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冬季里的春闱(1977年恢复高考纪实)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陈侃章 |
出版社 | 浙江古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陈侃章,浙江诸暨人。杭州大学(今浙江大学)历史系1977级(1978.3-1982.1)本科毕业。先后在诸暨县(市)委办、史志办、组织部等任职。上世纪90年代辞职下海,从事实业投资开发。曾出版《苎萝西施志》《飞将军蒋鼎文》《远去归来的昨天》《吴江年谱》等著作。 书评(媒体评论) 恢复高考是改写中国历史的大事件,但一直没有 系统研究的专著。 《冬季里的春闱》梳理了恢复高考的史实,讲明 了恢复高考的来龙去脉,厘清了恢复高考决策过程中 邓小平与华国锋的定位和作用,具有丰富的文献信息 含量。 恢复高考为百端待举的中国吹来阵阵春风。中国 教育的复苏,改革开放的推进,几乎都以此为出发 点。凡是参加过一九七七年高考的,都是伟大开端的 见证人。历史不记得每年高考,但一定会记得恢复高 考的那一年。 《冬季里的春闱》史实可靠准确,文字鲜活生 动,是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的好书。 ——刘海峰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后记 “春闱”走过一年四季 陈侃章 恢复高考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丰碑。这场“春闱”,从 夏日酝酿,秋天初定,隆冬考试,春季入学,走过了一年 四季,可谓史无前例。说起这本《冬季里的春闱——1977 年恢复高考纪实》的成书,还得稍稍绕个弯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因缘际会结识了吴江先生。吴 老是中央党校原第一副教育长兼理论研究室主任。《实践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他统筹修改定稿,《马克思主 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理》由他撰写,他参与了真理标准讨 论的全过程。他在世时,叮嘱我写写真理标准讨论这件大 事,因而我有意识地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后在沈宝祥、俞 可平教授的帮助下,到中央党校查阅了这段时期的文献资 料。八十年代起,我陆续撰写了有关真理标准讨论的文 章,有些在《北京日报》、《文汇读书周报》、《南方都 市报》、《钱江晚报》、《悦读》等报刊上先后发表,人 民网、新华网等主流网媒转载。真理标准讨论这件大事, 除沈宝祥教授曾有力作巨著问世外,其他有质量的书籍凤 毛麟角。某位学者写过相关的回忆文章,但不少问题在不 同时期有不同说法。如将其纵向串连,可看出先见或后见 之明的痕迹明显,或因这件大事渐行渐远,记忆有所失 真。不知情者一路跟进高歌,一时看不清背后风起云涌, 就有可能留下与事实不太相符的历史。我试图接近真相, 着手撰写了关于真理标准讨论的书稿,并已形成相当数量 的文字。几位知情好友闻知此事,认为写这件大事诚有意 义,但希望我先写出另外一本书稿——因为他们关注过我 原发表过的关于恢复高考的文章,认为再拓宽深入,可以 成书;既有现实意义,也有历史意义。 作为恢复高考第一届的受益人,觉得于情于理写写此 书很有必要。 众所周知,撰文与写书侧重不同,写书需更系统地了 解背景资料,尽可能地还原历史场景。借助现代科技的强 大搜索功能,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我就找到相关原始文献资 料。又因写过“真理标准讨论”的书稿,知晓恢复高考实 际上是否定“两个凡是”的前哨战,两者前后衔接,背景 有序依存。如此,原先的积累就发挥了作用。我又设法找 到一些纪念恢复高考的节点性书籍,这些书籍精彩纷呈, 各有特点,把我们带回了那个年代。也许是体裁关系,不 管是著作还是影视剧,大多是77、78、79级学生的个人回 忆,然后结集成书,没有看到讲清恢复高考来龙去脉,特 别是运用档案文献资料写成的书籍。这倒激发了我的兴 趣,我的着力点不是可以放在这个支点上吗?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恢复高考,大学招生可分三 个阶段,即五十年代初到“文化大革命”发生,十多年时 间招生基本正常,这是第一阶段。