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 1660-1731),英国小说之父,英国文学中开创性的传奇大师。 生于伦敦富商家庭。兄弟姐妹三人,他排行第三。五六岁时就亲历了伦敦的三大灾难:瘟疫、大火及荷英战争。十岁左右,母亲逝世。求学期间,即大量阅读,学习写作。 成年后从事商业活动,数次破产;关注时局,创作大量政治讽刺诗和政论文章,曾因文获罪,一度入狱。后创办《评论》,成为英国报刊业的先驱。 59岁时,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小说首次以令人震惊的真实感和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人物形象——具有冒险精神、永不妥协、爱好旅行、对大海深情、对信仰虔诚、对经商和实际事务极其精明的“鲁滨逊”。 此后12年,笛福陆续发表多部小说、诗歌、传记等作品,奠定文学大师地位,备受读者欢迎。最终却因躲避债务,逝于寄宿的旅社。 目录 译序:跟着经典去历险 一、父亲的劝诫 二、海上风暴 三、遭遇海盗 四、逃脱奴役 五、巴西生活 六、帆船失事 七、唯一幸存者 八、荒岛最初的日子 九、日记:食物与居所 十、日记:天灾 十一、日记:重病 十二、日记:病愈康复 十三、日记:探索荒岛 十四、日记:制陶与造独木舟 十五、日记:自我反思 十六、逃无可逃 十七、深入探索 十八、沙滩脚印 十九、残骸 二十、恐惧与隔绝 二十一、失事帆船 二十二、遭遇野人 二十三、星期五 二十四、教化星期五 二十五、新计划 二十六、野人再登荒岛 二十七、俘虏获自由 二十八、哗变者 二十九、夺回帆船 三十、重返英格兰 三十一、与星期五一起历险 三十二、再上荒岛 精彩页 1632年,我出生在约克市一个殷实人家。我们原籍并非约克市。父亲来自德国的不来梅,后来移民到了英格兰的赫尔市。父亲靠经商挣下了一份不错的家业,后来放弃了经商,到约克市定居下来。就在那个时候,他娶了我母亲。母亲姓鲁滨逊,是当地的殷实人家。家人给我取名鲁滨逊·克罗伊茨内。“克罗伊茨内”在英格兰被读成了“克鲁索”,不但家人这样叫、这样写,大家也都这样叫。 我有两个哥哥。大哥曾是弗兰德斯步兵团的中校,步兵团的前指挥官是著名的洛克哈特上校,大哥在敦刻尔克与西班牙人的战斗中战死了。我对二哥的经历一无所知,就像父母对我的经历一无所知一样。 作为家里最小的儿子,父母并没有培养我做买卖谋生,我脑子里全是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父亲是个非常保守的人,供我接受了足够的教育——我受过家庭教育,也上过乡村免费学校。他本来打算让我学习法律,我却不顾父愿,有违父命,听不进母亲和朋友的劝告,一心只想出海远航。正是这种天生的偏执,导致了我日后的不幸。 睿智而稳重的父亲,早看穿了我的心思,严肃地劝导我,给了我非常有益的建议。一天早晨,他把我叫进卧室——他因为痛风终日关在卧室里,苦口婆心地规劝了我一番。他质问我,除了外出闯荡的冲动,我还有什么理由要离开家、离开故土?在家乡,依靠熟悉的人际关系,通过自己的勤勉努力,就能渐渐积攒起财富,过上安逸舒适的日子。他还说,只有两种人才会有我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一种是走投无路,只好孤注一掷的人;一种是财大气粗、野心勃勃的人,他们不愿走寻常路,不惜出海冒险,一心只想获得非凡成就、扬名于世。这两种人的生活状态都跟我相差甚远,要么太高,要么太低,我刚好处于两者之间,或者说处于底层偏上一点。根据多年的经验,他发现这是最好的、最幸福的生活状态,既不会像底层人那样终日艰辛、饱受磨难;也不像上层人那样,时时为骄奢、野心、嫉妒所困。