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寻找婺城抗战记忆/婺文化丛书X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李英//章一平//陈江苹
出版社 河海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对婺城抗战老兵和细菌战受害老人的采访,记录下他们对战争的记忆,意在唤醒大家对历史的记忆,为后世留下一份最珍贵的历史资料。
目录
上篇 与老兵同在——寻找婺城抗战记忆
以少胜多,琅峰山大捷振奋人心
——寻访目睹日军侵略罪行和中国士兵英勇抗战的几名老人
洪正春:难忘那战火纷飞的日子
倪根聚:我曾用一挺轻机枪打死几十个日本人
杨金继:那年,我参加了松山血战
朱水土:在放哨时,我和班长打死了一个日本鬼子
金筠林:国难当头,我们岂能坐视?
杨元焜:一个部队军医的抗战记忆
方炳章:我目睹了日本鬼子的暴行
60年漫漫寻亲之路
——著名战地记者雷烨的身世之谜
叶有元:百岁抗战老兵的烽火岁月
申图:我们在流亡求学中抗日救国
张明礼:九旬抗战老兵的戎马岁月
杨忠正:参加联防队和战友一起打鬼子
杨勇:从儿童团到游击队,血与火的记忆
金厚邦:为了抗战,我16岁就走上了战场
高佑: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边学习边宣传抗日
抗战老兵徐景思:日本鬼子不把人命当回事
九旬老人王风:抗战时,我担任了地下党的联络员
阮尚光:我参加了民兵自卫队,配合主力部队打日寇
李孝元:国难当头,加入八大队打击日本鬼子
阎兴荣:家乡沦陷后,只有抵抗,才能死里逃生
抗战老兵徐维经:我和哥哥一起打鬼子
吴林森:在沦陷区,我目睹了日军的滔天罪行
张绍珍:抗战时,我参加了多次游击战
王祖学:我13岁就加入八路军打鬼子
抗战老兵申开浩:17岁就扛枪打日寇
张云祥:加入抗日队伍,13岁就当了儿童团的副团长
98岁的林希韫:在战火中出生入死救死扶伤
抗战老兵陈福球:忘不了那年的高安血战
长山乡思村:日本鬼子的罪行罄竹难书
八旬老人王仁寿:日本鬼子炸死了我的父亲
罗芳桥:难忘如水禅寺惨案
喻晓昉:一位抗战老干部的心愿
中篇 与王选同行——细菌战受害老人口述录
雅畈镇吴畈村仅存的3位细菌战受害老人含泪讲诉那段无法遗忘的历史
蒋风:我曾看到日军从飞机上洒下白色粉末
金祖惠:我见证了鼠疫发生时的悲剧
王培根:揭露崇山鼠疫真相,维护受害者权益
王丙宏:喝了烧酒,患上鼠疫侥幸存活
傅自律:让更多人知道那段历史
丰志元:最严重时,我的右脚5个脚趾都烂完了
王竹花:我8岁就开始烂脚
董桂娣:因为烂脚这辈子只能这么熬着
陆家祥:有生之年希望治好烂脚病
吴学龙:亲眼看见日本飞机轰炸金华
华金根:7岁开始烂脚,多年伤口不愈合
应彩琴:白色的虫子从伤口中爬出来
吕妹妹:8岁开始烂脚,至今仍未痊愈
黄樟铨、黄樟斌:兄弟俩都得了烂脚病
滕卸妹、尹福荣:夫妻俩共同见证悲惨历史
郑竹英:8岁烂脚,至今走路仍疼痛
苏华根:4岁开始烂脚,至今未痊愈
陈小奶:我不知道为什么会烂脚
梅兰芝、方桂荣:夫妻俩都是细菌战受害者
朱德寿:小时候因烂脚病痛得只能哭
苏樟兴:因烂脚病没人愿意嫁给我
下篇 与王选同行——寻访救助细菌战受害老人
婺城区10名烂脚老人将赴上海免费治疗
婺城10名烂脚老人即将启程赴沪治疗
汤溪烂脚老人李仲明得到免费治疗
《婺城区10名烂脚老人将赴上海免费治疗》后续
婺城烂脚老人昨赴上海免费治疗
社会各界人士纷纷献爱心;浦南医院精心准备迎患者
婺城细菌战受害老人在沪入院治疗
历史不该被遗忘
浙江工商大学细菌战问题研究会来沪记录婺城细菌战受害老人口述史