1966年“文化大革命” 发生,高校停止招生,凡高中毕业生和未升学的初中生或 上山下乡或回乡务农,高校整整四年未招 (1966—1969)。后来为落实毛泽东主席“大学还是要办 的……应从有实践经验中招收学员”的指示,北大、清华 及少数高校从1970年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其后推向全 国,直至1976年止,这是第二阶段。1977年秋冬之交,复 职不久的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主导恢复高考的决策,这 是第三个阶段。自此后,高校招生进入了正常阶段。这第 三个阶段的奠定和发展,正是本书写作的重心所在。 撰写这本书稿时,更感到邓小平无与伦比的政治智 慧。比如说,按照常规,要恢复高考招生,须先从理论上 推翻“两个估计”,否则无从深入。而邓小平则叮嘱教育 部,暂不纠缠是非,先避开“文化大革命”,在恢复高考 实施时,再批判“两个估计”。当时思想尚未解冻,文化 仍未破冰,“文化大革命”依然在结束之中。如果没有邓 小平的远见卓识、崇高威望、坚定意志、果断魄力,还真 没有其他要人敢在混沌未明的情况下恢复高考。因为“推 荐入学”是老人家定的,“两个凡是”是新当家倡导的。 邓小平知难而行,拨这个乱,反这个正,确是一个无所畏 惧、具有历史担当的大政治家。 夜深人静,那飘忽的思绪从远处袭来,时间的折叠本 一页一页被打开。设想一下,如果没有1977年恢复高考, 我们这些有时想要舞文弄墨的小人物,不知今天身处何 方?不得不承认命运的眷顾,时代的变化,伟人的执着, 使我们沐浴到喷薄而出的第一缕阳光。回首望去,当初惊 天动地的改革,实际上不过是恢复常识而已。北大教授, 77级毕业生陈平原曾经说过:作为当事者“很容易有意无 意中夸大了自己的感受,以为全世界人民都跟我们一样, 特别看重恢复高考这件事”。这话在“踌躇满志”中带有 一点揶揄的意味。是的,放在漫长的历史时空中,可能只 是颗小小的“芝麻”,但放在一代乃至几代人的身上,也 即中国现代史的转弯处,则是一个大大的“西瓜”。如 今,恢复高考之事渐渐走人历史深处,有些已随风飘逝。 若亲身经历者不写,又寄望谁来写呢?特别是一些细节, 当事者写起来可能更真实鲜活。叙写这伟岸大事,笔者明 知力有不胜,但心还向往之。于是,感恩与怀念交织,记 述与 目录 序 引言 上篇 1977年恢复高考,必然中的偶然 “文化大革命”发生,高考列车突然停驶 “工农兵学员”应运而生 否极泰来,恢复高考提上议程 科教座谈会,恢复高考心花怒放 一、何东昌8月6日上午忧虑发言,为查全性下午慷慨激昂做了铺垫 二、查全性语惊四座,引发邓小平转折性表态 三、温元凯建言修改“十六字招生方针 四、只有否定“两个估计”,恢复高考才能全面推进 重开招生会,恢复高考阻力重重 邓小平雷霆震怒,严厉批评教育部 邓小平挥笔改政审 恢复高考,伟大决策诞生 恢复高考,重要节点改变社会和人生 一、恢复高考并非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结合时代需求作出的重大突破 二、恢复高考面向全社会招收适龄青年,既要有社会上多年积压的,也要有应届高中生,并根据现状将二者定出适当比例 三、招生办法简洁明了,容易操作,断然否定“文化大革命”中的推荐制 四、高考实行“自愿报名,认真进行文化考试,择优录取”原则 五、简化政审环节,这个政审条件是邓小平亲自改定政审放宽,芸芸考生仰天长啸 1977级优秀高考作文选 一、徐启华:高考状元如何炼成 二、陈平原:我再也写不出比高考作文更有影响的文章了 三、孙嘉萍:慌不择“路”,竟脱颖而出 恢复高考时空中缤纷的花絮 一、家庭成分,还在“横刀立马 二、考场的意外喜剧 三、有人高考分数飞来,有人高考分数飞去 四、高考志愿,有时参考而已 五、笑不出来,填报学校和志愿调包 六、血压、血压、还是血压 恢复高考那年的课,1978年还得补 浙江省1977年恢复高考实施情况 恢复高考与“文化大革命”期间招生工作意见比较 恢复高考大事简录(1977年—1978年) 附:1950年至1976年高考大事 中篇 恢复高考回眸 恢复高考,邓小平与华国锋的定位和作用 一、说“‘文革’推迟高考始于刘少奇”并说“刘少奇、邓小平对推迟高考负有领导责任”云云,系推测和编造 二、邓小平领导恢复高考并决策,是伟大政治家的担当和使命感所致 三、从教育部等领导的大会报告,看邓小平在恢复高考中的决定性作用 四、华国锋等中央领导赞同并支持邓小平恢复高考的意见 五、关于恢复高考的重大事宜,邓小平报送华国锋等批转和集体讨论,是必要的行政程序,与邓小平恢复高考的决策并不相悖 77级、78级大学生的历史履痕 一、两级学生的相同 二、两级学生的稍异 三、两级学生的特质与不足 恢复高考追忆中的分歧和辨正 第一部分:刚性硬伤历历 第二部分:柔性分歧对立 那一年,浙江高考作文题已成经典 一、高考对象空前绝后 二、全国高考持续一个月 三、那年高考作文题已成经典 四、1977年,绍兴考生考得好 五、高考录取通知发放时间成谜 那一年,浙江高考语文试卷你能考几分? 