、中文、西班牙语、 捷克语、克罗地亚语、丹麦 语等多种语言出版,深受全 世界读者的喜爱。 托卡尔丘克1962年出生 在波兰西部绿山城附近的苏 莱霍夫,1985年毕业于华 沙大学心理学系。早在十几 岁的时候,托卡尔丘克就对 写作产生了浓厚兴趣。 1989年,她以诗集《镜子 里的城市》初登文坛。4年 后,小说《书中人物旅行记 》为托卡尔丘克赢得了波兰 科西切尔斯基基金文学奖, 让她一跃成为波兰文坛倍受 瞩目的作家。此后,她陆续 创作了《E.E.》《太古 和其他的时问》《世界坟墓 中的安娜·尹》《白天的房 子,夜晚的房子》等近20部 作品。 1996年,《太古和其他 的时间》一经出版即大获成 功,波兰文学界誉之为“波 兰当今神秘主义小说的巅峰 之作”,托卡尔丘克因此斩 获1997年波兰“政治护照奖” (文学类)。波兰著名作家、 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耶日 ·索斯诺夫斯基(. JerzySosnowski)评价这部作 品称:“托卡尔丘克从真实 历史的碎片中构架出了一个 神话,那是一段包含着秩序 的历史,所有的事件,包括 那些悲伤的、邪恶的,都有 着自己的理由。作家搭建起 了一个类似曼陀罗的空间, 一种方中有圆、完美丰腴的 几何想象。” 1998年出版的小说《白 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更 像是一个文本混合体,包括 许多不同的情节、相互关联 的故事、散文式的笔记和私 人日记等等。这些故事看似 毫无关联,缺乏整体性和统 一性,但集合起来却产生了 奇异的效果。可以说,这部 作品是作家碎片化叙事方式 的首次集中体现,作家借此 作进入当年国际IMPAc都柏 林文学奖入围名单。事实上 ,1997年出版的《衣柜》 和《鼓声齐鸣》都是短篇故 事的杰作。2004年,作家 又发表了《最后的故事》, 由此短篇小说逐渐成为作家 较为偏爱的创作形式。托卡 尔丘克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短篇小说这种文学形式 对作家的要求很高——需要 高度的专注,以及创造‘金 句妙语’的能力。我总是告 诉自己,长篇小说应当引导 读者进入一种恍惚状态,而 短篇则应该让人体验一次微 妙又不可言喻的启蒙之旅, 并给予我们洞察力。” …… 初读《怪诞故事集》, 读者往往觉得这十篇小说之 间毫无关联,碎片化的叙事 着实令人摸不着头脑,故事 情节甚至有些“无厘头”。然 而,托卡尔丘克值得每个读 者细读,不同读者在不同时 空下的阅读会产生层次丰富 的阅读体验。这些奇异故事 ,汇集独特观点,审视周遭 现实。透过这些神秘故事, 读者也能体会到作者本人对 宏大世界的认识在不断演进 。托卡尔丘克非常准确地捕 捉到了当今时代的特征:过 往权威势衰,乱象丛生,新 现象的数量和发展速度远远 超出我们的想象。在这样一 个匆忙的世界之中,个体的 寂寞,怪诞又异常真实。 托卡尔丘克在《怪诞故 事集》中对构建新词的大胆 试验、对宗教精神的深刻隐 喻、对未来世界的宏大勾勒 和对人类生存空间的犀利质 疑,以一种难以复制的、充 满文学兴味的惊悚幽默片的 形式,呈现在读者眼中,引 导我们去思考和探索托氏所 创造的那个陌生、新奇而又 不可预见的本体怪诞世界。 正如作家在获奖演说中提到 的:“我很高兴文学出色地 保留了所有怪诞、幻想、挑 衅、滑稽和疯狂的权利。我 梦想着高屋建瓴的观点和远 远超出我们预期的广阔视野 。我梦想着有一种语言,能 够表达最模糊的直觉。我梦 想着有一种隐喻,能够超越 文化的差异。我梦想着有一 种流派,能够变得宽阔且具 有突破性,同时又能得到读 者的喜爱。”笔者以为,《 怪诞故事集》就是这样一部 实现了托卡尔丘克文学梦想 的优秀作品。 李怡楠 2020年4月20日 于北京外国语大学 导语 《怪诞故事集》:托卡尔丘克最新小说集。收录十个怪诞、疯狂、恐怖和幽默的故事:森林里的绿孩子,过世母亲的罐头,接受变形手术的姐姐,修道院里的木乃伊。来自中国南方的心脏…… 《衣柜》是托卡尔丘克中短篇小说集,收录三个紧贴生活而充满瑰奇想象的故事。