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作战指挥(二战德国陆军实战指南)》是二战期间德国陆军指挥官必学手册,是军事史上的重要学说表述之一。 本书以克劳塞维茨、毛奇、泽克特的传统为蓝本,表述了德国从事战争的方式,将一战中出现的武器(例如坦克、卡车、装甲车、飞机)有效纳入德国机动作战和战术灵活性的传统,毫无遗漏地收录了战事过程中指挥官职能涉及的方方面面(包括指挥、进攻、防御、坦克战、化学战、后勤等)。从数个士兵的侦查行动、警戒工作,到整个部队的行军、进攻、追击和防御,再到空军、骑兵、装甲战车等的行动准则,甚至还包括化学战与其他特殊条件下的战斗。这些内容也使本书在出版70多年后,依然能带来巨大的影响。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章 第一章 战斗序列和特遣编队 第二章 指挥 第三章 侦察 第四章 警戒 第五章 行军 第六章 进攻 第七章 追击 第八章 防御 第九章 脱离和后撤 第十章 阻滞行动 第十一章 特殊条件下的战斗 第十二章 驻营 第十三章 骑兵 第十四章 装甲战车 第十五章 空军 第十六章 防空部队 第十七章 通信 第十八章 化学战 第十九章 烟雾 第二十章 障碍物 第二十一章 装甲列车 第二十二章 运输 第二十三章 作战地域的后勤保障 后记 附录 参考资料 序言 在战场上赢得胜利有几个关键要素:装备、领导力、 训练和学说。这些要素中,军事历史学家们迄今为止最关 注的是装备(武器)和领导力。训练固然重要,但很少加 以详细探讨。军事学说这个要素得到的关注大于训练,但 并未达到其应有的重要度。这一直是研究军事行动中的一 个严重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关于战争中战役和战术学说重要性 引人瞩目的证据。二战前半期,德国军队横扫欧洲,穿过 波兰、法国、挪威、低地国家、巴尔干、北非,并以一连 串前所未有的战役胜利深入苏联腹地。战争后半期,虽说 德国国防军在各条战线节节败退,最终功败垂成,但德国 陆军在敌众我寡的战斗中多次展现出强大的战术和战役能 力。尽管其效忠的政权具有邪恶的本质,但必须承认,一 对一的情况下,二战中的德国陆军可谓有史以来最具效力 的战斗力量之一。 德国陆军之所以成为二战期间一支强大、高效的力 量,原因之一是他们掌握优秀的战术(战役)学说。1940 年的战役和法国仅6周便告败的事实,为研究军事学说的 重要性提供了机会。1940年战役后的若干年里,德国的胜 利往往被解释为他们投入大量坦克、机械化力量和战机来 对付一个受缚于马其诺防线和防御战略的敌人。但我们现 在知道,就兵力和武器数量而言,1940年的德国国防军几 乎不占什么优势。实际上,具有优势的往往是联军。1940 年,英法联军投入的师同德国人一样多。法国军队在坦克 数量和质量方面占有较大优势,炮兵优势比达到二比一。 而在空中,德国空军可用战机的数量和质量仅比英国和法 国略有优势。简言之,交战双方1940年的军力可谓旗鼓相 当,德国人并不具备1914年他们的攻势在马恩河被法国人 和英国人所阻时明显享有的力量优势。 德国军队1940年和二战前半期在战场上赢得的胜利, 合理的解释是一种优越的军事学说。他们掌握一种采用诸 兵种合成和机动作战有效、切合实际的学说,这使他们与 敌人相比具有极大的优势,而英国和法国的作战学说更适 合1918年,而非1940年的情况。从法国到北非再到苏联, 面对实力强大、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敌人,德国人展示 出一种有效学说的价值。在战场上学到一些痛苦的教训 后,英国人、苏联人和美国人修改了自己的战术(战役) 学说,看上去同德国人的军事学说极为类似,这一点不足 为奇。从1942年起,德国人的优势逐渐遭到侵蚀,盟军采 用卓有成效的战术和战役学说击败并打垮了德国国防军。 《作战指挥》(Truppenführung),撰写于1933年, 是军事史上最重要的学说表述之一。从出版伊始到二战结 束,《作战指挥》一直是德国陆军所用战术和战役实施的 主要指导方针。