他还说,仅凭人人都羡慕这种生活这个事实,就足以证明这才是真正的幸福。帝王生而肩负重任,却常哀叹因此饱尝苦果,恨不能处于穷贱与富贵之间。智者祷祈中所言“使我也不贫穷,也不富足”,同样也证明这才是幸福的标准。他叮嘱我,只要留意观察,就会发现身处社会上层或底层的人往往多灾多难;身处社会中层的人却少有磨难,不会经历那么多兴衰沉浮,更不会遭受那么多身心折磨。上层人生活挥霍无度、骄奢淫逸,下层人劳苦艰辛、缺吃少用,这两种生活状态都必然导致身心失调、饱受苦痛。唯有中间阶层才能尽享人世安乐,获得内心的平和满足。中庸适度、健康安宁、人际和谐、快乐称心是中间阶层才有的福分。他们悠然安稳地度过一生,不会为糊口而备尝艰辛,不会因身陷窘境而劳神伤身,也不会因妒忌野心而引火自焚;他们风平浪静走过一生,尽情品尝人生的甘美,远离一切苦痛折磨;他们深知自己的幸福,时日愈久,体味愈深。 接着,他诚恳而充满慈爱地告诫我,不要年轻气盛、自讨苦吃,就造化和家庭出身而言,我都不用吃这种苦头。我不必为糊口而挣扎,他会竭力扶助我顺利步入他竭力推荐的生活。假如我生活得不尽如人意,那也只能是命运的安排,或者因为我自己犯错;如果日后我真落到了那个地步,他也不用为此承担责任,因为他早已告诫过我,我的种种行为最终会伤害自己。总之,如果我听从他的劝导留在家里,他会竭尽全力帮助我;他不会鼓励我外出闯荡,免得我日后遭遇不幸,他还得出手相救。最后,他对我说,大哥就是前车之鉴,他同样竭力劝导他留在家里,不要去参加低地之战,却毫无效果,年轻气盛的大哥依然参了军,结果战死沙场。他说会一直为我祈祷,但也毫不讳言地告诉我,如果我跨出这愚蠢的一步,上帝也不会保佑我。当有一天我求助无门时。一定会后悔当初不听他的劝告。 他最后这段话后来真的应验了,虽然我想他并不知道我的遭遇。他说话的时候,尤其说到大哥阵亡时,我看见他泪流满面了。说到我日后必定后悔,却求助无门时,他忧心如焚,无法继续讲下去。他告诉我,他心里憋得慌,没法再对我说什么了。P1-3 导语 18世纪的英国,航海就像今天的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一样,是一片创业的热土。带着闯出一番事业的决心,年轻的鲁滨逊没有听从父亲的劝告,踏上了航海的征程。他先后经历了风暴、热病、被海盗俘虏又逃脱,终于在巴西开起了种植园并经营得颇有起色。然而,不安于清静悠闲的生活,他再次加入了一趟贩运黑奴的冒险航行,并遭遇海难,成为唯一的幸存者,漂流到了一座无人荒岛上。 在这里,他不得不利用仅有的工具打猎、开垦,艰难求生……他活下来了,凭着勇敢、坚毅、智慧、勤劳重建文明,然而这段孤独的日子一过就是28年,从内而外地彻底改变了鲁滨逊的内心信仰和人生轨迹。 序言 译序:跟着经典去历险 1704年9月,一个名叫亚历山大·塞尔柯克的苏格兰 水手因为与船长发生冲突,被放逐到胡安费尔南德斯岛, 长达四年零四个月之久。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根据这个 真实故事创作了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于1719年出版 后,立刻便引起轰动,广受欢迎,几个月之内数次再版。 《鲁滨逊漂流记》也被视为英国第一部小说,足见其深远 而广泛的影响。当然,也有人认为约翰·班扬的宗教寓言 小说《天路历程》(1678年),或者塞缪尔·理查逊的书信 体小说《帕美勒》(1740年)才是英国的第一部小说。 马克思曾多次以荒岛上的鲁滨逊为例,说明资本主义 的性质。可以说,荒岛历险几乎也是以一种寓言的方式, 再现了商业资本主义兴起时西方社会的真实状况。鲁滨逊 也被很多人视为西方文学中第一个新兴资产者形象,代表 着进取精神和启蒙意识。