一、浙江77级语文全真试卷 二、北京试卷的他山之石 三、那时考生的现状 悲欣交加的高考故事 一、莫言效仿张铁生 二、余华潇洒对落榜 三、寿柏年,千里挑一本科生 阮建忠:浙江第一个获得全额奖学金的留美研究生 一、自费留美,独辟蹊径 二、护照申请,一波三折 三、美国之行,别样人生 四、回国创业,再闯新路 刘海峰、宣成与高考终生结缘 一、刘海峰:我与高考不解之缘 二、宣成:我与高考终生结缘 饮水思源:77级熊晓鸽、周全设立“查全性1977奖教金 知恩图报:78级黄卫、黄麓兄弟致敬查全性别具一格 下篇 恢复高考文献辑存和释义 全国性政策文献 各省、市、自治区1977年高考作文题目辑录 全国报考大学和录取人数(1952—2018) 1977年浙江省相关高考文献资料 1977年高考试卷选录 文献档案及参考资料 一、文献档案类 二、专著类 三、高考回忆著作类 四、综合参考资料 后记 精彩页 “文化大革命”发生,高考列车突然停驶 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是中国治国理政,推动社会进步的一项制度发明,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对世界政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公元605年,为隋炀帝大业元年,中国开始建立“分科取士”的科举制,其后历经唐、宋、元、明、清,科举制度随着时代发展而完善。“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1905年,也即清光绪三十一年,直隶总督袁世凯、湖广总督张之洞等联合上奏请废科举制,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下诏停废科举。至此,这项运行了1300年(605—1905)的科举制寿终正寝。 任何历史文化都有传承。如果对照不同的时代,今天的高考就类似于古代的科举,古代的科举就相当于今天的高考。科举的废止与高考的兴起,取才方式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和科学的方向迈进,是符合时代潮流和历史发展规律的。 自清末至民国期间,新式学堂逐渐开办,新旧更迭,中西交融,人文和科学精神不断传播,国外办大学的先进理念和实践在中国一一落地。其考试采取单考为主流,兼有联考、统考等方式选拔学生到大学就读;即或到海外留学,也采取考试方式选拔,以期与西方教育接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大学招生方式有些五花八门。从1952年起,大学走上统一考试入学之道,统一高考制度基本形成。自此直到1965年9月招收的那届大学生为止,基本平稳运行了14年。这14年中,报考人员408万,共录取新生221万。高考史研究专家、浙江大学刘海峰教授曾说:“中国在1952年建立高考制度,在世界各国中最早主要采用统一考试成绩来录取高校新生,是世界高校招生考试史上的一个重大创造。”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宣告“文化大革命”正式开始。于是红色风暴席卷大陆,各行各业狂飙突进。涉及高考的存废,从表面看来,起因于北京两所中学学生写给中央最高领导的信。实际上,最高领导人对现有大学教育早有自己的看法。1964年8月18日,毛泽东召集吴江、龚育之等哲学工作者谈话时就说:大学文科现在的搞法不行。所有文科的教授、助教、行政工作人员、学生统统都要下乡去,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斗争。去搞阶级斗争,那个是大学。什么北大、人大,还是那个大学好。毛还结合自己的经历说,我就是绿林大学的,在那里学了点东西。1965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杭州会议上说:“现在这种教育制度,我很怀疑。从小学到大学,一共十六七年、二十多年看不见稻、粱、菽、麦、黍、稷,看不见工人怎样做工,看不见农民怎样种田,看不见商品是怎样交换的,身体也搞坏了,真是害死人。” “文化大革命”伊始,《人民日报》1966年6月18日发表《彻底搞好文化革命,彻底改革教育制度》的社论,同时配发了北京市中学生要求废除高考制度的两封信。