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学人生大学问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郭庆祥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大学》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宝典,是修己以安百姓的大学问,是宋元以来官方钦定的教科书,是封建科举的指南针,是统治阶级的治国法宝,是上千年中国知识分子改变自己命运的进身阶梯,是以人为本,旨在提高人的修养,造就高尚的人格,成就人的德行功业的教材,是建筑儒家思想宫殿的蓝图,是通往“内圣外王”之道,最终达到“至善”理想境界的必经之路。
《大学》是一套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体系,是引领人们抵达生活的美好境界、启迪人们心灵回归自然的纯净透明、弘扬光明正大的道德品质、塑造纯正美好人生性情,并彰显光明品德的经典。
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了《大学》中蕴涵的深刻人生哲理。
作者简介
郭庆祥,中华国学会主席,世界华人艺术家名人协会副主席,著名学者,国学家。
历任中学老师,生产队长,中型工业企业厂长,商业、文化、音像公司总经理,处长,编辑部主任,社长等职。
1986年起发表作品,1993年起出版《世界名人语典》、《生财之道》、《中国名校名师精讲系列丛书》;与人合编著《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全书》、《教育小百科词典》等大型丛书。
策划编辑的作品,五次荣获团中央“五个一工程”奖,八次荣获部级奖,多次被中宣部等五部委推荐为全国优秀音像、电子读物。
著有“郭庆祥国学经典系列”丛书。已出版《中华经典与智慧》、《(大学)人生大学问》、《(中庸)人生大智慧》、《人能弘道·(论语)详解》、《浩然正道·(孟子)详解》、《人生大道·(老子)详解》等书。
目录
前言
题记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力,使中华文明得以绵延发展
二、“五经”的形成及其思想意义
《周易》,中华文化的活水源头,哲学之源,辩证法之母,古代智慧的高度浓缩
《尚书》,中国第一部政治文献汇编,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基础指南,儒家学说的思想本原
《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重要的历史文献和儒家经典
《礼记》,中国第一部礼仪论文总集,约束规范中国数千年的经典
《春秋左传》,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儒家重要经典
三、“四书”的形成及其思想意义
《论语》,儒学的源头,修身、齐家的“圣经”,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大道理
《孟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元典,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与大丈夫精神
《中庸》,中国最早最精密的哲学著作,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人生大智慧
四、《大学》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宝典
《大学》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宝典,是修己以安百姓的大学问
《大学》是建筑儒家思想宫殿的蓝图和施工程序
《大学》之道,是内圣外王之道,是儒家通往最高理想的必经之道
《大学》的“三纲”:“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五、“大学之道”,是“内圣外王”之道
中国古代的小学学什么
“大学之道”,是教育的总规律、总目的、总目标、终极纲领
六、程朱理学,修正的儒家思想,朱熹对《大学》的阐释
程朱理学,修正了儒家思想
七、“在明明德”,是“内圣外王”之道的“内圣”之道
“在明明德”,是继承发扬先圣高尚的品德品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通往“内圣”之道
八、“德”,是“知、仁、勇”,天下之三达德
知,是知天、知地、知命、知性、知道、知德、知教、知人、知已、知物、知进退、知取舍、知可为、知不可为
仁,是把自己当人也把别人当人;爱自己也爱别人,爱人也爱物;最终达到和天地万物内外的和谐
勇,是一种勇气、能量、能力、魄力、气势,一种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九、“在亲民”,是“内圣外王”之道的“外王”之道
“亲”,是把天下被统治者当做亲人对待
“民”,是天下被统治最底层的劳苦大众
十、“三皇”、“五帝”是“亲民”的楷模
“在亲民”,是亲民、爱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外王”之道