婺城第十位细菌战受害老人在沪入院治疗
5位老人术后得到医院精心照顾
下篇与王选同行——寻访救助细菌战受害老人
婺城4位细菌战受害老人昨出院
婺城细菌战受害老人在沪过国庆
婺城区细菌战受害老人上海出院回金
全国创面修复专家关注婺城细菌战受害老人
让我们铭记历史的伤痛,一起关爱细菌战受害老人
感谢信
细菌战第八位老人康复出院
婺城第二批细菌战受害者赴沪免费治疗
“国赢科技”捐赠伤口治疗仪医治“烂脚老人”
精心诊疗
细菌战受害老人治疗又添喜讯
诊治历史遗留细菌战受害老人行动计划会在婺举行
康复出院依依话别
汤溪中学细菌战展览馆昨开馆
细菌战受害者现场接受治疗
铭记历史的伤痛关爱细菌战受害者
金华烂脚病治疗点病人家门口享受专家会诊
社会各界为治愈“烂脚病人”努力
“双向联动”大接力抚平烂脚病患者创伤
王选和三院士聚首金华总结历史遗留烂脚病患者治疗经验
志愿者在行动,让烂脚老人感受冬日温暖
王选来金推动细菌战受害老人救治工作
序言
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
李英
这是一段小能忘却的记忆。
这是一段值得记录的经历。
从2014年9月开始,我作为一名志愿者,全程参与了
寻访救助细菌战受害老人活动,并和资深记者章一平、陈
江苹一起策划了“细菌战受害老人口述录”和“寻找婺城
抗战记忆”专题活动,而这一活动的开始则是缘于与王选
女士的认识。王选女士是金华的感动中国人物,是一位社
会活动家、史学家。我一直以来从内心敬佩她的博大和坚
强。
金华是一座感动之城,在不长时间里,出了五位感动
中国人物:细菌战诉讼团长王选,一个人感动一座城的孟
祥斌,普通的人民警察孙炎明,温暖中国的人民教师陈斌
强,量子信息研究创新者潘建伟。我为生活在这座温暖的
城市而感到骄傲。我曾经采访过孟祥斌、孙炎明、陈斌
强,记录了他们的成长历程和不平凡的足迹,因此,我也
希望能采访到王选,完成写作金华感动中国人物系列报告
文学的夙愿。2014年秋天,在金华电视台资深记者陈江苹
的安排下,我和王选在杭州匆匆见了一面。王选给我留下
极其深刻的印象,她的穿着非常一般,随身背着双肩背
包,快人快语,风风火火,但你和她聊上几句,就会被她
内心那种正义和激情所感染。
自从1995年开始,王选放弃了在日本执教生涯和优厚
待遇,执着地走上了对日诉讼索赔之路。为此,她几乎贡
献了所有的青春年华和时间精力,把整个生命投入到这个
活动当中,用坚毅和执着还原历史的真相。难以想象,20
多年来,这个柔弱的普通女子一直坚强地走在为细菌战受
害者呐喊的路上,同日本政府进行了长期没有硝烟的持久
抗战。有人说她是“八年抗战”“十年抗战”,有人说她
是孤独的行者。但美国历史学家谢尔顿说过一句话:“只
要有两个王选这样的中国女人,就可以让日本沉没”,这
句话更有震憾力。
这就是铁肩担道义的王选,这就是大义凛然的王选,
这就是中国女子王选。
那次,王选到杭州是参加一个有关细菌战的专题会
议,她告诉我们,她为细菌战受害老人奔走呐喊,得到了
《新民晚报》的关注和连续报道,引起了上海医学专家的
重视,细菌战受害老人的烂脚病终于可以得到免费救助
了,她希望我能参与到这一行动中来,负责婺城区寻访救
助活动。2014年9月10日,王选带着上海浦南医院、上海
瑞金医院、上海第九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的多位专家
来到金华,与金华市中心医院的有关专家共同探讨烂脚病
的救治问题。那天,我们跟着王选一行,来到白龙桥、汤
溪多个村子看望烂脚病老人,专家现场为患烂脚病老人问
诊,上海浦南医院立即将当年10个免费救治名额全部提供
给了婺城的烂脚病受害者。