卢梭则认为“每个正在成长的男 孩都应该先读读这本书”,在他看来,鲁滨逊的荒岛求生 经历就是“培养自然人”的范本。也有人认为小说体现了 人性的普遍性,或者认为小说是有关“孤独”的拟喻…… 关于这部小说的解读,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经典的最大价值,也许就在于能够为不同的人提供无 与伦比的阅读体验,而且历久不衰。有那么多伟大的经典 可以追随,或许这就是阅读的美妙之处。阅读本身就是一 场想象中的历险,经典是出发点,是路途,但肯定不是终 点。我们或者被经典引入与日常生活完全不同的极端情境 中,或者感觉突然出现一束奇异的光,照亮了我们存在的 某些角落。经典的世界不同凡响,却又似曾相识,这是一 种致命的诱惑,始终撩拨着我们在意义的迷宫中尝试理 解。尽管最终往往并未如愿以偿,得到所谓的“微言大 义”,但是,理解的欲求是永恒的。阅读经典就是一个绝 好的契机,让我们愿意去尝试理解不曾生活过的生活,与 此同时,也不由自主地花时间去尝试理解我们生活着的生 活,尝试理解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更让人沉迷。 为了更好地跟随鲁滨逊去荒岛历险,有必要简单了解 一下故事的作者: 丹尼尔·笛福(1660—1731),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中 产阶级家庭,早年即遭遇很多不幸:1665年伦敦发生瘟 疫,1666年伦敦大火烧毁了他邻居家的房子……笛福大约 10岁时,母亲就去世了。笛福在长老会的学校里接受中等 教育,毕业后到教堂任职,没有上过大学。 笛福20岁以后开始经商,游历广泛,经营过内衣、烟 酒、羊毛织品、制砖业。他还从事过酒类买卖,但他反对 买卖当时在伦敦泛滥的杜松子酒及其他烈性酒。不过他在 经商过程中屡遭失败,欠下巨额债务,导致晚年生活艰 难。 笛福后来转而从事写作。 据说笛福曾与26家杂志社有联系,有人称他为“现代 新闻报道之父”。 同时,笛福作为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 人,除了《鲁滨逊漂流记》之外。主要作品还有《辛格尔 顿船长》(1720年)《摩尔·弗兰德斯》(1722年)等,他甚 至被誉为“欧洲小说之父”。 英国人有生前给自己写墓志铭的习惯,笛福希望自己 的墓碑上仅刻上“丹尼尔·笛福”这个名字。他于1731年 去世,墓碑上却刻着:“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 记》的作者。” 内容推荐 1704年9月,一个名叫亚历山大·塞尔柯克的苏格兰水手因为与船长发生冲突,被放逐到胡安费尔南德斯岛,长达四年零四个月之久。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根据这个真实故事创作了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于1719年出版后,立刻便引起轰动、广受欢迎,几个月之内数次再版。 马克思曾在各种著作中多次以荒岛上的鲁滨逊为例,说明资本主义的性质。荒岛历险以一种寓言的方式,再现了商业资本主义兴起时西方社会的真实状况。鲁滨逊被很多人视为西方文学中第一个新兴资产者形象,代表着进取精神和启蒙意识。卢梭则认为“每个正在成长的男孩都应该应该先读读这本书”,在他看来,鲁滨逊荒岛求生的经历就是“培养自然人”的范本。小说体现了人性的普遍性,象征了“孤独”的人生境界。作为一部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鲁滨逊漂流记》能够为不同的读者提供同样无与伦比的阅读体验。 |