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1897-1962),出生于密西西比州新奥尔巴尼一个没落的庄园主家庭,5岁时随家人迁至牛津,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在这个小镇度过。他从小爱好阅读,但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只在密西西比大学待了一年多。青年时参加过皇家空军,但未正式参战,之后短暂游历过欧洲。20世纪20年代末期开始以写作为业,30年代曾为好莱坞写电影剧本解决经济问题。 他一生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与12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15部长篇与绝大多数短篇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喧哗与骚动》(1929)、《我弥留之际》(1930)、《押沙龙,押沙龙!》(1936)、《八月之光》(1932)等。这些小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福克纳成为欧洲现代主义小说创新潮流转移到了美洲大陆的象征。1949年,威廉·福克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目录 译本序 1928年4月7日 1910年6月2日 1928年4月6日 1928年4月8日 附 录 康普生家:1699-1945年 精彩页 1928年4月7日 透过栅栏,穿过攀绕的花枝的空当,我看见他们在打球。他们朝插着小旗的地方走过来,我顺着栅栏朝前走。勒斯特在那棵开花的树旁草地里找东西。他们把小旗拔出来,打球了。接着他们又把小旗插回去,来到高地上,这人打了一下,另外那人也打了一下。他们接着朝前走,我也顺着栅栏朝前走。勒斯特离开了那棵开花的树,我们沿着栅栏一起走,这时候他们站住了,我们也站住了。我透过栅栏张望,勒斯特在草丛里找东西。 “球在这儿,开弟。”那人打了一下。他们穿过草地往远处走去。我贴紧栅栏,瞧着他们走开。 “听听,你哼哼得多难听。”勒斯特说,“也真有你的,都三十三了,还这副样子。我还老远到镇上去给你买来了生日蛋糕呢。别哼哼唧唧了。你就不能帮我找找那只两毛五的镚子儿,好让我今儿晚上去看演出。” 他们过好半天才打一下球,球在草场上飞过去。我顺着栅栏走回到小旗附近去。小旗在耀眼的绿草和树木间飘荡。 “过来呀。”勒斯特说,“那边咱们找过了。他们一时半刻间不会再过来的。咱们上小河沟那边去找,再晚就要让那帮黑小子捡去了。” 小旗红红的,在草地上呼呼地飘着。这时有一只小鸟斜飞下来停歇在上面。勒斯特扔了块土过去。小旗在耀眼的绿草和树木间飘荡。我紧紧地贴着栅栏。 “快别哼哼了。”勒斯特说,“他们不上这边来,我也没法让他们过来呀,是不是。你要是还不住口,姥姥就不给你做生日了。你还不住口,知道我会怎么样。我要把那只蛋糕全都吃掉。连蜡烛也吃掉。把三十三根蜡烛全都吃下去。来呀,咱们上小河沟那边去。我得找到那只镚子儿。没准还能找到一只掉在那儿的球呢。哟。他们在那儿。挺远的。瞧见没有。”他来到栅栏边,伸直了胳膊指着,“看见他们了吧。他们不会再回来了。来吧。” 我们顺着栅栏,走到花园的栅栏旁,我们的影子落在栅栏上,在栅栏上,我的影子比勒斯特的高。我们来到缺口那儿,从那里钻了过去。 “等一等。”勒斯特说,“你又挂在钉子上了。你就不能好好地钻过去不让衣服挂在钉子上吗。” 凯蒂把我的衣服从钉子上解下来,我们钻了过去。凯蒂说,毛莱舅舅关照了,不要让任何人看见我们,咱们还是猫着腰吧。猫腰呀,班吉。