总的说来,这是一份非凡的文献。它是对 德国陆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岁月里制定的现代机 动作战概念的有效阐述。不过,阐述最终在1939—1942年 一系列闪电战中得以体现的机动作战概念的同时,这份条 令也有相当一部分篇幅致力于防御作战。描述出色军事领 导力特征和要求的开篇章节,可以单独作为指导军官的一 份经典文件。 正如编辑和译者指出的那样,《作战指挥》并不是一 份真正的革命性文件。它以克劳塞维茨、毛奇、泽克特的 传统为本,借此表述德国从事战争的方式,其本质是德国 传统中最佳战役和战术思想的综合体。《作战指挥》将第 一次世界大战中出现的武器(例如坦克、卡车、装甲车、 飞机)有效纳入德国机动作战和战术灵活性的传统。 又如编辑们还指出的那样,《作战指挥》的某些章节 面世后不久便被武器和战术的发展所取代。《作战指挥》 提及坦克和坦克旅,但没有探讨1935年后才出现的装甲 师。不过,装甲师不仅仅是一股坦克力量,其效力得益于 作为一股配置均衡的诸兵种合成部队投入战斗。使用合成 军兵种是部队指挥和德国军事学说的核心原则之一。 德国军事学说的优势之一是该学说创建及修改的过 程。这种学说并非源自个人天分,而是总参谋部内广泛辩 论与讨论的产物,是利用战争和演习经验测试其学说概念 的一种政策。军事学说并非神圣不可侵犯,总参谋部和军 方领导完全可以在必要时抛弃或修改《作战指挥》的部分 内容。例如,《作战指挥》撰写关于骑兵师的概念时,混 编骑兵和摩托化部队是各强国军事学说的标准做法。但德 国陆军1932年年末和1933年年初在一系列师级演习中测试 了合并骑兵或摩托化部队的学说概念。这种概念在纸面上 看似强大,但事实证明并不可取。骑兵根本无法跟上摩托 化部队,而克服不同兵种间的后勤和协同问题也很困难。 面对这种情况,骑兵们积极接受了摩托化,开始改编成摩 托化(机械化师)。《作战指挥》条令中描述的骑兵行动 已然过时。这说明德国人会测试并抛弃那些存有缺陷的战 术和战役概念,而当时被视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法国陆军, 却没有在现实情况下检验其军事学说。法国陆军1940年投 入几个骑兵和摩托化混成师,而德国人早在1932年便已发 现这种编制的缺点。 戴维·T.泽贝茨基和布鲁斯·康德尔提供了一份 导语 【二战早期德军获胜的真正原因】 二战前半期,德国军队横扫欧洲,穿过波兰、法国、挪威、低地国家、巴尔干、北非,深入苏联腹地。战争后半期,虽说德国国防军在各条战线节节败退、功败垂成,但德国陆军在敌众我寡的战斗中多次展现出强大的战术和战役能力。德国陆军之所以成为二战期间一支强大、高效的力量,合理的解释是他们掌握了一种采用诸兵种合成和机动作战有效、切合实际的学说。欲理解德国的军事行动,该手册的重要性就像“战地手册FM 100-5‘作战篇’”之于美国,或“野战勤务条令”之于英国。 【德国军事学说具备的强大优势】 德国军事学说的优势在于学说创建及修改的过程。德国军事学说的撰写目的不是为德军指挥官传授如何赢得战斗的具体秘诀,而是为他们传授一套适用于复杂、特殊战斗情况下的智力工具。这种学说并非源自个人天分,而是总参谋部内广泛辩论与讨论的产物,是利用战争和演习经验测试其学说概念的一种政策。而且讨论出的军事学说并非神圣不可侵犯,总参谋部和军方领导完全可以在必要时抛弃或修改《作战指挥》的部分内容。 后记 从卡尔·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以来,德国人 对战争经验的总结从未停止。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汉 斯·冯·泽克特将军成为德国军队领导者,魏玛防卫军便 非常仔细地研究、分析了这场大战的发展。《作战指挥》 (Truppenfuhrung)便诞生于这一时期(第一部分于1933年 出版,第二部分于1934年出版),由泽克特为首的德国国 防部部队局组织撰写,展现了当年的德国军队在战争之道 上的探索与创新。 