十一、“在止于至善”的终极目标是“天下为公,世界大同”
“止”,是最终极的目标和最终的目的地
“至”,是最理想的居所和最美好的精神境界
人类活动的一切目的,是为了达到最美好的物质生活,最理想的精神境
界;终极目标是“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在止于至善”的最理想境界
十二、“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前提是实现“小康”社会
十三、“七证”的修养功夫,是通往“止于至善”的精神范畴
“知”,是知道自己要追求的终极目标
“止”,是知道自己要达到的终极目标
“定”,是量力而行后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
“静”,是大自然中万物繁荣昌盛,万类长天竞自由的状态
“安”,是安稳不动如山的追求“在止于至善”的境界
“虑”,是谋划周密的思考,为了达到目的周密严谨的谋划
“得”,是在“外得于人,内得于己”过程中的行有所得
十四、物有本末,就是不能本末倒置
“物”的本义是牛,引申为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总和
“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部,引申为事物的根源或根基
“末”的本义是树梢,引申为事物的末梢和终极,最终的目标和结果
“事”,就是人类的一切事物
“终”的本义是丝线缠到最后打的结,引申为结果和最终目的
“始”的本义是女子的初生,引申为最初的开端和原因
十五、格物之道,是探索运用万事万物规律的过程
“格物”的最好方法,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博学之”,力求了解、认识、掌握宇宙间万事万物更多的知识
“审问之”,详尽、周密、慎重地追根求源
十六、慎思之道,是谨慎细心持重,力求正确无误
“慎思之”,对已掌握的知识要谨慎地思考,细心地推敲,力求正确无误
“明辨之”,明察秋毫,明辨是非对错,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本质
“笃行之”,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十七、致知之道,是探索、追求、接近、把握、运用真理的过程
人的知识是“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的总和
人生是什么?人生就是生活着的人
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好好地活着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更好、更充实、更自由、更有尊严地活着
天,人类所处的大环境,是不可思议改变人命运的力量
命,左右人命运的大趋势,是不可思议左右人命运的力量
地利,指所居住、生存、发展空间的有利环境
人和,是民心所归,与民同乐,同心同德,团结一致,和谐发展,荣辱与共
十八、要知人和人性,知天和天命
天命,人对之以为无可奈何的必然性命运
人性,指人类的本能、本性、本色、本质
十九、道为大路,德为行路,天道是人类共生共存共发展之路
天道,
序言
《大学》,关于人和
人生的大学问。
《大学》乃《小戴·礼
记》中的一篇,《礼记》
为汉宣帝时五经博士戴圣
从先秦遗留的典籍中编撰
而成的作品。
《大学》被列为“四书
”之一,是北宋时期儒学
大师程颢、程颐两兄弟将
孔丘的《论语》、曾参的
《大学》、子思的《中庸
》、孟轲的《孟子》,编
辑而成“四书”。
《大学》应为孔子的
弟子曾参所著。曾参是孟
子的老师、《中庸》的作
者子思(孔子的孙子孔仅
)的老师。
“四书”和汉武帝时形
成的“五经”,编辑成“四
书五经”逐步成为儒家经
典,构成中国儒家学说的
主流,成为中国近千年来
封建科考的教科书。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
的形式是经、史、子、集
,其重要思想内容是诸子
百家的思想,而中华国学
的核心就是“四书五经”。
如果说“四书五经”是儒家
学说神圣的思想殿堂,那
么《大学》就是建筑这座
儒家思想殿堂的蓝图和施
工程序。
《大学》是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
宝典,是修己以安百姓的
大学问,是宋元以来官方
钦定的教科书,是封建科
举的指南针,是统治阶级
的治国法宝,是上千年中
国知识分子改变自己命运
的进身阶梯,是以人为本
,旨在提高人的修养,造
就高尚的人格,成就人的
德行功业的教材,是建筑
儒家思想宫殿的蓝图,是
通往“内圣外王”之道,最
终达到“至善”理想境界的
必经之路。
《大学》是一套封建
伦理道德的政治体系,是
引领人们抵达生活的美好
境界、启迪人们心灵回归
自然的纯净透明、弘扬光
明正大的道德品质、塑造
纯正美好人生性情,并彰
显光明品德的经典。
《大学》的“至善”是
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和终
极理想,修养纯正的身心
,规范自己,以求重塑新
生;以知人善任的眼光,
选贤任能,亲君子远小人
;齐家治国的才能,德泽
化育,家庭和睦,齐家以
勤俭为本,治国以重民为
要。
什么叫“大学”,据汉
代郑玄(127—209)的