像这样,懂吗。我们猫下了腰,穿过花园,花儿刮着我们,沙沙直响。地绷绷硬。我们又从栅栏上翻过去,几只猪在那儿嗅着闻着,发出了哼哼声。凯蒂说,我猜它们准是在伤心,因为它们的一个伙伴今儿个被宰了。地绷绷硬,是给翻掘过的,有一大块一大块土疙瘩。 把手插在兜里,凯蒂说。不然会冻坏的。快过圣诞节了,你不想让你的手冻坏吧,是吗。 “外面太冷了。”威尔许说,“你不要出去了吧。” “这又怎么的啦。”母亲说。 “他想到外面去呢。”威尔许说。 “让他出去吧。”毛莱舅舅说。 “天气太冷了。”母亲说,“他还是待在家里得了。班吉明。好了,别哼哼了。” “对他不会有害处的。”毛莱舅舅说。 “喂,班吉明。”母亲说,“你要是不乖,那只好让你到厨房去了。” “妈咪说今儿个别让他上厨房去。”威尔许说,“她说她要把那么些过节吃的东西都做出来。” “让他出去吧,卡罗琳。”毛莱舅舅说,“你为他操心太多了,自己会生病的。” …… P1-3 导语 《喧哗与骚动》书名取自莎士比亚《麦克白》一句台词:“生活就像傻子讲的故事,满是聒噪和狂怒(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小说主题也在被这句台词说中。 本书是威廉·福克纳著名的作品,几乎每个人都对这个名字耳熟能详。它以四个人物的不同视角将一个故事讲了四遍,如同一部交响乐的四个乐章,构筑了一个立体主义的美国南方社会,其创作手法之大胆丰富,足以为一部“创作艺术教科书”,是现当代文坛罕见的大手笔。本书被福克纳认作自己“最伟大的作品”,它也是公认的福克纳小说中*精美的一部。 序言 《喧哗与骚动》(The Sound and the Fury, 1929)是福克纳第一部成 熟的作品,也是福克纳心 血花得最多、他自己最喜 爱的一部作品。书名出自 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 第五幕第五场麦克白的有 名台词:“人生如痴人说 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 却没有任何意义。”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杰 弗生镇上的康普生家。这 是一个曾经显赫一时的望 族,祖上出过一位州长、 一位将军。家中原来广有 田地,黑奴成群。如今只 剩下一幢破败的宅子,黑 用人也只剩下老婆婆迪尔 西和她的小外孙勒斯特了 。一家之长康普生先生是 一九一二年病逝的。他在 世时算是一个律师,但从 不见他接洽业务。他整天 醉醺醺,唠唠叨叨地发些 愤世嫉俗的空论,把悲观 失望的情绪传染给大儿子 昆丁。康普生太太自私冷 酷,无病呻吟,总感到自 己受气吃亏,实际上是她 在拖累、折磨全家人。她 念念不忘南方大家闺秀的 身份,以致仅仅成了一种 “身份”的化身,而完全不 具有作为母亲与妻子应有 的温情,家中没有一个人 能从她那里得到爱与温暖 。女儿凯蒂可以说是全书 的中心,虽然没有以她的 观点为中心的单独的一章 ,但书中一切人物的所作 所为都与她息息相关。物 极必反,从古板高傲、规 矩极多的旧世家里偏偏会 出现浪荡子女。用一位外 国批评家的话来说,是: “太多的责任导致了不负 责任。”凯蒂从“南方淑女 ”的规约下冲出来,走过 了头.成了一个轻佻放荡 的女子。她与男子幽会, 有了身孕,不得不与另一 男子结婚。婚后丈夫发现 隐情,抛弃了她。她只得 把私生女(也叫昆丁)寄养 在母亲家,自己到大城市 去闯荡。哥哥昆丁和凯蒂 儿时感情很好。作为没落 的庄园主阶级的最后一代 的代表者,一种没落感始 终追随着昆丁。这个“簪 缨之家”的孑遗极其骄傲 ,极其敏感,却又极其孱 弱(精神上、肉体上都是 如此)。他偏偏又过分重 视妹妹的贞操,把它与门 第的荣誉甚至自己生与死 的问题联系在一起。凯蒂 的遭遇一下子使他失去了 精神平衡。