《作战指挥》更新了《合成军队的指挥和战斗》(简 称“Das FuG”)的基本概念,毫无遗漏地收录了战事过程 中指挥官职能涉及的方方面面,并试图将一战中出现的坦 克、卡车、装甲车、飞机之类的武器有效纳入德国机动作 战和战术灵活性的传统。其内容本身与政治无甚瓜葛,重 点几乎完全在战术方面,战斗情报、后勤、战争政治、战 略层级是本书的薄弱环节,甚至还因不太关注战争政治而 受到指摘。 《作战指挥》的军事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预料到新武器技术的出现,探讨了机动作战、空中力 量、电子通信在战场上的创新运用及发展潜力。其中关于 装甲战车、航空力量、无线电通信的构想在未来的战争中 得到了验证,并获得了一定成功。关于炮火方位技术、自 行火炮、化学战的构想则经历史验证而淘汰,被其他更先 进的武器和技术取代。二是整本手册忠实地贯彻了“任务 型命令”(Auftragstaktik)的概念。“任务型命令”要求 上级指挥官告知任务目标及完成时间,但没有必要告诉下 级如何去做,受领任务的下级指挥官须在充分理解上级意 图的前提下执行任务。这样一来,下级指挥官在执行任务 时就有了很大的自由度,可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使军队的 协同更加高效。三是手册具有语言描述精确、适用性强的 特点。《作战指挥》是群体创作的产物,其撰写目的是为 基层指挥官传授一套适用于复杂、特殊战斗情况下的智力 工具,总参谋部和军方领导可在战争和演习验证后调整手 册不合时宜的内容。 很难想象《作战指挥》在出版七十多年后,其关于作 战、领导乃至战术的性质方面的许多内容,时至今日仍备 受关注。美国陆军1941年推出的作战手册,大部分内容直 接引自《作战指挥》。美国陆军20世纪70—80年代发展并 推出的空地一体战战役学说中,也隐约可见德国军事理论 的烙印。二战后的许多军事学说也深受德军在二战中的经 历及德国机动作战传统的影响。 虽然这七十多年间,武器和技术发生了巨大变化,也 出现了许多新技术,但作战和战争战役层级的性质却没有 改变,战场上依然存在迷雾和摩擦。指挥官们的目标依旧 是歼灭敌对武装力量,他们依旧需要在备受压力、混乱迷 惑的情况下做出生死攸关的决策。“合成兵种”依旧是战 术的基础,指挥官们最关注的问题依旧是如何最大限度地 发挥部队战斗力。而这些问题都是《作战指挥》曾经探讨 过的,而这也许就是这本书当前的价值所在。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准确地反映了德军对现代战争的看法,不仅 给二战带来了影响,也深刻地影响着冷战时期的德 国。它是一种历史参考,我强烈建议在阅读其他二战 德国书籍之前先阅读这本书。任何一位认真学习二战 历史的学生都应该读一读。 ——罗伯特·M. 奇蒂诺(Robert M. Citiho),军事历史作家,现代德国军事史研究的泰 斗,著有《从闪电战到沙漠风暴:战争战役层级发展 史》《国防军三部曲》 精彩页 第二章 指挥 27.获得巨大的成功的前提是大胆和勇敢,但最重要的是出色的判断力。 28.投放在决定性地点的力量永远都不够。试图四处设防或将力量浪费在次要任务上的指挥官,违反了这项基本准则’。通过速度、机动性、出色的行军能力,利用夜色、地形、突然性和欺骗,较弱的力量也可以在决定性地点变得更强。 29.必须正确计算空间和时间。必须迅速认清并果断利用有利情况。每一个对敌优势都将增强己方的行动自由度。 30.路线和地形条件会促进或妨碍行动的快速性。另外,季节、天气和部队状况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31.无法预先估计战役和战术交战的持续时间。就连成功的战斗通常也发展缓慢。当日战斗的胜利往往只能在次日加以确定。 32.出敌不意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基于出敌不意的行动,只有在敌人来不及采取应对措施的情况下才能赢得胜利。敌人也会设法达成突然性,这一点必须考虑到。 33.了解敌人的领导和战斗方式,会助力指挥官在决策上的准确性,并给任务的执行提供支持,但不应产生先入为主的偏见。 