解释:“大学者,以其记
博学可以为政也。”大学
就是通过广博的学习之后
,“学而优则仕”,为政做
官。
孙中山先生把《大学
》称之为:“中国政治哲
学谓其为最有系统之学,
无论国外任何政治哲学家
都未见到,都未说出,为
中国独有之宝贝。”其三
纲领、八条目,于人生之
目的以及为达到之目的的
步骤、方法,条理分明,
阐述无遗。
《大学》被认为是“四
书五经”之首。
所以朱熹说:“先读《
大学》,以定其规模;次
读《论语》,以立其根本
;次读《孟子》,以观其
发越;次读《中庸》,以
求古人之微妙处。”
《大学》、《中庸》
是儒家经典中最难懂的两
部著作。
作者积六十年的风雨
沧桑,五年的博览群书,
历时一年多的写作,四易
其稿,引经据典于“四书”
,旁征博引于“五经”,广
泛涉猎于诸子百家。
《大学》人生大学问
,力求深入浅出、好看、
好懂、好用。融思想性、
知识性、艺术性、普及性
、实用性、趣味性于一体
而又不失学术价值。
《大学》主要分“三纲
”、“八目”。
《大学》的“三纲”:“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
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是人生
学习教育的总目的、总规
律、总纲领、终极目标;
是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的总途径、总方针、
总路线。其最终目的,是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
止于至善”。
“在明明德”,是学习
继承发扬先圣的高尚品德
、治国平天下的本领;是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为
人民服务的本领,做一个
德才兼备之人;是通往儒
家“内圣外王”的“内圣”之
道。
“在亲民”,是亲民、
爱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是为民兴利除害,造
福于民;是心为民所想,
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
,利为民所谋;是通往儒
家“内圣外王”的“外王”之
道。
“在止于至善”,是通
过读书、学习、教育、磨
炼、实践、感悟、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最
终通往人生成功彼岸的理
想之道;是最终达到儒家
“内圣外王”、“天下为公
,世界大同”之道。
实现“三纲”宏伟的目
标,需要一套完整的科学
体系和实施法则,就是“
八目”,否则“三纲”就可
能成为一句伟大然而漂亮
的空话。
《大学》的“八目”:“
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格物”之道,是通过“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明辨之,笃行之”的程
序,探索运用万事万物规
律的过程,掌握了规律,
就可以起到举一反三、事
半功倍、顺势而为、四两
拨千斤的作用。
“致知”之道,在探索
追求知人、知物、知天、
知地、知命、知性、知天
时、知地利、知人和的过
程中,逐步把握人的本性
和客观事物的规律,对于
识别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
人际关系和错综复杂的万
事万物,有了比较清晰的
认识,可以较好把握自己
人生的命运。
“诚意”之道,是不欺
人,不自欺,争取不被人
欺,慎独,
导语
《大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构建儒家思想殿堂的蓝图和施工程序,曾被孙中山称为:“中国政治哲学谓其最有系统之学,无论国外任何政治哲学家都未见过,都未说出,为中国独有之宝贝。”
通读本书,小者可助你修身齐家,大者可助你治国平天下。
该书力求深入浅出,融思想、艺术、知识、普及、趣味性于一体,力求好看、好懂、好用,兼顾学术和市场,企盼能够传世。
书评(媒体评论)
大学者,以其记博学
可以为政也。
——汉·郑玄
《大学》之书,古之
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
——宋·朱熹
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
,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
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

——明·王阳明
中国政治哲学谓其最
有系统之学,无论国外任
何政治哲学家都未见过,
都未说出,为中国独有之
宝贝。
——孙中山
不悟六经宗要,读《
大学》可悟其宗要。不得
六经体系,读《大学》可
得其体系。
——熊十力
精彩页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力,使中华文明得以绵延发展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沧桑巨变,历经了一次又一次的战乱、分裂、和平、统一,再战乱、再分裂、再和平、再统一。正如《三国演义》开篇“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总结和预言。