就在妹妹结婚 一个多月后,他投河自尽 了。对昆丁来说,“未来” 是看不见的,“现在”则是 模糊不清的一片混沌,只 有“过去”才是真实清晰的 。昆丁本也想与妹妹“一 起进地狱”,因为只有这 样才可以与蔑视、鄙视他 们的世界隔绝开来。这一 点既然办不到,他只得采 用结束自己生命的办法, 免得自己看到事态朝他不 喜欢的方向发展。表il上 他是为妹妹而死,实际上 则是为家庭的没有前途而 亡。归根结蒂,康普生一 家的种种不幸都是庄园主 祖先造孽的恶果。蓄奴制 固然损害了黑奴,它也给 奴隶主阶级及其后裔种下 了祸根。 杰生是凯蒂的大弟。 他和昆丁相反,随着金钱 势力在南方上升,他已顺 应潮流,成为一个实利主 义者,仇恨与绝望有时又 使他成为一个没有理性、 不切实际的复仇狂与虐待 狂。由于他一无资本,二 无才干,只能在杂货铺里 做一个小伙计。昆丁对凯 蒂的感情是爱,杰生对她 的感情却只有恨。因为他 认为凯蒂的行为使他失去 了本应得到的银行里的职 位。他恨凯蒂,也连带着 恨她的私生女小昆丁,恨 关心凯蒂母女的黑女佣迪 尔西。总之,他恨周围的 一切,从他嘴里吐出来的 每一个字仿佛都含有酸液 ,使人听了感到发作并不 值得,强忍下去又半天不 舒服。除了钱,他什么都 不爱。连自己的情妇,也 是戒备森严,仅仅看作是 做买卖交易的对手。他毫 无心肝,处处占人便宜, 却总是做出一副受害者的 样子。他玩弄了一系列花 招,把姐姐历年寄来的赡 养费据为己有,并从中吮 吸复仇的喜悦。书中描写 得最令人难忘的一个细节 ,是康普生先生殡葬那天 ,凯蒂从外地赶回来,乘 机想见亲生女儿一面的那 一段。凯蒂丧魂失魄地追 赶载有小昆丁的马车那一 情景,感染力极强,使人 认识到凯蒂尽管有种种不 能令人满意的行为,本质 上还是一个善良的女子。 而对比之下,杰生的形象 愈益令人憎厌。另外,他 用免费的招待券作弄黑小 厮勒斯特,对外甥女小昆 丁的扭打(不无色情动机 的)与“教育”,也都是使 人物性格显得更加突出的 精彩的细节。杰生是福克 纳笔下最鲜明、突出的形 象之一。作为恶人的典型 ,其鲜明饱满,达到了莎 士比亚笔下经典式恶人( 如埃古、麦克白夫人)的 地步。然而,对杰生的揭 露,却偏偏是通过杰生的 自我表白与自我辩解来完 成的。这正是福克纳艺术 功力深厚的表现。杰生和 “斯诺普斯”三部曲中的弗 莱姆·斯诺普斯一样,都 是资本主义化的“新南方” 的产物。如果说,通过对 康普生一家其他人的描写 ,福克纳表达了他对南方 旧制度的绝望,那么,通 过对杰生的漫画式的刻画 ,福克纳又鲜明地表示了 他对“新秩序”的憎……也 莫不如此。如赫伯特·海 德,只出现在昆丁的几次 意识流里,但是那一副庸 俗、无耻的嘴脸便已跃然 纸上。其他如杰拉德太太 、毛莱舅舅,形象也都相 当鲜明突出。即使像勒斯 特这样一个黑人小厮,我 们掩卷之后,也不容易把 他那既调皮又可怜巴巴的 形象从我们的脑子里排除 出去。 内容推荐 《喧哗与骚动》(The Sound and the Fury)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创作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929年。该小说讲述的是南方没落地主康普生一家的家族悲剧。老康普生游手好闲、嗜酒贪杯。其妻自私冷酷、怨天尤人。长子昆丁绝望地抱住南方所谓的旧传统不放,因妹妹凯蒂风流成性、有辱南方淑女身份而爱恨交加,竟至溺水自杀。次子杰生冷酷贪婪,三子班吉则是个白痴,三十三岁时只有三岁小儿的智能。全通过这三个儿子的内心独白,围绕凯蒂的堕落展开,最后则由黑人女佣迪尔西对前三部分的“有限视角”做一补充。该作品采用了多角度的叙述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