一封是6月6日北京市第一女子中学高三(四)班《为废除旧的升学制度给党中央、毛主席的一封信》。信中说:“现行的升学制度,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的旧科举制度的延续,是一种很落后的、很反动的教育制度。现行升学制度是和毛主席给我们制定的教育方针相违抗的……实际是在扩大并延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工人和农民、城市和乡村这三大差别。”对于这种升学制度,我们要和工农兵一起将它彻底砸烂。并提出要求:“(一)从今年起就废除旧的升学制度。(二)高中毕业生直接到工农兵中去,和工农兵相结合。” 另一封是6月11日北京市第四中学全体革命师生所写《为废除旧的升学制度给全市师生的倡议书》。《倡议书》说:“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的深入发展,现行高考制度的反动本质越来越暴露无遗了。它的流毒极广,影响甚大”,为此“我们要坚决打倒它。”如何打倒?他们列出五条倡议,其中第一条开宗明义:“立即废除高等学校入学考试。” 而社论的主旨是“废止现行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要“实行推荐”,这是“彻底搞掉资产阶级教育路线的一个突破口”。 7月24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通知,宣布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推迟半年进行,要取消考试,要实行推荐。后来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发展,高校招生工作不是推迟半年,而是停止了整整六年。至于“废考”,则整整十一年。多少志士仁人,多少青年才俊仰天长叹,时光虚度,空白了少年头。 P5-9 导语 本书是对恢复高考这一历史事件所作的追忆与研究,所述内容详实,既有对史料的钩沉,又有对自身、同学经历的回忆。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1977年恢复高考,必然中的偶然”,中篇为“恢复高考回眸”,下篇为“恢复高考文献辑存和释义”。 序言 恢复高考的来龙去脉 ——序《冬季里的春闱》 刘海峰 1977年恢复高考是一个大事件,是改写中国历史的大 事件。恢复高考突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宣告尊 重知识、尊重人才时代的到来,成为否定“文化大革命” 的突破口,成为全国思想解放的先导,也是改革开放的先 声。中国教育和全社会从此由乱转治,其重大意义再怎么 高的评价都不为过。 恢复高考制度有以考促学的功能,能够保证高校新生 的质量,加快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水平。例 如,恢复高考的当年,福建省文科的语文试卷有这样的一 道2分的填充题:“《红楼梦》的作者是 ,他是 朝 的著名小说家。”如果是现在,大概连小学高年级学生都 能答出这道题,但是经过“文化大革命”的破坏,1977年 的高考这么浅显的题目,还有不少考生答不上来。然而, 恢复高考两三年后,高考试题的难度已大大增加,考生的 文化水平得到迅速恢复和提高。恢复高考,让“文化大革 命”期间广泛流行的“读书无用论”一扫而空,大家都开 始信奉知识就是力量。考试制度通过才学来选拔人才,会 导致形成青少年一心向学的风尚。科举时代,“学则庶人 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因此人们都明白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的道理。在高考时代,大家 也看到周围不少学子不是靠父辈的身份或关系得以升学, 而是靠自身的努力,刻苦攻读来改变命运。因此高考能催 人奋进、培养一种不畏困难的拼搏精神。 恢复高考不仅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而且具有戏剧 性、故事性,因而过程激动人心,追忆引人人胜。它已经 成为走入历史的永久记忆,但是有些记忆或传说并不够准 确。虽然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去今不远,但是关于 恢复高考的具体过程和一些细节,不同的人回忆有多种说 法,有的还互为矛盾。例如,邓小平主持召开的科教工作 座谈会地点是在人民大会堂江西厅,还是四川厅,抑或台 湾厅?查全性在向邓小平建言前一晚到底是否受到刘道玉 的提示?