34.指挥官必须考虑到在本国领土进行战争较为有利,但在敌国领土上更加困难的条件。 35.艰巨的战斗中,大量需求会迅速耗尽部队的人力与物资。指挥官必须及时为他们提供补充官兵、马匹、武器和一切必要装备。 36.任务和态势确定了行动方案,而任务决定目标。尽责的指挥官决不能忽视这一点。由多个子任务组成的任务很容易将指挥官的注意力从主要目标分散开。不确定性始终存在。很少能获得关于敌情的可靠信息。弄清敌人的情况显然是必要的,但在紧张的态势下等待相关信息不是强有力领导的标志,相反,这往往意味着指挥不力。 37.任务(Auftrag)和态势(Lage)促成行动方案的决定(Entschluss)。倘若分配的任务不再足以作为行动的基础,或已被其他事件取代,那么,行动方案必须考虑到这些情况。一名军官更改或不执行任务,必须立即向上级汇报自己采取的行动,并为后果承担相应责任。行动方案必须指明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下定决心予以完成。指挥官必须以全部意志加以执行。意志更强大者往往能赢得胜利。一旦行动方案投入实施,没有重大理由就不能放弃。但在不断变化的战斗情况下,一成不变地贯彻行动方案可能会导致失败。领导艺术包括及时确认态势和需要做出新决定的时刻。指挥官必须允许下属自由行动,只要这种行动不会对他的整体意图(Absicht)产生不利影响。 38.交战(Gefecht),涉及更大规模的部队时称之为会战(Schlacht),指同敌人遭遇而发生的激烈武装斗争。 39.对敌人展开进攻是为击败对方。进攻方拥有主动权。领导者及其部队的战斗素质在一场进攻中起到了决定性因素。数量优势并不总是能确保胜利。特殊情况下,一场进攻的目标可能是有限的。一场进攻也许会失败,但这种可能性不应成为限制相应领导者努力的理由。 40.追击(Vetfolgung)确保了胜利的顶点。追击的目的是在先前交战之后扩大战果,进一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只有通过一场猛烈追击,才能使敌人无法获得重组的机会,并在后续行动中减少己方部队的伤亡。 41.防御是等待敌人的到来,其目标是规定战斗的地形。交战一方由于处于劣势而别无选择,或出于其他看似较为有利原因,便会采用防御的方式。防御的目的是粉碎敌人的进攻。这种情况下,进攻会因防御方选定的地形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劣势,而后者将在这里坚守到最后。指挥官可以设定防御的时间期限。阻滞行动的目的是给敌人造成尽可能高的损失,同时避免决定性交战。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适当时机同敌人脱离接触,并以空间换取时间。 42.中断交战的目的是为结束一场会战,或退守某处阵地,以便在更有利的位置继续从事交战。后一种情况下,通常会采用阻滞行动。 43.后撤的目的是避免进一步作战。战斗必须中止,指挥官必须为后撤部队提供安全保障。 44.不断变化的战斗态势往往要求从一种作战样式过渡到另一种。据守一片既占阵地,或在遭受敌人压力的必要情况下,可从进攻转为防御。而从防御转入进攻时,指挥官必须把强大的力量及时集中在决定性地点。 45.阻滞行动可以避免过早做出不成熟的决策。其目标是争取时间,牵制敌人,并迷惑对方。欺骗可通过佯攻(Scheingefechte)来实现。 46.作战地幅宽度取决于作战意图、友邻援兵的部署和地形。此外,它还受到敌军部署宽度和举动,以及是否存在一个或两个敞开侧翼的影响。地幅和地带的宽度不同。有利地形允许更大的宽度,特别是在该地形得到强化的情况下。指挥官也可投入战斗群对此加以使用。大宽度可在初期阶段充分发挥武器的效力,但也可能导致己方部队过早陷入停顿。宽度太大会面临遭突破的危险。而宽度过小,特别是在没有足够纵深的情况下,会存在遭迂回或被包围的危险。大多数情况下,在宽度上优于敌人的进攻,往往能取得巨大的成功。而一场战斗的后续行动通常需要在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