接着,我们在《今日婺城》头版开辟了“与王选同行
——寻访救助细菌战受害老人”专栏,一边寻访“烂脚老
人”,一边组织动员他们参加免费治疗。9月18日,我们
把第一批“烂脚老人”送往上海浦南医院免费救助。我们
把日子定在9月18日,就是为了提醒人们,1938年的9月18
日日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正式发动了侵
华战争,让人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那天,王选特意从杭州赶到金华,一起送老人们赴上
海治疗。
“寻访救助细菌战受害老人”活动引起各大媒体的广
泛关注,并取得了圆满成功。接着,在资深记者、金华电
视台总编办副主任陈江苹的积极努力下,金华市电视台、
金华市档案馆、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联合策划开展了“细
菌战受害老人口述录”;后来我又和资深记者、 《今日
婺城》周末部负责人章一平一起策划了“寻找婺城抗战记
忆”专题。
我们不能忘记,1940年10月、11月,日军飞机多次在
金华上空投掷鼠疫杆菌,引发了鼠疫、炭疽、伤寒等烈性
传染病,金华、兰溪、义乌、东阳、武义、浦江等地是大
规模流行区,造成了大批人员伤亡。感染炭疽杆菌的部分
受害者得以幸存下来,却一辈子烂头烂脚,久治不愈,痛
苦不堪,度日如年。
我们不能忘记,当日本的铁蹄蹂躏中华大地的时候,
坚强的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多少中华儿女奔赴抗战一线,
与日本侵略军进行了坚苦卓绝的战斗,取得了抗日战争的
伟大胜利。金华这片热土也曾经燃起抗日的烽火,留下了
抗日战争的不朽足迹。抗战老兵口述录正是最忠实的记
录,它告诉我们过去和战争,它告诉我们英雄和斗志。
我们不能忘记,2015年,全世界都在纪念抗日战争暨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目的就是为了牢记历史,
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无论是抗战老兵还是细菌战受害老人,他们都己年逾
古稀,是他们为我们留下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
我们组织的这一活动在婺城区已经告一段落,但这项
工作还会继续下去,尤其是寻访救助细菌战受害老人将会
延至婺城区以外的地区,我们的任务还繁重,我们将继续
与王选同行,与老兵同在,一直坚持做下去。
导语
本书中的人物,既有当年参加民兵自卫队,配合主力部队打日寇的放牛娃,也有在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著名战地记者;既有参加腾冲之战的军医,参加过昆仑关战役、编入中国远征军奔赴缅甸参战97岁的抗战老兵,也有参加过抗战后回家务农、生活在深山区的百岁抗战老兵,亲身经历过日本鬼子暴行的老教师;他们都经历了那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种种暴行。
精彩页
以少胜多,琅峰山大捷振奋人心
——寻访目睹日军侵略罪行和中国士兵英勇抗战的几名老人
周二上午,天朗气清。经过前一天的大雨清洗,琅琊镇琅峰山的空气更加清新,青翠欲滴的树木挺拔迎客,拂过耳边的微风让人心旷神怡。拾级而上,记者看到了并排而立的两块纪念碑:革命烈士纪念碑和抗日阵亡战士纪念碑,碑前摆放着花圈。抗日阵亡战士纪念碑是1993年琅琊镇政府立的,碑的背面介绍了这次战斗的概况。