温元凯是否为建议恢复高考者?当年是否真的动 用印制《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来印制高考试卷?等 等,这都需要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每一个77级大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高考故事,因此有 成千上万个当年参加高考金榜题名历程的个体回忆,还结 集出版或印制了许多回忆文集。学界也发表了大量的学术 论文,也有相关的论文集。然而,至今尚无一本研究恢复 高考的专著。现在,陈侃章所著《冬季里的春闱——1977 年恢复高考纪实》一书终于面世,其价值不言而喻。此书 比较全面系统地梳理恢复高考的史实,基本上讲清了恢复 高考的来龙去脉,同时也纠正了一些误传。例如,作者发 现对科教工作座谈会的叙述,相关书籍有不少抵牾,大多 是回忆失误或采写者不慎引起,导致其后许多书籍和文章 踵之原错,以讹传讹,于是做了认真的梳理辨正和史实复 原,让人们得以认识科教工作座谈会的原貌。又如对邓小 平在恢复高考中的作用,有流传甚广的网络文章说恢复高 考不是邓小平拍板决策,本书也对之加以辩驳,厘清恢复 高考过程中邓小平与华国锋的定位和作用,有理有据,令 人信服。全书涉及面广,对恢复高考的许多方面考证和论 说相当细致,是一本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的好书。 作者陈侃章于1977年考入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历 史系,对恢复高考有亲身的感受。77级大学生大多对自己 参加高考的经历刻骨铭心,对高考改变命运的体会尤为深 刻,遇到同为77级大学生的人往往有一种亲切感,有如科 举时代同榜中举或进士登科的同年。因此,我自与作者往 来之后,都称其为同年。对1977、1978级大学生群体,我 曾于2012年7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过《77、78级大学 生的命运与作为》一文,之后广为流传。侃章同年2015年 3月在《文汇读书周报》上发表《77级、78级大学生的历 史履痕》,也广受好评。2017年,曾有出版社找我,希望 我撰写或编出一本有关77、78级大学生群体的著作,我广 泛搜罗了相关文章,比较各种同类文章,应该说还是我与 侃章同年这两篇比较全面系统和有分量。由于这两文流传 较广,网络上对这两篇文章多有抄袭者,例如有一篇 《77、78级大学生:一个时代的符号》,就基本上是将我 们两篇文章糅合在一起,署名不断变化,每隔一段时间就 在不同的公众号推送,进而在多个网站和微信圈反复传 播,甚至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大多数读者都搞不清楚真 正的作者是谁了。就知识产权受损这一点而言,我与侃章 同年也是感同身受。 “春闱”是科举术语,特指科举时代春天举办的省试 或会试。作者借用这一专有词汇,来指称中国高考史上唯 一在冬季举办的高考。因为1977年的冬季,谱写了中国人 才选拔史上“春天的故事”,而且这次考试如此重要,堪 与科举会试相比,所以用“春闱”来形容颇为合适和典 雅。这本书不是按学术著作来写,但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讲求史实的准确;也不是报告文学的写法,但搜集了鲜活 的案例,讲求文字的生动,体裁别具 内容推荐 1977年8月初,北京,暑气清益,蝉鸣如涛。全国各地33位科学教育界的大咖奉召赶来,下榻北京饭店。北京饭店坐落于长安街,左接王府井,右靠天安门,无论硬件软件在当时均首屈一指。伟大人物在这里指点江山,历史风云在这里掀起巨澜,重大的国事和外事由此播向世界。与会人员年龄最大的为82岁的小麦育种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金善宝,浙江诸暨人士;年龄最小的是31岁的化学研究工作者温元凯,中国科技大学助教,江苏无锡人士。可谓群贤毕至,少长成集。邓小平恢复党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等职务仅仅十多天,为何要召集这批重量级精英座谈开会?会议要商讨什么国计民生问题?源远流长的“春闱”,怎么会在夏日酝酿,秋天决策,冬季实施呢……说清这些,需先回溯那段发生不久,但又深具时代影响的大历史。 翻开本书,去了解这段特殊的历史吧!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