通过独特视角探索衣柜门后、酒店房间内与程序密码中的神秘世界。 书评(媒体评论) 她运用观照现实的新方 法,揉合精深的写实与瞬间 的虚幻,观察入微又纵情于 神话,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局 具独创性的散文作家之一。 她是位速写大师,捕捉那些 在逃避日常生活的人。她写 他人所不能写:世间那痛彻 人心的陌生感。………她的 文风——激荡且富有思想— —流溢于其大约十五部的作 品中。 ——诺贝尔文字奖授奖辞 精彩页 《怪诞故事集》 旅客 在一次越洋长途旅行的夜航航班上,我身边坐着一个人,他向我讲述了幼年时期的恐惧经历。那种恐惧就像夜夜反复出现的梦魇,令他惊慌失措。每一次,他都大叫着,呼唤着双亲。 那种恐惧总是在漫漫长夜里出现——幽静、昏暗,没有电视屏幕的荧光(最多能听到广播嘶嘶啦啦的杂音和父亲翻阅报纸的沙沙声)。这样的深夜,总让人产生稀奇古怪的想法。这个人记得,他从夜幕降临的傍晚就开始害怕,父母即使尽力安抚也没有用。 那时候他大约三四岁,同父母住在城郊一栋昏暗的房子里。父亲是一名严格,甚至有些苛刻的小学校长。母亲在药店工作,身上永远散发着挥之不去的药水味。他还有一个姐姐,正是这个姐姐,从不像父母一样安抚他。恰恰相反,她总是用一种无法理解的、毫不掩饰的、快乐的语气,从中午就开始对他说,夜晚就要来啦就要来啦。没有大人在场的时候,她还会给他讲关于吸血鬼、墓穴里的尸体以及其他各种恐怖东西的故事。 奇怪的是,姐姐的故事从未让他觉得害怕——他对那些人们普遍认为可怕的东西并不害怕,它们根本吓不到他,就好像他内心关于恐惧的位置已经被某种东西占据了,再没有什么别的东西能引发他的恐惧。听着姐姐用那略带兴奋又虚张声势的音调吓唬他,他麻木地想,这跟那个每天晚上躺在床上都能看到的恐怖形象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啊!他应该在成年后感谢姐姐,正是那些故事给予了他对付普通恐怖事物的免疫力,也在某种意义上让他成为一个无所畏惧的人。 恐惧的原因难以言喻。每当父母跑进他的房间,问他怎么了,梦到什么了,他只能说出“他”,或者“有个人”,又或者“那个人”。爸爸这时总会打开灯,用那种过来人的令人信服的语气,指着柜子后面的角落,或者房门旁边的位置,说道:“你看,这儿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而妈妈的做法有所不同,她总是把他搂在怀里,用那股充满防腐剂味道的药店气息包裹住他,轻轻地对他说:“我总是和你在一起的,什么坏事儿都不会发生。” 其实那会儿他还太年幼,不会被“恶”吓到。事实上,他还不懂得“善”与“恶”。他岁数太小,也不会担忧自己的生活。总有些事比死还可怕,比吸血鬼吸血、狼人发狂更可怕。但是孩子最清楚:单是死亡尚可承受,最可怕的是那些反复出现、不变的、猜得到的、杂乱无序的、我们对此无能为力的、相互撕扯着的东西。 所以,那个时候,他在自己的房间里,看到在柜子和窗户之间,有一个灰暗的人影。这个人站在那儿,一动不动。在灰暗的影子里——那儿一定是他的脸——闪烁着一个小红点——那是燃着的香烟尾端。每当他吸一口烟,那张脸就在暗影中随着亮光显现。他用那双疲惫无神的眼睛,不停地打量还是个孩子的他,带着一点儿不满。他的脸上,长满了茂密的花白胡须,还有深深的皱纹。薄薄的嘴唇,天生就是用来吞云吐雾的。他就这么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吓得这个孩子高速重复着每日例行动作——把头埋进枕头,双手紧紧抓住金属床栏,无声地念着奶奶教给他的祷词向守护天使祈祷,然而这一切都不管用。然后,祈祷变成了叫喊,父母跑了进来。这种情况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至于孩子失去了对夜晚的信任。然而,随着月落日升,黑暗总被光明成功地驱散。孩子渐渐长大,忘记了这一切。白昼越来越强大,带来越来越多的意外惊喜。父母松了一口气,很快就忘记了儿子童年的恐惧。 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