拥有近十四亿中华儿女的炎黄子孙,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神州赤子,集五十六个民族于一家的华夏民族,五千多年来曾经有过多少次强大、繁荣、文明、发达、开放、创新、和平、统一,以及分裂、战乱、屈辱、柔弱、瓜分、强大、和平、再统一。
积弱积贫的近代中国,历经了一百多年被瓜分、被奴役、被侵略、被屈辱的中华民族,我们将又一次登上独立、自主、改革、开放、繁荣、昌盛、文明、创新、和平、和谐、强盛的现代大国强国;我们将又一次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再次真正成为东方的雄狮,腾飞的巨龙。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的伟大幸存者和发展者。
上下五千年,华夏民族,曾有几度如此盛世?风雨数千载,炎黄子孙,曾有几时如此感慨!
开放数十年,华人华裔,曾有几次如此豪迈?遥望百年计,九州子民,曾有几多强盛辉煌!
我们牢记历史,感恩昨天,珍惜今天,期盼明天!欣迎盛世,喜迎未来,共同开创新的辉煌!
中华民族为什么能经久不衰?中华文明古国为什么能独一幸存?追溯渊源,主要应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谐和大统一的凝聚力!
那么何谓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的系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数不胜数,不可一言以蔽之。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从形式上讲,应以经、史、子、集的经典为代表;从内容上讲,应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为代表。而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最主要的又是儒、墨、道、法的思想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追根求源,应追溯到原始社会到三皇五帝,再追溯到春秋战国之际的诸子百家,让我们先从盘古开始,理清中华文化的源头:
盘古氏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开辟了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大英雄的气概;女娲氏的炼五彩石补天、抟土作人的神话传说,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担当意志与伟大的创新精神;有巢氏的构巢为屋,改善了人类的居住条件,开创了人类居住文明的先河,促成家庭的形成;燧人氏的钻木取火,教人熟食,以化腥臊,人类已不再饮血茹毛,开创了人类熟食文化的先河;伏羲氏的结网捕鱼、驯养牲畜,演绎八卦,促进了人类文明,开创了人类科技创新的哲学智慧;神农氏的尝百草味、治病救人,教民农耕,开创了人类农耕生产的文明,促进了医药文化的科技进步;黄帝造车、造灶、发明烹饪工具,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是人类饮食文化伟大进步的开端;仓颉造字后,极大地推进了人类的科技进步,促进了社会的高度文明,丰富了人类的思想文化;黄帝创建了龙的图腾文化,开创了中华民族统一的旗帜,龙的传人,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寓言愚公移山,表现了中华民族不怕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奋斗不息,战斗不止的坚强意志;寓言精卫填海,表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毅力,敢于面对强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胆魄。
《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象征着中华民族胸怀天下,具有创始万物,刚强劲健,坚强振作,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象征着中华民族深厚如大地,载育万物,功德宽广,具有大地的承载和包容万物的精神。
《尚书》曰:“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对于百姓,只能亲近,不能轻贱;百姓是立国的根基,根基稳固了国家才会安宁。“人无于水鉴,当于民鉴。”人不仅要以水为鉴,更重要的是要以人民为鉴检讨自己,最早提出了以人为本,当政者接受人民约束监督的民本思想。
《诗经》三百篇,表现了我国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诗歌的黄金时代的大发展,说明我国的文学水平领先于世界。(P1-2)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5: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