在这悠悠琅峰山上,中国士兵曾经抛头颅、洒热血,以少胜多,击退了日军的进攻,书写了琅峰山大捷的光荣一页。当天,记者找到了当年目睹日军侵略罪行和中国士兵英勇抗战的几名老人,他们虽然都己到耋耄之年,但仍可以将日本鬼子的罪行清楚地道来。
以少胜多,“琅峰山九壮士”都是无名英雄
今年85岁的离休干部徐康有退休之后致力于琅峰山风景区的开发,收集了大量详实的历史资料。据他收集整理:1943年3月7日,驻扎在长山乡石门村的日军七九三四部队出动了200余人,向琅琊徐村以西进犯。当他们经过白沙溪时,在琅峰山山顶,中国守军二十六师一个班的9名战士居高临下,勇敢地向日军发起猛烈进攻。经过惨烈的战斗,他们共击毙了包括日军中队长在内的21人,战马1匹。日军指挥官新田大佐因战马被击毙摔倒在地。随后,日军掉头向琅峰山包抄,从当天上午10时至下午3时,一共发起3次进攻,我方守军在6人牺牲、2人受伤的劣势之下,依然坚守阵地,顽强抵抗。后来,在我方一个加强排的支援下,日军无法占领琅峰山高地,只得在泉口村抓了几十名村民,抬着尸体狼狈撤回了石门村。那一仗打得振奋人心,第二天上午,琅琊徐村的村民们奔走相告,大家主动捐钱,买了两头大肥猪、四只羊、好几担米酒,送到徐村营部驻地,慰劳抗日部队。
当时,汤溪县政府得到这一喜讯之后,马上派人来战地采访,还把被击毙的战马竖起来拍照。翌日,在《汤溪县简报》上刊登了《琅峰山之役》的文章。琅琊镇浩仁村92岁高龄的滕维松当时在琅琊徐村,亲眼看到张贴在墙上的简报。“我记得那张简报大概有半张报纸那么大,标题是大红色的,非常醒目,内容就是表彰战士们的英勇事迹。”回忆那段历史,滕维松老人思路清晰。不过,“琅峰山九壮士”都是无名英雄,人们并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传下来的只有他们的不朽战绩。
而第一个给中国军队通报日军情报的长山乡公所总干事方伯英,事后被日军残忍杀害。
方伯英原籍福建仙游,幼时随父亲迁居长山村,当过5年兵。1942年5月日军侵占金华后,7月,日军一个大队又占据了石门村。日伪军对老百姓敲诈勒索,无恶不作。在这危难之际,方伯英挺身而出,受命于中国军队第三战区司令部,任联络参谋,接任长山乡公所总干事之职。他一方面虚以应付日伪军,另一方面在金华天妃宫福建会馆安装电台,向中国军队提供军事情报。1943年,方伯英得到情报,日军200余人,要经过琅峰山下进犯驻扎在徐村的中国军队二十六师,就把这个情报告诉了长山村的朱凤阳。朱凤阳连夜冒着生命危险把情报送到了徐村。
去年的6月,记者在长山村方伯英孙子方浩忠的家中,看到了在日本投降后,1946年4月金华县政府颁给方伯英的一块“为国捐躯”匾额。方浩忠说,这是当时的县政府颁给爷爷的,他们一直保
徐毅富在琅琊镇琅琊徐村当了36年的村支书,今年已经78岁。虽然日本鬼子来时他只有6岁,但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那时候为了躲避日本鬼子,村里人每天都会轮流在溪边站岗,随身带着鞭炮,如果听到动静就点燃鞭炮,提醒大家逃跑。记得1943年的一天,正好轮到徐毅富的父亲站岗。他听到溪里有动静,连忙点燃了鞭炮,跑回家,抱着徐毅富在坟地里睡了一夜。第二天早上,父亲带着他到隔壁一个村为石磨开磨,早饭、午饭都在那儿吃。那户地主家里有一座三层高的楼房,当时没有那么多大树和房屋,眼界比较开阔,站在三楼望过去,刚好可以看到琅琊山上交战的情况。那天,日本鬼子和中国军队打仗,一直打到下午3点多,后来徐毅富他们看到村里没有硝烟了,也看不到日本兵,这才放心回家。P3-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